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安致远《纪成诗稿》中的诗学思想

2024-01-02王方芮

青年文学家 2023年33期
关键词:杂咏诗稿诗学

王方芮

清代山东诗人安致远是“真意亭四子”之一。笔者以安致远的诗集《纪成诗稿》作为研究对象,发现其诗学思想主要包括“经世致用”“诗不强作”两方面;再将安致远的创作置于清代诗学发展的大环境中考察,发现其作品对清初山东地域的文学发展有补充意义,从中也可窥探到清代诗学的流变。

安致远(1628—1701),字静子,又名如磐,别号拙石老人,明末清初著名学者,山东省寿光市纪台镇安家庄人。安致远作为清代一位重要的山东作家,与李澄中、李焕章、张贞并称为“真意亭四子”,又与李澄中、李焕章并稱“青州三子”,他一生致力于诗文创作,留下了丰富的文献资源。据《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记载,安致远的著作包括《纪成文稿》《纪成诗稿》《玉硙集》《吴江旅啸》,其诗作收录于《纪成诗稿》中,“诗稿含《倦游草》一卷、《柳村杂咏》二卷、《岳江草》一卷,康熙三十四年兰雪堂刻”(《清人诗文集总目》)。其中,《岳江草》存诗六十八首。《岳江草题词》中说:“岳江草者,余自春迄夏所作也”“故余集中诗近百首,大半皆姑熟作也”“两月所作大率付之山光水色、歌场酒社中”。这表明《岳江草》一卷大多为安致远游历所作。《倦游草》共存诗八十二首,系丙寅秋冬,安致远出游济南后所作,“名之倦游草,盖取渊明鸟倦飞而知还之意”。《柳村杂咏》二卷,共存诗一百五十四首。安致远在题词中说“至村西古柳下摩挲爱玩……我与柳周旋之日久也。数年来,裒集诸作而名之曰《柳村杂咏》”,表明此卷是他晚年时将旧作整理而成。清代诗学繁盛,有众多诗人诗作还未投入研究,尚有巨大的研究空间,且在康熙前期至乾隆初期的时间段里,山东诗学达到前所未有的繁荣。所以,本文以安致远《纪成诗稿》中的诗学思想作为对象进行深入研究,挖掘其中所蕴含的文化价值。

一、诗学背景

清代以其独特的时代背景造就了清代诗学特征的与众不同,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在这二百七十年左右的时间中,其人口、版图、经济等各方面经过先前王朝的叠加与发展成为封建社会时期的顶峰,在学术发展方面也尤为明显。郭绍虞先生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中指出:“清代学术有一特殊的现象,即是没有它自己一代的特点,而能兼有以前各代的特点。”数千年的文化积累和统治者的治国理念使得清代文人重视学术的传统,“吾辈学问进一分,则世界人心有一分受用;吾辈学问减一分,则世界人心有一分陷溺”(陆世仪《答汉阳黄赤子论学书》),充分表现出他们从骨子里认可文化的重要性。在安致远的成长过程中,他也受到清初治学观念的影响,秉持了严谨且宏博的学风,重视学问。在少年时期,他也展现出了过人的天赋:“十一岁应童子试,文笔不凡,崭露头角;十八岁中秀才,锋芒毕露,文誉日隆;二十七岁拔萃选贡,跻入太学。”(《安静子文选译注》)安致远丰富的文化知识让他在创作时时刻谨记向古圣先贤学习,所以在他的诗学思想中有学古继承的一面,他重视学问,也认可学问的继承,这与当时的学术背景密切相关。

同时,清初文人们经历了家国巨变,使得他们的创作心理和创作题材也发生了改变。此时期出现了许多反映国家危亡、反映时事的诗歌。安致远的人生经历总体上看与清初主旋律有相似之处,但也不完全相同。他从少年时期开始读“四书五经”,受到的是儒家“经世致用”的思想。他生于明末清初改朝换代的动乱时代,深受战争毒害的安致远认识到了战争的残酷和百姓的不幸,所以他创作了许多反映战乱、民生的诗歌,如诗稿《柳村杂咏》中的《复雪》二首:

近岁朔风逼,迎春暮雪重。

酒酣看短发,身健倚长松。

十载人初集,百年乱易逢。

苍茫延眺迥,幽响得林钟。

雪意催残腊,风声堕夕阳。

戎衣愁异地,安堵得吾乡。

一壑烟全积,万山势欲苍。

老臣饶庙算,薄伐已周霜。

战争之下,沧桑易变,诗中更多地体现出一种大起大落之后的平淡,如今境况闲适,可以身倚长松,其中心酸全都凝结在一句“百年乱易逢”之中了。

明崇祯年间,文学因其独特的时代背景而呈现出不同的风貌。而出生并生活在这个时期的安致远,很难避免时代赋予他的一些创作特征,他的作品中体现着明末的思潮与风格。研究安致远的诗作既能从宏观上窥探清代诗学的发展演变,也可以微观上考察他独特的思想,具有很大的研究价值。

二、诗学思想

(一)经世致用

前文提及安致远从小受到的是儒家孔孟之道的传统教化,他和封建社会其他知识分子一样渴望建功立业,实现自己的伟大抱负。他在《除夕分赋用龚宗伯韵即成》一诗中说“男儿志雄飞,当及少年日”,表明他希望自己在少年时期就有所成就,所以他焚膏继晷,不敢稍有懈怠。以这样的思想为指导,他的诗文中不可避免呈现出同样的“经世致用”的思想。他在《刻近代古文序》一文中说,诗文创作的目的是大则“备一朝之典故”,小则“利后学之津梁”,这说明在他的思想中诗文仍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曹丕《典论·论文》)。他在《东归草自序》中说“学者读书明理,每思见于用世。今既以帖括取士,故有志者莫不萤窗雪案,简练瑞摩,登乙榜,擢甲科,始望盐梅调鼎、棠黍兴歌,比今世之通情,亦吾平日之所觊觎”,这里他运用了盐梅典故来表达自己的理想,“若作和羹,尔惟盐梅”,语出《尚书·说命》,盐咸,梅子酸,两者本来都是调味品,用以比喻国家所需要的贤才,可见他希望自己能够“出世”建立功业。

在“见于用世”诗学观的指引之下,安致远创作了众多关于民生主题的诗歌。例如,《柳村杂咏》中的《人日喜晴》便是从天气生发感慨:“三岁无如今春雪,一年且喜此日晴。平桥夕照霏霏出,小屋冰鳞猎猎生。灾沴消时全压瘴(连岁人多病疫),农桑乱后倍关情。但能了得公家税,满酌青尊乐太平。”安致远对百姓的关切从诗中散溢而出,他关心天气对农事的影响,关心百姓的生活环境,但是天灾人祸仍然会降临,并不会因为人的意志而转移。多年来人们多染病疫,而朝廷的税赋像巨石一般压在人们心头,安致远只好在心中期盼能“了得公家税”安享太平,这种希冀和为数不多的晴日一般,即便不可多得,但是仍然给了人们希望,让整体的诗歌基调变得深沉中带了一丝轻快。他在《饥民》中写道:“平芜望尽只天涯,雁羽萧萧日影斜。小市春饥人易别,孤村夜哭老无家。青榆叶底谋朝饱,白骨场中坐晚衙。莫学长沙轻涕泪,十行汉诏未全遐。”诗中又见孤苦无依的百姓,一场饥荒就可能再也见不到面了,读来令人唏嘘,当时统治者颁布的减租诏令均无一能长久,百姓还是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在《雨中无事偶读东坡黄州八首走笔和之余今岁亦以大旱苦饥也》一诗中,安致远深刻而形象地描绘出农村贫富不均的情景—“子妇掘田间,凫此满筐筥;安知膏梁家,肉糜厌如土”,一方面是贫苦子妇在田间挖野菜来充饥,一方面是富豪的膏梁之家,“肉糜”都吃厌了,挥之“如土”,这是多么鲜明而有力的对比,“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也不过如此。再如,五言诗《斟鄩叹五首》中表现了安致远对陷于水深火热中的百姓寄寓深切的同情,无情地鞭挞了封建官吏鱼肉百姓的罪恶。安致远次子安箕曾回忆说:“先父时时形于叹想,其怆怀于虎寇之忍苛,有《斟鄩叹》诸作,伤心惨目,则刻木画地之痛恻也。”(魏道揆《安静子文选译注》)《斟鄩叹五首》揭示了官吏残害百姓的滔天罪行,这体现了安致远对穷苦农民深厚的同情,在思想的广度和深度上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安致远一生在田园中度过了相当长的时光,因此他对百姓、农民、土地有很深厚的感情,这是他诗歌中出现如此多民生诗歌的重要原因之一。而他所创作的众多民生主题的诗歌对于我们认识当时的社会环境和状况,尤其是底层阶级的生活情状提供了重要的材料,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他“经世致用”的诗学观也体现了他作为一位知识分子的现实担当,在精神向度上也对后人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诗不强作

安致远诗学思想中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他认为诗歌应该表达诗人的真实性情,倡导自然的诗风。安致远所提倡的真实性情与当时诗坛的不良风气有关。在诗稿《柳村杂咏题后》中其次子安箕评价当时风气说:“诗之为道,岂可以伪为哉?有真性情而后有真哀乐,有真哀乐然后有真风雅。近今诗人之为诗也,刻饰毛肤,编辑陈朽,积篇累牍,疑无涯隅。然圣籍多而天然少,聊組擅绣,神韵枯索。殆所谓土鼓无声,吹花易萎者矣。”这段话写出了当时诗坛追求外形而无内涵的不良风气,而他对父亲的诗歌风格表示认同,认为其诗为“不伪之作”。提倡“真性情”的观点在安致远的文章中也多有体现。例如,《桷园遗诗序》是安致远为钟文子先生的诗所作的序文,他称赞钟氏之诗不事雕琢,按照自己的性情写来是最好的境界—“余寓居明湖,夜雨挑灯再四讽吟,见其往往以幽忧之思,写其闲适之趣,殆昔人所谓不求工而自工者,先生之诗”,他认为诗歌不求工而工者为上,同样强调不过分雕琢的自然诗歌是上品。

安致远对于自然真性情的提倡并非空有理论,而是贯彻在他的诗歌创作之中。例如,他向往悠然自得的田园生活,他说自己“性爱恋田园,不乐远游”(《柳村杂咏题词》),于是就创作出《九日同儿辈于野小饮以玉山高并两峰寒为韵》,其中写道:“野酌意萧然,列髻遥峰绿。”诗风洒脱自然,不尚雕琢。他在身体上躬耕田园,在精神上也追随陶渊明的自然风尚。其子评价的“陶彭泽雅志冲尚”显然是了解父亲志向,所以写下这样的文章后记。这样的诗歌并不只有一首,如《野眺》:“崎峰过雨秀,相对两忘言。鸟下烟中树,人归花外村。闲情惟白社,春色独柴门。吾懒幽居惯,荷锄自灌园。”这首诗表现了秀美的田野风光,在秀美之外是安致远超脱世俗的追求。还有表达只愿意荷锄耕种的诗,如《除夕分赋用龚宗伯韵即成》,其中写道:“雅志在田园,吟咏远芳甸。”这同样表现了安致远躬耕田园的理想,他把自己的理想真实展现在诗歌中,是其诗说“真性情”的重要体现,为后人了解他的思想留下了重要的史料参考。

将安致远的著作放在明末清初的时代背景中进行考察,使我们能够全面了解到这位作家的创作面貌,既能够纵向把握时代洪流带给其个人创作的影响,也能够横向比较其每个阶段与其他作家的往来经历,对于把握一位作家整体风格有很大作用。

安致远是清代山东诗人中的一员,他的诗学思想主要是“经世致用”“诗不强作”。时代环境及其自身经历共同造就并影响了安致远的诗学观。本文在探究安致远的诗学思想的同时,也把对他的考察放在其所处的历史环境之中。因此,我们能够看到他的诗学思想中“经世致用”与明末清初的战乱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因为他从小目睹了民生疾苦,亲身经历了战争的残酷,所以他作为一名知识分子想建功立业的心理成了他诗学创作的动机,他的诗文创作中才会有“经世致用”的一面。清代的学术文化重视考据的特点,既是优点也加重了清诗繁复累赘的不良风气,为扭转这一点,安致远又提倡自然诗风,强调诗说“真性情”。这两个方面不仅是安致远的诗学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整个清代文学的面貌。而探究他的诗作,对于地域文化的完善有着颇为关键的学术意义。

猜你喜欢

杂咏诗稿诗学
题荷花杂咏
背诗学写话
莲花水乡杂咏(录一)
校园诗稿
校园诗稿
校园诗稿
山行杂咏
第四届扬子江诗学奖
星汉《东天山诗稿》述评
两种翻译诗学观的异与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