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职业教育助力乡村振兴的可为逻辑、应为目标和何为策略

2024-01-02杜楠

教育与职业(下) 2023年12期
关键词:农村职业教育乡村振兴

[摘要]乡村振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题中之义。农村职业教育作为贴近农村和农民的类型教育,从政策引导、功能定位和现实可行三个方面展现其有责任也有能力发挥振兴乡村的积极作用。通过培育新农人,激发乡村内生力;擦亮乡村底色,激发文化活力;聚合新力量,激发协同效力,彰显农村职业教育助力乡村振兴的应为目标。为使目标落地,农村职业教育要向农而行,引进、留住、用好人才;互促共生,融入乡村社会;挖潜蓄能,为乡村注入活力。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村职业教育;可为逻辑;应为目标;何为策略

[作者简介]杜楠(1984- ),女,山东邹城人,中国劳动关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博士。(北京  100048)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2年中国劳动关系学院中央高校基本科研项目“劳动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路径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2ZYSZ002,项目主持人:杜楠)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3)24-0029-07

乡村要振兴,教育当先行。2023年2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要求,大力推进面向乡村振兴的职业教育,深化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当前乡村发展对农村从业者提出了更高要求,适应乡村现代化发展的“新农人”需要具备更多的新知识和新技能。农村职业教育贴近农民、贴近乡村,对助推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学术界在探讨乡村振兴问题时,必须考虑国家政策执行中的关键领域和焦点问题,以探索农村职业教育如何在乡村振兴过程中更好地发挥功能和作用。然而,目前来看,对于农村职业教育如何支持乡村发展的研究仍然有许多未被深入挖掘的领域。因此,在响应国家建设农业强国的号召的基础上,通过厘清思路、把握关键要点,进一步规划和发展农村职业教育,为乡村振兴释放更多的潜力和动能。

一、农村职业教育助力乡村振兴的可为逻辑

农村职业教育在助力乡村振兴中起着基础性、先导性作用,其在不断发展的时代背景下,被赋予了重大的社会责任。先行区的探索和实践为农村职业教育助力乡村振兴提供了有益经验和参考。因此,本文从政策、理论和实践三个层面对农村职业教育在乡村振兴中的支持作用进行深入分析。

(一)政策导向:农村职业教育助力乡村振兴的时代呼唤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随着党中央着眼于国家中长期发展战略,将乡村振兴和农业强国建设有机结合到“三农”工作的综合规划中,两者相辅相成、相互推动。在系统阐述乡村振兴内在逻辑的基础上,提出了建设农业强国的时代任务。农村职业教育长期以来在解决“三农”问题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乡村振兴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工程,涉及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多个方面。农业农村发展必须以科学技术为支撑,未来产业和农村将朝知识和技术密集型方向发展,农村职业教育赋能知识创新和科技创新,改变农村传统模式,实现生产要素的有效配置和合理流动,助力农村农业现代化发展。

人才是振兴乡村的关键。根据2022年教育部发布的《中国职业教育发展报告(2012—2022年)》,超过70%的职业学校学生来自农村地区,2013年到2020年底,累计有800多万贫困家庭的学生接受了职业教育,在推动乡村经济发展、传播乡村文化、参与乡村治理等方面担负着重要使命,成为扶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增强脱贫地区和群众内生发展动力。乡村内生发展动力,以人才为支撑,农村职业教育直接面向农村培养技能人才,从人才的源头出发,助力乡村发展。《意见》强调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导下,如何开展涉农专业,如何培养新型职业农民,为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二)理论适切:农村职业教育助力乡村发展的功能定位

教育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农村职业教育的特殊性使其在服务乡村社会建设过程中具有独特的功能定位。

首先,农村职业教育培养助农人才“事半功倍”。乡村振兴和农业强国都离不开“人”这个关键要素,教育的功能在于对劳动力进行生产和再生产,将科学知识和专业技能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使人成为具有知识技能的专业人才。农村职业教育作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途径,在贴近农村和农民的基础上,致力于提升乡村建设者的技能和水平。在教学体制上,农村职业教育强调与农村生产实践相结合,建立学校、企业、乡村一体化联系,为专业化高质量助农人才培养提供有利条件。此外,农村职业教育还注重高效培养农村农业人才,以满足农业农村发展对各种人才的需求,特别是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农村职业教育更加专注于培养创新型农村人才,使其能够适应新兴乡村发展模式的需求,尤其是在复杂和高度技术化的领域。

其次,农村职业教育有助于巩固已取得的脱贫攻坚成果。农村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密切相关,在推动乡村发展的同时,有助于巩固我国已经完成的扶贫攻坚成果,以实现代际贫困的阻断。党的二十大以来,农村职业教育响应国家提出的乡村振興和农业强国的号召,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遵循脱贫工作思路,将扶贫、扶业、扶智、扶技相结合,优化资源配置,帮助缺乏一技之长且经济基础较差的贫困户摆脱能力贫困,也为其提供了脱贫的动力。农村职业教育提高了增强农民脱贫致富本领,帮助农民在农业农村现代化转型中获得高质量的就业机会,为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共同富裕打下了坚实基础。

最后,农村职业教育有助于释放农村劳动力,快速适应乡村发展模式的转变。农村职业教育与医疗、养老、社保等共同形成了吸引和留住乡村劳动力的“磁石”。农村职业教育培养了新型职业农民,提高了农民素质,对提高农村劳动生产率、促进农村产业科技创新、解决“三农”问题至关重要。农村职业教育助力乡村产业发展,要适应农村产业结构升级,面对智能乡村、绿色乡村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农村职业教育必须与企业合作,以实现优势互补。此外,农村职业教育必须与农村产业发展相结合,以“为农办学”为宗旨,围绕乡村新产业、新业态、新需求培养助农人才,实现产业与专业双向赋能,以适应乡村传统发展模式向多元协同发展模式的转变。

(三)现实可行:农村职业教育助力乡村振兴的实践探索

以农村职业教育撬动乡村发展,已经成为助力乡村建设的一股中坚力量,教育领域正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并总结出众多具有地方特色的经验和做法,为农村职业教育助力乡村发展提供实践路径。

例如,河南夏邑县北岭镇的曹庄村采用了“产业—专业”双向赋能的创新模式,旨在培养新型职业农民。这一创新实践采用了“农学结合”和“弹性学制”的方式,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在村庄的支持下,职业教育送教下乡、进村办班,使农民免除了空间上的束缚,摆脱了传统的围墙式教育模式。这一模式以当地农业产业发展特点为中心,依托村委会、乡村产业园区、乡村企业,将职业教育深入田间地头,将人才培养嵌入乡村产业链。国家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也在加速村庄的发展,提高了村民的积极性,为乡村振兴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吉林工程职业学院采用了一种不同寻常的实践模式,将培训送到了“家门口”。与传统的农业技术学校不同,学院设立了乡村振兴教育学院,侧重培养高素质农民。学院依托“吉乡农创园”,通过科技下乡的方式,支持乡村产业发展,满足农民的技术需求,提高其技术水平。这一模式不仅促进了乡村的发展,而且让村民亲眼看到了农业致富的前景和乡村振兴的美好生活。与此同时,学院与吉林各村镇签署了合作协议,建立高层次产业创新平台,将其模式传播到周边其他村庄,促进了乡村特色产业的发展。

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采用了“实践育人”模式,将农村、农业和农民紧密联系在一起。这一模式通过电商助农,实现了全员参与的育人体系。学院将课程思政与助农实践相结合,以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为引领,提高学生对助农的认识,培养他们的助农技能,帮助农村农产品开拓销售新渠道。学院将校地共建与助农实践相结合,发挥职业教育电商专业优势,联合句容市茅山镇丁庄村共同建设乡村产业电子商务平台、农产品零售技术培训基地,将劳动教育融入助农实践,增强新时代新农人投身乡村振兴事业的积极性。此外,学院还将教学改革与助农实践相结合,通过增设数字直播与短视频运营等课程,形成“纸质教材+网络课程平台”的新形式课程,以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二、农村职业教育助力乡村振兴的应为目标

农村职业教育在全方位支持乡村发展的进程中,其主要目标是培养新农人、为乡村社会激发新活力、注入新动力以及赋予新特质。

(一)激发内生动力:培育新农人

乡村振兴是一项具有历史性意义且长期性质的任务。伴随着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一种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的发展进程。2018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明确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的实施进程,分为三个关键阶段:首先是到2020年基本建立乡村振兴的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其次是计划在2035年前实现基本的农业农村现代化;最后是计划在2050年前实现农业强大、农村美丽和农民富裕。目前,我国的乡村振兴战略正在稳步推进,面对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重任,农村职业教育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为乡村长期发展提供技术支持,更在于为乡村振兴的成功实施注入新的力量。新一代乡村从业者不仅需要具备基本的农业技能,还需要具备管理技能、务实精神、市场营销技能以及社会责任感,而如何提高这些从业者的业务技能和综合素质已经成为农村职业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农村职业教育以培养懂三农、懂管理、懂市场且能够扎根农村创业干事的适用型人才为目标,结合农村产业发展需求和精神文明建设要求,使农村职业教育能够更好地应对“教育什么”和“如何教育”的挑战。乡村多样化的自然资源和淳朴的民风民情,为农村职业教育提供了丰富的实践资源,帮助受教育者更好地融入农村生活,更加深刻地理解农村现实。这样的体验可以激发年青一代的活力,促使他们返乡、关爱乡村、参与乡村振兴,发挥内生潜力,成为乡村发展的新动力。农村职业教育立足乡村发展实际,通过实地教学、情景模拟等方式,提升受教者的合作技能、动手能力,将课堂所学与乡村实际紧密结合,深入感知农村发展前景和现实意义,并在参与乡村改造和乡村实践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

(二)激发文化活力:擦亮新底色

在过去的十年中,我国取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胜利,党和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重视水平已经从最初的“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的认知阶段,逐渐转向“乡村振兴”和“农业强国”等战略的实施阶段。这为农村职业教育提供了科学规划的基础和时代背景。在这种背景下,农村职业教育成为乡村的文化引擎,其在传承、保护和更新农村文化方面的作用越发凸显。

农村职业教育更新乡村文化图景。科技进步引发了农村地貌和农业生产方式的多次变革。然而,农村社区的观念变革相对滞后,特别是传统文化中负面、落后的思维方式仍然存在,对中国农民的精神生活产生了负面影响,导致农民价值观的偏差和迷失,对乡村社会的道德风气和乡村文明建设不利。因此,激发乡村文化活力,需要克服传统文化的僵化性,不断融入城市文明的现代元素,在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之间找到平衡点。在合理的规则框架内,建立现代农村文明,创造出全新的乡村文化图景。农村职业教育院校作为距离农村和农民最近的教育实体,在国家教育政策法规的指导下,通过教育规划和教学活动,为乡村文化注入了新的思维方式和理念。

农村职业教育重塑乡村文化生态。从《乡村战略规划(2018—2022)》到《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的颁布,这些政策都强调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对乡村振兴的重要性。在农业社会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逐渐减弱,很多文化资源逐渐遗落,传统文化技艺逐渐遗失。同时,农村文化生活也在发生变化,传统文化的载体逐渐流失和减少。农村职业教育通过整合和传承文化的功能,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将乡村元素融入教学活动中,营造出富有乡土特色的教学氛围,提升受教者的文化自豪感,彰显乡土文化的内涵,增强受教者的文化信心。此外,作为乡村文化的引擎,农村职业教育可以通过主题课程、下乡活动、“村—校”活动来参与或主导农村文化创新,提升民风民俗、加强规范村庄管理、编写村庄历史与文化、培育家庭风采,实现城市文明和乡村文明的互通互补,推动乡村文化和精神文明的建設。

(三)激发协同效力:凝聚新力量

推动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离不开基层政府、相关企业和乡村社区的大力支持,通过协同互助,各方能够深入了解彼此,建立常态联系与紧密合作,找到彼此利益的契合点,从而形成“一体多元”的合作模式。具体而言,乡村基层组织通过组织联建、活动联办、人才联育、资源联用、产业联促,为农村职业教育提供助力和支持。企业对接乡村经济发展新形态,重视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通过大数据将乡村发展需求推送出去,吸引更多优秀资源和力量融入乡村,共建农村职教“数字生态圈”。作为乡村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职业教育连接着农民、政府、企业,构建农村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信息共享平台,畅通资源要素流通渠道,形成内外互通、互助、互惠的协同力量。

伴随着现代社会对劳动者素质和教育要求的不断提高,农村职业教育已经成为区域性社会教育的一部分。农村职业教育在培养乡村新农人、赋能乡村现代化发展的同时,也为乡村社区成员相互交流和协作创造了机会,有助于形成和谐的乡村社区关系、增强乡村凝聚力。农村职业教育在与乡村社区合作的过程中由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转变为更加开放的“课堂+实践”的新型教育模式,从而扭转职业教育“离农”“脱农”的劣势,发挥服务农村产业发展辐射作用。利用协同教育优势,从实际出发创新乡村大教育模式,在充分利用乡村教育资源的同时,创设有利于受教者发展的乡村社区教育环境。

此外,农村职业教育在提供“育农人”支持的同时,也在实现“育乡村”。农村职业教育除了组织农业技能培训、组织返乡创业就业培训、组织职业技能培训、培养振兴乡村所需的高素质人才外,还要发挥农村职业教育的区域治理思维,以价值观、生态、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振兴为指引,在关照职业教育本体结构和乡村结构的基础上,构建内外互通的协同力量,推动乡村发展。通过开展面向乡村的技术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乡村课堂、设立乡村振兴学院等多种形式,农村职业教育受教育者可以深入了解乡村生产和生活,引导乡村形成人才兴村、教育兴村的理念,提供技术教育指导服务,形塑乡村整体风貌和整体氛围,激发乡村建设新力量的内生动力。

三、农村职业教育助力乡村振兴的何为策略

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助力乡村振兴是一个因地制宜、逐步推进的系统工程,需要在一个多元要素相互影响的复杂环境中协调人、技术、资源等因素,促其培养的新农人留在乡村、建设乡村。要在弥补乡村技能型人才缺口的同时,探寻“农村职教+乡村”融合发展模式,为促进乡村振兴发展注入新动能和新活力。

(一)向农而行:引进、留住、用好人才

从施教者来看,农村职业教育教师队伍是乡村振兴的主力军,其不仅是乡村新农人的培养者,还是传播乡村文化、推进乡村治理的实际参与者。然而,农村职业教育教师队伍面临着师资力量薄弱、教育资源匮乏、教育投入不足等问题,影响着教师队伍的稳定性。为激发教师内生动力,需提高岗位吸引力,建立可持续机制。为此,首先,从吸引人才入手。在确保教师工资待遇的基础上,完善教师的生活补贴政策、住房保障政策、增加教师编制数量,职称(职务)评聘适当向农村职业院校倾斜,以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其次,从留住人才入手。一方面,加强思想建设,建立健全政治理论学习体系,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和政治素质,同时,探索乡村职教教师专业发展策略,明确其职业发展前景,提高其自我发展动力和身份认同感。另一方面,制定乡村振兴教师奖励政策,将教师的乡村贡献度、参与度和教师职称晋升挂钩,以提高激励效果。最后,从用好人才入手。一方面,建立完善的教师培训体系,运用“互联网+”教师发展平台提供的在线课程资源,提升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技能。另一方面,应提高乡村实际操作课程在专业课程中的比例,以提升教师的实际操作能力,增强教师的教学能力。

从受教者来看,青年学生和农民是农村职业教育的主要受众,他们的回归和留驻对乡村振兴至关重要。乡村人口流动与能否获得满意的农村职教服务相关。因此,国家为鼓励新农人返乡创业,提供了多项政策支持,如项目审批、土地使用、贷款发放等方面的政策倾斜。同时,优化了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和乡村居住环境,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如医疗、社会保险和教育服务。此外,还应制订经济激励和荣誉激励计划。例如,启动乡村产业奖励资金、发放助农津贴,以鼓励新农人积极参与农村产业发展。通过不同政策的结合,如充分发挥驻乡返乡惠农政策与职业教育支持政策相结合的优势,产生协同效应,着力将农业产业科技服務与培育任务深度融合,在提升技能的同时,留住、用好更多的新农人,使其就地就业和创业。

(二)互促共生:融入乡村社会

农村职业院校必须将学校的发展与乡村规划有机结合,融入乡村时空和乡村治理,构筑农村职业教育与乡村社会互促共生关系。

将农村职业教育融入乡村时空。乡村不是一个静态的存在,而是时间和空间的综合体现。在乡村振兴过程中,乡村的面貌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乡村的空间布局也会随着乡村发展格局的调整而发生变化。首先,农村职业教育应当根据乡村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和周期性,以“因时而为”的原则,调整实际的教学时间和内容,确保教学安排与乡村农业生产周期相符,解决乡村生产活动中的实际问题。此外,农村职业教育应深入研究乡村历史和发展趋势,通过村民口述历史和查阅村庄的历史文献,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乡村的过去和现在,以增进学生对乡村的情感认同。其次,农村职业教育需要融入乡村的空间维度。乡村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代表了乡村的底蕴和特色。农村职业教育应将教育活动融入乡村的“一村一景”公共空间,与乡村的生态环境相结合,展现乡土美学和科技支持农业的魅力。最后,通过构建职业院校、企业、政府、农民多元共生体和构建职业院校之间的共生体,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共赢。探索不同的技术供给服务模式,通过应用新技术来协助乡村规划和建设,增强与乡村社会的融合度。

将农村职业教育融入乡村治理体系。农村职业教育是由政府主导的公共服务,具有显著的公共性,同时也具备相应的治理功能。将农村职业教育融入乡村治理过程,体现了其与乡村的道德建设、法治建设以及自治实践之间的内在契合。首先,农村职业教育具有教育的隐性治理功能,作为“德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合适的教育方式和内容引导村民在多元价值观的社会环境中,面对利益分歧时拥有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推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优化社会心态,加强村民的道德约束,改善乡村社风。其次,农村职业教育要基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的法律框架,组织和开展技能与就业培训,培养高素质乡村振兴人才,以增强乡村治理的内生动力,更好地推动乡村振兴,实现“教育”促“治理”的目标,在推动城乡基本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同时,构建和谐的治理格局。最后,农村职业教育发展需要联众聚力,通过大力宣传农村职业教育助推乡村振兴的重要作用,让村民意识到“学职教一个、谋就业一人”的重要性,激发村民的治理主体意识,提升他们参与治理的主动性,形成“共同协商、共同参与、共享成果”的乡村治理氛围。

(三)激发潜能:为乡村注入活力

乡村的建设和发展依赖于两个基本要素,即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为了实现乡村振兴,必须积极弘扬时代精神,从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入手,挖掘乡村内在潜力,释放乡村发展潜能。农村职业教育应通过激发受教者的主体性和充分利用乡村资源,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

运用教学互动机制,激发受教者的主体性。产居融合和产村一体是乡村与城市最大的不同,这一特点为乡村开辟了广阔的实践场所,也为寓教于农村生产和生活实践提供了便利条件。农村职业教育的受教者包括农职院校的学生和农村居民,他们可以积极参与课程设计和实施,与教师进行交流,进行实际观察和实际操作,从中获得理论知识,掌握涉农专业技能,积累有关乡村发展的亲身体验。在与乡村密切互动的过程中,受教者容易与乡村建立情感联系,帮助他们重新评估自身在乡村建设和发展中的价值,增进对乡村的感情,激发他们的成就感和满足感。通过涟漪效应,鼓励受教者更积极、主动地参与乡村振兴。在反馈式的实践教育中,形成受教者个体与乡村整体的有机联系,增强乡村的凝聚力。此过程在修复乡村公共参与的乡村社会行为逻辑的基础上,重塑了新时代的乡村公共精神,建设了乡村振興共同体,为激活乡村的自我维持和自我发展创造了新动能,凸显了乡村未来发展的无限潜力。

以课程为载体盘活乡村资源,为振兴乡村注入活力。农村职业教育将乡村实地实践视为课程的核心组成部分,通过将村民引入课堂,也将学生引入乡村,实现了资源和知识的相互传输。一方面,增加了村民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为村民从“新农人”向“兴农人”转变奠定了现实基础;另一方面,培养了年轻学生的乡土情感,为他们未来成为“新农人”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农村职业教育能够将课程内容与乡村的自然、产业和文化资源相结合,从而挖掘和释放乡村的潜力。例如,一些农职院校根据专业特长和充分了解乡村产业需求,灵活地开展与乡村土特产、乡村旅游、绿色农业、休闲养老等领域的合作。通过推进乡村公共实训基地的建设,借助产教融合服务平台,促进“农职院校—乡村”之间的职业技能培训资源共建共享,深入挖掘乡村资源,实现以教育促进乡村发展的价值功能。此外,在数字传播的背景下,利用数字化传播平台优化传播链条,改变社会对农村职业教育的看法,同时深入挖掘乡村的潜力和资源,以引起更多的关注和投入。

[参考文献]

[1]杨华,范岳,杜天欣.乡村文化的优势内核、发展困境与振兴策略[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4):10-27.

[2]肖菊梅,韦恩远.数字时代乡村教育治理的复合语境、现实困境及优化路径[J]当代教育科学,2022(1):88-95.

[3]陈春霞,李丹晴,石伟平.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效能如何提升——基于学习特征的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22(17):43-51.

[4]杨顺光.职业教育助力乡村振兴的逻辑起点、关键任务和行动策略[J].教育发展研究,2022(1):47-52.

[5]巩华锋,吴雪萍.英国提升职业教育教师数字素养探析[J].职业技术教育,2023(19):72-79.

[6]高钰霞,王海英.幼儿教育助力乡村振兴:可为、应为、何为[J].教育发展研究,2022(24):70-76.

[7]赵晓芳.职业教育参与贫困治理的逻辑、困境与优化路径[J].兰州学刊,2022(12):108-118.

[8]温婉华,韩树林,张平.适应性视角下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价值逻辑与实践路径[J].教育与职业,2023(17):14-20.

[9]王扬,乐晶.技能资本:农村职业教育助力乡村振兴的内在机理与行动逻辑[J].中国电化教育,2022(5):66-72.

[10]彭洪莉,朱德全.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多维演进与未来图景[J].教育发展研究,2022(19):31-40.

[11]杨莉娟,谭福河.职业院校赋能农村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困境及破解路径[J].教育与职业,2023(14):85-90.

[12]戴妍,王奕迪.中国乡村教育振兴的未来图景及其实现——基于百年乡村教育发展连续统的视角[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5):157-170.

猜你喜欢

农村职业教育乡村振兴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个抓手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我国农村职业教育政策的演变
湖南农村中等职业教育招生的影响因素分析
农村职业教育经费投入国际比较
农村职业教育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
新型城镇化下的农村职业教育的展望
关于黑龙江省农村职业教育教师队伍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