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两个结合”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的策略

2024-01-03吴笑韬刘梓仪

高教探索 2023年6期
关键词:两个结合开发策略

吴笑韬 刘梓仪

摘 要:“两个结合”是对我们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实现党的理论创新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为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提供了理论指导、方法论指引和实践路径指南。在“两个结合”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应立足于外鉴、解释和构建的生成路径,遵循导向性与兼容性相结合、充分性与可持续性相结合、批判性与建设性相结合以及与时俱进与积淀传承相结合等原则,通过创生、转化、盘活、整合、积承等多种方式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科学开发和有效供给。

关键词:“两个结合”;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策略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首次提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以下简称“两个结合”)。其后,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和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两个结合”的基本内涵和重大意义得到了进一步阐明。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1]。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时代化成果构成的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体系,既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也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理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理论资源。“两个结合”是对我们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实现党的理论创新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也是思想政治教育获取核心资源的根本途径,为制定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开发策略提供了根本遵循,对切实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两个结合”为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提供理论指导

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是思想政治教育有效开展的前提条件和根本保障。所谓“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是指在一定的阶级社会中,能够被统治阶级纳入到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进行开发、利用和管理,从而有利于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各种构成要素的总和。[2]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则是指一定的社会、阶级和政党根据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对潜在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进行挖掘,使之成为现实资源,或对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未知功能进行挖掘,充分发挥其潜能,从而有效地服务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动态过程。[3]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个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建构、维护与发展的特殊政治实践活动”[4],其本质是“进行主流意识形态的灌输”[5],以实现“思想掌握群众”[6]。在中国的语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目标是通过教育的方式来建构、维护和发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功能主要體现在有利于这个目标的达成。由此而论,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其核心意蕴则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生产。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根本的理论指导。“两个结合”推动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次飞跃,分别形成了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二十大强调,要“确立和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7]。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进程构成了建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线和主轴。思想政治教育承担着对群众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用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创新成果,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群众头脑,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使命。因此,“两个结合”是马克思主义实现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途径,也为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提供了与时俱进的理论指导。

  二、“两个结合”为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提供方法论指引

“两个结合”深刻总结和凝练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经验,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理论创新和实践经验升华的方法论,揭示了实现意识形态生产、建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内在逻辑,明晰了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

(一)导向性与兼容性相结合的原则

鲜明的政治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属性,这也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必然具有鲜明的导向性。同时,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来源多元、构成繁杂,要求开发本身具有良好的兼容性,以保证资源开发取得良好的效益。

导向性与兼容性相结合,体现在以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时代化成果为核心资源与资源来源多元化拓展相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意识形态建设的主线和主轴,其所取得的理论创新成果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理论资源。围绕这个主线和主轴,在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的过程中,还需要积极借鉴和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世界其他优秀文明成果等,把各种优秀的资源纳入和融合到资源库中,将“人类知识的总和”作为资源的广阔来源,充分借鉴汲取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以充实“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库”。

导向性与兼容性相结合,还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实质主体地位与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创造力相结合。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开发者和供应者,可以分为个人主体和组织主体两个层面。从组织层面来看,中国共产党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质主体,也是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的实质主体。坚持中国共产党的资源开发主体地位,是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得以顺利开展的根本保障。与此同时,作为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不仅是物质文明的创造者,也是精神文明的创造者,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需要广泛吸纳人民群众在物质和精神文明创新过程中所积累的创造性成果。

(二)充分性与可持续性相结合的原则

充分性与可持续性相结合的原则,要求一方面要保持对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开发力度,以保证资源供给的充足性;另一方面,也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要保证长远可持续性,既要满足当前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需求,也要保证未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所需要的资源不会出现枯竭。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坚持充分性原则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尽可能地保证资源开发的数量和质量,以此确保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供给的充足。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的可持续性原则,则要求在尽量保证资源开发的数量和质量的同时控制开发成本,包括财物成本、政治成本、文化成本和生态成本,不断提升资源开发效益。

(三)批判性与建设性相结合的原则

“两个结合”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现实和传统文化的改造,则“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化”和中华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内在地蕴含着批判性与建设性相结合的方法论,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需坚持“破”“立”结合。“破”和“立”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法。习近平总书记在强调“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的时候,指出“思政课的任务是传导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性是其根本。同时,彻底的批判精神是马克思主义本质特征,马克思主义就是在同各种错误思潮的不断斗争中开辟前进道路的。思政课要在传播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基础上用好批判的武器,直面各种错误观点和思潮,旗帜鲜明进行剖析和批判”。[8]

就“破”的方面而言,围绕不同时期的思想斗争主要任务开展思想的交锋,在斗争中获取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回顾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多年的发展历程,是一个在实践中不断与各种错误思想作斗争、克服各种错误思想的过程。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主要是同各种“左”、右倾错误思想作斗争。新中国成立后,与之作斗争的思想对象随即转换为封建主义、资产阶级的思想残余,通过思想交锋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流地位。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多元文化背景的凸显,给意识形态领域带来了一系列挑战,自由化思潮、“历史终结论”、“意识形态终结论”、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社会思潮都曾盛行,在与这些非马克思主义甚至反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思潮的交锋中,彰显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批判性功能,并在斗争中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开发。

就“立”的方面而言,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需要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产生理论创新成果,从而不断地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切实体现意识形态的凝聚时代共识、增进社会认同和增强社会向心力的功能,发挥其作为凝聚社会共识的“社会水泥”的作用,充分彰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促进政治认同和思想整合的功能。

(四)与时俱进与积淀传承相结合的原则

“两个结合”强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体现了在实践中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时俱进地用于分析不断变化发展的“具体实际”,同时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用于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意识形态要保持其解释力,就必须不間断地进行自我更新,即需要不断地推进意识形态的生产和再生产,推动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的与时俱进。同时,意识形态的生产不是凭空实现的,而是在一定的历史和文化传统基础上进行的,创新是在传承基础上进行的创新,传承则是通过创新来实现的传承。

  三、“两个结合”为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提供实践路径指南

“两个结合”明晰了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来源空间和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的实践空间,从而明晰了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生成的主要路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大致有外取生成、内在生成和系统生成三个生成路径,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的三个实践路径。

(一)外鉴: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外取生成路径

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外鉴是指通过外取和借鉴而实现资源开发的路径。这里的“外取”的“外”,既包括地域之“外”,也包括他者阶级之“外”,还包括异质文明之“外”。一是取自其他国家。这种生成路径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来自国外,但经过开发后转化为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两个结合”首先揭示的是诞生自西方国家的马克思主义是如何在中国与中国的具体实际和优秀传统文化深度融合和双向转化的内在依据和规律。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首先用于指导实践,都不是发生在中国。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一种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被外取拿来为我所用,其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经过中国化和时代化,产生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共产党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理论资源。二是取自其他阶级。比如,对于无产阶级而言,通过外鉴资产阶级的精神生产成果和封建阶级的精神生产成果使之成为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都是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外取。三是取自其他文明。这是从文明交流的层面来看待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的外取。外鉴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重要生成路径之一,有其深刻的文化和历史根源。中华传统文化几千年传承所形成的兼容并包的文化特性支持通过外鉴的方式而生成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助力思想政治教育培育文化自信。在中国近代以来的现代化进程中,伴随着深刻的“现代转变”和文化重构。这种“现代转变”和文化重构,是在西方及其文化强势冲击的历史背景下推动的,其中存在着大量的“文化借取”的现象。这种独特的历史和文化现象也为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设定了历史背景和文化环境,深刻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的历史进程走向、发展脉络和生成路径。

(二)解释: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内在生成路径

从某种意义上说,意识形态即特定社会秩序合理性和合法性的解释体系。马克思指出,“每一个企图取代旧统治阶级的新阶级,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得不把自己的利益说成是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就是说,这在观念上的表达就是:赋予自己的思想以普遍性的形式,把它们描绘成唯一合乎理性的、有普遍意义的思想”[9]。这就是说,意识形态本身的生产,就是特定阶级“赋予自己的思想以普遍性的形式”,并使其成为“唯一合乎理性的、有普遍意义的思想”,这主要是以理论为核心,包括反映特定观念、习俗的一整套思想体系。对于社会秩序合理性和合法性的解释,是意识形态的主要功能,也是其生成的主要路径,正如有的学者所说,“意识形态是关于一定社会经济、政治、社会存在的一整套完整自洽的解释体系”[10]。意识形态是解释性的思想体系,也是在解释中生成的。概括而论,经由解释而生成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主要通过对现实、历史和意识形态本身的解释三个层面来体现。

首先,通过对现实的解释而进行的意识形态生产,可以生成思想政治教育现实资源。意识形态本质上是一种意义解释体系,首先是对现实(尤其是社会现实)的解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首先意味着用马克思主义来解释中国现实。对现实的不同解释,反映了意识形态生产者的特定階级立场,其所生产的意识形态,即是为特定的社会秩序进行合理性和合法性的辩护,从而维护特定的阶级利益。构建某种解释现实的模式和方案是意识形态生产的重要使命,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实施意识形态教化的主要途径,其首要的功能就是对这种解释现实的模式和方案进行传播,为教育对象提供特定的现实解释模式和方案。

其次,通过对历史的解释而进行的意识形态生产,可以生成思想政治教育历史资源,意识形态对历史的解释,是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重要来源。现实是历史的延伸,是对历史的解释,也是认识现实、解释现实的重要方式。对现实的解释必然要求对历史进行解释,对历史的解释是对现实进行解释的重要维度之一,因此,意识形态往往也是对历史进行解释的方案。不过,对历史的解释和对现实的解释,往往是交融在一起的,无法使其截然分开。这是因为,现实是历史的延续,而对现实的解释需要通过对历史的解释而得以实现,对历史的解释则往往服务于对现实的解释,两者相互作用、相辅相成。

最后,对意识形态本身的解释,是意识形态的继承和创新以及意识形态的再生产的重要形式,也可以生成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思想政治教育既是意识形态解释的重要方式,也是解释意识形态的重要方式。在意识形态的解释中必然生成解释的意识形态,而解释的意识形态又是在不断的解释中得以生成和构建的。

(三)构建: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系统生成路径

构建之所以是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生成的主要路径,主要基于意识形态是一种思想体系,系统性是意识形态的鲜明特征。这就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需要系统性开展,也意味着构建是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生成的重要路径。通过构建的方式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开发,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进行。

一是意义构建。英国学者汤普森认为,意识形态解释实质上是意义构建的过程,正是有赖于这种意义的构建,意识形态发挥了其对一定的社会关系的支持作用。他认为,解释意识形态就是阐明象征形式推动的意义与该意义建立和支撑的统治关系之间的关系,意识形态的解释涉及积极构建意义,创造性地阐明代表什么或说什么,意义通过正在进行的解释过程被确定和再确定。[11]就实践的要求来看,思想政治教育最直接的作用是对人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建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就其功能而言,是建构人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积极影响因素。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要发挥这种作用,有赖于其自身的意义构建。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开发也可以看作是对意识形态进行意义的重构或者赋新,换言之,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开发将会赋予意识形态新的意义。

二是话语构建。语言是思想的外壳,话语是语言的系统化应用方式,也是意义表达的最重要方式。意义的构建一般需要话语构建来实现和表达。话语构建必然带来意义的构建,而意义的构建需要话语构建来实现和体现。事实上,意识形态生产成果的重要表现方式即是构建一套表达特定的政治意义的话语体系,这个话语体系,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资源。话语构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生成的重要途径,对获得和维护意识形态领导权具有重要意义,要获取和维护意识形态领导权,取得和保持意识形态话语权是重要的途径和方式。

三是知识构建。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过程中所进行的意义构建、话语构建,主要是以知识生产的形式来进行和实现并以此与群众发生联系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也通常以“知识”的面相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被使用,对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而言,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供给往往表现为知识的供给;就思想政治教育客体而言,对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享用,往往表现为对知识的享用。

四是文化构建。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重要形式。文化由于其反映了特定人群的普遍价值取向和共同社会心理而成为凝聚社会共识的凝聚剂,是承载和表达社会利益公约数的良好载体。从某种意义上说,意识形态生产即是某个阶级的利益被表达为社会的普遍利益,而文化由于其对不同阶级的利益具有良好的通约性而成为意识形态生产成果的理想表达形式。相对于知识对利益的实用可通约性,文化更多体现在共同价值观的可通约性上。文化构建是意识形态的意义构建、话语构建以及知识构建的综合体现,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的结果往往最终体现在文化的变革与积淀上。

  四、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的主要方式

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的主要方式,主要包括创生、转化、盘活、整合、积承等。

(一)创生: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原创性开发

创生,是指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基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资源需要而开发形成创新性资源。经由创生而开发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主要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精神性资源,核心是理论资源。

中国共产党推动“两个结合”而进行的一系列理论创新,是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的重要形式。这种理论创新,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不断地吸取正反两面的经验教训而凝练而成的,其最重要的成果就是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创生的另一个重要形式。人类文明新形态既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也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种文明新形态既有别于其他文明的形态,又有别于中华文明的传统形态,集中反映了近现代中华民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解决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问题,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中华文明的现代转型而形成的一系列文明创新成果,是思想政治教育原创性资源的重要来源。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形成一系列精神谱系,也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创生的一个重要形式。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在长期奋斗中构建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锤炼出鲜明的政治品格。”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开天辟地的奋战中凝练了红船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浴血奋战、百折不挠的时代精神;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改天换地的奋斗中凝练了大庆精神、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自力更生、发愤图强的时代精神;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中国人民在奋发有为中凝练了载人航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伟大改革开放精神等,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解放思想、锐意进取的时代精神;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惊天动地的奋进中凝练了伟大抗疫精神、探月精神、脱贫攻坚精神等,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自信自强、守正创新的时代精神。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矢志践行初心使命、筚路蓝缕奠基立业的百年奋斗中,基于马克思精神生产理论所凝结的彰显党的本质属性和价值理念的一系列精神结晶,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宝贵的、鲜活的原创性资源。

(二)转化: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转型性开发

转化,即通过对文化、话语和经验进行性质和意义层面的转型或切换,从而使转化对象具备新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性质和功能。

文化转化。主要指推动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赋予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和表达方式,使其成为支撑思想政治教育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比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括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内容。这些价值观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的内涵是不一样的。例如民主,有资产阶级的民主,也有无产阶级的民主。爱国,在封建社会往往包含了忠君的内涵;而在当代,爱国内在地包含了爱党、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的意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炼,就是通过内涵转化,使这些价值观具有了时代性,从而具有了新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属性。又比如外国优秀文化作为异质文化,经过开发,改变其文化意蕴和文化形态,从而转化为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也是文化转化的典型例子。

话语转化。意识形态作为一种观念系统,话语是其外壳和传达的主要形式,意识形态的意义建构和表达需要通过话语才能得以实现。意识形态在传播的过程中,需要结合时代背景、受教育者的接受条件等因素有针对性地服务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这就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话语转化。进行话语转化,实际上也是在进行意识形态的生产和再生产,形成新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负面性经验转化。负面性经验转化是一种比较特殊的资源开发方式,它把党在逾百年的奋斗历程中的历史教训经验转化为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从而获得正反两方面的实践经验。

(三)盘活: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修复性开发

盘活,是指一些资源由于种种原因而丧失了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功能和属性,经过修复性开发,重新激活为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其开发方式广泛应用于将历史遗址、新发现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开发为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这种开发当然不是简单的“复古”或者“修复”,而是促成文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功能的重新激活,往往体现为文化复兴。近年来,随着各地城镇化不断推进,通过盘活的方式开发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比较常见的一种情况是旧城区的改造。这种改造,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对历史遗产的一种挖掘和盘活,从而成为产出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重要途径。比如在对城市中的旧城区进行改造的过程中,把原来已经废弃的厂房、民居进行改造,使旧城区所蕴含的独特历史文化韵味得以活化,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民俗文化普及和传播基地或者文创产业基地,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四)整合: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协作性開发

整合,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主体对不同来源、不同性质、不同形态、不同功能的资源进行系统性有机融合,使各类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彼此衔接,充分发挥各类资源的协同功能,从而形成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一种方式。通过整合来实现资源开发,首先源于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系统性构成。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是一个由根基性资源、护航性资源和保障性资源构成的复杂系统。各个板块的资源内部又有复杂的构成,而且资源的形态各异。在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开发过程中,要根据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系统的内在结构,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系统性综合开发,以发挥各种资源的整体作用。

整合实质上也可以看作是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优化和再开发的重要方式,对这种方式的需要,与中国传统文化多元融合的特点有关。一般认为,中华传统文化主要由儒、道、佛三家经过长时间的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发展而成。正如陈寅恪先生所说,“自晋至今,言中国之思想,可以儒释道三教代表之”。[12]这种由多元文化融合而形成的文化形态,天然地带有系统融合和系统构成的特点。这就意味着,将中华传统文化开发为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需要整合传统文化的各个组成部分。

整合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开发方式,还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新阶段有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面向未来的创新性发展,需要在植根本来、吸收外来的整合过程中得以实现,这也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整合的当代文化语境,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体现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三种文化资源的整合。

(五)积承: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传承性开发

积承,是指基于资源的长时间积淀传承而发生质变,从而形成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或者使原来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生发出新的功能。积承强调的是对思想政治教育核心价值的坚守和传承。比如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积累形成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实践的发展和精神谱系内容的不断丰富,整体性的精神谱系在不断地更新和发展,其构成要素、意义内涵、表现形态等都随着新的精神接续而发生变化。每一次内容的扩容,都是对精神谱系的核心价值的传承、坚守和再强化。积承还集中体现在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及其所体现的文化传统的传承上。“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是既密切联系又不能混淆的两个概念。有的学者指出,“所谓传统文化,从广义的范围讲,是指历史上形成的一切,包括物质、制度和思想等层面。从狭义的范围讲,是指历史上形成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伦理规范、理想人格、审美情趣的总和”“所谓文化传统,是指中华民族历史上创造的文化中具有稳定性、连续性和传承性的某种价值观念、行为方式、风俗习惯”。[13]换言之,传统文化是一种基于长时间的历史传承而形成的核心文化,由各种有形有质、可见可触的文化现象所表现。文化传统则是以传统文化为载体的一系列无形无质的规则与体系,反映了传统文化的内在特质,也反映了一个民族最深层的文化心理,具有很强的稳定性。之所以强调在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需要实现对文化传统的守正和创新,主要是因为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开发,不是对传统文化的机械传送,也不是对文化传统的被动接受,而是通过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实现在新的历史时期赋予文化传统新的时代内涵,从而使文化传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得以实现传承性发展,使文化传统在“接着传”“接着讲”的过程中不断丰富,从而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传统的新资源”。

 五、结语

从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建构、维护与发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特殊政治实践活动而言,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生产具有高度的相融性。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中国化”发展,也是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化”。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具体实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之结合的“中国因素”和“中国资源”。因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就具有了意识形态生产的意蕴,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核心资源开发的主线和主轴,对整体性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具有根本性和方向性的影响。从这个角度来看,“两个结合”极大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的现实深度、广度和历史厚度、纵深度,为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提供了与时俱进的理论指导、方法论指引和实践路径指南,因而为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提供了根本遵循。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治党治国的重要方式,作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提出了建立“大思政”工作格局、善用“大思政课”等明确要求,客观上也为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大资源格局提出了要求。本文试图在“两个结合”的视域下,聚焦于思想政治教育之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目标维度,阐述了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与意识形态生产之间的内在关联,希望能为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高效高质开发和供给提出可行的策略和新的思路,进一步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取得更好的实效。

参考文献:

[1][7]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14,35-36.

[2]王刚.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研究[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29.

[3]陈华洲.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157.

[4]沈壯海.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6:211.

[5]胡红梅.试论“两个结合”的思想政治教育守正创新价值[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2(14):6-10.

[6]骆郁廷.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在于思想掌握群众[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2(9):128-137.

[8]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89.

[9]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52.

[10]徐志坚.中国共产党建党筹备期意识形态理论构建的特质分析:以《共产党》月刊为视角[J].学习论坛,2021(6):101-107.

[11][英]汤普森.意识形态与现代文化[M].高铦,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5:317-318.

[12]陈寅恪.金明馆丛稿二编[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283.

[13]李宗桂.试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J].学术研究,2013(11):35-39.

(责任编辑 黄铭钊)

收稿日期:2023-07-03

作者简介:吴笑韬,华南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博士研究生,广东医科大学团委讲师;刘梓仪(通讯作者),华南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硕士研究生。(广州/510631)

猜你喜欢

两个结合开发策略
例谈未知角三角函数值的求解策略
我说你做讲策略
高中数学复习的具体策略
新时期重谈坚持思想政治工作的“两个结合”
基于“两个结合”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关于做好两个结合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水平
河南方言文化资源的保护及其开发利用的研究
遵义红色旅游开发对策研究
基于J2EE和Ionic的ITer学习APP设计与开发
单片机在电子技术中的应用和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