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德树人视域下高校公共英语课程思政实践探索

2024-01-02陈伶俐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英语课程立德思政

陈伶俐

(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长沙,410006)

《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强调,要进一步优化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落实时代新人培育工程,构建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齐抓共管机制,为党育人,增强社会主义接班人与建设者的综合素养;《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17 版)》强调应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新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20 版)》也明确指出外语课程必须服务中国文化与传承。上述 “意见” “指南” 在为高校公共英语课程思政实践指明具体方向的同时,亦对高校英语教学实践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在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 背景下,在践行 “立德树人” 根本任务的过程中,高校公共英语课程要和思想政治理论同向而行,充分发挥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促使青年学生自觉审视西方文化,进而阐释好中国特色,讲好中国故事。

一、立德树人视域下高校公共英语课程思政的内涵

高校公共英语课是大学生必修的基础课程,具有开设时间长、覆盖范围广等特征;具有工具性、人文性等属性。在公共英语课程实施过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是落实《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应有之义,对于厘清中西文化差异,增强学生跨文化意识与多元文化包容感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强调高校公共英语课程的思政功能也有助于厚植学生爱国情怀,坚定学生理想信念。

作为近几年高等教育领域深化改革过程中的新生事物,课程思政体现了新时代高等教育的 “四个服务” 功能[1],其本质是教育领域的实践创新、制度创新与理念创新。立足于 “立德树人” 根本任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与做人做事基本道理融入公共英语课程的各个环节,旨在促进学生英语能力培养与 “育人、育心、育德” 同向而行。

在践行 “立德树人” 根本任务的过程中,将 “小我” 融入 “大我” ,强化政治认同、文化认同与价值引领已经成为学科教育的普遍共识。立足于 “立德树人” 根本任务,高校公共英语课程思政要求从管理体系、教材体系、教学体系与学科体系等维度创新教学内容;要求进一步激活、强化英语教师自身的师德师风建设;要求深挖英语教材中的思政元素[2],即 “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 ,最终科学把握学生成长规律、教书育人规律与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内涵,充分发挥好公共英语课程思政 “主渠道” 作用。

二、立德树人视域下高校公共英语课程思政的价值

(一)有助于站稳立场,握住 “立德树人” 方向盘

《高等教育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强调要进一步推动课程思政建设,将其转变成落实 “立德树人” 根本任务的必要举措,培养新时代大学生的科学精神、人文素养与思想修养;《新文科建设宣言》又给高校公共英语课程思政提供了系统性安排和方法指引。作为一门通识性课程,融入课程思政有效解决了高校公共英语课程的立场问题。立场决定方法、方向,公共英语将 “立德树人” 置于中心环节和关键位置[3],可以让英语教学契合时代发展要求,同时,也可以增强思政教育的针对性、亲和力,帮助广大青年学生科学看待西方社会的思想、历史与文化,顺利度过价值观、世界观与人生观的成形期。

(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与政治素养

大学公共英语课程在高校教学体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它不仅是学生学习英语的重要平台,也是提升学生文化素养的主要渠道。通过加强课程思政实践,在多元化的英语资源与教材中萃取 “思政元素” ,引导学生从英语教育资源中提炼出隐性的思想给养,既可以优化英语学科知识的传授途径,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与政治素养。[4]一方面,高校公共英语课程思政教育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社会现象,发掘社会本质,并运用科学知识进行自我修养,提升自己的思想品德;另一方面,高校公共英语课程思政教育可以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国家政治、文化等方面,从而加强对国家意识的认同。

(三)课程思政能够增强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

英语学科素养强调 “兼收并蓄” ,在融合、整合中把握英语学科的核心。伴随时代的进步与互联网的发展,公共英语教学手段更加多元化,依托现代科技、红色故事、古迹工程等,学生能够以点带面地触及丰富的教学资源,利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宣传中国文化,借助双语来感知中西文化差异,也是建立 “大思政” 格局的重要一环。可见,探索高校公共英语课程思政实践,不仅有助于增强公共英语课程的魅力,还可以增强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即高校公共英语课程思政教育可以使学生更具有人文关怀,更能够理解和尊重多元文化,从而培养出具有广泛背景的复合型人才。

三、立德树人视域下高校公共英语课程思政的实践困境

(一)教师的思政素养有待加强

增强思政育人工作实效性需要教师具备较强的政治素养与思政意识,但是一些大学英语教师没有认清课程思政的内涵与重要性。第一,教师德育意识较弱。部分教师认为德育工作应由专职的思政课教师负责,因而导致公共英语课程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与人文元素被忽视。第二,教师缺乏思政教育经验与能力。公共英语课教师往往难以系统解答或者回应学生关注的时政热点问题,难以透过表象解构深层次原因,这导致英语课程思政的整体效果不够理想。第三,教师未主动了解跟进学生的心理需求、价值观理念与思想动态,德育切入点不够精准,客观上存在英语教学与思政教育脱节的问题。

(二)课程资源建设的问题突出

一方面,当前高校公共英语课程资源存在 “重工具性、轻人文性” 的普遍现象。一些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较为强调听、说、读、写、译等内容的训练,对课程资源的人文性挖掘不足。另一方面,高校公共英语课程选用的教材内容偏向英美国家的价值观内容、社会发展与价值取向,对中国元素的关注较少,这种注重欧美历史文化叙事的教材内容不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认同。

(三)英语课堂存在中外文化输入失衡现象

由于教材和教学任务等因素影响,在高校公共英语课程教学中,教师在备课设计与教学实施上较少关注中国文化元素。英语教学中对中国文化的输入缺失,使得教学中的中西文化输入长期处于失衡状态。中外文化输入的比例失衡,使得学生难以从英语教材中挖掘深层次的本土文化元素,难以真正发挥课程思政的重要价值,因而,也导致学生对中西文化差异感知不够具体,形成认知偏差——不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贯。

(四)课程评价的德育功能发挥有限

一直以来,高校公共英语课程评价相对单一:以知识为核心的评价指标,未将德育成效融入课程评价体系之中。高校公共英语课程评价是一项系统性工程,要围绕 “培养什么人” 与 “怎样培养人” 的基本逻辑展开,单一的英语课程评价既不符合学科精神,也不利于培养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现阶段,高校正在探索和优化英语课程思政模式,这为破除单一的课程评价理念提供了条件,但是,从总体上来看,由于德育评价尚未成为推动高校公共英语课程改革的重要支撑点和着力点,导致课程评价的德育功能发挥有限。

四、立德树人视域下高校公共英语课程思政实践策略

(一)铸就师德师风,做 “陶” 式教师

师德师风建设是推动高校公共英语课程思政的重要抓手。陶行知先生倡导的 “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 ,这种教育思想为高校公共英语课程思政的实施提供了理论指引——高校公共英语课教师要坚守教育初心:传道、授业、解惑。[5]一直以来,在践行 “立德树人” 根本任务的过程中,教师师德被视为立校之本与教育之魂,每一位教师都要增强自身的使命感与责任感,通过积极向上的师德师风来驱动学风与教风的发展。 “铸师德” “强师能” 的前提是教师应自重、自敬,学为人师、身为人范,才能受到学生与社会的尊重。因此,在高校公共英语课程思政实施过程中,教师应重温教师誓词,秉持 “红船育人” 精神、 “燃灯” 精神,以 “无我” 与 “不悔” 点燃教师职业信仰;从 “智育” 育人模式转向 “全人教育” 与 “五育并举” ,将风清气正的教育之风吹向学生。具体而言,高校公共英语课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必须立足于 “五个做到” :(1)做到立场坚定,忠诚爱国。这一点对于高校公共英语课教师来说尤为重要,教师只有自身树立爱国主义教育观,才能在英语教学中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教学中心之一。陶行知教育思想指出,民族与国家的未来与教师息息相关,认为 “师范教育可以兴邦,也可以促国之亡” 。教师所承担的社会责任是远大的,所以每一位高校公共英语课教师都应该将忠诚爱国当作人生价值坐标与 “大责任” 。(2)做到为人师表,行为世范。始终遵循《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规范的要求,向先进学习,自重自爱、言行雅正,当好 “四个引路人” 角色。[6](3)做到以人为本,上善若水,主动关心学生、尊重学生特点与人格尊严,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4)做到严谨笃学,因材施教,给予学生发展的精神力量,探索创造性的教育方式,拓展教师的工作深度。(5)做到淡泊名利,始终要把学生发展放在首位。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坚守教育净土,力争成为 “陶行知” 式德才双馨的教师。

(二)立足教材教学,深挖思政资源

高校公共英语课程思政教育离不开教材资源的支撑,教师需要从教育内容中明确界定与 “课程思政” 相关联的教材内容,从显性与隐性角度来确定教学目标、设计课程与评价教学。结合高校公共英语教材单元设定,其课程思政主题可包括 “诚信精神” “修身自省” “情理兼修” “热爱科学” “文化交流” “民族团结” “生态文明” 与 “爱国奉献” 等方面,教师可根据不同思政主题与 “听、说、读、写、译” 英语综合技能培养要求,引导学生延伸拓展教材内容,以理清教材中隐性思政内涵。[7]以 “民族团结” 这一思政主题为例,教师可通过 “the sense of national identity and pride” 与 “the Party's work on ethnic affairs in the new era” 等核心词组,引入 “the sense of community for the Chinese nation”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背景知识,鼓励学生结合China daliy 新闻阐述自己对 “民族团结” 的看法。利用这种方式促使学生深度感知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 的民族关系。 “万物皆有道,自然最和谐” ,各民族在历史演进中相互支撑、融合向前,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关系。总之,通过深挖教材中的思政资源,融合时政热点与人文知识,有助于启迪学生理性思维,凸显公共英语课程思政资源的育人价值。[8]

(三)尊重中西差异,增强文化自信

增强文化自信是高校英语课程思政不可或缺的价值主旨。增强文化自信离不开环境与氛围的浸润,要想达到 “润物细无声” 的目的,就需要利用学科融合,并运用学科资源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要素。例如在讲述 “文化交流” 主题时,教师可以 “中西方哲学审美不同” 为切入口,利用对比的方式向学生阐释中西方美学的不同之处,从而过渡到对中国传统审美文化的讲解,让学生系统感知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意蕴。[9]以 “美善统一” 的儒家思想为例,《论语·八佾》中,子谓《韶》: “尽美矣,又尽善也。” 《韶》乐对尧舜以德受禅进行了刻画,是内容美与形式美的高度统一。 “美” “善” 是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传统文化教育价值的集中体现。[10]公共英语思政课程不仅要在形式上力求 “新” “活” ,还必须从内容上把握 “立德树人” 的总基调,尊重中西差异,从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表象逐步深入,让学生在不同价值观系统与意识形态中深悟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与魅力,增强文化自信。

(四)转变评价理念,完善课程评价

课程思政的核心目的在于践行 “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的德育使命,因此,在课程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家国情怀、理念信念与价值观的科学评价,以此审视学生在公共英语课程中内化 “四个自信” 与强化政治素养的基本情况,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价值取向。 “立德树人” 强调学生全面发展,而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旨在聚焦知识应用能力的塑造与提升。在高校公共英语课程思政中融入德育评价,是培育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塑造大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增强 “四个自信” 的内在要求。因此,在高校公共英语课程思政评价中,应注重将课堂评价与课后评价、知识评价与德育评价相结合,挖掘学生学习潜力与创造力,因势利导,让学生能够通过英语素养评价、德育评价,实现全面发展。[11]即在高校公共英语课程教学中,要摒弃单一的评级指标,要从全方位育人的角度构建科学评价体系,注重将德育与智育相结合,让英语课程教学契合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的内在要求。

结语

在谋划 “大思政格局” 下,高校公共英语课程思政实践要从形式与内容上推陈出新,教师自身应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展现新时代 “引路人” 的政治操守,同时在教学中要利用教材内容渗透思政元素,强化学生的民族认同、国家认同与文化认同。此外,还要构建多元化、多层次的英语课程思政评价机制,践行 “立德树人” 根本任务,以真正发挥出高校公共英语课程的育人价值。

猜你喜欢

英语课程立德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以高级英语课程为例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探索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华林 修身立德 以道致远
论高职高专英语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立德树人 德法兼修 探索法硕人才培养路径
金融英语课程教学改革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