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江西“好人文化”的精神内涵探析

2024-01-02刘丽云

青年文学家 2023年33期
关键词:内蕴好人江西

刘丽云

“好人文化”指的是在社会文化环境下,出现的以当好人、做好事,传递社会正能量,追求积极的道德价值态度的文化现象。“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孝老爱亲”五种类型的“好人文化”,有其深刻的精神内蕴。探寻江西“好人文化”的精神内涵,理解五种好人类型的实质内蕴,对于进一步发挥“江西好人”榜样作用,推进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用身边榜样激发新征程跨越发展的磅礴力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助人为乐”型好人精神内蕴

“助人为乐”指以帮助他人为快乐,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既是个人美德,也是一种思想道德境界,它主要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互助、互帮、互爱。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助人为乐”和儒家所提倡的“仁爱”和墨家提倡的“兼爱”一致。孟子说“仁者愛人”(《孟子·离娄下》),就是强调好心对待他人,主动帮助他人的思想境界。“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论语·雍也》)在孔子眼里,是“仁”的最高境界,如果能做到既给百姓好处,又能周济大众,这简直就是圣人,但是连尧、舜这样的贤君都难做到这一点,他强调想要成为“仁人”,就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你不一定要去周济大众,但是要想自己站得住,就要帮助人家一同站得住;要想自己过得好,就要帮助人家一同过得好。这就是孔子眼里的好心帮助别人成为“仁人”。墨家主张“兼相爱,交相利”(《墨子·兼爱》),指的就是一视同仁,爱所有的人,人们要互相帮助,共谋福利。《墨子·尚贤》中的“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就是在强调我们要有能力照顾自己,还要有帮助别人的道德品质。

除了儒家和墨家学说的“仁爱”和“兼爱”中关于助人的实质内核,在古代,助人为乐的思想内涵还体现在“忽己之慢,成人之美”(贯休《续姚梁公坐右铭》),意指做人要助人之美,尽力为他人创造条件,成全别人的好事,哪怕是帮人美言一句,助人一臂之力。“悯济人穷,虽分文升合亦是福田;乐与人善,即只字片言皆为良药”(金兰生《格言联璧》),同情救济穷人,哪怕是一点儿钱财、物品,也能修来福气,乐于与他人为善;即使是简短的言语,都是对人有益的良药。不难看出,“助人为乐”的精神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的美德中,是战国时期楚怀王为贫苦百姓的“雪中送炭”,是北朝魏齐时李士谦周济粮食给乡里缺粮户的“乐善好施”,是东汉末年华佗在危难中救济他人性命的“救死扶伤”。在当今社会,“助人为乐”表现得更为直接,事迹更为丰富。例如,江西景德镇的耄耋老人翁山红,退休不褪色,即使患病仍发挥余热,成为景德镇市新四军研究会宣讲团成员,积极参与机关单位、社区、党史学习教育宣讲八百余场;江西上饶的退休职工郭小萍,四十年来,参加的公益活动近千场,志愿服务时长达六千小时,捐资款项近六十万元帮助困难学生……这些行为既是“仁”的生动演绎,又是时代缩影的具体体现。

二、“见义勇为”型好人精神内蕴

“见义勇为”指看到正义的事情,就挺身而出,勇敢去做。“见义勇为”的气节操守精神在《论语·为政》中就有体现:“见义不为,无勇也。”孟子在《孟子·告子上》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总而言之,在孔、孟圣贤眼中,“见义勇为”就是要为正义挺身而出、勇敢行动,要把国家、集体、他人的安危放在前,为保护国家、集体,以及他人的人身和财产安全有勇气作出正义之举。在古代,“见义勇为”更多是指义士们为天地正气不顾生死,行侠仗义,拔刀相助,体现了“勇义”。可以说,义薄云天的关羽就是“义”的化身。《关圣帝君圣际图志全集·全图集·悯冤除豪》中载:“圣帝至旅舍,闻邻人哭甚哀,叩之乃韩守义也,遭郡豪吕雄荼毒,吕党连七姓,黠猾事,蔑职纪,圣帝眦裂发竖,命守义导致七所,悉斩杀之。”这讲的就是关羽疾恶如仇,见到不义之事,为韩守义受恶霸欺侮女儿打抱不平,义杀七个土豪恶霸。在宋朝,苏轼在《陈公弼传》中赞颂陈公弼遇到合乎正义的事不考虑个人安危与得失,在关键时刻“见义勇发,不计祸福”。欧阳修也被称赞为“天资刚劲,见义勇为,虽机阱在前,触发之不顾”(《画地学书》)。

在现代,“见义勇为”更多体现的是舍己救人的表现,有的是在危急情况下挺身而出,救人于水火之中;有的是与不法分子搏斗,为正义斗争。例如,江西新余的林生根两次挺身而出,勇救两名落水群众。林生根没有顾及冰冷的河水,奋勇跳江救人,将溺水者安全送上岸后没有留下姓名就离开了。又如,江西宜春的柳艳兵、易政勇两名高中少年面对手持菜刀的歹徒挺身而出,他们夺刀斗凶,交给社会一份满分的道德答卷。这两个事迹就是“见义勇为”在实际生活中最朴实的写照,也是最为灿烂的道德之光。

三、“诚实守信”型好人精神内蕴

“诚实”指的是忠厚老实,表里如一,不说谎,不作假,不欺瞒他人,是主体真诚的内在道德品质;“守信”指的是信守承诺,答应了别人的事一定做到,不失信于人。可以说,“诚”是“内城于心”,是内在德行;“信”是“外信于人”,是外在行动。人不自欺、不欺他,遵守诺言,付诸实际行动就是“诚实守信”。在古代,先贤们把“诚”和“信”作为立身处世的基本道德要求。管仲说:“先王贵诚信。诚信者,天下之结也。”(《管子·枢言》)意思就是说诚信可以团结人心、凝聚天下力量。孔子说:“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他同样强调做人如果没有诚信,在社会上也就没有了立足之地。荀子说:“言无常信,行无常贞,惟利所在,无所不倾,若是则可谓小人矣。”(《荀子·不苟》)不想失去了做人的基本条件,就要诚而有信。孟子强调:“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孟子·离娄上》)所以,人就要做到“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谨而信,泛爱众”“敬事而信”“言必信,行必果”“宁失千金,不失诚信”……总的来说,传统诚信就是说要表里一致,不自欺欺人,不欺骗他人;信守诺言,言而有信,说话算话,兑现承诺。正因为“不信不立,不诚不行”(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的为人处世根本,古代有许多称赞诚信的成语,如“驷马难追”“季布一诺”“抱柱之信”等,同时也有许多诚实守信的经典故事。比如,“韩信报恩”“季札挂剑”“商鞅立木为信”“曾子杀猪”“宋濂抄书”等都是诚信的生动写照。

千百年来,人们讲诚信,践行诚信,它是民族文化的传统,也是当代文化自信的基石。立足时代背景,“诚实守信”有时代意义:对党忠诚;从自身做起,对他人诚实,不欺上瞒下;讲过的话,做过的事敢于承担责任;为人从业,讲信誉,不弄虚作假,不投机取巧,胸怀坦荡。也就是人要做“老实人”,行“正派事”。就像江西九江周瑞林坚守“生死约定”四十年,奔赴千里替战友尽孝。周瑞林与战友立下生死承诺:无论谁在战场上牺牲了,都要把对方的父母当成自己的父母。战斗胜利后,他们彻底失去了联系。二十年里,周瑞林从未放弃寻找战友。当他得知战友早已牺牲后,他不忘当年的诺言,毅然辞去工作举家千里赴莞替战友尽孝,像亲儿子一样照顾着老人。又如,江西鹰潭环卫女工雷禾花拾金不昧,将九万元现金完璧归赵。雷禾花面对意外之财毫不动心,忠于自我,守住诚信底线。“人无信不立,国无信不强”,诚实守信的美德历久弥新,古往今来,一直是个人与社会发展的道德基础。

四、“敬业奉献”型好人精神内蕴

“敬业奉献”指的是人们因为对某件事情或工作的热爱而产生的一种全身心投入的精神,并且在这种恪尽职守、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中不求回报,公而忘私。中华民族一直有“敬业乐群”“忠于职守”的传统。在《礼记·学记》中就出现“敬业乐群”一词,意指对自己的事业很尽职。“敬业”简单来说,就是忠于职守,努力踏实地干好本职工作。孔子主张人在一生中始终要勤奋刻苦,为事业尽心尽力。他强调“执事敬”“事思敬”等。程颐说:“所谓敬者,主之一谓敬;所谓一者,无适(心不外向)之谓一。”他们的意思是,人如果将全部精力集中到一件事上头,心无旁騖,便是敬,就是要人专心于一件事,一刻也不向别处分心。同样,朱熹对“敬业”也作出了解释:“敬业者,专心致志以事其业也。”(《朱子文集·仪礼经传通解》)古人一直就强调敬业者,就是要专心致志、严肃认真、勤奋努力地对待自己的学业或事业。敬业和奉献不可分割,一个在事业上勤奋敬业的人,一定是无私奉献的。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就是“敬业奉献”的传统范例。大禹治水“劳神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史记·夏本纪》),为了百姓安居,他一心治水,甘于奉献,最终使洪水归道。此外,后稷尝百草,教民稼穑;周公辅政“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韩诗外传》);诸葛亮治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后出师表》),他们都是舍己为人的“敬业”“奉献”者。

在当代社会,热爱与尽职奉献在自己的工作岗位和事业上已经成为职业道德的灵魂。敬业奉献强调每个人要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做到爱业、勤业、精业。首先要爱岗敬业,热爱自己所从事的行业,只有发自内心地喜欢自己的职业,才能不断地勤奋好学、刻苦钻研,进而一丝不苟、精益求精,最终在平凡的岗位上作出崇高伟大的奉献。就如,江西萍乡刘会兰扎根基层三十载,坚守至生命最后一刻。刘会兰痴情乡村教育三十载,她以校为家,勤俭治学;呕心沥血,爱生如子,生命的最后一刻仍在课堂上。再如,江西鹰潭“85后”欧阳永棚恪守初心,投身地质找矿和科学研究,奉献了自己的全部青春,完成了青海无人区找矿、刚果(金)找矿等一大批艰苦地质的找矿项目。无论是古代强调的“敬业”者,还是现在的敬业奉献,古今君子都在躬身践行,是我们在任何时代都要恪守的价值观。

五、“孝老敬亲”型好人精神内蕴

“孝老敬亲”是指孝敬老人、尊敬亲人,本意就是说人要懂得要孝敬亲人,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百善孝为先”,古人强调孝敬父母在各种美德中是第一位的。《孝经》说:“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这里也能看出,在传统的文化道德观念中,古人要求子女对父母的孝不能只停留在物质赡养上,同时还要有敬重心。《弟子规》上说:“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意思是子女要时刻关心父母。儒家思想认为:没有建立在“敬”的基础上的“养”不能称之为“孝”。《论语·为政》中提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由此可见,“养”是“孝”的基础,对父母之“敬”才是孝养父母的核心。随着儒家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孟子倡导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孟子·梁惠王上》)中就提到要把孝敬自家长辈的做法推广开来,也去尊敬别人家的长辈,进一步拓宽了中国人孝老敬亲的内涵。古代出现的“子路借米”“哭竹生笋”“恣蚊饱血”等故事都是“孝”的动人演绎。

“国无德不兴”,家无德不和,人无德不立。新时代“孝老敬亲”既体现在良善的家风中,对父母的奉养感恩,又体现在对亲朋好友的关怀相待、鼎力相助中。例如,江西新余的六旬残疾老人黄瑞连伺候瘫痪公婆以及照顾生病儿子四十余年。黄瑞连无微不至地侍奉瘫痪在床的公婆,为他们养老送终,同时不遗余力地照顾着患有癫痫、脑梗的两个儿子。又如,江西吉安的黄梅金终身未嫁,照顾渐冻人弟弟三十载。黄梅金每天凌晨五点就要起床,给弟弟喂药、喂饭、按摩、接尿。三十个春夏秋冬,一万多个日日夜夜,作为姐姐的她选择用一生的时间做弟弟的守护者。

好人精神汇聚了中华民族最具价值认同的人文精神,蕴含着深厚的家国情怀、优良的传统美德,彰显了昂扬向上的精神面貌和强烈的责任担当。只有将江西“好人文化”中五种好人类型的精神内涵真正内化,我们才能在新时代的呼唤下,践行“学好人”“做好人”的价值观念,才能无愧于优秀传统,无愧于时代要求。

本文系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三全育人体系下江西‘好人文化融入师范生思政教育的价值及其实现途径研究”(项目编号:SZZX21138)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内蕴好人江西
好人就在身边
江西银行
从外缘到内蕴:《红楼梦》异文的诠释空间与小说特质
我爱江西奶奶
西游新记
好人
为什么“好人”的另一半也会出轨?
触及内蕴情感 体现家国情怀——《新闻访谈:不忘初心 砥砺前行》创作有感
江西立法遏制涉医涉校的“以闹索赔”
在对旧时光的回眸里发掘生命的内蕴——王峰《旧时光里的小团圆》读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