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关键,反复推敲
2023-02-10
名言哲理类材料作文的审题
◎徐建华
名言哲理类材料作文普遍具有比较浓烈的思辨色彩和人文色彩,也给考生增加了不少审题和构思的难度。考生可以采取以下方法,化抽象为具体,准确审题、立意、构思。
1.化虚为实
即在写作中将抽象的概念、隐寓的道理转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事物、事例,进而展开叙事或论说。考生要把虚幻的东西写得真实、可信,看得见、摸得着,把看起来很空洞的议论表达得具体形象。需要注意的是,考生要充分理解名言材料的隐含意义,对重点词语进行反复推敲,从中找到立意构思的突破口。
2.化繁为简
如果文题材料是多则名人名言,为了准确地进行立意和构思,考生可以将繁杂的材料简化为一两个中心词或者具有对应关系的一组短语,进而化抽象为具体。有的文题材料,初看貌似简单平实,破题立意不算太难,但一经推敲,方感头绪繁多,不易理清。运用此法,可以排除作文材料多余信息和次要信息的干扰。抓住材料的关键词语就是抓住作文的“文眼”,考生要紧扣关键词行文,才不容易离题、偏题。
范例分析
【文题呈现一】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作。
《曾国藩家书》云:“吾辈在自修处求强则可,在胜人处求强则不可。”
对于以上材料,你有何看法?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立意】
对于这道作文题,考生首先要入乎其内,了解这句话的背景。这句名言是曾国藩告诫其九弟曾国荃的信中语。曾国荃生性刚直倔强,偏狭急躁,一心想建立不世之功,处处想胜人一等。曾国藩告诫弟弟要谦卑,不要争强好胜,即不在“胜人处求强”,而他本人恰与胞弟相反,是典型的“自修处求强”。其次要出乎其外,古为今用,从经典中汲取智慧。这句名言,尤其是前半句中“自修处求强”,对于我们当代青年有何借鉴意义呢?自修处求强,一是在为人处世中要注重个人品德的修炼;二是在学习、工作、事业中,积极进取,奋发有为,注重自己内心的修养,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砥砺才干,这样就能求得真正的强。除了个人之外,还可以由小及大,由个人到国家民族,对“自修处求强”,我们不妨理解为中华民族的君子品格、普惠双赢的发展之路、睦邻友好的大国风范、平视世界的姿态胸怀等。而日益强大的中国秉持道义,担当责任,积极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致力于天下大同,这也正是“胜人处求强则不可”的外化。
【文题呈现二】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作。
一个人并不是生来就要被打败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
——〔美国〕海明威
辞让之心,礼之端也。
——〔战国〕孟子
谦虚谨慎自矜其智非智也,谦让之智斯为大智;自矜其勇非勇也,谦让之勇斯为大勇。
——《弟子箴言·崇礼让》
有的同学认为新时代的青年要有硬汉精神,不惧困难,不怕失败;有的同学则认为新时代青年应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谦让精神。关于“硬汉精神”和“谦让精神”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综合理解上述三则名言,写一篇文章表達你对这一问题的看法。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立意】
文题所供材料由三则名言构成,第一则名言体现的是硬汉精神,如:直面困难、坚忍不拔。第二、三两则名言体现的是谦让精神,如:谦逊推让、不矜不伐、低调沉稳。这两种精神各有侧重,并不矛盾,如果处理妥当,可以兼而有之。硬汉精神,更多用在面对敌人、对手、困难、失败、坎坷、挫折和磨难的时候。而谦让精神,更多用在面对他人、功劳、名利、收获、强项、优势的时候。而当我们与他人竞争的时候,既要有不服输、不避让的竞争意识,又要在公平竞争的基础上,输了不气馁,赢了不自夸。
文化哲理类材料作文的审题
◎唐惠忠
文化哲理类材料作文主要考查“阅读——提炼——构思”的综合能力。考生要通过阅读、分析、提炼、联想、表达,完成试题规定的写作任务。对于这一类材料作文题,考生要先初步理解文题材料所蕴含的意义,并在此基础上运用“咀嚼——品味——联想——提炼”的方法分析材料,确定主旨(中心论点)。
阅读材料时,切不可曲解材料的要旨,更不可置材料于不顾,“我写我素”,而要紧扣材料,注意几个“把握”:一要把握材料的中心句或关于中心的提示,找到立意的突破口;二要把握与材料合理衔接的情节或与材料合理衔接的论述,注意思维发散的合理性;三要把握多段型并存的材料之间的关联,从中撷取立意点;四要把握喻义型、寓义型、象征型的材料,在反复体味、比较中品评出材料的喻义或包含的哲理等。最后归纳出材料的中心意思,进而提炼出作文的立意角度。
范例分析
【文题呈现一】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作。
有学者认为,《西游记》里孙悟空的成长史,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孙悟空“超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是完全无拘无束的“自在”,但随着这种“自在”发展到极致,他被压在了五指山下。戴上金箍后的孙悟空,保护唐僧西天取经,看似脱离了个人的绝对自由,然而却促使他收敛心性,走向“成人”、最终“成佛”的道路。
“自在”和“收敛”,是成长中的青年绕不开的话题。我们一方面渴望个体拥有更多的自由,另一方面又随时要去面对来自社会的种种规范和约束。对此,你有什么思考和感悟,请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立意】
文题所供材料提到孙悟空西天取经的经历,这个过程是他从“自在”走向“成人”的过程,也是他逐渐摆脱兽性,接受人类社会的种种规则,磨炼自身,不断获得人性的过程。而从材料对孙悟空经历的阐述,我们可以看出,材料对“自在”与“收敛”的论述是有所侧重的。完全无拘无束的自在,让孙悟空失去了自由;而脱离了个人绝对自由,收敛个性,遵守规则后,他最终得以“成佛”。
所以,在写作过程中,考生要针对“自在”和“收敛”这两个方面分析其关系和根源,上升到对个人的自由与遵循社会规则收敛行为进行思辨,同时要结合我们自身的成长历程立意构思。
【文题呈现二】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作。
书法是指文字符号的书写法则,按照文字特点及其含义,以其书体笔法、结构和章法书写,使之成为富有美感的艺术作品。汉字书写,也是高三老师跟学生谈论比较多的话题之一。入帖、出帖是学习书法的两个专用词。入帖,主要指通过对以某一家、某一帖为范本的临摹学习,从生硬到熟练,再逐步掌握范本的笔法、字法、章法、墨法以及神采。出帖,则是在入帖的基础上,将所学消化吸收、融会贯通、不拘泥于范本技法,书写出自己的风格。入帖和出帖是学好书法的重要阶段,明末清初大书画家王铎说:“书法之始也,难以入帖;继也,难以出帖。”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联系生活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立意】
文题所供材料对“入帖”与“出帖”的解析是立意的关键。“入帖”其实是“模仿”,有层级,有规律,是从求形似到神似。“出帖”指的是“创新”,但不是凭空创造,而是在“入帖”的基础上消化吸收,然后形成自己的风格。材料最后明确了“入帖”与“出帖”的关系,并指出这两个阶段的难点。考生可以谈学习须循序渐进,从模仿开始,然后创新创造,形成自己的风格;也可以谈任何领域的学习都是“入贴”和“出帖”的过程,只有“入帖”才能“出帖”;还可以谈坚持学习才有所收获;敢于突破才有所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