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9世纪英国女性小说中女性形象的嬗变

2024-01-02田苗苗

青年文学家 2023年33期
关键词:玛吉艾略特凯瑟琳

田苗苗

19世纪的英国女性题材小说在英国小说史上取得了瞩目的成就,几位女性作家在作品中塑造了一系列性格各异、形象丰满的女性形象。虽然她们在各自的作品中大放异彩,但她们还是呈现出了一些共同点:首先,她们都体现出主体价值的探寻与自我分裂;其次,她们大多带有自传性质的叙述手法;最后,她们都逐渐登上了社会舞台。本文试图通过总结这些女性形象具有的共同特征,来解读19世纪英国女性小说中女性形象演变的规律。

一、女性主体价值的探寻与自我人格的分裂

从英国小说的自我发展规律来看,人物的演变体现了小说家们各自不同的艺术创作原则,是小说家不断艺术创新的结果;但是从更大的范围来讲,人物的演变又与社会经济、文化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19世纪的英国正处于资本主义的勃兴时段,中产阶级人士追求自由与财富的愿望通过小说家对人物主体价值的探寻就可以窥得一二。所以,在19世纪的英国文坛上出现了一大批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尤其是一些具有独特女性魅力的形象在19世纪英国小说的人物画廊中更是占有一席之地。

《呼啸山庄》以其精妙的艺术结构与哥特式的人物形象著称于世。但是,大家似乎对其中的女主人公凯瑟琳的研究有失偏颇,认为她只是一个爱慕虚荣的女人,为了富贵生活而抛弃了自己的爱人。可如果结合她所生活的社会环境我们不难发现,凯瑟琳的选择无疑是理性与明智的。可以说,希斯克列夫的到来使得原本就与众不同的凯瑟琳终于找到了自身存在的价值。凯瑟琳与希斯克列夫一样骨子里渗透着对传统社会价值的反叛,但是由于她自小就生活在一个由男权话语统治的家庭环境之下,所以父亲与哥哥的强权专制在一定程度上压抑了她对传统社会价值的反抗,于是就出现了这样一个矛盾的情境:一方面是凯瑟琳对她自己爱情的坚持与执着,另一方面是她对传统价值的屈从。一个凯瑟琳分裂成了两个既矛盾又统一的部分,这种自我的分裂使得读者在阅读时有些不知所措,因为在作品的开始片段,在我们的脑海中已经形成了一个固有的模式,这是一对敢爱敢恨的,现代版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可是艾米莉·勃朗特笔锋一转,设置了一个“画眉山庄”,使得一切都面目全非了。自此以后,凯瑟琳虽然肉体享受到了上层社会应该具有的富贵与尊敬,精神上却忍受着失去爱人的痛苦,直到死亡的到来都没有让她得到内心的平静。从得到爱情,就得到了主体价值的肯定,到失去爱情,却获得了自我分裂,这一过程使得凯瑟琳这个女性人物已经完全突破了一个简单的爱慕虚荣的女人形象,更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

另一个同样遭受着这种自我分裂的痛苦的女性人物就是乔治·艾略特的小说《弗洛斯河上的磨坊》中的玛吉。巧合的是,凯瑟琳和玛吉这两位女主人公所生活的家庭环境都是以父亲与哥哥为主的,而且他们都是封建家长制的代表,压抑了女主人公个性的发展。玛吉从小就表现出了独立的反叛个性与惊人的聪明才智,但是这些都没有被她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个男人看好。“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传统封建思想在他们的脑海中根深蒂固。这无形之中就给玛吉的人生结局奠定了一个悲剧的基调。家庭的变故使得玛吉的人生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昔日的情人变成了今日的仇人,昔日里父亲和哥哥的关爱也随之荡然无存,整个家里充斥着仇恨的气息。玛吉的一生经历了两次爱情,一次是与菲利普的,一次是与斯蒂芬的。如果说第一段感情是青梅竹马、两小无猜,那么第二段感情则是一见钟情、怦然心动。因为第一段感情无果而终,所以玛吉把情感转移到了第二段情感上,但是当她知道了自己的爱人斯蒂芬原来是表妹的未婚夫后她又一次作出了让步,即使斯蒂芬已经创造好了一切条件要与玛吉私奔,可是玛吉最终还是理智战胜了情感。在这两次亲情与友情的撕扯中,可以说玛吉因为更加重视亲情所以抛弃了她的爱情,但是客观地说,这是她在传统社会价值思想的引导下所作出的让步,结局就是以她的终身幸福为代价,而作者在最后设置了兄妹双双溺水而死的情节也在隐约地告诉着读者,作者本人对于玛吉的选择持否定态度。

二、带有自传性质的叙述手法

作为小说人物,玛吉的故事无疑带有明显的自传性质。现实主义作品的显著特征之一就是如实地反映社会现实生活。读者从玛吉与她的哥哥汤姆之间的社会道德伦理问题上的冲突,可以看出作者本人与她哥哥艾萨克之间的影子。正如汤姆对玛吉的排斥深深地伤害了玛吉一样,艾萨克拒绝与艾略特见面也使艾略特心痛不已。事实上,艾略特也因与有妇之夫刘易斯的同居而遭到了社会的排斥。艾略特最终让汤姆承认玛吉的思想比他的思想更加高尚并接受了妹妹。当兄妹两人即将一起被河水淹死时,玛吉面对死亡的威胁而表现出的无所畏惧使自负而骄傲的汤姆感到无地自容。在小说尾声,兄妹俩的死亡虽然会让读者感到有些突兀,却具有强烈的艺术震撼力。汤姆的死象征着他那深受世俗影响的自我彻底消失,以及他纯真人性的回归;玛吉的死则是她那渴望理想化的幻想最终在残酷的现实中彻底破灭,也是她对自身纯洁性的一种强有力的说明。玛吉的自我证明无疑是艾略特自我证明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汤姆所感到的惭愧则是艾略特所生活的现实社会中的那些带着偏见的人们应有的一种反应。两个人的死亡结局讓人们感觉到了艾略特的悲观态度。汤姆代表的世俗观点,与玛吉代表的理想主义最终都是以溺死作为结局。当个体与整个世俗社会抗衡时,是否就没有希望的存在呢?艾略特带着双重视角成功地刻画了玛吉这个形象。这个视角既有客观性,又有主观性,既包含了作者对当时现实社会的失望,又对小说艺术发展具有深刻的影响。通过玛吉的悲剧,艾略特希望她同时代的人们带着应有的宽容之心,重新看待周围的一切,希望每一个人都可以用爱去化解一切的矛盾,用博爱的精神去理解他人,这样悲剧就不会继续上演了。

通过悲剧女主人公玛吉形象的刻画,艾略特表达了对她自己现实生活中的爱情经历的一种合乎理性的诠释。在故事中,玛吉一直在三种冲突中挣扎,她在情感与理智之间的冲突中挣扎,在自己的性格与汤姆的性格中挣扎,在家庭内部与家庭外部之间的冲突中挣扎。在这场她无法左右并导致了她的悲剧性结局的三种冲突中,情感与理智之间的冲突最为强烈。情感与理智之间的冲突引发了玛吉与其被分裂的自我之间的冲突,同时也引发了她的个人感情与社会责任之间的冲突。情感与理智之间的冲突不是由于菲利普引起的,因为玛吉并没有爱上菲利普,而冲突的源头正是几乎各个方面都胜过菲利普的斯蒂芬。读者可以清楚地感受到自传性很强的玛吉与作者本人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在小说中,爱着斯蒂芬的玛吉让自己对斯蒂芬的情感屈从于理智,从而拒绝了深深爱恋着她的斯蒂芬,而在现实生活中,爱着刘易斯的艾略特让自己纯洁的爱情战胜了世俗的偏见,坚决与深爱着自己的刘易斯生活在一起。玛吉让情感屈从于理智是以牺牲个人幸福为代价,并因此而受到了僵化的世俗观念的压抑与束缚,而艾略特对刘易斯的爱战胜了世俗的偏见,这不仅表示了她那勇于反抗的精神,也表示了女性为爱情与自由的权利而斗争的决心。玛吉让情感屈从于理智的结局是悲剧性的,而艾略特则大胆地冲破世俗的框架之后获得了幸福的爱情,这种对照看似矛盾,却发人深省。玛吉在情感与理智之间的选择问题上,是否为热爱自由的女性树立了榜样?热爱自由的女性是否也都应该不惜以牺牲个人幸福为代价,而去迎合世俗偏见呢?小说的结尾之所以会给人以强烈的震撼效果,正是由于作者赋予了玛吉的个人悲剧以古希腊悲剧的悲壮与庄严。玛吉本质上是一个高尚的人,但她一直难以避免犯大错。这就不能不引起读者深深的同情与怜悯。她的悲剧主要在于她没有勇气摆脱僵化的世俗伦理观。这种悲剧在引发读者以宽容的态度与全新的理念去看待周围的一切时,也令读者不禁对这部小说的作者那种敢于蔑视世俗偏见,和努力争取女性自由的精神而敬佩不已。玛吉的悲剧在引发读者深思的同时,也让读者重新考虑作者在当时所受到的各种批评与谴责。当艾略特的哥哥来到曾经被他长期排斥的妹妹的坟墓前的时候,他是否会对自己以前对待妹妹的态度进行过反思呢?在艾略特去世后的一百周年的时候,人们终于在威斯敏斯特教堂的“诗人的角落”为这位举世公认的伟大的女作家树立了一方墓碑,这无疑是后人对艾略特小说创作的充分肯定。

三、女性逐步登上社会舞台

在男权主义盛行的社会时期,除了家庭生活,男性几乎占据了所有社会领域,扮演了所有的社会角色。在简·奥斯丁的另一部作品《劝导》中,有这样一个情节:饭桌上,哈尔德上校和安妮·艾略特的谈话中,说到诗歌中普遍都说女性善于移情别恋,而安妮说,这些诗歌难道不是男性写的吗?通过这一情节,我们不难看出,这一时期的社会角色普遍被男性占有。男性主导着话语权,所以会用固执、偏见的观点去看待女性。这个情节从另一个侧面也表现出安妮具有自己独立的个性与态度,为她后来勇敢地追求爱情做了很好的铺垫。

女性始终不能彻底改变自己处于“第二性”地位的事实,其主要原因就是女性长期处于家庭生活中,不能主动参与广泛的社交与政治生活,不能取得根本的社会自主地位。简·奥斯丁与勃朗特姐妹塑造的女性形象都是长期处在家庭生活中,偶爾虽然有表现出独立、聪慧、理性的一面,但是最终还是要回归到家庭中依靠男人完成自己的人生。《傲慢与偏见》中的伊丽莎白凭借独特的个性吸引了达西的注意,最后嫁给了达西成了城堡的女主人。《简·爱》中的简·爱也是在继承财产后,与一无所有的罗切斯特相结合。这也是简·奥斯丁与勃朗特姐妹在思想观念上的局限性。而盖斯凯尔夫人则在简·奥斯丁和勃朗特姐妹的基础上,把女性的独特地位推到了社会上,使之与政治、经济结合。女性角色的社会化,使得女性有了更广阔的世界可以开拓。在开发物质世界的同时,女性必须更加深入地扩张自己的精神世界,只有达到自我意识的觉醒,自身的社会地位才能得到确立。《玛丽·巴顿》和《南方与北方》就是盖斯凯尔夫人步入社会领域的大胆尝试。她把女性实现自我价值的自觉性进一步推进,使女性摆脱了狭小的发展空间和封闭的家庭生活,为女性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开辟了更加广阔的道路,为女性登上社会舞台提供了具体指引。

盖斯凯尔夫人不仅将女性引领到社会中,而且还让女性充分表现她们在社会舞台上的位置,充分发挥她们的能力和素养,并进一步确立自己的位置。在《南方与北方》中,玛格丽特借助了一部分桑顿的力量,在思想上受到了启迪,并在日后的成长过程中主要凭借自身的力量,走向社会舞台。而且,玛格丽特的思想成熟更加代表了由传统观念转变成为价值观的过程。伟大的思想家恩格斯曾说过:“妇女解放的程度是衡量普遍解放的天然尺度。”这也充分证明了女性的意识发展与社会的发展是有极大的共通之处。

总之,19世纪的英国女性文学打破了男性的权威,冲破了男性独揽社会的封建藩篱,把受到歧视的女性提到了文学的中心,充分演绎了这些女性身上的智慧、勇敢、独立,以及她们那无可替代的温情的性格魅力,并用坚定的信念证明了女性不论在人格上还是社会上都是可以独立的,使女权运动的胜利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这一时期的女性作家们,大多将自己所塑造的女性形象赋予自己的个人经历,如她们大多数有过做家庭女教师的经历,而对于女性地位的追求也有着和笔下女主人公共同的追求,更加将小说人物与自己的真正生活相结合,更加掀起了女权主义运动的历史波澜。这样的探索并没有就此停止,反而为20世纪女性文学开辟了先河。这样的嬗变过程虽然曲折又漫长,但当代女性一定要昂首阔步、积极乐观地走下去。

猜你喜欢

玛吉艾略特凯瑟琳
英语世界的托·斯·艾略特反犹主义研究
完美的鲨鱼
我和驴子玛吉
“爱到永远”
———摄影大师艾略特·厄维特拍的一组情侣照片
Sing Softer, Maggie 轻点唱,玛吉
浅析《呼啸山庄》凯瑟琳的人格特征
大城市里的小象
贾宝玉与凯瑟琳·恩肖的三角恋比较研究
剖析艾略特《米德尔马契》中的悲剧性特征
爱情针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