APP下载

基于数据挖掘的中医药治疗慢性腹泻用药规律分析*

2024-01-03甘丽华郭超峰

西部中医药 2023年12期
关键词:医案白术健脾

杨 坤,甘丽华,郭超峰

1 广西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广西 南宁 530200; 2 广西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广西 南宁 530200

慢性腹泻属于中医学中泄泻病的范畴[1-2]。全球范围内,慢性腹泻的发病率大约为5%[3]。慢性腹泻的发病病因多样,涉及的疾病谱十分广泛[4],肠源性疾病[5-6]、内分泌疾病[7-8]、胃源性疾病[9-10]、肝胆胰源性疾病[11-12]、艾滋病[13]等皆可导致慢性腹泻。目前,国内外治疗器质性腹泻主要使用氨基水杨酸制剂、糖皮质激素、免疫调节剂、生物制剂、抗菌药物、补锌药物、消化酶制剂、抑制胃酸药物、胆汁酸多价螯合剂;治疗功能性腹泻的主要药物有解痉止痛类药物、止泻药物、益生菌制剂、抗菌药物、抗抑郁焦虑药物。研究表明,中医药治疗慢性腹泻个体化治疗优势明显,疗效显著。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进入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选择高级检索项,检索词为:①中医药,②中药,③慢性腹泻,④便溏,⑤泄泻,⑥肠易激综合征,⑦炎症性肠病,⑧结直肠肿瘤,⑨慢性胃肠炎,⑩胃肠功能紊乱。检索式为“[①or②]and[③or④or⑤or⑥or⑦or⑧or⑨or⑩]”,检索项为“主题”,检索时间从2011年1月1日至2021年1月1日。

1.2 纳入标准纳入:1)中医药治疗慢性腹泻病的临床医案,医案中有明确的药物名称、剂量等信息;2)中药处方均为口服用药的临床医案;3)有明确的疗效观察及确切疗效的医案;4)药物配伍相同的医案选择最早报道使用该处方的文献;5)慢性腹泻西医诊断明确,或者有中医病名诊断且症状与慢性腹泻病符合的医案。

1.3 排除标准排除:1)药物信息不完整,如用“等”字代替或无明确药物剂量的文献;2)临床疗效观察、综述、论著、动物实验、统计学类文献;3)急性期腹泻或近期服用过止泻类西药导致中药疗效不确切的文献;4)药物用法为灌肠、外敷、足浴的文献。

1.4 数据规范化处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对收集到的中药名称进行规范化处理。如将“炒白术”规范化为“白术”,将“煨木香”规范化为“木香”,将“淮山药”规范化为“山药”,将“川厚朴”规范化为“厚朴”,将“田七”规范化为“三七”等。

1.5 数据处理方法建立Excel 数据表格,将检索到的处方进行药名规范后形成数据库,录入“中医传承辅助系统”进行数据处理和数据挖掘,通过“统计报表”“方剂分析”分析处方中药物的频数、四气五味、归经、关联规则等信息。

2 结果

2.1 纳入文献量共检索到中医药治疗慢性腹泻的文献1530 篇,通过纳、排标准筛选后最终纳入76篇,涉及医案126例,中药处方126首。

2.2 医案信息分析通过阅读医案信息后,对符合纳入标准的76篇文献(126例医案)中所涉及的慢性腹泻病因诊断进行列举和分类,得出肠易激综合征30 例,慢性胃肠炎30 例,溃疡性结肠炎18例,结直肠肿瘤13 例,克罗恩病5 例,消化不良症4例,无明确病因26例。

2.3 药物频次分析对文献进行筛选后,获得处方126首,涉及177味中药,使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对177 味药物进行频次统计,发现药物累计频次1655 次,≥20 次的中药有28 味,其中排在前14位的药物见表1。

表1 使用频次≥20的中药

2.4 药物四气五味、归经分析在治疗慢性腹泻的处方中,中药的四气五味及归经具体情况见表2—3。

表2 药物四气五味分析

表3 药物归经分析

2.5 药物关联规则分析使用辅助平台中“组方规律”,运用规则分析,设置支持度≥0.1,置信度≥0.6,通过“规则分析”发现支持度≥0.1 的关联规则共307 项,其中支持度最高的二阶药物关联规则为茯苓-白术,支持度为49.20%,置信度为82.66%;支持度最高的三阶药物关联规则为陈皮-茯苓-白术,支持度为31.74%,置信度为90.90%。支持度前10的二阶关联分析结果见表4。

表4 高频药物二阶关联规则分析

2.6 基于熵聚类方法的新方分析使用平台中“新方分析”,将参数相关度设置为6、惩罚度设置为2,此时通过聚类分析算法得到14个新方聚类的核心组合,见表5,生成网络图,见图1;再基于熵聚类得到7首新方药物组合,见表6,生成网络图,见图2。

图1 核心药物组合网络图

图2 新方药物组合网络图

表5 熵聚类新方核心组合

表6 基于熵聚类的新方药物组合

3 讨论

慢性腹泻属于中医学“泄泻”范畴,“泄泻”最早见于《素问·藏气法时论篇》。历代医家认为,泄泻多为感受外邪、饮食不当、情志失调、脾胃虚弱、或脾肾阳虚等诸多原因引起脾胃升降功能失司所致。明代医家李中梓认为“无湿不成泻”,在《医宗必读》中提出治泄九法:“淡渗、升提、清凉、疏利、甘缓、酸收、燥脾、温肾、固涩”,为后世治疗“泄泻”提供了借鉴。

本文基于数据挖掘对近十年中医药治疗慢性腹泻的用药规律进行分析,发现使用频次高的有益气健脾药,如:党参、山药、甘草、黄芪、白扁豆;温肾补脾药,如:干姜、炮姜、附子、肉桂、桂枝、补骨脂;清热燥湿药,如:黄连、黄芩、半夏、陈皮;利水渗湿药,如:薏苡仁、茯苓、泽泻;化湿行气药,如:木香、藿香;升阳止泻药,如:葛根、柴胡;消食化积药,如:山楂、神曲;渗湿止泻药,如:白术、防风;疏肝解郁药,如:白芍;涩肠止泻药,如:乌梅。由此可知,目前治疗慢性腹泻的中药多以健脾益气、温肾补脾、清热燥湿为主。同时,药理学研究发现,白术可通过影响水盐、功能性氨基酸衍生物代谢和尿素循环而达到治疗腹泻的效果[14];木香提取物去氢木香内酯和木香烃内酯具有抑制胃肠蠕动、降低小肠推进的功能[15];防风中石油醚部位和正丁醇部位是防风修复黏膜损伤、调控肠道AQP表达,实现止泻的关键活性成分[16];山药主要活性成分多糖在调节肠道菌群及保护肠道屏障的完整性中起到重要作用[17];干姜有效成分6-姜烯酚姜能抑制炎症因子并修复受损后的肠道黏膜,从而防止慢性腹泻[18]。

通过对四气五味、归经的统计分析发现,中医药治疗慢性腹泻药物多为温性(685 次),其次为平性(376 次)和寒性(343 次)。五味以甘味为主(861 次),苦、辛次之。归经多归脾、胃、肺经。慢性腹泻以脾虚湿盛,脾肾阳虚为主要病机,常兼夹寒热错杂的特点,温性以健脾补肾,寒性以清热燥湿,平性以和缓补益,寒温共用以平调寒热,辅以平性扶益正气。甘味能补、能缓,具有补益、和中,调和药性的作用;苦能燥、能坚、能泄,具有清热、泄浊、燥湿的作用,多用于湿证、热证等;辛能散、能行,具有发散、助阳的作用,多用于虚寒等症。入脾、胃、肺经则可健脾、和胃、宣肺。经言:“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慢性腹泻多以虚寒为特点,故用药多以辛、甘为主,既驱除浊阴之邪,又可温阳扶正。中医学认为:“肺与大肠相表里。”慢性腹泻病位在大肠,可通过宣肺补肺实现下病上治的方式来治疗,故用药多从肺经论治,体现中医整体观念与治病必求于本的特点。通过关联规则分析得到10 个治疗慢性腹泻的高频二阶药物关联规则,支持度最高的是茯苓-白术,茯苓健脾渗湿止泻,白术益气健脾,茯苓与白术配伍尤宜于治疗脾虚湿盛导致的脾虚泄泻。

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无监督熵聚类的方剂组方规律分析,得到核心药物组合14 个及7 首新方药物组合(表5)。7 首处方总体从脾、肾入手,兼顾化湿、行气、涩肠、平调寒热。处方1 可疏肝行气、健脾止泻,多治疗肝强脾弱之泄泻;处方2可健脾益气,渗湿止泻,多治疗脾虚湿盛型;处方3攻补兼施,益气活血;处方4以乌梅丸为基础方,偏向于治疗寒热错杂型;处方5 可升清阳,以祛风止泻为治则,可治疗湿邪阻滞型泄泻;处方6 与处方7皆以四神丸为基础方,然处方6适用于脾肾阳虚兼有食积型,处方7 偏于治疗肾阴阳两虚,肾水不寒,心火亢盛,心肾不交之泄泻。由此可见,中医药治疗慢性腹泻以“健脾化湿、温肾涩肠、清热燥湿”为主要治法,攻补兼施,寒热同调。

综上所述,本研究借助数据挖掘分析的方式对中医药治疗慢性腹泻组方用药规律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脾虚湿盛是慢性腹泻的基本病机,也是治疗慢性腹泻的根本方向,临床治疗以健脾化湿、温肾涩肠、清热燥湿为主。

猜你喜欢

医案白术健脾
老年健脾操(一)
老年健脾操(二)
老年健脾操(四)
老年健脾操(三)
气虚便秘用白术莱菔汤
医案聊斋续篇 吐泻案
医案聊斋续篇 晨泄案
新加香薷饮医案6则
古医籍中刺络放血医案浅析
王付教授运用白术治疗便秘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