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产业学院的机械制造类 “芙蓉工匠” 校企 “双元” 培养途径研究

2024-01-02强,张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校企学院育人

李 强,张 鑫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湖南长沙,410208)

一、研究背景

《中国制造2025》战略和 “互联网+” 行动计划的推进对职业教育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要求。湖南工程机械、轨道交通、汽车及零部件制造等装备制造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优化升级发展,急需大量掌握先进制造技术、具有工匠精神的卓越技术技能人才。工匠式人才的匮乏已成为制约行业企业质量提升、技术升级的一大瓶颈。《湖南省贯彻〈中国制造2025〉建设制造强省五年行动计划(2016—2020)》(简称湖南 “1274 行动” )提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加快高技能技术人才培养,打造大批 “工匠湘军” 。当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仍存在教学要素与生产项目联系不紧密,企业参与力度不够,师资能力不匹配,教学设备与教学内容更新滞后,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不系统等问题。以校企合作为导向,立足高职院校办学特色、优势及现有学制,共建产业学院,能促进学校与企业建立更全面、更紧密、更深入的合作机制。[1]以产业学院为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载体,开展 “芙蓉工匠” 人才培养的研究和实践,提高人才职业素养和技能水平,为湖南装备制造产业提供 “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 的高端人才支持,对于破解装备制造业卓越工匠人才缺口瓶颈,提升和优化产业,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为高职院校培养卓越技术应用人才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范例,为今后高职院校培养本科层次高水平技术技能人才提供初步经验和启示。

二、构建专业群,促进机械制造类专业资源融通

湖南工程机械、轨道交通等诸多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国际化方向发展,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建设不断提速,产品智能化水平不断提升,国际市场不断拓展。在产业链零部件生产、整机制造、终端服务等主要环节,产生了大量高端复合型岗位人才缺口,涉及研发测试、加工制造、生产管理和应用维护领域岗位群,包括智能生产工艺规划、精密加工、在线检测、智能加工单元应用、智能产线运行维护、智能焊接、精益生产管理、智能工程机械应用等岗位,这严重制约了相关产业的升级发展。要构建以数控技术专业为核心,以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模具设计与制造、焊接技术与自动化、工程机械运用技术专业为支撑的专业群,促进多个专业的教师和企业之间互通有无、相互促进、共同提高;搭建由多个专业集成的资源平台,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双元” 育人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建设装备制造产业学院,打造 “双元” 育人平台

(一)探索混合所有制办学模式改革。推动以学校设备、实训基地等固定资产的使用权投资,企业现金投资,行业协会等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出资,共同举办混合所有制的产业学院办学实体,建立健全理事会统领、法人负责、多方会商的,主体多元、灵活高效的办学运行机制,多方合作举办高端工程机械装备、高端数控机床、高端模具、大型成套设备、高压输变电设备等领域的产业学院。完善科研产业管理及激励机制,鼓励教师以技术、技能参股,引入企业资金。[2]优化产业学院运行机制,多方协同建立健全 “师资互认、专业共建、资源互助、文化交融、利益平衡” 运行机制,实现深度融合、互惠共赢、共生发展的良好局面。

(二)完善 “产学研用” 合作机制。与湖南省内工程机械、轨道交通等产业先进企业合作,组建跨界融合创新团队,面向工业机器人与智能装备制造等装备制造技术领域,开展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加强现有集 “实习实训、科学研究、创新创造” 功能于一体的技术创新中心的建设与管理,新建机械制造类共性技术实训基地等一批集实践教学、社会培训、企业真实生产和社会服务于一体的实训平台,提高校内实训装备的科研服务和创新创业服务能力,为学校师生生产实践、企业科研、技术开发提供工程实践平台,为机械制造类 “芙蓉工匠” 培养提供 “双元” 育人环境。

四、构建高水平的结构化教学创新团队,实施模块化教学模式改革

多元协同,打造高水平的结构化教学团队。遴选熟悉模块化课程内容、业务水平高超、具备较高领导和协调能力的高水平教师,聘请具有较高的认可度和影响力的技能大师、科研专家及企业技术骨干进入兼职教师队伍,并按照 “分工协作、能力互补、动态组合” 的原则,打破传统的专业边界,构建高水平的结构化教学创新团队。

基于产业学院的产出成果,推进模块化课程体系改革。围绕企业项目开发过程中的项目需求分析、项目方案设计、项目实施、项目交付等工作阶段,重组序化课程内容,将课程划分为不同的课程模块,围绕智能制造在相应岗位的具体应用,开发针对核心能力培养的项目课程,并以此为基础实施模块化教学模式改革,提升学生在智能生产、智能检测、智能工程机械运行维护等高端急缺岗位工作的实际能力。[3]

五、构建基于产业学院的校企协同育人体系

(一)构建校企协同育人体系。以如何发挥校企 “双元” 育人优势作为解决人才供需错位、教学与生产脱节问题的基本出发点,校企共建产业学院,搭建校企协同育人平台,建立 “一核双擎” 校企合作动力机制、 “五维耦合” 资源共享和更新机制、 “五教贯穿” 人才培养升级路径、 “六位一体” 全方位育人途径,系统形成产业学院协同育人、推动人才培养升级的方法体系,实现专业群与产业链的共生发展。[4]

(二)优化德技并修人才培养模式。对接产业链在智能生产、智能检测、智能工程机械运行维护等领域的岗位群,坚持教学场所与生产车间融合、课程标准与岗位标准融合、实践项目与技能证书融合、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5];实现 “专业基础能力—岗位核心能力—创新能力” 逐级递进;保证职业素养、工匠精神和劳模精神等素质教育贯穿项目教学始终。在实施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同时,加强 “芙蓉工匠” 的工匠精神和劳模精神的培养。

六、完善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机制

(一)建立 “定点监测、定期调研、多方会商” 的人才培养动态调整机制。在典型企业建立 “岗位监测站” ,由人力资源、技术、生产管理、现场操作等人员组成监测团队,适时反馈企业岗位需求变化和技术发展动态;专业群每年定期开展企业调研,进行毕业生跟踪调查;产业学院组织用人单位、行业和院校专家等多方对人才培养工作进行会商诊断,以岗位能力要求变化为基础,赛证融通动态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及时把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以及职业技能竞赛和技能等级证书的新要求融入教学内容,确保专业群人才培养和企业发展同步。

(二)完善校企协同育人机制,探索校企共同育人长效机制。依托职教集团,校企双方共同建立专业群建设领导小组、工作小组及建设委员会,制定委员会章程及相关制度,确定人员职责,并制订年度工作计划。以 “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 为原则,完善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机制。依照专业群所对接的工程机械、轨道交通等产业发展要求,实时将企业升级带来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等纳入教学资源,动态更新专业群教学资源。与中联重科、蓝思科技等装备制造领先企业合作,探索校企联合培养、共同育人的长效机制,形成稳固的校企合作共同体,助力湖南工程机械产业发展。[6]

七、 “芙蓉工匠” 培养实践

专业群与多个知名企业合作共建了产业学院,分别与华中数控共建了 “智能制造华数学院” ,与中联重科共建了 “工程机械中联学院” ,与富纳艾尔合作共建了 “富纳智能制造学院” 。校企共同投入资金、设备建成了集 “教、产、研、培、训、赛” 于一体的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尝试开展了校企 “双元” 育人——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师资、开发教学资源,推进个性化需求订单班,推广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针对智能制造等高端岗位的高复合性、高技术性等特定要求,针对岗定制、学徒制培养方案,创新了 “卓越工艺师” “卓越运维师” “雏鹰计划” “海外服务工程师” 等学徒制培养模式。其中,采取 “项目驱动+工学交替” 方式,围绕关键零部件制造、智能生产线运行维护、产品装配与调试等智能生产过程中影响产品质量和工作效率的关键技术领域,在数控技术等专业开展 “卓越工艺师” 高端人才培养。与中联重科等企业合作,试行以 “企业现场教学+远程连线教学” 为特色的智能检测和设备故障诊断后备专家型高端人才培养,培养能应用智能检测系统分析和诊断设备故障,完成设备维修的 “工程医生” ;与铁建重工等企业合作,以培养具有良好技术与管理能力的班组长、生产线线长、车间主任等复合型基层管理人才为目标,为行业领先企业提升现场生产组织和质量管理水平、增强信息化决策和管理能力等提供人才支撑。

八、结语

立足湖南区域先进装备制造业人才需求,以校企深度合作为导向,依托校企合作的产业学院,紧跟产业升级步伐,开展专业群校企双元育人和人才培养升级,对高职机械制造类专业 “芙蓉工匠” 人才培养,推动湖南省产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湖南省推动卓越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提供实践解决方案,对于化解装备制造业人才供需矛盾,服务产业优化升级和区域经济发展,构建现代职教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猜你喜欢

校企学院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初等教育学院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学院掠影
校企合作五反思
独立学院高等数学教学改革思考
独立学院:“我该如何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