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第三届儒学史研讨会暨河北省董仲舒研究会2023 学术年会”成果综述

2024-01-02白立强秦进才

衡水学院学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董仲舒思想

白立强,秦进才

(1. 衡水学院 a. 河北省董仲舒与传统文化研究中心;b. 董子学院,河北 衡水 053000;2. 河北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24)

2023 年8 月22-23 日, “第三届儒学史研讨会暨河北省董仲舒研究会2023 学术年会”在衡水市故城县董学村董子学园召开。来自河北省董仲舒研究会的理事、全国各地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研究者、儒商代表、董子故里文化管理部门人员等180 余人参加了会议,提交论文89 篇。会议围绕董仲舒学说、学术地位与贡献、董子思想及其儒学史等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讨,取得了丰硕成果。

一、董仲舒的政治思想

中国秦汉以来是皇权支配的社会,政治思想在中国思想文化中占主导地位。作为西汉群儒首、儒者宗的董仲舒也不例外,政治思想是董仲舒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董仲舒政治思想是多年来董学研究关注的重点。王征的《董仲舒“大一统”学说要旨再探》,认为大一统是董仲舒政治思想的基本精神。李占稳的《董仲舒“大一统”思想及其现实意义》,阐释了“大一统”的双向维度。李玲的《<春秋繁露>政治思想微探》,指出董仲舒政治思想是封建社会较成熟的政治思想形态。魏姝的《“大一统”论在汉代的儒法沟通探析》,认为董仲舒的“大一统”论具有援法入儒特点。诸文对老课题提出了新观点。

高春菊、吴秀兰的《董仲舒政治秩序思想初探》,从董仲舒政治秩序的理想目标、政治实体等方面进行了论述。代春敏的《儒家何以“破冰”而行乎天下》,论述了儒家与国君之间的制衡与合作。冯斌的《董仲舒的汤武革命观》,认为董仲舒主张革命优先于尊君,尊君则是推进革命的辅助手段。邓勇的《论董仲舒“治国三本”观》,梳理了董仲舒“承天顺命”“教化成性”和“度制防欲”的“治国三本”观。诸文对于老问题做了新归纳。

二、董仲舒的哲学思想

董仲舒是汉代哲学家,其哲学思想具有时代特色和本人特点。

阴阳五行与天人关系方面。田宝祥的《论董仲舒政治儒学对阴阳五行学说的转化与提升》,指出董仲舒承接先秦儒学思想,转化阴阳五行学说,在思想史上开出新的面向。王潜龙、李洪的《中华民族创新发展的新形态助力》,阐述了董仲舒继承发展阴阳、中和思想,形成了当时的思想高峰。魏彦红的《董仲舒的阴阳观》,阐明董仲舒首次将阴阳和五行关系理顺,使之成为其理论体系的基本支撑。王泽春的《论董仲舒不以“五行”推“阴阳”》,指出董仲舒是以阴阳而非以五行解释灾异。陈沛锦的《<春秋繁露>中的易医思想研究》,以易学与中医学为视角,全新理解董仲舒天人思想及其对生命的价值与意义。程郁的《<春秋繁露>五行诸篇权力制约与制衡机制研究初探》,认为《春秋繁露》五行诸篇是五行理论与儒家伦理结合的理论尝试。诸文看法并不一致,甚至相互对立,因为阴阳五行与天人关系探讨,是认识问题,而不是史实问题。史实问题终归可以找出一个答案。而认识问题、解释问题,就如董仲舒所说“《诗》无达诂,《易》无达占,《春秋》无达辞”,不会有标准答案,更不会有对错,看法多多益善,在争论中相互汲取,逐步完善其认识。

天人思想方面。董旭楼的《董仲舒“天人合一”思想与新时代家道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论述了董子天人思想对新时代家道文化建设的启示。顾君尧的《董仲舒“天人观”与法学的适配性》,阐述了董仲舒在建立封建社会的伦理秩序方面的思考。史帅涛的《董仲舒天人感应论的内在张力》,阐明了董仲舒天人感应论既有助于天、君、人之间的平衡,也造成了现实矛盾。刘吉晨的《董仲舒“天人感应”与孟子“尽心知性知天”对比刍议》,通过对董仲舒与孟子思想体系的分析与比较,阐述两者之异同。王鑫、鲍伯丰的《董仲舒“天人感应”精神内涵及当代价值》,强调董仲舒在“天道”与“社会”之间建立起天人“相通相感”的思想体系。张鹏的《董仲舒“天人感应”思想中蕴含的生态文明因素探析》,指出“天人感应”中包含着朴素、直觉的生态文明思想。与天人关系相关的就是汉代谶纬之学。安鲁东的《董仲舒对汉代谶纬之学的影响》,阐述了董仲舒天人感应对汉代谶纬之学兴起的影响。诸文受现实的启发,与时俱进,体现着经世致用的情怀。

三、董仲舒的仁义、教化、性情以及礼法思想

董仲舒关注社会的发展,谋划善治的蓝图,思想包含着丰富的仁义、教化以及性情学说。秦进才的《董仲舒正谊明道思想的影响再探》,从宋元明清纵向层面探求正谊明道思想的时代影响。王联海的《由外王至内圣》,认为董仲舒将仁与义铺陈在人、我关系之中,形成了仁学一体性雏形。何磊、李昀柯的《董仲舒的“义内”论及其政治履践》,认为董仲舒将义的要求注入君主,在维护其权势的同时限制其权力。

与仁义相关的范畴即义利。姜淑红的《董仲舒义利观的核心理念探析》,探求了董仲舒义利兼顾、公正分配的义利观。

教化、德治、性情论是董仲舒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鲍伯丰、陈秉宙的《董仲舒德育思想及当代启示》,朱雯、杨华祥的《董仲舒的德治思想及当代启示》以及刘宗镐的《“必仁且智”:董仲舒的德行论及其价值》,分别从德育思想的理论根据与主要内容、德治思想的重要维度以及仁与智是道德形成的内在动力等方面对董仲舒教化、德治思想进行了研讨。董赟的《董仲舒“德治为主”思想对亲子教育的启示》,则从董仲舒“德治”思想的多重维度探讨了对亲子教育的价值。苗德乾的《浅谈董仲舒的“人性论”》, 阐释了董仲舒关于人之“性”有善质而未能善,唯有通过教化达到“善”的思想。肖芬芳的《正名•制度•性情:董仲舒教化思想新探》,论述了董仲舒的教化思想通过君主修身治人的程序展开。郑艳芳的《董仲舒<春秋繁露>中的教学思想及其启示》,指出董仲舒形成了独特的教学思想。

董仲舒的礼法思想受到学者关注。洪博文的《仁义与审慎:董仲舒“原心定罪”主张新解》,指出董仲舒的“原心定罪”主张直接催生了汉代法治实践。吴莹的《比较奥古斯丁与董仲舒正义战争理论及其法理思想》,概括了奥古斯丁与董仲舒关于战争之正义及其至上原则之异同。高华时的《董仲舒礼法思想的构建逻辑及其当代价值》,认为董仲舒的法律思想属于富有特色的“伦理法”性格。李清章等的《董仲舒法律思想的精义与评价》,指出董仲舒的法律思想包含德主刑辅和礼法交融两个维度。

四、董仲舒春秋公羊学思想

董仲舒是汉代的春秋公羊学大师,与春秋榖梁学大师江公在汉武帝面前辩论并获胜。汉武帝尊春秋公羊学,使之一度成为经学主导流派,对于社会产生了诸多影响。研究春秋公羊学是目前董学研究的前沿课题。刘璐璐的《<春秋>新诠与经学重塑》,阐述了熊十力诠解董仲舒及《春秋繁露》,建构了符合现代政治的外王之道。任新民的《熊十力论董子<春秋>学及其意义》,指出熊十力既承认董仲舒是《春秋》大家,又对相关观点进行了商榷。李云翔的《从“六科十指”看公羊王鲁说的理论边界》,认为“王鲁”笔法,仅限于说明王者建京师、张治本的场合。

董仲舒春秋公羊学具体问题发微。孙磊的《作为经学式宪制的“大一统”——董仲舒的宪制思想发微》,认为董仲舒之“贬天子”实内置于“大一统”的“尊王”深意中,此春秋公羊学的宪制精义在后世逐渐被遮蔽。王磊的《<春秋繁露>“西狩获麟”义解》,指出《春秋繁露》的“西狩获麟”解释是董仲舒乃至两汉公羊学论证汉朝政权合法性的逻辑起点。王广佳的《董仲舒的文质思想》,论述了董仲舒将文质置于其春秋学,张大了传统儒家的文质思想。崔锁江的《董仲舒名教思想实质探析》,论证了董仲舒创造了尊君尊孔并行、双重服从的名教体制。武振伟的《行权与死义:董仲舒“国灭君死”说考辩》,认为董仲舒对“国灭君死”的重新建构,是对公羊义理的完善和发展。诸文有些采用了新视角,得出了新观点,具有启迪作用。

五、董仲舒与儒学思想的历史地位、当代价值

董仲舒的历史地位。王建平的《董仲舒学说的儒学史地位与价值》,阐述了董仲舒思想对儒学发展的重大贡献和影响。张晓旭的《董仲舒“文统中华”地位论》,提出董仲舒为中国做出了“文统中华”的正确选择。杨瑞冬的《<史记><汉书>对董仲舒历史地位的撰述》,认为不同的历史时代与境域造成了《史记》与《汉书》对董仲舒不同的书写形象。

董仲舒与儒学思想的当代价值。张新伟的《试述儒家文化在领导管理中的应用》,探讨了董仲舒及儒家文化在领导管理中的优势。刘雪明和韩盟关于董仲舒文化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两篇文章,阐述了开发董仲舒文化资源的策略与途径。董润东的《董子文化资源的转化与应用》,从董子思想资源转化与应用的意义、原则、途径等方面进行了探讨。白立强的《人的全面发展:文化自信的内在旨归》,从董仲舒与儒家思想角度阐释了文化自信的价值指向就是人的全面发展。郭云广的《浅析董仲舒的养生思想及其意义》,分析了董仲舒养生思想与生命观的联系,并指出其现代意义。安桂玲的《董仲舒的“身之养重于义”与今人的心身健康》,论述了董仲舒义利观为今人的心身健康提供了思想依据。董观堂的《董仲舒与衡水文旅》,分析了打造“董子文化旅游片区”的可行性。乔东山的《浅谈董仲舒的思想及其现代意义》,论述了董仲舒德主刑辅等理论内涵,并阐发了其现代意义。倪素香、李海燕的《论儒家民为邦本观念的时代价值》,论证民为邦本与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的联系,进而阐述了其时代价值。诸文既有学术价值,也有现实实用价值。

六、与董仲舒相关文本、事项的考证、析解

文献史料是学术研究的基础,也是学术研究的对象,原始文献研究是董学研究的基本功夫,值得下笨功夫,花大气力去研究。

关于董仲舒著述的文本考证。曹迎春的《董仲舒<诣丞相公孙弘记室书>问题再考辨》,对文本的篇题、内容以及写作时间等方面进行了严密的辨析。

与董仲舒相关的文本析解。刘鸿玉的《董仲舒<灾异之记>浅析》,阐述了董仲舒写作《灾异之记》的具体背景及其主要内容。张艳丽的《明末清初李驎<董仲舒论>述评》,认为李驎依据《汉书•董仲舒传》对董仲舒思想和影响进行了阐述。高晓晗的《汉章帝<蠲除禁锢诏>考论》,指出汉章帝所下的《蠲除禁锢诏》是展现章帝宽厚帝王形象的经典文献。

关于与董仲舒相关的其他研究。刘洁、杨兆贵的《董仲舒对宋伯姬的评论及其影响》,认为董仲舒以《春秋》义法评价宋伯姬,影响了官方意识形态。刘洋的《李朝时期董仲舒祈雨法在朝鲜半岛的影响与运用》,阐述了董仲舒祈雨术在朝鲜李朝时期产生的影响。田晓东的《清代董仲舒著作史迹题咏考论》,概括了清代咏董诗作的大致风貌。郑可的《汉画像石中的董子思想浅探》,梳理了汉画石像中的董仲舒哲学、伦理等思想。白涵真的《诵读董言董句 做快乐小主播》,表达了少年儿童诵读董子名言警句收获的成长与快乐。张晓颖、柳谦的《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董学传播研究》,提出了董仲舒思想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实践策略。王文书的《河间献王刘德、董仲舒与<孝经>》,论述了河间献王因《孝经》与董仲舒结缘、问孝的大致情况。

学人眼中的董仲舒。窦建英的《章太炎对董仲舒之评价及其演变》,指出章太炎对董仲舒部分观点虽有所认可,但总体持批评态度。孟兵强的《纯正与宽缓——朱子论董仲舒》,认为朱子对董仲舒在政治上的评价相对合理,在学术上的评价缺乏实质性证据。杨超的《论曾振宇先生对董仲舒研究的贡献》,认为曾振宇厘清了董仲舒思想内在逻辑,提出了许多重要命题。

在董仲舒研究方面,李奎良的《董仲舒对三代以来文化资源的继承与创新》,指出董仲舒对先秦诸子的吸纳,以及董仲舒对三代文化资源的传承与创新方面的研究有待加强。

上述诸文,涉及领域众多,既有老问题的新探讨,也提出了一些新问题。

七、儒学、传统文化研究

《论语》相关思想研究。陈志雄的《“曾点气象”中的政治向度》,论述了曾点之志与孔子“无为而治”的政治理想相合。邓芳宁的《王蒙“以王解孔”论》,认为王蒙的《天下归仁:王蒙说<论语>》以“我注六经”“六经注我”的方式,从鲜活性与现实感等维度解读《论语》。

孔颖达思想研究。梅良勇的《孔颖达的哲学思想初探——以<周易正义>的蓝本》,认为孔颖达继承和发展儒家正统思想,提出了与先秦儒家和汉代经学迥异的体用观。王敏光的《孔颖达<礼记正义>中的“乐制”“乐教”思想探赜》,阐述了孔颖达依托《礼记正义》对“乐制”“乐教”思想的综合与提升。孟祥坤的《孔颖达教育思想研究》,认为孔颖达教育思想主要吸收了儒家教育思想精华,同时受到玄、道和佛学思想的影响。闫丽琴、韩伏彬的《孔颖达的政治思想及当代价值与世界意义》,论述了孔颖达主编的《五经正义》中蕴含着丰富的政治思想智慧。崔雨田的《儒学大家孔颖达<五经正义>解读》,探讨了孔颖达及其著作《五经正义》的历史价值与时代价值。

孔孟荀思想研究。王博的《作为先秦主流的人之五行》,阐释了五行学说在先秦时代是人的五种行为或德行。刘道岭的《孟子的王道思想初探》,指出孟子的王道思想构成了儒家政治哲学的基本标识。

传统文化相关问题研究。李浩的《王充“命”论的言说进路与内在逻辑》,认为王充“命”论是对儒、墨两家学说的刻意立异。崔玲玲的《从古代文论中探究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策略》,结合古代教学论和学习论,探究了传统文化进校园的策略。

八、地域文化研究

李金善的《燕赵经学的发展脉络及其文化特点》,阐述了燕赵经学的发展阶段与学术特征。田卫冰、安扬的《再论晚清以来冀州诗人群体》,论述了晚清以来冀州辖区涌现出来的诗人群体风貌。赵佳丽、李宁的《关公文化作为两岸交流的共同组成部分的文化价值》,指出关公信仰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可以助推两岸文化交流和融合。

刘仁子的《当代地方学术史的构建——以<饶学编>和<饶学文库>为例》,探究与总结饶阳文化基本特征。郝金龙的《广川渊源四证(一)》,推论了“广川”这一名称的产生。李章军的《广川河流考》,深入研究了广川河流的历史状况,辨析其源流。

综上所述,各位专家学者以董仲舒与儒学史为议题,既有老问题的新视角、新方法、新观点的突破,又有新问题的提出,开辟出了新园地。从研究资料来说,我们处在史无前例的丰富时期,电子资料系统全面,纸质文献类别齐全,需要我们坐下来认真读书,细心体会,在深入上下功夫,在细化上做文章。不是取决于董仲舒和儒学史给我们提供了什么,而是取决于我们有多少从董仲舒和儒学史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本事。特别值得重视的是,与会专家学者在研讨过程中,既肯定了董仲舒研究方面的学术成就,又指出了其中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了目标和方向。让我们继续努力,期待在明年相聚时带着新的收获,扎扎实实地推动儒学史和董仲舒学术研究的发展。

猜你喜欢

董仲舒思想
春秋决狱与法律解释——以董仲舒春秋决狱案例为中心的考察
《德音润泽:董仲舒名言品鉴》出版
转化思想的应用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问题研究述评
《董仲舒思想通解》出版
思想与“剑”
碍眼与碍心
春秋“王鲁”说刍议:以董仲舒为中心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