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中农事诗的文化内涵
2024-01-02赵兴兴
赵兴兴
古人在面对复杂环境和自身生存时进行了选择,因此农业活动成为西周人主要的社会内容。正是在农业生产活动中的种种经历,让古人对自然条件和自身生存体验产生了思考,逐渐形成了文化传统。《诗经》中的农事诗就表现了周人的文化精神,由祭祀产生了对祖先的崇敬,对农业的重视。在简洁的文字背后,是古人对自己的生存和发展体验的诠释,寄托了他们的情感。受农耕社会形成的固定的居住习惯影响,在人们离开故土后,会产生强烈的怀念之情。因此,中国的诗歌一直延续这种文化传统。在农业活动中,先民依靠自己的辛勤付出和智慧头脑,不断地总结经验,进行生产。在劳动中,他们不仅创造了劳动工具,而且形成了强大的民族凝聚力,使自身的优秀品质得以显现出来。
一、礼乐文化
在农事诗中,我们能真切地看到古人对于祭祀不再执着于对鬼神、天命的崇敬,而是将祭祀活动作为对农业重视的仪式,用一年中收获的农业生产果实祭祀祖先,以此表达对祖先的赞颂和尊敬,庆祝收获的喜悦,祈求来年的丰收、没有灾殃。祭祀活动的举行对凝聚百姓的力量,发展农业生产,强化政治统治具有积极意义。另外,农事诗的祭祀内容在一定出程度上摆脱了神话的色彩,破除了部分迷信,对中国礼乐文化产生了一定积极的影响。例如,《毛诗序》中的“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指出《诗经》的教化作用,也包括农事诗中与祭祀有关的部分对社会现实发展的功能作用。
古人面对强大且不可预测的自然力量产生恐惧,将上天和自己的农业生产活动相联系,以祭祀活动为依托,寄予美好的愿望。《诗经》中农事诗里的祭祀活动的对象不再是鬼神,而是祖先、神灵,如对土神等与农业有关的神灵的祭拜。在《生民》中,“载谋载惟”“取萧祭脂”,农业祭祀被当作一件大事,需要同族人一起商量,可见农业祭祀对于古人的意义。“或舂或揄,或簸或蹂”“释之叟叟,烝之浮浮”,舂米的、舀粮的、搓米的、扬糠的,分工明确。“取羝以軷,载燔载烈,以兴嗣岁”,肥大的公羊要被剥皮,将其又烧又烤后才能用于祭祀。“卬盛于豆,于豆于登”“其香始升”,祭品要被装进木碗、瓦盆当中。由此看出,农业祭祀活动是盛大的,它的准备工作细致且认真,每一步都有不同的要求,准备的人充满热情,分工明确,内心怀着对祖先的敬意,对农业的重视。祭祀的物品都是农业生产活动的产物,如蒸饭、烤熟的大公羊……让祖先、神灵品尝,希望得到他们的庇佑,無灾无祸。这些活动内容蕴含先民们深厚的生命情怀。农业祭祀活动使得先民的美好愿望得到寄托,而有序的祭祀礼仪也让先民的精神生活更加丰富,对未来的生产活动充满希望。《七月》中主要叙述了农民在一年间不停歇地辛苦劳作的事情。此诗在每一节的最后两句都进行了升华,如第一节的“田畯至喜”,农民积极到田里劳作,生产出来的物质财富大部分却要交给统治阶级,所以辛苦的是农民,而劳动成果的享有者是统治阶级;第二节的“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本在美好的春天去采嫩桑,众人劳作,热闹非凡,而姑娘却内心伤悲,悲的是贵族公子一旦看上她,就会把人抢走……农民和统治阶级的生活悬殊,两个阶级是对立的,存在着深刻的矛盾。农民不得不辛苦地生活,但他们也有朴素的愿望与追求。祭祀活动不只是统治阶级的活动,农民也可以参与其中,既为祭祀提供丰富的内容,也寄托着农民的美好愿望和生活追求。在祭祀活动中,人们按照一定伦理要求有序地进行,使礼乐文化得到了发展。
农事诗体现了周朝礼乐文化的发展,对促进农业的发展,以及重农观念的日渐形成有着重要意义。农事诗中的祭祀活动是先民对祖先的德行的崇敬,是一种美好的精神寄托。
二、诗学文化
“唐代孔颖达在《诗大序》的《正义》中说得较为明确:诗者,人志意之所适也。虽有所适,犹未发口,蕴藏在心,谓之为志。发见于言,乃名为诗。言作诗者,所以舒心志愤懑,而卒成于歌咏。”(袁行霈《中国诗学通论》)“诗言志”是中国的诗学传统,中国的诗歌更注重用意象来表达其内蕴,含蓄委婉。并且,受到“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从诗歌发展的整体来看,中国的诗歌追求以和谐为核心的“温柔敦厚”的审美理想。《诗经》作为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为中国“温柔敦厚”的诗歌传统创造了先声。在与自然的相处中,古人感知到自然的变化给生产和生活带来的影响,因此更加关注自然、敬畏自然、尊重自然。这也影响了文学的发展,使得文学与生活及自然联系起来,而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也成了中国诗歌的传统。
中国诗歌把“真”的内涵放在文字的背后,用简洁的文字表达丰富的内容,将古人对生活的真正的体验和真实的感受表现出来,再用含蓄的方式呈现出来。《七月》第一节中的“无衣无褐,何以卒岁”,第三节中的“载玄载黄,我朱孔阳,为公子裳”,以及第四节中的“二之日其同,载缵武功,言私其豵,献豜于公”,写百姓面对没有厚衣服穿的寒冷冬季,还要将自己做的衣裳献给达官贵人,捕获的猎物大多也要充公。诗歌并没有用太多的文字表现这种困难的生活,而是叙述农民在这一年中生活的真实现状,对农民在生产劳动中遇到的辛苦困难点到为止。“发乎情,止乎礼”的美学思想在《诗经》得到体现。诗歌是用来抒情言志的,但《七月》以叙事为主,抒发的情感不像波涛汹涌,也不似大河奔流,这也正是中国诗歌的魅力所在。
四季的运行,气温的变化,对农作物生长起着重要的作用。中国是一个农耕社会,一直关注着气候的变化。早在夏代,中国就产生了天文历法—夏历,并设置了二十四节气来反映季节的变化特征,指导农业生产。在《七月》中,周人就根据季节的变化,种植不同的作物。诗从七月写起,将农业生产按照时间顺序逐月铺展开来,“三之日于耕耜,四之日举趾”,“四之日”是夏历的二月,气温开始回暖,万物到了苏醒的时候,正值耕种的季节,要开始播种。八月是庄稼收割的季节,九月筑好打谷场,十月庄稼进仓,打扫谷场收完庄稼后,十一月、十二月就要去打猎,或者去服役修宫房。一年从年初到年尾,农民都在进行农业活动,不曾停歇。农民的衣、食、住、行的各个方面都与农业活动息息相关,他们遵循季节的变化,种植作物,发展生产,同时也获得了自然的馈赠,在不同的季节获得不同的食物。另外,农民内心的情感变化也随着季节而改变,冬天他们非常担心自己没有御寒的暖衣,春天、夏天他们又要积极地参与生产,以期能生存下去。当然,他们的情感也会受统治阶层的影响。
人们在生产过程中遵循自然界气候的变化,不断适应自然,努力生存。中国的诗歌把自然界的变化与人们在生活中获得的体验及情感结合在一起,让诗歌充满无限的魅力。
三、怀恋乡土文化内涵
土地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自然资源,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人们从土地那里汲取养分,获得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条件。不同地域的土壤有不同的特点,对人们也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因此,人们对于不同地域的土地的情感也就不同。而中华民族由农耕文明所孕育,对土地有着独特且深厚的情感,人们更喜欢固定的居住环境,产生了依赖感,可一旦分离,就会生出悲伤、孤独等情绪,以前的生活环境及美好回忆不断出现在心中,这就是浓浓的乡土之情。
在《七月》中,农民一年四季都处于劳作的状态,根本没有停歇的时候,每个季节都有适合的农业生产活动,并且为了遵守统治者所制定的规则,必须上交收获的大部分成果,农民不得不长期参与生产,所以稳定的居住环境更有利于他们的生产和生活。另外,丰富的土地资源为农业生产提供了物质基础,人们长期依赖土地,在土地上进行劳动生产,满足自己的生活,就形成了小农经济的生产模式。在生产过程中,农民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十分珍惜自己的劳动和所拥有的资源,并对土地产生了割舍不掉的情感,他们不愿意迁居,更加偏向于长期稳定的生活状态,这就是对乡土浓烈的怀恋。在《生民》中,周的始祖后稷,出生后虽然经历了被抛弃的悲惨命运,但自然界中的动物把他喂养长大,“诞寘之隘巷,牛羊腓字之。诞寘之平林,会伐平林。诞寘之寒冰,鸟覆翼之”。虽然后人认为这是一则神话,但这也显示了自然对人类的馈赠。后稷稍微长大些,就开始种植“荏菽”“禾”“麻麦”等农作物,还种出来了“瓜瓞”,在种植的同时还要保护好作物、辛勤除草、收割作物、运输作物、贮藏和推广良种等一系列与农业发展相关的事,每一步都亲力亲为,足见其初期创业的艰辛。这表现了后稷对农业生产的热爱,也是周人对农业生产热衷的映射。这种农业文化,为后人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打下了基础。后人对此进行传承并不断改善。而土地也成了人们的情感寄托,对乡土深深的怀恋之情也不断延续下去。例如,《古诗十九首》中就有思念家鄉、思念所爱之人的诗:“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东汉末年至魏晋南北朝时期,时局动荡,战乱不断。很多人被迫离开家乡,来到边疆保家卫国,甚至参与到战争中去,而那种对战争长期不止的无奈和幽怨,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压抑心头。曹丕的《燕歌行》就写道:“念君客游思断肠,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蔡琰的《胡笳十八拍》写道:“天不仁兮降乱离,地不仁兮使我逢此时。”王璨的《七哀诗》写道:“荆蛮非我乡,何为久滞淫。”这荆蛮之地并不是“我”的家乡,可“我”为什么还要留在这里,久居他乡的苦闷由日暮泛舟引起强烈的思乡情,才发出如此疑问。“狐狸驰赴穴,飞鸟翔故林”,连狐狸和飞鸟都有家可归,“我”却没有,表达出浓浓的思乡情。而唐朝时思念家乡的诗就更多了,尤其是通过对异域艰苦环境的描写,突出出门在外打仗或者羁旅之人的不容易,更有对家乡和亲人的怀念。唐朝以后的诗人也不断延续这一情感发展。
中国古代农耕文明孕育了以小农经济为主的农业生产方式,人们对土地具有强烈的依赖性,喜欢固定且安稳的生活状态,因此对家的观念意识比较强烈,而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又让人们不得不离开家乡,所以出门在外的人们心中始终对家乡和亲人有着深深的爱。
四、民族精神文化
中国人勤劳聪慧、不怕困难、勇于创新、自立自强、热爱生活、爱好和平等一系列的美好品质和精神,追究其本源是人类在最初的实践中积极探索,并不断被继承和发展所形成的。古人在最初的生产中就不怕困难、辛勤劳作、不断探索,创造了自给自足的生活。
在《生民》中,周的始祖即使面对艰苦的生存环境,依然凭借生命毅力和外部的帮助活了下来,并热衷于农业生产取得了重大成果,由此反映古人在创业初期的艰难,可也正是这艰苦的环境,使得人们更加珍惜时间,珍惜来之不易的收获,不停止前进的步伐,努力为生存创造更好的条件。古代的农业过程需要农民全程参与,不像现代可以用机械操作来减轻负担。无论是《七月》还是《生民》,抑或其他描写农民劳作的诗,其中或多或少地体现了农民对农作物的管理付出了极大的代价。农作物的收获来之不易,从庄稼的选种到端上供桌成为祭祀品,需要很多步骤才能完成。农民为此付出了大量的劳动和汗水,一年到头根本无法休息,而且他们还根据观察,不断总结出生产经验,创造生产工具,可以说没有他们的辛勤劳动,这些成果就是空谈。“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李绅写的《悯农》把农民的勤劳辛苦生动地描绘了出来。在《芣苢》中,简单的诗句,在三节里只换了六个动词,反复地咏唱,语调自然轻快,让人联想到采桑的姑娘在暖洋洋的春天,提着小竹筐,在路旁采柔嫩的桑叶,她们吵吵嚷嚷,好不热闹,体现出古代劳动妇女对生活的热爱。无论是在田里劳作,还是在路边采桑,以及狩猎、祭祀等活动,都有众多的族人参与,人与人在生产的合作过程中,产生了强大的凝聚力,这是一种不可分割的力量。在艰苦的劳作中,人们也体验到了收获的喜悦。这种安定且和谐的生活正是中国人爱好和平的原初体现。
在劳动生产中,人们通过观察思考,总结生产经验,不断创造新的生产工具,为生产发展贡献力量。人们在参与劳动的同时,对劳动、对生活产生依赖和热爱。在劳动中,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形成了社会共同体,成为一种不可分割的力量。这种力量经过长期的发展,就形成了中华民族所具有的独特的文化内涵,并且这种优秀品质和自强精神将会在一代代中华儿女的血脉中继承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