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智慧教学环境赋能数字化转型:现实诉求、实践困境及路径选择

2024-01-03陈浪城胡素香林烈青杜青平张朝晖

高教探索 2023年6期
关键词:数字化转型

陈浪城 胡素香 林烈青 杜青平 张朝晖

摘 要:智慧教学环境是国家教育新基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教育数字化转型奠定了基础条件,推动着教育数字化的进一步转型升级。基于目前智慧教学环境赋能数字化转型建设中存在顶层设计的缺位、技术主义的突出、成果转化率低等问题,文章构建了E-SMART“六位一体”智慧教学环境建设模型、PMR智慧教学环境运行机制以及智慧教学管服系统新生态,为个性学习、群智学习、泛在学习、入境学习提供软硬件支撑,为重构下一代新形态教育教学体系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智慧教学环境;智慧教学管服系统;PMR运行机制;数字化转型

一、问题提出及文献综述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作出了重大部署,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强调要将教育数字化转型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制高点,以教育数字化转型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以教育数字化转型引领中国式教育现代化。[1]教育数字化转型已成为当前教育领域研究的核心议题,而智慧教学環境作为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场域”,研究其赋能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内在机理及背后的运行逻辑,有着重要的现实和理论意义。因此,本文基于智慧教学环境建设的视角,对赋能教育数字化转型展开探讨与研究,重点探究何为智慧教学环境、为何要建设智慧教学环境、怎样进行智慧教学环境的建设、智慧教学环境建设中的实践困境及纾解机制,等等。以上问题的充分阐释和审慎回答,可为新时期教育实践与教学环境互动建构提供合理的解释,为全国智慧教学环境的研究、建设和运行提供参考借鉴,同时也拓宽了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视野。

首先,对于何为智慧教学环境,专家学者们莫衷一是,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广义上,智慧教学环境是指具体实在的物理空间,数字设备、智能算法衍生的虚拟空间,各类关系与互动构成的社会关系空间及关注思想、价值、理念的精神空间集于一体的四维环境(王兴宇,2023)。[2]狭义上,智慧教学环境就是在传统教学环境的基础上,增加了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撑的现实及虚拟教学环境这一维度。本文综合国内外专家学者对智慧教学环境的界定,提出智慧教学环境是“硬环境”和“软环境”相结合的一种新型教学环境,其中,“硬环境”是指具备一定数量和种类的智慧空间主体[3],智慧教室、智慧实验室(赵晓伟,等,2022),以及具有综合性、多元化的大数据平台、智慧教学一体化平台、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中心、大数据可视化展示中心、融合媒体中心等新型空间(李艺英,等,2022)。[4]“软环境”主要指智慧教学共生系统中各主体及要素之间相互作用,实现信息、资源流动所需的文化及相关制度,会直接或间接影响主体进行创新演化的教学环境。

其次,智慧教学环境的内在特色主要体现为:①全面感知学习情境;②随时、随地、随需的学习机会;③丰富多元的智慧型学习活动;④节能优质的数字化学习资源;⑤个性化的学习诊断、学习建议和学习服务;⑥有说服力的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⑦学习的社会协作、深度参与和知识建构;⑧自然简便的交互界面/接口。

再次,综合现有文献,智慧教学环境建设大致经历了三个时代,分别是工业技术时代的传统教学环境(1.0版本)、视听技术时代的多媒体教学环境(2.0版本)、信息技术时代的智慧教学环境(3.0版本)。[5]其中,教学环境1.0版本的关注点在物理空间上,以基础设施建设为核心,突出自然的固有的实体环境。随着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以视听技术为典型特征的教学环境2.0版本应运而生,先后发展出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和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环境两种形态。2010年后,移动互联网、便携终端、物联网等设备和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推动教育教学从线下物理空间向线上网络空间拓展,逐渐形成一种泛在连接、终端交互、智能感知、人机协同的新型教学环境,被称为智慧教学环境,又叫智能教学环境或智慧教育空间。此时,由2.0版本过渡到3.0,意味着与之相配套的其他内容也需要转变,例如教育观念的转变、业务逻辑的重组等。何克抗(2015)认为3.0版本的智慧教学环境,具有提供数据挖掘和学习分析技术支持,帮助教师有效地开展智能化教学与评价的典型特征。[6]吴砥等人(2022)从功能和用途的角度研究发现,目前智慧教学环境尚未有统一形态,但典型的配置包括:中控式讲台、多显示屏幕、多移动终端、活动/拼接课桌椅、多传感器(声、光、电、温)、有线/WiFi网络等。[7]

最后,随着5G、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技术的拓展,涌现出区域治理云平台、校园大数据平台、高清远程互动教学、视频安防监控、VR/AR/MR沉浸式教学等产品服务或解决方案。其中构建互联互通、应用齐备、协同服务的区域治理云平台将成为重点方向,以区域为单位统筹建设智慧教学环境将是未来趋势。

  二、智慧教学环境赋能数字化转型的现实诉求

华东师范大学袁振国教授对“教育数字化转型”作出了深刻而详尽的探讨,他指出,教育数字化是通过人、依靠人、为了人,以是否促进了人的发展为衡量标准,当前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重点任务之一便是创新教育场景[8],即智慧教学环境的建设发展是依托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数字技术,深入分析挖掘教育教学大数据,实现教育教学的主体多元化、方式科学化、流程可视化、决策精准化,从而驱动教育数字化转型,促进我国教育高质量发展。

(一)个性化学习需要智慧教学环境的保障

人们越来越青睐的个性化学习、精准化教学、情境式学习、沉浸式学习需要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5G、VR/AR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支撑以及移动互联技术的普及。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全方位深度融合,这必将带来教育教学系统性变革。智慧教学环境的提升与教学改革存在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关系,即教学环境充分呈现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设计,提供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为教学互动给予充分的条件支持。反过来,教学环境改造升级,也慢慢影响着教师教学理念的变化,促使教师重新设计教学流程,利用新的信息技术呈现教学设计,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9]学生学习的过程数据、师生行为数据对个性化学习、精准化教学尤为重要,智慧教学环境下进行精确的学情分析有助于对每个学生进行精准化、个性化教学。依据新一代信息技术手段收集、验证、评价师生教与学的行为数据,构建学生画像、实施精准教学必然要求智慧教学环境作为支撑。因此,打通教学服务体系和学生学习评教效果体系尤为重要,教学平台、教学工具的选择要适应教学的全过程、全方位的评价。

(二)课堂教学改革需要智慧教学环境的支持

传统教学环境以教师为主体,以“教”为中心,教师单向、批量授课,教室设施设备以“黑板+多媒体+固定桌椅”为主,课桌椅不能组合移动。传统教学环境设计不利于师生互动及分组讨论,难以开展探究性、协作型、情境化教学,无法及时、有效采集教学过程数据,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创新。新一代学习者具有更高的信息素养,其对课堂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传统教学环境要求的“以教师为中心”不同,“数字土著”更侧重于网络学习、自主学习,他们对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的需求更加迫切。[10]与传统教学环境相比较,智慧教学环境发生了本质性变化[11],其两者比较见表1。由此可见,智慧教学环境改变的不仅仅是物理环境,其对教与学方式产生了颠覆性的影响,带来的是智慧课堂和智慧教学,是教学环境与教学应用充分融合,满足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的需要。

(三)教育公平需要智慧教学环境的支撑

教育公平不是新课题,在现在却又有非常迫切的意义。我国农村基础教育在投入、产出方面全面落后于城市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此外,广大农村边远地区的教育发展状况还有很多不能令人满意的地方,还有很多让我们感觉到很内疚的地方(袁振国,2015)。[12]专家学者基于我国现阶段的教育一定程度表现出失衡乃至不公平的现象进行分析,概括总结了城乡、区域、阶层、性别、民族等方面的教育差异和教育不公平。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消除不同收入人群、不同地区的数字鸿沟,努力实现优质文化教育资源均等化,推进教育过程中每个孩子得到均等的学习机会和发展机会,依托云端网络,让城乡孩子共上一堂课,共享优质资源。做到同步网络教学,解决乡村学校“开不齐课,开不好课”的难题,为乡村教育提质增效,让亿万孩子在同一片蓝天下,共享优质教育。10年来,数字化教学条件全面提档升级,优质数字资源不断丰富,2021年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上线,建起了世界最大的教育資源中心。可见,智慧教学环境建设正在扎实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公平发展,不断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教育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之间的区域教育差距、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之间的校际教育差距[13],努力实现全国教育的均衡发展。

  三、智慧教学环境赋能数字化转型的实践困境

当前,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智慧教学环境建设成为热点,智慧教学环境建设各有特色,虽然功能和形态各不相同,但其共性都是拥有先进的设备、漂亮舒适的环境,可满足小组讨论、小班互动教学需求。调查发现,智慧教学环境建设存在不少问题,例如利用率不高、便捷性不足、融合度不高、稳定性不强、智慧性不够等[14],智慧教学环境建设成为学校“门面工程”,国内学校有一窝蜂建设的现象。热度过后,我们要冷静下来思考,建设智慧教学环境的初心是什么,是否适应教学改革的需求,是否真正服务教学、反哺教学。

(一)缺乏顶层设计,存在盲目建设

智慧教学环境建设是一项大工程,但是到目前为止,国家尚未出台具体的统一的建设标准,各地各校的教学环境建设无法摆脱“地方保护主义”,因地制宜、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理念在智慧教学环境建设中,出现了极端走向。例如,重复建设、盲目建设、随便建设等。这种建设是高成本低效能的,会阻碍教育现代化的真正实现,会掣肘教育数字化转型。智慧教学环境下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各要素管理不健全、运行系统不完善,没有紧密结合教学需求,对教学环境管理不重视,缺乏顶层设计以及统一的标准化体系,缺少教学环境管理的可持续发展运行机制。智慧教学环境关注的重点应该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全过程、全方位的深度融合,关注师生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活动,而非仅仅关注设备性能和功能的提升。

(二)奉行技术主义,忽略教学本位

过分强调教学硬件的建设,投入大量的资金进行开发建设,但是技术与教学脱节了,数字技术对空间的压缩使得空间距离显得无足轻重,但物理距离淡化一定程度使教育实践中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变得冷漠。个体在虚拟教育空间的交往或以数字技术为中介的互动,由于利害关系“隐身”,传统教育面对面的、充满教育性的丰富情绪体验荡然无存。与此同时,智慧教学环境建设涉及众多教学与管理业务流程,涉及多个子系统,例如教学环境运维管控、课程录播、电子班牌、电子门禁、视频监控等系统,如果只是硬件升级,或者只是各子系统单独运行,没有系统考虑各类设备的关联和互动,系统间没有真正融合,教学过程数据、管理数据没有实时记录和共享,没有形成教学环境管理的大平台、大数据,那么,智慧教学环境将不具“智慧”特征。对教学管理员、教师和学生而言,如果不能充分享受智慧教学环境带来的便利性,则对教学改革不具有实质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智慧教学环境建设不是设备的直接堆砌,不是硬件的简单集成,也不是系统的高度耦合,而是系统之间、人机之间、用户和环境之间的深度融合,将教育技术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三)教学应用程度低,用户体验感弱

智慧教学环境建设得好不好,以教学应用程度高低、用户体验感强弱、管理水平提升幅度来考量,因此要关注教学应用及师生体验。教学评价是教学环节的重要一环,特别是线上教学的效果如何,值得学者去分析和评价。但是,智慧教学环境的评价指标、指标权重、评价对象和范围、评价方法等还需科学论证和实践。完善教学评价是增加教学应用及增强师生体验的重要一环,可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收集教学过程数据,进行大数据分析,并对教学环节进行科学合理设置。传统教学环境下的教学注重结果评价,智慧教学环境下的教学既注重结果评价,更注重过程评价。评价策略由关注学习成绩的结果评价转变为关注学习行为、学习投入、学习体验、学习作品与学习绩效的全过程、多元化综合评价。当前,借助第三方平台和软件进行在线教学,教学平台、教学工具百花齐放,不同的教师选择不同的教学平台,甚至一门课借助多个教学平台上课的情况比比皆是,每门课的教与学、每个学生的学习过程数据分散在不同的教学平台,过程数据难以整合,难以形成大数据,难以对教学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评价。

  四、智慧教学环境赋能数字化转型的路径选择

未来智慧教学环境建设是3.0版本向4.0版本转变的过渡期,将趋于人性化、智能化、信息化方向发展,更加注重师生的教与学体验,更加强调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更加突出多元全面的教学反馈。针对上述提到的顶层设计的缺位、技术主义的突出、成果转化率低等问题,可构建基于E-SMART的“六位一体”智慧教学环境建设模型、PMR智慧教学环境运行机制以及智慧教学管理与服务系统新生态,从而适应智慧教学的需求,满足教育数字化的取向。

(一)E-SMART的“六位一体”智慧教学环境建设模型

坚持系统思维对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战略引领,从整体系统的视角以生态化战略推动智慧教学环境建设面向未来的智慧教育生态发展。[15]智慧教学环境的建设必须始终聚焦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全过程、全方位的深度融合,以科学合理、整体系统的设计理念,打通教育教学全要素、全业务、全流程、全领域,构建E-SMART模型,即更智能的课堂环境(Classroom Environment)、更便利的资源共享(Resource Sharing)、更多元的质量评价(Evaluation Model)、更舒适的情境感知(Situational Awareness)、更新型的师生关系(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更灵活的教学模式(Multi-Disciplinary Teaching)于一体的智慧教学环境建设模型,如图1所示。

1.智慧教学环境必须与教学设计紧密结合

智慧教学环境应用必须紧紧依靠教学平台、工具进行教学流程再造,重新进行教学设计。可以按照逆向教学设计原则,先设定教学目标,再设计教学流程和手段,然后设计教学评价方法,测量目标达成度,最后根据目标达成度优化教学流程和手段,整体教学设计目标呈现螺旋式上升。智慧教學环境要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教师成为学生在线学习活动的设计者、支持者、监督者、评价者;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促成学生培养主动学习的习惯。教学平台为智慧教学环境应用提供海量的教学资源,如何遴选有价值的资源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精准化的教学方案,是教师进行在线教学、混合式教学前要首先思考的问题。根据调查,10~15分钟左右的视频比较适合学生在线观看,可以根据知识点将视频分解成小段,既减轻学生看课件的压力,又让学生容易记住要点。

2.智慧教学环境要构建线上线下育人体系

智慧教学环境应用只是教学模式和手段的改变,学校的最终育人目标始终没有改变,应根据智慧教学的特点,重建智慧教学环境育人体系,通过文化育人、实践育人、环境育人等,多方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通过构建跨学科学习共同体,大力推行STEAM教育,STEAM教育理念最早是美国政府提出的教育倡议,STEAM即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艺术(Arts)、数学(Mathematics)的首字母,鼓励学生在科学、技术、工程、艺术和数学领域的发展和提高,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从而提升其全球竞争力。[16]构建STEAM教育跨学科学习共同体需要学校、教师、学生多方协同:学校要顶层规划,结合“新工科”“新文科”“新农科”“新师范”“新医科”的建设,关注学科交叉的新发展,将跨学科课程纳入课程体系,筹建跨学科新专业和产业学院,形成跨学科学习共同体路径。教师要提升跨学科教学能力,组建跨学科教师团队。教学设计不能单打独斗,要发挥团队各学科教师的力量,各取所长,将不同学科知识点融合。学生要增强跨学科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按项目设计组建学习团队,突出每个团队成员的专业特长,形成互补关系,在跨学科学习中突出团队精神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3.智慧教学环境为双线混融教学提供更多支持

线上线下融合的混合式教学是未来智慧教学环境应用的发展方向,包括教学空间、教学时间、教学方式以及教学评价的融合,目的就是促进学生的高阶学习和深度学习。这不仅是技术层面的融合,更多的是教学理念、教学思维的融合。双线混融教学将成为全新的教学系统,强调线上线下的“融通”和“共生”。因此,首先,学校要大力建设教学平台,打造智慧教学环境,根据课程建设网络学习空间,师生的教与学可在学习空间进行。其次,选择混合式教学进行翻转课堂,要解决为什么混、怎么混和混得如何的问题。最后,需要及时对混合式教学进行多样性、过程性评价和反馈,有利于学生学习和课程的持续改进。

(二)PMR协调发展的智慧教学环境运行机制

智慧教学环境建设关键点在于环境提升,最终落脚点在于环境育人、文化育人。要以“营造环境、文化建设”为手段,打造舒适的教与学空间,提供良好的育人环境,建立基于“人(Person)、机(Machine)、空间(Room)”协调发展的智慧教学环境运行机制。一是人与人的和谐。建立新型师生关系,促进新的学习共同体形成。二是人与机的和谐。设备使用、操作更加人性化,人机互动更加便利。三是人与空间的和谐。打破学习空间边界,建设智慧学习社区空间(包括物理与虚拟空间),如图2所示。

1.建设智慧学习空间,构建和谐教育生态圈

建设智慧学习空间,打破学习空间边界,融入社区学习概念,探索“三拓展”,即课堂边界拓展、学习资源拓展、学习空间拓展(包括物理与虚拟空间)。一是建设网络学习空间,加强网络资源建设,打造洁净的网络育人环境。二是建设物理学习空间。物理学习空间环境建设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打造简约、舒适、温馨的学习氛围。因此,要通过专业设计公司对学习空间的环境进行设计,例如天花、墙面、灯光、家具的设计和选择,要以提高师生舒适度、提升师生教与学的体验感为目标。通过物理和虚拟空间的结合,建立以项目、活动为纽带的学习共同体,打破班级、专业、课程的边界,教师、学生、家庭、社会在互联网和移动终端的连接下成为一体,共同组成和谐的教育生态圈。

2.关注“人”的发展,重塑线上线下教学文化

智慧教学环境建设除了关注“机”的建设,更应关注“人”的发展。在教书育人的主战场,提倡环境育人,重点关注师生信息素养以及信息技术协同能力的培养。对于教师而言,新的教学形态以学定教,教师成为教学活动的指导者和协助者,其“教书”功能淡化,“育人”特性凸显,教师“少讲多做”,以“传道、授业”为主向以“授业、解惑”为主转变,重点关注学生的成长,关注学生身心健康和人格养成,把主要的精力放在“立德树人”上面。对于学生来讲,智慧教学环境处处体现以“学”为中心,就是要求学生主动组织课堂学习,成为学习活动的发动者和组织者。从学校层面看,学校要出台相关政策和配套措施,激励全校师生进行教学改革,引导师生参与线上线下融合的教学活动,提升师生信息素养,重塑教与学的关系,重塑线上线下教学文化。

3.推广教室文化,构建学习共同体

教室是重要的育人基地,教室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积极营造教室文化,推广教室文化,促进文化育人。文化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内化为行动的力量。一是构建学习共同体。智慧教学环境打造了个性化学习的网络化、智能化、数字化的开放共享平台,是学生学习共同体构建的有效载体,是师生互动、沟通的纽带桥梁,为学生进行跨文化、跨学科的交流提供良好的学习、讨论、研究的空间和氛围。二是教室文化氛围渲染。除了要有师生专业教育、品德教育、思想教育等正能量的标语、宣传栏之外,更要有提高师生信息素养的有关教育技术、智慧教学环境最新动态的介绍和推送。教室文化推广可以采用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模式,除了在学习空间张贴资料以外,还能通过信息平台及时推送相关信息。

(三)智慧教学管理与服务系统新生态

智慧教学环境建设要以应用为根本,以“服务教学、提升管理”为导向,打造教学管理服务生态系统。智慧教学环境在服务教学与管理方面分成三个层次,核心层为教学应用层,中间层为管理服务层,外围层为校园治理层,如图3所示。

1.教学环境变革促进教学改革创新

智慧教学环境建设要紧密结合教学需求,真正为教学做好服务,为教学提供资源。反过来,建设好智慧教学环境以后,教师要重新设计教学流程,适应智慧教学的发展。因此,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支撑教学改革创新,建设教学服务平台,推进学校教育技术现代化发展。智慧教学环境促进教学模式改革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在教学模式上,由传统的单向传输转为双向互动,由灌输型向合作型、探究型、混合型转变。二是在教学资源上,呈现更丰富多彩的特征,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使得获取海量的学习资源更加便利。三是在教学平台上,泛在学习让学习变得更加轻松,学生可以随时进入平台进行学习,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四是在教学评价上,评价不仅仅是结果评价,更可以实现全过程、全方位的评价,评价更加具有代表性。与此同时,也应建立、健全推动师生应用技术的奖励机制,鼓励和引导师生利用新技术实现智能教育场景的常态化应用。[17]

2.教学环境变革促进管理服务提升

建设智慧教学管理平台,让智慧教学环境充满“智慧”特征,体现在智能化、精细化的教学环境管理、教学环境运维信息快速反馈、智慧课堂的过程流程管理以及精准的个性化综合服务水平等方面。一是打造个性化教学服务平台。智慧教学环境与教学平台同步建设,教师充分利用教学平台与学生进行实时互动、在线布置作业,实现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实现学生的精准化、个性化教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二是打造精细化教学环境管理平台。要让智慧教学环境真正用起来,体现其智慧性,需要发挥平台智慧管理的作用,提升教学环境管理整体水平。对教学环境管理部门来说,智慧教学环境的建设要实现对教学环境的智能化、精细化管理,实现对智慧课堂的全方位、全过程管理。在设备管控上实现PC端和手机端一键上下课,一键报修,更能实现24小时远程实时在线管控。

3.教学环境变革促进机制体制创新

智慧教学环境建设要为智慧校园、教育数字化转型添砖加瓦,打造校园治理综合服务体系,具体体现在基础数据的对接与共享、数据接口标准规范化、系统平台融合以及智慧校园建设等方面。智慧教学环境的建设促进智慧课堂、智慧教学的改革和提高,促进教育数字化转型,进而倒逼学校进行机制健全和体制改革,解决学校教育数字化转型瓶颈问题,推动基础数据的共建共享。一是要加强顶层设计,加强部门协同作战能力。如推进学校首席信息官(Educational Chief Information Officer,ECIO)计划,由校级领导担任,有利于学校数字化转型工作推进。二是加大信息化专项投入,优先建设学校信息化基础设施。推进教育信息化新基建,构建新网络、新平台、新资源、新校园、新应用、新安全六位一体的高质量教育支撑体系。三是打造智慧校园信息化平台。在智慧校园建设中,要充分发挥数字化技术在校园管理中的应用,借助智慧教学环境建设的契机,推动智慧校园建设和数字化转型,推动学校综合治理水平的整体提升。

  五、结语

教育数字化是数字中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教育变革和创新,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离不开智慧教学环境的建设。但是智慧教学环境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建设好,更要应用好,必须充分发挥人工智能的优势,助推教育数字化转型,构建面向每一个人的教育、适合每一个人的教育,打造更加开放包容的中国教育新基座。未来对智慧教学环境的研究将由技术为核心的设备投入逐渐向以课堂教学改革为导向的教学应用和平台建设转变,将重点關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技术与混合式教学、在线课程改革相结合的教学应用,以及以资源管理为核心的教学环境管理大平台建设,助推教学创新和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参考文献:

[1]祝智庭,戴岭.设计智慧驱动下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目标向度、指导原则和实践路径[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3,41(3):12-24.

[2]王兴宇.数字化转型对教育空间的塑造逻辑[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3(3):108-113.

[3]赵晓伟,沈书生,翁子凌.教育新基建赋能智慧校园转型升级:可能与可为[J].现代教育技术,2022,32(11):42-49.

[4]李艺英,苑聪雯,杨艳萍.智慧教育赋能工商融合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北京工商大学党委书记黄先开访谈录[J].北京教育(高教),2022(7):50-53.

[5]吴砥,王俊,王美倩,钟正,徐建.技术发展视角下课堂教学环境的演进脉络与趋势分析[J].开放教育研究,2022,28(5):49-55.

[6]何克抗.如何认识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的革命性影响[J].中国教师,2015(20):25-28.

[7]吴砥,杨会云.以数字转型、智能升级支撑教育高质量发展:《关于推进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构建高质量教育支撑体系的指导意见》解读[J].江苏教育,2022(36):26-31.

[8]袁振国.教育数字化转型:转什么,怎么转[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3,41(3):1-11.

[9]杨俊锋,黄荣怀,刘斌.国外学习空间研究述评[J].中国电化教育,2013(6):15-20.

[10]吕恋生,杨再明,张凯.智慧教学环境设计及其对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以中国矿业大学为例[J].现代教育技术,2019(9):86-92.

[11]孙鹏飞.高校智慧课室的建设与评价:以北京语言大学为例[J].现代教育技术,2019(12):75-81.

[12]袁振国.以改革促进教育公平[J].基础教育,2015,12(3):39-41.

[13]袁振国.教育公平的中国模式[J].中国教育学刊,2019(9):1-5.

[14]张金磊,王颖,张宝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2(4):46-51.

[15]祝智庭,郑浩,许秋璇,吴永和.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政策导向与生态化发展方略[J].现代教育技术,2022,32(9):5-18.

[16]胡欽太,张晓梅.教育信息化2.0的内涵解读、思维模式和系统性变革[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8(6):12-20.

[17]刘平辉,祝士明,梁裕,张慕文.智能技术赋能未来课堂的系统方案及其推进路径[J].现代教育技术,2021,31(12):20-26.

(责任编辑 陈春阳)

收稿日期:2023-06-05

作者简介:陈浪城,广东工业大学网络信息与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副主任,副研究员,广东工业大学法学院硕士生导师;

胡素香,广东工业大学法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

林烈青,广东工业大学网络信息与现代教育技术中心高级实验师,硕士生导师;

杜青平,广东工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

张朝晖,广东省教育研究院,高级工程师。(广州/510006)

*本文系2020年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项目(编号:2020B0101130014),

2021年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四五”规划一般项目“智慧教学环境建设路径及运行机制研究”(项目编号:GD21CJY24),

2022年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科学研究规划课题“数智时代高校教学环境信息化服务生态系统的建设研究”(项目编号:22XX0407),

2022年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高等教育专项)“基于生态位的智慧教学环境建设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22GXJK181)。

猜你喜欢

数字化转型
浅析传统出版社数字转型模式
试论融合创新思想对新时期图书策划和营销的指导作用
美国期刊业数字化转型的渠道分布态势及启示
教材编辑的数字出版转型与实践
《华盛顿邮报》转型的实践与借鉴
我国出版上市公司数字化转型的困境与对策
从微信公众号看纸媒数字化转型
近年来我国出版社数字化转型研究综述
传统杂志的数字化转型与融合发展
传统出版业数字化转型发展思路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