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学家精神融入课程思政的三重逻辑

2024-01-03孔晓娟刘社欣

高教探索 2023年6期
关键词:价值引领课程思政

孔晓娟 刘社欣

摘 要:科学家精神融入课程思政,是基于培养爱国之情、砥砺强国之志、实践报国之行的三维目标来培育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题中之义。科学家精神高效融入课程思政,关键要处理好“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思想性”与“实践性”、“主导性”与“主体性”三对关系。通过打造“经师”与“人师”相统一的师资队伍;找准科学家故事与课程的关联点和共情点;构建“向上聚力、向下扎根、向内夯基”的“三向”机制,推动科学家精神融入课程思政落地见效。

关键词:科学家精神;课程思政;价值引领

科学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1],是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相互交融的重要产物,是实现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协调统一的重要精神载体。将“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科学家精神融入课程思政,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建立“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一体化推进教育、科技、人才重大战略的必然要求。因此,要在全面领会科学家精神内涵的基础上,基于“为何”“何以”“如何”三重逻辑,推动科学家精神高效融入课程思政,为培育时代新人提供时代素材和价值指引。

  一、为何融入:科学家精神融入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

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1]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上,深刻领会科学家精神的科学内涵,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将科学家精神融入课程思政,有利于推动高校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根铸魂,启智润心,有利于涵养基于培养爱国之情、砥砺强国之志、实践报国之行三维目标相统一的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一)有利于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培养爱国之情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一代又一代科学家心系祖国和人民,不畏艰难,无私奉献,为科学技术进步、人民生活改善、中华民族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新时代更需要继承发扬以国家民族命运为己任的爱国主义精神,更需要继续发扬以爱国主义为底色的科学家精神。”[2]一部科学史,就是一部科学家的精神史,从钱学森、邓稼先、黄旭华到黄大年、南仁东、刘永坦,不同时期、不同领域的科技工作者有着共同的精神内核,即胸怀祖国、矢志报国的崇高品质。

当代大学生正处于人生“拔节孕穗期”,需要用好课堂主渠道注入关心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的真实情感,以及愿意为国效力、为国服务的真挚情怀。学生的爱国之情是建立在对党和国家悠久历史、深厚文化的了解和认同基础上,透过榜样事迹的精神感召产生的。由此,将以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的科学家精神融入课程思政,将科学家爱国、报国、兴国、强国的感人事迹融入课程,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有利于培养学生把热爱祖国与服务人民结合在一起、把个人科学追求与祖国繁荣昌盛结合在一起,把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结合在一起的爱国之情。

(二)有利于激发求实创新动力,砥砺强国之志

科学探索是一个求实与创新相统一的过程。求实是贯穿科学家精神的一种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精神品质,是推动科学家创新探索的重要支撑。科学家始终保持严谨、客观的态度面向重大科研难题攻关,推动科技创新发展。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 [3]科学活动作为探索未知世界的活动,其本质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广大科技工作者凭着勇攀科技高峰的创新精神、敢为人先的自信勇毅,敢于提出新理论、开辟新领域、探索新路径,在独创上下功夫,突破“卡脖子”瓶颈,涌现出一批批高水平的原创成果。

当前,互联网时代改变了传统知识获取的途径,学生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获取想要的知识。便捷的信息获取、鱼龙混杂的网络言论,导致学生主动探索、追求真知的动力不足,求实创新精神匮乏。课堂是塑造学生思维品行的重要阵地,课程思政是增强课堂思想引领作用发挥的主渠道。将科学家精神融入课程思政,将科学家求真务实、敢为人先、开拓创新的精神融入课堂教学,有利于营造优良学风,以科学家求真创新的精神激发学生对科学研究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激发学生求实创新品质。以培养创新拔尖人才为导向,强化科学家求实创新精神的感召力,有利于引导学生树立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投身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远大志向。

(三)有利于强化奉献担当意识,实践报国之行

科学家精神蕴含的奉献、协同、育人精神是广大科技工作者的集体主义价值观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追求落实到科研实践中的精神品质。在科学家精神的内容体系中,奉献、协同、育人精神在实践层面的现实表现就是担当作为。将一代又一代的科研工作者始终以国家和集体利益为首,不慕名利、甘为人梯、奖掖后人,为国家科研事業深藏功与名的故事融入课堂教学,有利于唤起学生挺膺担当的使命感。

科学家精神生发于科研实践,具有很强的行动感召力。将科学家精神融入课程思政,有利于充分发挥科学家精神的价值引领作用,引领学生树立为全面建设社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远大理想抱负,激发学生积极投身党和国家事业建设当中,自觉将奉献担当意识转化为报效祖国的实际行动。

  二、何以融入:科学家精神融入课程思政的关键点

课程思政作为一种全新的课程观,强调要深入挖掘各类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让学生在增长知识的过程中塑造品格。科学家精神内涵丰富,是开展课程思政的“精神富矿”。将科学家精神融入课程思政,能有效减少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两张皮”现象,破解专业课在授课过程中的“道”与“术”关系失衡的问题。在此过程中,关键要处理好“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思想性”与“实践性”、“主导性”与“主体性”三对关系,用以回应科学家精神“何以”融入课程思政之问。

(一)处理好“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4]将科学家精神融入课程思政,就是要充分挖掘各类课程中蕴含的科学家精神要素,处理好“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关系。

一是要转变教师的角色观念。长期以来,专业教师注重“智育”角色塑造,强调知识传授、技能培养的职责,侧重挖掘专业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对“德育”角色的认识不足,忽视对学生的价值引领。在课程思政理念指引下,要引导教师树立“智育”与“德育”相统一的角色观念,提高政治敏锐性,形成课程思政的自觉性。教师要结合专业特色因材施教,整体设计课程,找准专业课程中蕴含的与科学家精神内涵相统一的思政元素,深用理论,活用案例,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塑造的相统一。

二是要统筹课程的整体设计。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冯契曾提出“化理论为德性”的观点,由此,可将课程思政看作是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理论转化为自身德性品行的过程。科学家精神作为“价值塑造”中的重要思政元素,不是生硬地植入,而是要找准切入点,用对方法,实现“润物细无声”的“软植入”。为此,需要统筹做好课程的整体设计,全面整合课程中蕴含的科学家精神要素,建立课程知识点与科学家精神内涵的多维融合内容体系,实现“课程承载思政”与“思政寓于课程”的灵活转换。

(二)处理好“思想性”与“实践性”的关系

马克思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5]思想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两者在不断的循环往复过程中得到促进和升华。科学家精神是不同时期学界中广泛认可的学风、作风的思想提纯,同时也是科学家在长期的科研实践中磨砺出的宝贵精神品质,具有鲜明的思想引领性与实践指导性。将科学家精神融入课程思政,要兼顾思想性与实践性的双重特性,实现两者的双向融合。

一是要突出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价值引领。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 [6]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和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集中体现的是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通达价值引领点,选择好科学家故事,是将科学家精神融入课程思政的重要前提。通过讲好科学家爱国奉献的故事,将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立场贯穿教学全过程,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

二是要突出创新求实的实践养成。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强调,实践是一种改变世界的现实的、具体的、物质性力量。科学家精神蕴含的创新、求实的内涵是科学家在改变世界的实践中沉淀下来的精神特质,具有突出的实践性。将科学家勇攀科技高峰敢为人先,勇于提出新理论、开辟新领域、攻克新难题的创新精神和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独立思辨、理性质疑的求实精神融入课程思政,在实现思想价值引领的同时,促成学生发扬创新求实精神的实际行动,推动构建知行合一的育人体系,实现科学家精神融入课程思政的思想性与实践性的相统一。

(三)处理好“主导性”与“主体性”的关系

在将科学家精神融入课程思政的过程中,专业教师是教育主体,学生是教育客体,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教育影响,他们在教育过程中也在不断地进行自我教育。课程思政的价值旨趣在于帮助学生形成独立判断能力和求知信念,最终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课程思政对学生的积极影响只有通过学生自身主动地内化才能实现。因此,要提高科学家精神融入课程思政的成效,就要处理好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的关系。

一是专业教师的主导地位不能忽视。专业教师要着眼于培养学生的眼界、能力、品格、价值观,提高自身思想政治水平、科学文化修养和教学能力,准确把握科学家精神的核心要义、时代内涵、价值意蕴,充分挖掘专业课程中与科学家精神内涵相一致的思政元素,通过运用转换、融合、提升等手段,将科学家精神有机融入专业课程中,积极引导学生树立弘扬科学家精神的思想和行动自觉。

二是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可轻视。专业教师对学生提出的教育目标,最终必须通过教育对象内在思想矛盾运动才能达到,专业教师不应也无法包办代替。因此要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主动感知内化科学家精神的内涵,并将其融入日常学习/科研实践中,调动学生经常性自我反思、自我提升、自我升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确保教育成效。

三、如何融入:科学家精神融入课程思政的实践理路

推动科学家精神融入课程思政从理论构想到实践应用,就是要制定详细的实施路径,明确具体举措。具体而言,就是通过解决师资、课程、机制三大要素的建设问题,使科学家精神融入课程思政得以实现。

(一)教师是关键:打造“经师”和“人师”相统一的师资队伍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对广大教师提出:“培养社会建设者和接班人,迫切需要我们的教师既精通专业知识、做好‘经师’,又涵养德行、成为‘人师’,努力做精于‘传道授业解惑’的‘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7]为此,高校要在强化教师的政治理论素养、涵养育人情怀、培养创新思维等方面下功夫,以全面提升科学家精神融入课程思政的高度、信度和效度。

一是教师在政治上要强,让科学家精神融入课程思政有高度。要健全教师理论学习制度,面向全校教师每学期开展政治理论学习轮训,落实高校教师每周政治理论学习制度,将学习科学家精神纳入教师培训课程体系,引导广大教师提高政治站位,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牢牢把握科学家精神融入课程思政的主动性。

二是教师在情怀上要深,让科学家精神融入课程思政有信度。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8]教师只有“真信才有真情,真情才能感染人。” [9]高校要通过举办先进事迹报告会、创作文艺作品、开设专题报道等形式持续讲好身边的科学家故事,引导广大教师深刻领会科学家精神的时代内涵,自觉成为弘扬科学家精神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抓住科学家精神的核心要义,突出家国情怀、奉献情怀、育人情怀的培育,全面提升教师的情懷素养,引导教师将科学家“心有大我,矢志报国”的博大情怀与争当“四有”好老师,当好“四个引路人”的教育情怀紧密结合起来,推动广大教师真学真信真用科学家精神。

三是教师在思维上要新,让科学家精神融入课程思政有效度。教师要树立创新意识,把握当代大学生特点,转变话语表达,推动教学方法与时俱进,使科学家精神有效融入课程思政。首先,要转换话语体系,用话语创新增强课堂活力。教师要完整准确理解科学家精神的核心要义,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用喜闻乐见的话语表达代替严肃刻板的陈述,让融入课堂的科学家精神既有生活温暖又有思想高度。其次,要善用信息技术,用载体创新增强课堂吸引力。教师要善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将科学家的人物介绍和事迹材料等内容通过文字、声音、图像等形态呈现,切实增加科学家精神融入课堂的吸引力。再次,要丰富教学方法,用方法创新增强课堂互动性。要告别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的单向教学方式,积极采用启发式、参与式、发现式等多元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挖掘课程中蕴含的科学家精神,鼓励学生通过“翻转课堂”的方式主动讲述科学家故事,推动学生在课堂互动中将科学家精神内化于心。

(二)故事是载体:推动科学家故事与课程建设深度融合

科学家故事是传承科学家精神的重要载体,是将科学家精神融入课程思政的重要方式。讲好科学家故事,要找准故事与课程的关联点、提炼共情点,推动科学家精神与课程思政深度融合。

一是找准故事与课程的关联点,推动科学家精神精准融入课程思政。关联点是科学家故事与课程之间的价值引领互通点,是实现科学家精神与课程有机融合的关键。首先,要采取贴近不同专业学生的精准传播方式,进行对象化、分众化表达。例如,针对理工农医类专业的学生,要充分挖掘科学家故事中关于培育辩证的自然观、求实的真理观、创新的实践观等价值点,结合学科人才培养要求,让学生在学习科学家故事过程中端正科学态度,促成追求真理、攻坚克难的行动自觉;针对哲学社会科学类专业学生,要善于将科学家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故事和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故事融入课程,激发学生的思想和情感共鸣,引导学生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观。其次,要区分不同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介绍相同科学家故事时,选择不同的故事内容。例如,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故事是涉农专业课程思政的重要素材。针对低年级的学生专业知识积累少,对事物的认识理解主要来源于直接经验的特点。教师可以通过讲述袁隆平的“禾下乘凉梦”的故事,激发学生学农爱农情怀;面向高年级学生,要深入挖掘科学家故事中蕴藏的深刻的学理性、专业性价值内涵。由此,可以具体讲述袁隆平在试验稻田中找到一株“天然雄性不育株”,经人工授粉,结出了数百粒第一代雄性不育株种子的故事,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杂交水稻培育的科学研究历程,激发学生练就强农兴农本领的决心。

二是提炼故事与课程的共情点,推动科学家精神靶向融入课程思政。人对信息的接收是以情绪活动为起点的过程,要抓住学生的情感线索,充分挖掘科学家故事中的情感资源,创造情感体验。首先,突出承载力挖掘科学家故事的情感资源,关注科学家故事背后承载的思想和精神力量,聚焦认同感、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情感资源挖掘。如钱学森放弃国外优渥的条件毅然回国投身“两弹一星”事业的故事,可以引发学生的“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的认同感;黄大年将毕生精力投入教育科研事业的故事可以唤起学生“投身科研、以身许国”的责任感;“氢弹之父”于敏隐姓埋名28年与核共舞的故事可以激发学生“不为个人荣辱得失,只唯国家利益至上”的使命感。其次,突出感染力营造科学家故事的情感体验。要增强故事渲染,根据学生的困惑创设情境,在授课过程中做好故事背景铺垫,找准时机将故事融入课程,进而通过有针对性的情感渲染,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在故事中获得情感共鸣。要深挖故事细节,以小见大烘托主题,让学生在情感触动中增进科学家精神的情感认同。如在讲述“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带领团队攻坚核潜艇制造的故事时,可以具体讲述他们是如何用秤称重这种最“土”的方法来解决最尖端技术问题的细节,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攻坚克难决心对成就科学事业的重要意义。

(三)机制是保障:构建“三向”机制保障落地见效

各门课程在教学内容、教学任务、教学目标等方面存在差异,持续推动科学家精神融入课程思政,需在统筹规划的基础上,构建“向上聚力、向下扎根、向内夯基”的“三向”机制,打通落地见效的“最后一公里”。

一是向上聚力,建立协同发展机制。高校应充分重视课程思政建设总体布局,明确各部门、二级院系的职责和要求,完善协同发展机制。其一,明确指导思想,遵循各门课程自身的教学要求和规律,拟定总体教学建议,整合教学资源,制定课程思政实施方案,优化各类课程协同发展机制;其二,推动高校党政协同发力,完善制度政策,统一行政管理队伍和专业教师对课程思政建设的认知高度,搭建协商平台,以构建“大思政”格局为方向,将科学家精神融入学生培养的全方位、全过程。其三,高校要成立专项工作领导小组,设置“科学家精神融入课程思政”专项教改课题、示范课等申报项目,完善配套奖励机制。

二是向下扎根,完善教研合作机制。构建以“教研室为主、教学团队为辅、工作室为特色”的教研合作机制。首先,要发挥教研室的主导引领作用,制定人才培养计划、专业教学大纲,将弘扬科学家精神与课程思政实施纳入专业学科建设的总体要求;其次,要发挥教学团队的交流研讨作用,广泛吸纳思政课教师、辅导员等思政骨干加入教学团队,通过课程研讨、集体备课会、同行听课等方式,多途径组织教师开展交流研讨;再次,要发挥工作室的示范带动作用,围绕课程思政,尤其是将科学家精神融入课程思政中的重难点问题,总结经验和方法,推出示范课程,为各学科进一步将科学家精神融入课程思政带来新方法和新思路。

三是向内夯基,健全评价考核机制。科学健全的评价考核机制是提升教师课程思政建设能力的有效指引。其一,要根据各专业教学的特点标准对科学家精神融入课程思政的教学质量作出分析判断,评价指标体系要涵盖学生学情、教学设计、教学要素、教学管理等因素;其二,要拓展参与性评价主体范围,将学校教学管理部门、思政课专业教师等纳入评价主体范围,构建多元主体评价体系,提高评价的客观性和全面性;其三,要突出过程与结果相统一的考核原则,重点考察对课程中蕴含的科学家精神思政资源挖掘的数量与质量、思政资源的归纳总结能力,促进教师课程思政能力建设。

参考文献:

[1][6]习近平.在科学家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11,12.

[2]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18.

[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51.

[4][8]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78,379.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35.

[7]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 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N].人民日报,2022-04-26(001).

[9]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13.

(责任编辑 陈志萍)

收稿日期:2023-06-16

作者简介:孔晓娟,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讲师;刘社欣,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广州/510641)

*本文系教育部2023年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高校辅导员研究)“新时代高校导学思政理论建构及实践优化”(项目编号:23JDSZ3049),广东省教育厅2021年广东省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三全育人”視域下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项目编号:2021JGXM017),广东省教育厅2022年广东省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高校研究生‘导学思政’模式建构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22JGXM019)的阶段成果之一。

猜你喜欢

价值引领课程思政
基于OBE理念的航空医学课程思政教育改革探讨
学好质量管理,锻造品质人生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湘绣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可行性研究
多元价值观背景下的价值引导与美德塑造
浅谈思想政治课中负面案例的运用
“舌尖上”的思想品德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