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王森然:播火者、学问家、画家
——兼谈其与“直隶六师”之关系

2024-01-02刘新岗

衡水学院学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六师直隶衡水

刘新岗

(衡水学院 书画艺术博物馆,河北 衡水 053000)

“直隶六师”是直隶省立第六师范学校的简称。清末民初“开民智”的时代大势、水陆通衢与兼顾四方的地理位置、久远丰厚的文化底蕴与崇儒尚学的浓厚氛围三大因素,促成了1923 年直隶六师于冀州的创建。本着边建校舍、边行教学的原则,在选定冀州南关外地势较高的一地块(约4 万平方米)建设校舍的同时,暂借县师范讲习所作为直隶六师校舍使用,并接收冀县师范讲习所现有的两个班80 名学生为第一期学员。通过省教育厅直派、力邀和经由他人推荐等方式,才学兼优、品高望重、经验丰富的14名教师于当年6 月悉数到位。1923 年,天津《大公报》和《益世报》同时在显著版面发布消息:直隶省立第六师范学校正式成立并于9 月1 日正式开学。直隶六师的建成不仅成了当时冀东南数十县培养师资的最高学府,更因一个人的到来而成为冀东南地区早期传播新文化思想和马列主义,继而发展中共党组织、开展革命活动的重要策源地。

一、播火者:秘赴直隶六师,播撒红色火种

1923 年5 月18 日晚,28 岁的保定第二女子师范学校进步青年教师王樾,因连续发表两篇文章揭露和痛斥北洋直系军阀曹锟的暴政与欺骗,在保定各界产生巨大影响,获得“凭一腔热血,写怒骂之文章,不减贾长沙”之赞誉,然却激起曹锟的极端仇视,以“主张稍新”“赤化”之名遭抓捕,未果;次日,又遭《晨报》登报通缉。王樾化妆后在同学掩护下逃往北京,在北大蔡元培、李大钊、陈独秀等教授的保护下,同时李大钊又为其化名为王森然,才得以逃过一劫。这位王樾,17 岁时受过孙中山的接见与鼓励,后又得邓中夏革命思想的开示与启蒙,受到蔡元培的器重与保护,聆听过李大钊、陈独秀的教诲,又与鲁迅、齐白石友谊颇深,是一位从辛亥革命起就接受民主主义思想,追求光明、追求进步、追求革命,寻找民族解放道路的青年知识分子。

1923 年8 月,在时任中共北京地委书记何孟雄(1898-1931)的帮助与委托下,改名王森然的王樾来到冀州协助曹秉国创办直隶六师并担任国文教员(公开身份),一并还秘密带来列宁的《国家与革命》《革命与考茨基》及《向导》《新青年》等红色进步书刊。同年9 月1 日开学后,他担任教授一、二班(前师班、后师班)的国文课。他不仅于课堂教学中向同学们着意介绍革命文学,痛斥封建主义的腐朽文学,传播新文化思想,如讲白话文多选用李大钊、鲁迅、陈独秀、胡适及《新青年》上的文章,还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向学生们(还有个别教师)介绍京、保两地新文化运动的做法与经验,探讨中国的未来,秘密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宣传李大钊等人的革命思想,启蒙学生向往新世界。启迪、激发起学生们及个别教师向往自由、向往革命、向往新思想、向往新社会的热情。他虽于直隶六师执教仅仅半年(一学期),然火星一经点燃,便孕育着燎原之势。受其直接影响者以闫金庚、焦福庄、张立兴、田景文、耿振华、薄梦周等为著;而受其间接影响者则有后来入学的张芥士、高爽秋、薛计田、霍福祥、张静波、张银海、井国彦、李东旺、吴子麟、赵子藩、徐华太、范若一、张海峰、石世珍等。这些受影响者在校内以及毕业走向社会后,于新文化思想及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与践行均做出了程度不同的贡献与努力。正是通过这批受到思想启蒙的学生对陆续进校学弟学妹们的影响传播,使红色基因赓续并蔓延,为1925 年在校内学生中发展共产主义青年团团员及1929 年成立以学生石世珍(石琳)为书记的冀县第一个共产党支部奠定了基础;更因六师学生多来自冀州周边的39 个县,他们于寒暑假各自归家期间的活动使新文化思想与马克思主义思想传播至整个冀东南。正如王森然于翌年春受邀去的陕西榆林中学校史上所载:“王森然等同志的到来,真像一股春风吹遍了原野,唤醒了沉睡的人们,红色的种子从此播撒在榆林中学。其实他的影响远远地超出了陕北的范围。”实际上早于榆林中学半年,他早已将红色的星火播撒于直隶六师、燃烧于冀州,甚至蔓延于整个冀东南,其影响深刻而长远,王森然为直隶六师新文化思想与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播火者”可谓名符其实。

就在王森然1923 年8 月以国文教员身份来到冀州的同月,在衡水安平滹沱河畔的台城,由弓仲韬带领其发展的党员弓凤洲和弓成山建立起直属于中共北京区委领导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农村党支部——台城中共特别党支部。南北秘密播撒星火,渐成红色燎原之势。

二、学问家:知识渊博,著作丰硕

王森然,1895 年出生于保定定州东旺村,其一生尤其是前半生因反对时政、追求革命曾用过杏岩、哑公、杏楠、黑衣、菊子、涤楼、子燕、养吾等20 多个名号,这与其早年秘密从事进步事业的社会身份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他自幼聪颖敏锐,随父读私塾,1907 年,以全县第一的成绩考入县立高小,12 岁时就语出“振衣帕米尔,濯足太平洋”之豪言。辛亥革命爆发后,时年16 岁的王森然毅然剪掉辫子,着力四处宣传先进思想并引导和鼓励同学们投入革命浪潮,因此还曾被校方开除,直到辛亥革命取得胜利,又被校方迎请回校。1912 年孙中山先生北上路过定州时,专门接见并鼓励他:“你们要努力地去做,勇敢地去做,将来的中国是要靠你们的。”五四运动时,正就读于直隶高等师范的王森然,先后有幸结识了李大钊、陈独秀、邓中夏、何孟雄等革命家,尤其与邓中夏成为莫逆之交,更是在这些革命家的指导下奋勇投身于爱国学生运动。他于1921 年3 月与进步同学先后组织成立了“新文化研究会”“新教育协进会”等进步团体,并被推举为会长。1924 年2 月,在李大钊的引荐下,王森然应陕北榆林中学校长杜斌丞之邀任国文教员。与在直隶六师一样,他充分利用课堂及各种课外活动时间积极又隐蔽地宣传马克思主义及李大钊、陈独秀等人的革命思想,还与进步教师魏野畴等创办共进社榆林分社,先后刊印《榆林之花》《榆中旬刊》《塞声》等宣传先进思想的进步刊物,使刘志丹、王子宜、曹力如、武开章等20 余名进步学生得以加入共进社,为陕北党组织的创建及革命运动的开展奠定了人才基础。1925 年,他又在北京的北平文化大学、四存中学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后又受聘奔赴济南一师,在教授国文的同时着力宣传先进革命思想、支持“五卅”罢课,再次遭到反动军阀张宗昌的通缉。1926 年,王森然受蔡和森委托,自济南前往绥远任五族学院教务长兼国文历史教授,因组织“五卅”运动周年纪念集会再次遭到反动军阀蒋鸿煜的通缉。1923-1926 年间,王森然先后在北京、冀州、榆林、济南及绥远活动,在教授国文、历史课程中,着力传播新文化思想和马列主义,为新文化运动奔走呼号,多次遭到反动政府、军阀通缉而无所畏惧,足见其革命意志之坚强、投身躬行之担当。1927 年,革命先驱李大钊被杀害后,王森然毅然撰写《李大钊先生评传》并发表于天津《大公报》,不畏强暴、旗帜鲜明地哀悼革命先驱,义愤填膺地声讨国之孽贼。同年撰写完成30 万字的《中学国文教学概要》,极力倡导“教育为进步事业服务,为祖国、为民族服务;教育要与人民大众结合,为人民大众服务;教育要不断改革,不能脱离时代;教师要有正直的人格和渊博的学识”。他还提出教育四大原则:“教育要自动的教育,把培养学生的能力作为核心”;教育要经济的教育,教学要重实效,要科学化;教育要问题的教育,要着眼于时代、民族、社会;教育要进步的教育,去其糟粕,顺应时代,着眼未来。”1928 年,王森然考取国立京师大学国学研究馆史学研究生,其间还出任国民政府北平特别市府秘书,并兼任市政府图书馆馆长。1929 年,他所著《世界妇女运动大全》一书深得蔡元培赞许。1930 年,受聘河北大学教授时整理出版了《文学新论》《印度革命与甘地》两部专著。1931 年,担任北平蒙藏学院国文教授期间,出版《近代二十家评传》,并写出《中国近代画史》《中国艺术概论》等近百万字的讲义。1939 年,担任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系教授期间,撰写完成了《唐宋元明学术史》《秦汉学术史》《清代学术史》《汉裴岑纪功碑考》及《双声与叠韵》等著作。1942 年,发表颇具影响力的诗作《杀!杀!杀!》,为彻底砸烂旧世界吹响号角。1945 年,王森然到河北省立女子师范学院(河北师范大学的前身)教育系任教授,同时还担任北平临时大学、中国大学的教授。1948 年,应徐悲鸿之邀,出任北平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教授,同年4 月,还在北平东交民巷使馆区秘密讲授马克思主义哲学。新中国成立前夕,王森然应陶铸之邀随军南下至武汉,担任武汉军管会顾问和中南区临时政府文教接管部副主任,负责文教组织工作。新中国成立后,他回京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从事美术史和美术理论的研究与艺术创作。“文革”期间受到迫害,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为其平反昭雪。1984 年初,全国政协和文化部正准备为其执教70 周年专门召开座谈会以示庆贺时,4 月4 日王森然同志不幸逝世,遂于5 月9 日改为纪念座谈会,习仲勋同志亲自撰文并讲话,题目为《纪念王森然同志》,发表于当天《人民日报》第3 版,对王森然予以公正评价:“半个多世纪以来,王森然同志继承了中华民族优秀的学术传统,以博求精,几乎涉及整个社会科学范围。他在新文化传播、教育学、文学、史学、哲学、美学、语言文字学、社会学、文学教育、史学教育、艺术教育、美术理论研究和国画创作诸方面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的业绩,不仅表现在文字上、言论上,更重要的是传播在青年中的进步影响和革命意识。他不仅是一位知识渊博的理论家,而且是一位身体力行的实践家。王森然同志是一位从辛亥革命起就接受民主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经过长期的革命斗争,成长为一个共产主义战士。他九十年来走过的道路,正是中国大多数进步知识分子在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长期奋斗中共同走过的道路。他是中国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之一。”

三、画家:丹青巨匠,画坛翘楚

王森然于中国画创作,可谓山水、人物、花鸟俱擅,尤以大写意花鸟画最为显著。他的作品游刃于笔墨与文思之间,笔法恣意纵横,酣畅淋漓,简约而深具神采,霸悍之气溢于画面,且每出长跋,或诗句或感悟或叙事,交错穿插,别开生面,境界无穷。每一件作品都洋溢着他的率直、豁达、广博,且更为突出的是其立意的深远、感情的真挚、构思的不落窠臼,经得起长时间的审美与回味。

王森然画风与齐白石可谓不谋而合,并得齐白石激赏,且二位过从甚密,以至于被不少人误认为二者为师徒关系。实际上,王森然与齐白石相识并相知于20 世纪30 年代中期(约1925 年),时值齐白石十年苦求“衰年变法”的中期,缘于彼此为人、性格、学养乃至观点的相互欣赏,遂成忘年之交,然二人相互切磋探究更多的是历代画家风格、美术史论及诗文,齐白石偶见王森然所作《岁朝图》时惊其艺绝,遂纵笔写道:“森然弟不尝作画,能有如此老辣复兼雅趣,吾侪深爱,若使苦禅见之,当再挥无已。”不料弟子李苦禅告诉齐白石“王森然其实作画甚勤”,方才解愕。当时,针对画坛及坊间因二位画风酷似而误以为的师徒相传,齐白石曾言道:“人曰森然弟学我,我曰我学森然。”这既是齐白石的自谦,也道出其对王森然的推崇,还道出二人的惺惺相惜、志趣相投及相见恨晚,更道出了因莫逆而相互欣赏遂有的相互借鉴。虽然二人画风相似,但却并非师徒关系,亦非相互模仿的关系,归根结底是因为他们都共同有着深邃的美学认知、绘画功底和创新精神。更为重要的是,他们所处的社会背景以及对自然、社会及宇宙世界的认知有着高度的相近乃至一致。1944 年,时已声名显赫的齐白石为王森然举办画展并亲撰前言,不仅对王森然先生的精湛艺术予以高度评价,还亲题王森然画作七十余幅,足见其对王森然画艺、人品之欣赏;而王森然则于《中国评论》分上、中、下三个部分陆续发表了令艺坛群英折服的《齐白石评传》,更是在齐白石仙逝后,饱含深情地撰文《回忆齐白石先生》,足见二人长达30 余年的忘年之交与深情厚谊,及于中国画改良与创新的共同担当。正如习仲勋所言:“他和艺术大师齐白石、徐悲鸿等先生一道,致力继承民族艺术传统,为当代中国艺术的创新,为打破传统花鸟画陈旧格局、创出面目一新的表现方法,付出了惊人的劳动。”

关于王森然的画艺,美术界可谓有口皆碑,著名画家李苦禅曾于王森然绘画题跋道:“吾辈一生追求,便是如此!”又于王森然所绘《鳜鱼图》长跋:“画鱼者,自清一代雪个僧、李胜江,其余自郐以下矣!我友‘无数青山拜吾庐’主人森然老兄画大气泼辣,于境界求笔墨,甚得先师白石翁赏识,其为人义气豪烈,与我以弟兄称,共艺求业,甚相得进相出,亲贤达心向往之。今见写鱼得壮怀,惟当形外再求高逸耳。禅记数语于京。”足见其对王森然其人其艺之崇尚。著名画家刘海粟曾深有感触道:“王森然是斗士,是学者,是终身保存知识分子很多特征的名教授。他无心做画家,画画只为了排遣情怀、寄托诗思,他不想由此而得名利,结果是画因人传,人画俱老,这就是历史的辩证法。”长安画派创始人、著名画家赵望云及中央美术学院原副院长张启仁等颇有成就者皆为其亲传弟子,足见其画艺、画格之高绝、桃李之芬芳。

王森然的绘画正如其著作一样,都有着思想与追求。其质朴烂漫,源于接地气的生活和豁达率直的人格;言物写意,彰显着多艺兼融,墨情色趣含蕴深;笔墨简练,风格恣肆虚实相生,不求形似神自来;形象夸张,巧妙诙谐意境远,雅俗共赏情意绵长。正可谓:红花墨叶蓄真情,酣畅淋漓见精神。

纵观王森然先生的一生,是极富传奇的一生。他是“播火者”,少负奇志并得诸先驱教诲,满怀激情地追求真理;他是“学问家”,立足教育事业,矢志不移地致力于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博学多才,著可等身,成就斐然;他是堪比齐白石的“画家”,造诣颇深,技艺超凡,为中国画艺术的进步与创新,为打破传统花鸟画陈旧格局、创作出面目一新的作品,付出了惊人的探索与实践。

后记:

笔者缘于对王森然绘画艺术成就的崇尚,遂引起对其人其艺深入探究之动力,仰其人格、羡其博学、惊其艺绝,更为其革命精神所折服。适蒙编撰《衡水学院校史》,史海钩沉,溯源衡水学院肇始之直隶六师,始发现最早来到直隶六师启蒙传播新文化思想及马克思主义思想者就是王森然,且红色星火自直隶六师肇始之际便已秘密播撒,这与一直被认为直隶六师红色星火始于1929 年六师第一个党支部成立之说,从时间节点上整整提前了六年。更重要的是,因直隶六师红色火种的秘密播撒,为燎原整个冀东南的新文化运动、民族解放运动奠定了基础。

适值衡水学院百年华诞,回眸百年沧桑,从1923 年肇始的“直隶省立第六师范学校”,1928 年更名为“河北省立第六师范学校”,1934 年再度更名为“河北省立冀县师范学校”,1937 年因“七•七”事变停办,1948 年5 月赓续为“冀南干部建设学院”,1949 年11 月更名为“河北省冀县师范学校”,1960 年迁进衡水与“衡水县师范学校”合并组建为“河北衡水师范学校”,1966 年停办,1970 年起连招三届师范专科生赓续至1973 年恢复办学。1975 年又在冀县设立“衡水师范学校冀县分校”,呈两校并举之势、各自发展:冀县分校1979 年更名为“河北冀县师范学校”,1998 年由冀州迁至衡水,2001 年升格为衡水职业技术学院;而作为母校的“河北衡水师范学校”,1978 年因招收两个大专班升格成“河北衡水师范学校”与“衡水师范专科学校”合署办学。1979 年再度分支:“衡水师范专科学校”迁往前磨头,与河北农业大学衡水分校合并升格为大专——河北衡水师范专科学校,1987 年迁至衡水市区青杨树,1999 年衡水教育学院并入,2004 年河北衡水师范专科学校升格为衡水学院;而“河北衡水师范学校”亦在河北衡水师范专科学校升格为衡水学院的当年稍后即成为“衡水学院分院”,2015 年并入衡水学院。经由百年的跌宕起伏、关停并转、分合徙迁,从直隶六师到衡水学院,沿革拓展,红色文脉,赓续承传,随着衡水学院滨湖校区的建成并投入使用,正向着红专并济、特色独具的一流应用型综合大学——“衡水大学”奋力迈进!

猜你喜欢

六师直隶衡水
衡水鸿昊企业有限责任公司
清代直隶铸钱史
衡水专场(二)
李光地治理直隶水患始末
关于六师脱贫攻坚问题的思考
兵团经济发展对比分析
清代直隶旗地考述
清末民初直隶商会的乡村赈灾活动述略(1903-1928年)
第二届衡水湖诗歌节圆满落幕
石家庄衡水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