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研育人视域下民办高校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的时代价值与实践路径

2024-01-02巫敏芝叶小芬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科技人才创新型民办高校

巫敏芝,叶小芬

(华南农业大学珠江学院,广东广州,510900)

创新型科技人才是创造新知识、创建新学科、破解技术难题的引导者和实践者,也是国家科技创新发展的重要主体。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一直承担着为国家和社会输送创新型科技人才的教育使命。近年来,随着教育部《关于加快推进独立学院转设工作的实施方案》的出台,民办高校招生数量不断增加,截至2021年民办普通、职业本专科在校生人数已达845.74 万人,占全国普通、职业本专科在校生的24.19%[1],民办高校进入了规范化和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但是,这为民办高校带来新的历史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对其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使之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

科学研究是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将科学研究有机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是当前我国人才培养的核心理念之一,即 “科研育人”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以及《关于高等学校加快 “双一流” 建设的指导意见》等多个政策文件从顶层设计层面强调了科研育人的重要地位。但不可否认的是,实践中民办高校 “重教学、轻科研” 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加之科研队伍体系建设不完善、科研考核奖惩机制不健全等问题的制约,民办高校的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并未与科研育人产生应有的联动效应,严重阻碍了民办高校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质量的整体提升。

高校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问题。周晓辉、高昉等学者以普通高校为研究主体,对校企合作、教师绩效、课程体系、教学模式等不同视角下高校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的理论内涵、培养模式、培养机制及绩效评价等展开了多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然而,现有研究忽视了民办高校在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中的特殊地位和异质性,未充分考虑到科研育人对于民办高校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的关键作用,鲜有从科研育人视角探讨民办高校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培养。鉴于此,文章聚焦

于民办高校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这一核心问题,以科研育人为核心切入点,在阐明科研育人视域下民办高校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时代价值的基础上,深入剖析民办高校科研育人赋能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的内在逻辑,指出当前民办高校通过科研育人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多维困境,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民办高校以科研育人促进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的实践路径。

一、科研育人视域下民办高校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的时代价值

(一)宏观层面:是加速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必要举措

创新型科技人才的数量和质量逐渐成为判断一个国家是否是创新型国家的核心因素。世界知识产权组织2022 年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GII)显示,我国科技创新表现在132 个经济体中位列第11 位。[2]然而,与创新指数排名前列的国家相比,虽然我国科技研发人员总数连续保持世界第一,但占从业人员的比例仍低于创新型国家的平均水平,扭转国家创新指数不足的关键仍要依靠创新型科技人才。民办高校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科研育人,能够依托科研项目,将育人贯穿科研申报、科研管理、成果推广等科研环节,在科研探索中全面提升学生的科研基本素养和实践创新能力,为创新型国家建设注入新的动力。

(二)中观层面:是推动民办高校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质量是衡量民办高校办学成效、办学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3]我国民办高校多以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为主,而科研育人聚焦于社会现实对科技人才的需求,将兼具探索与创新价值的科研优势内化为人才培养优势,引导师生在合作探究中实现创新创造。因此,将科研育人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相结合,能够使两者互为支撑、互相协同,创新民办高校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人才培养由量到质的转变,驱动民办高校高质量发展。

(三)微观层面:是激发民办高校师生创新活力的有效手段

科研育人视域下,民办高校加快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是进一步释放师生创新潜能,激发民办高校师生创新活力的有效手段。通过科研育人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主要依托科研项目牵引,聚焦技术前沿基础,在高校师生的交流合作中开展。一方面,学生长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探索实践,通过大量的模仿练习,习得与创新创造相关的显性及隐性知识,更易在实践探索中诱发创新思维,增强创新活力。另一方面,强化科研育人,加快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不仅能提高民办高校师生的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还能提高民办高校师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对激发民办高校师生创新活力具有重要意义。[4]

二、民办高校科研育人赋能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的内在逻辑

(一)价值导向协同

民办高校科研育人赋能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凸显了两者价值导向的协同性。一是实现技术突破,破解核心技术难题,实现科技贡献。突破并掌握核心技术仍是我国当前科学研究领域发展的重要方向,面对前沿科技发展需求,科研是实现关键核心技术新突破的重要载体,创新型科技人才是实现技术突破的主力军。在同等价值导向下,将科研育人与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相结合,民办高校通过承担国家及行业重大科技项目,统筹协调校内外资源,从科研项目中汲取创新思路,强化人才培养和技术突破的价值导向,将正确的价值导向贯穿到科技项目的各个环节。二是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社会发展带来广泛的经济利益和战略利益。知识经济时代下,科技成果转化是科技推动经济增长的关键环节,是加快企业发展,促进社会经济增长的重要抓手。民办高校科研育人和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人才和技术优势,培养能满足地方经济发展所需的创新型科技人才,并组建科研团队,以地方经济发展、企业及市场的需求为导向,与企业、科研院所等开展产学研合作,通过科研活动实现技术集成,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进而服务区域经济发展。[5]

(二)人才培养目标统一

人才培养目标是高等教育办学定位、办学理念、办学特色的集中体现。加快培养兼具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已成为民办高校推进科研育人和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的共同追求,其内在培养目标高度一致。一方面,科学精神主要体现在科学研究者的行为、态度、情感、解决问题的方式等方面,是科研人员和创新型科技人才开展科研的精神动力。另一方面,创新能力作为科研活动和科技创新的核心要素,具体包括解决问题的能力、技术开发与工程实践能力等,是科研育人和创新型科技人才服务社会发展的必备能力之一。

(三)育人主体一致

民办高校科研育人与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培养均以教师和学生为主体,在二者的交互学习实践中实现,在培养主体方面具有一致性。其一,民办高校的科研育人和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都离不开教师自身科研水平的提升。民办高校教师作为育人主体之一,是科研育人和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而教师的育人意识,是教师从事科研育人,培育创新型科技人才的重要前提。教师在思想道德、创新精神方面对学生的潜移默化渗透,在目标导向、方法准则方面对学生的指导,将直接影响人才培养成效。其二,民办高校的科研育人和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都离不开学生这一关键主体。近年来,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本科生参与科技竞赛、科研课题或依托发明专利从事自主创业等活动的次数逐渐增加。[6]其三,两者都需要在教师与学生的高效科研互动中实现。科研育人赋能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是在教师的指导示范与学生的模仿创新基础上,师生双方以合作、互动的形式开展的活动[7]。

三、民办高校通过科研育人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多维困境

(一)育人目标制定之困:考核评价机制不完善

近年来,在国家的大力倡导下,各高校积极探索人才评价机制改革,但受传统考核评价理念影响,民办高校科研育人与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在育人体系制定方面,仍存在考核评价标准 “一刀切” 、评价方法单一等问题,这制约了民办高校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

其一,考核评价标准 “一刀切” 。民办高校现有人才考核评价体系中,普遍聚焦于对人员科研绩效这类显性成果的考核,简单地将人才评价考核指标与科研成果量化等同,只重视科研项目组成员的论文数量、专利及其他知识产权数量、所产生的经济效益等,轻视对人员素质特征、能力特征等隐性和内在方面的考核评价。[8]这种一刀切的考核评价标准,不仅严重束缚了教师和学生的创新发展,还易导致科研工作的功利化属性增强,阻碍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培养。

其二,考核评价方法单一。长期以来,民办高校对高校教师的科研评价主要采用定量评价为主、定性评价为辅的考核评价方法,重视个人具体成果产出数量,忽略育人过程的动态指标。单一的考核评价方法忽视了人才培养的过程,与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内在规律不相符,导致人才评价不科学,进而影响人才培养质量。

(二)育人主体交互之困:育人队伍双主体科研动机不足

民办高校科研育人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作为科研项目的育人主体和育人客体,由于育人激励不足、缺乏高水平领军人才等因素的影响,仍存在诸多矛盾,制约了民办高校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培养。

一方面,思想认知限制。育人主体方面,民办高校教师承担了大量的教学任务,投入科研的时间有限。在引导学生参与科研项目的实践过程中,教师往往忽视科研育人的重要作用,只为学生分配一些收集、整理资料等相对简单的任务,并未让学生直接参与技术开发、技术创新等核心任务,影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育人客体方面,民办高校学生受个人知识量、思想层次、心智等方面的限制,科学研究工作经验不足,对学科发展动态敏感度较低,学习能力、观察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普遍较低,参与科研创新项目的难度较高,影响了学生参与科研项目的积极性。

另一方面,缺乏高水平领军科技人才。从整体看,当前民办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已取得显著成效,多数院校已由以外聘教师为主转为以自有教师为主。但部分民办高校受区位、资金等多方面因素影响,自有教师队伍中多以青年教师为主,学历与职称呈现严重的不均衡性,高水平领军科技人才不足。[9]其中,学历方面,民办高校自有教师队伍整体学历多为硕士,教师队伍的学历水平仍是学校的短板;职称方面,教师队伍中初级、中级职称占比较大,高级职称的人才占比较小。高水平领军科技人才的不足,导致民办高校科研团队难以承担国家重大技术研发项目,进而难以开展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培养。

(三)育人项目落实之困:科研经费与合作平台支撑不足

民办高校普遍缺乏明确的科研投入标准和经费来源,协同创新平台建设受限,进一步导致科研育人与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协同项目难以真正落实。

第一,科研经费不足。民办高校属于自筹经费办学,所能申请到的科研经费相对较少,经费来源相对单一,各类支出须充分考虑到收益问题。与教学工作相比,人才培养需要长期积累,是一个投资周期较长、回报收益较慢的工作。在经费有限的情况下,学校对经费的分配不可避免会发生结构偏移。与育人相比,民办高校更偏向于投资招生、教学等能快速获取回报的项目。对此,教师不得不自行解决科研经费问题,导致教师申请科研项目的热情大大降低,创新型科技人才培育受阻。

第二,缺乏协同创新平台。从外部发展看,民办高校受主观与客观、硬件与软件资源等多方面条件的制约,自身科研水平相对薄弱,其专业建设与市场需求的匹配度不高,这进一步增加了民办高校与大型企业、科研院所等开展合作的难度,大大减少了民办高校通过外部合作融入科研创新的机会。从内部合作看,民办高校内部的科研项目也多以单个学院、单个专业为主,合作科研平台搭建不足,不同专业之间缺乏协同联动,这进一步增加了民办高校育人项目的落实难度。

四、民办高校以科研育人促进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的实践路径

(一)创新育人考核机制

科学的考核评价是实现科研育人与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融合的前提。根据科技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开展科技人才评价改革试点的工作方案》,民办高校创新型科技人才考核评价机制的建立须契合其办学定位,遵循科技人才成长规律,以技术突破和产业贡献为导向,突出技术成果和成果所产生的实际效益。基于此,民办高校创新型科技人才评价考核应打破单一的评价标准,细化各类阶段性成果的考核标准,对个人素质、能力、绩效等各方面进行全方位考核。

除了考核评价指标的确立,科学的考核评价方法也是保障人才评价科学性的重要因素。科研育人是一个动态的育人过程,为保证考核评价的全面性与科学性,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基于科研活动的动态交互特点,民办高校可以探索在创新型科技人才考核评价标准基础上,增加动态交互式评价,贯穿科研育人全过程。在科研活动中,教师从权威引领者转变为研究促进者,而学生则从接受者转变为探索发现者,教师与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共同促进个人素质、能力的提升,实现绩效的创造。对此,参与科研活动的双方可以在共同进行科学探究中根据对方的表现,以评价标准为依据相互打分,形成动态的评分过程,强化对教师与学生合作过程的监督与评价,进一步加强对人才培养过程的考核。

(二)健全育人体系

第一,强化思想教育。一方面,加强创新思想教育工作,为民办高校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营造更自由活跃的学术氛围。技术的创新须不断打破原有思维定式,紧跟学科发展动态,在探索中创新发现。另一方面,加强诚信思想教育工作,营造公平公开的学术氛围,强化科研诚信建设。民办高校在日常教学及科研项目中应重视并突出科研育人工作中的思想道德教育,可以对项目组人员进行岗前的科研教育培训,引导科技人才树立正确的科研价值观念,正确对待科研活动的功利属性,强化个人科学道德及学术诚信意识,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同时,学校可以探索制定科研失信问责机制,从外部加强对科研队伍学术规范的监督与管理,对功利化科研行为进行约束管理,防止出现学术不端现象。

第二,聘请与培养科研领军人,坚持高水平引领。科研领军人作为团队的核心人物,是科研团队建设的关键性因素,其科研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科研项目所产生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一是民办高校可以加强与其他高校、科研机构以及企业之间的合作,协调汇聚校内外人才资源,聘请优秀的高水平科技人员、企业专家等到校内组建科研团队,担任科研项目的指导老师。二是民办高校可以积极鼓励本校青年教师积极申请课题,参与到科研团队之中,充分挖掘青年教师的科研创新能力,激励青年教师承担起技术创新的责任,为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培养注入新的生命力,为民办高校科研工作的长远发展奠定人才基础。例如,多项科研指标保持全国民办高校前列的西京学院,吸引了一批高水平领军人才、专家、教授,现已拥有博士教师285 人,包括院士等高层次人才24 人,拥有1 个陕西省 “三秦学者” 创新团队、1个黄大年式科研团队、10个陕西省教学及科研团队,汇聚了一批高水平的核心科研团队。[10]

(三)落实育人项目

科研经费是实施科研育人,实现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的基础保障。要多渠道筹措科研经费,为落实育人项目提供资金保障。借鉴国外私立大学通过社会捐赠、校办产业、政府资助、学费收入等多个途径筹集办学经费的办学经验,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解决科研经费问题。其一,允许民办高校根据自身的发展、教育质量高低、学生家庭承受能力等诸多因素,自行制定学费收费标准,为民办高校的高质量发展提供资金保障。其二,完善民办高校募捐制度,成立基金会,加强对社会资金的吸引,让更多社会资金参与到民办高校办学之中。例如,西湖大学成立西湖教育基金会,链接学校与社会资源,广泛吸纳社会捐赠、企业投资、政府扶持等各项资金。[11]其三,发挥民办高校科研工作人才优势,强化民办高校与企业的合作,充分利用自身的设备、智力、科技等优势,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获取技术收益,增加资金收入,进而为高校技术人才的培养提供资金支持。

建立跨学科研究平台科研育人模式,打造协同创新科研平台。为弥补民办高校科研水平不足,突出民办高校科研地位,民办高校可以借鉴国外一流大学跨学科研究平台科研育人模式,立足于民办高校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标准,探索科研合作模式,打造协同创新科研平台。一是在校内打造本研一体化跨学科科研项目创新平台,以本校内的特色优势学科为主导,设立青年基金项目,发展创新型学术研究,鼓励校内各学历水平、各专业的教师及学生参与到科研项目组内,为青年人才的成长发展提供科研平台。例如,西安交通工程学院在校内设立校级中青年基金项目,在校内遴选学术领军人,深入挖掘中青年教师的学术创新能力,培养了一批青年骨干科研教师,解决了骨干人才新老交替问题。[12]二是民办高校可以探索向外打造产学研用一体化合作平台。依托校内人才、技术优势,强化与公办院校、企业、科研院所等单位的合作,搭建校企协同创新平台。整合校内外多方资源,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重大科研项目为载体,实现智力、技术及资源的融合,为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提供优质的育人平台。

五、结语

创新型国家建设背景下,民办高校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技术创新和科技人才培养方面的时代价值日益凸显。本文从民办高校科研育人角度入手,从价值导向、育人目标和育人主体三方面梳理了科研育人和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之间的内在逻辑,并针对当前民办高校科研育人助力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存在的多维困境,从考核评价、育人体系和项目落实层面探索了科研育人服务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的实践路径。

猜你喜欢

科技人才创新型民办高校
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巴斯夫推出创新型DURA-COLOR抗老化技术
科技人才是发展的推动力
宁陕农业科技人才助产业脱贫
深入推进科技人才组团式援藏模式
关于民办高校人才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研究
浅谈民办高校中的人才培养模式
高等教育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
民办高校“脱困”要多从自身找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