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传播视域下鼓吹乐的发展路径研究
2024-01-02韩燕燕
韩 燕 燕
(衡水学院 文学与传播学院,河北 衡水 053000)
随着信息传播媒介的发展,媒介对内容的表达会越来越充分与立体。在这种情况下,网络已经不仅仅是音乐内容传递的桥梁和纽带,其传播特性既影响着个体的意识和行为规范,还影响着大众的艺术审美和社会意识。因而,鼓吹乐乃至我国传统音乐想要活态发展,就必须抓住这一时代机遇。
一、利用网络传播促进鼓吹乐发展的可行性分析
网络传播具有应用维度的先进性、信息流通的多元性和其本身较强的丰富性等特点。利用网络发展鼓吹乐,不仅是文化传播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传统文化适应当代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网络传播的特性
网络作为一种传播工具的出现,是因其在信息交互的实际应用中具备一定优势。网络传播具有工具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统一的特性[1]。20 世纪原创媒介理论家马歇尔·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在《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Understanding Media:The Extensions of Man)一书中指出,媒体是人的感觉能力的延伸或扩展[2]。纸媒体扩展了人类的视觉,广播媒体扩展了人类的听觉,电视媒体和全媒体综合拓展了人类的视觉、听觉和触觉……是科学技术的革新促进了信息传播媒介的演进,新型的传播媒介已经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在信息采编和传输进入高速发展的当下,人们能够利用互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实现音乐内容实时地动态化展示。
网络传播的“工具价值”需要多种不同的传播渠道和先进的技术来支持。为了实现信息的有效传播,我们需要在不同的媒体之间建立互补、互融、互动的关系,并建立一个完整的传播网络体系。网络传播的“社会价值”是指实现推动社会发展的价值。根据国家经济信息中心2020 年4 月发布的《我国网络传播价值白皮书》可知,中国传媒产业体量已超过2 万亿元,其中网络传媒占有八成市场份额。作为创新和融合发展的先驱,网络传播应承担起引导网民理性追求的责任,从而推动网络空间的健康发展;同时也要肩负起树立品牌的使命,即通过履行社会责任、拓展正面影响,提升自身的传播能力、引领能力、知名度和可信度[3]。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传播已然成为一种重要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播渠道。
(二)鼓吹乐在互联网传播的优势
从鼓吹乐传播的发展趋势来看,网络传播是一种新形势,体现了鼓吹乐与新的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需求。据统计,截止2019 年,我国网民总数已经突破9.04 亿,网民规模可谓是全球之最;截止到2020 年我国互联网普及率高达64.5%,其中九成以上属于移动网民。“数字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凸显,这意味着我国网络传播已经实现了较高的普及度。CNNIC 最近公开的《中国互联网发展统计报告》表明,网络用户的增长为网上信息的流通提供了强大的支撑,网上信息的流通变得更加便捷和有效。随着网络用户数量的不断上升,鼓吹乐的网络传播已具备了坚实的用户基础。
2017 年1 月25 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共同出台《有关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建设的几个建议》,以推动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发扬和光大。该意见将“传承优良传统文化”视为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同等重要的任务。此后,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针对传统文化的传播推出了多项政策,其中便涉及了网络的运用。笔者利用“搜狗微信搜索”“微小宝公共平台分析系统”等数据分析工具,对目前微信平台的鼓吹乐传播情况进行分析后发现,截至2023 年3 月1 日,微信平台中以“鼓吹乐艺术”为标题的文章共有5685 篇,文章内容多为各地锣鼓演奏视频分享、锣鼓演出推广、各地锣鼓艺术介绍新闻报道等为主。此外,笔者还搜索到以宣传介绍鼓吹乐艺术为主的公共号87 个,鼓吹乐视频片段高达9512 条。对于大众而言,网络传播较之传统的传播方式更加具有吸引力和新鲜感,所以更能引发人们积极地去了解鼓吹乐。
另外,由于网络间信息共享性及普及性较强,在鼓吹乐传播过程中,或许会造成受众由于思想认知能力和文化背景等方面的不同而带来的对鼓吹乐理解层次和接受效果的差异。但随着网络传播的发展,其结构内容和全面性变得更加统一,使得不同地区及受教育水平不同的人群都能够接触到相同的文化,从而避免传播效果的差异。笔者发现,和鼓吹乐相关的微信公共平台,主要来自辽宁、湖北、山西、河南、天津、陕西等省,说明在鼓吹乐较为流行的地区,鼓吹乐艺术爱好者已经开始利用网络平台自发性地进行文化传播了。
此外,网络信息技术和平台的发展,使得鼓吹乐的传播渠道变得更加丰富多样,为鼓吹乐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从而使其获得更大的实际收益。长久以来,资金匮乏是困扰鼓吹乐发展的重要因素。以往农村的鼓吹乐演奏者还可以通过婚丧嫁娶等活动获取一定的经济收入,但近年来,由于农村人口的流失和习俗的改变,传统的鼓吹乐市场逐渐萎缩。而网络平台拥有巨大的用户量,这可以变成鼓吹乐商业发展的潜在市场。目前,“临汾锣鼓文化产业园”“新鼓源威风锣鼓”等微信公众号多为鼓吹乐队和鼓吹乐培训机构所创办,借助于微信平台自带的支付和微店功能,它们正进行着鼓吹乐演奏方面的商业活动推广、鼓吹乐乐器销售、鼓吹乐服装租赁和销售、鼓吹乐培训等项目。由此可见,网络传播的途径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鼓吹乐发展中资金缺乏的困境。
二、网络传播视域下鼓吹乐面临的挑战
鼓吹乐作为一种文化事项,一直伴随着我国社会变迁的历史轨迹。只有正视鼓吹乐在现实生活和网络中所面临的困境,才能积极迎接新时期的新挑战。
(一)鼓吹乐的发展现状与困境
1. 社会环境变迁造成鼓吹乐发展停滞
鼓吹式音乐的形成与山西娄烦班壹的“以财雄边”有关[4]。也就是说,它来源于中国民间,既是我国历代宫廷礼仪用乐,也是一种民俗艺术表现形式。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和经济发展,人民物质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那么新的艺术形式也伴随着人民对精神生活的需求而不断出现。于是,传统鼓吹乐开始没落,一些鼓吹乐艺人不愿再付出心血提高技艺,甚至有大批鼓吹乐艺人放弃老本行转而进城务工;有些鼓吹乐艺人一心迎合市场需求,在丧葬仪式中开始表演流行音乐;还有些鼓吹乐艺人放弃唢呐、锣鼓以及略带烦琐的礼节。另外,随着现代新农村建设的推进,传统婚丧风俗也开始不断简化,鼓吹乐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以至于其发展长期停滞不前。
2. 社会观念导致鼓吹乐退化
在旧社会,鼓吹乐是艺人们赖以生存的谋生手段,那时由于他们的社会地位较低,常被称为“下九流”。新中国成立后,鼓吹乐艺人们的社会地位虽有所改善,但长久以来的不公正待遇使得一些年轻人仍然羞于学艺,认为即使唢呐吹得再好也不过是讨人开心或哗众取宠。笔者调查发现,目前许多地区的鼓吹班都缺少青壮年,以中老年乐手为主,大量优秀的传统鼓吹乐曲目虽被保存记录,但正面临着无人问津的尴尬境地。因此,受种种世俗观念的影响,鼓吹艺术势必逐渐地退化。
3. 传承方式造成鼓吹乐群体萎缩
鼓吹乐多以家庭为单位组成演出团体,并且以家族内部传承为主,某些独特的鼓吹乐技艺通常并不外传。那么,若老艺人离世又无继承人时,这些鼓吹乐技艺也就随之消失了。比如,“呲牙笛”“咔戏”等绝活如今已鲜有人懂。另外,随着我国非物质文化保护工作的开展,出现了一些“鼓吹乐兴趣班”和“鼓吹乐进校园”的活动,并对普及鼓吹乐有一定促进作用。但尽管如此,实际上还是很少有学员会通过这些活动而加入真正的鼓吹乐班之中。
(二)网络传播视域下鼓吹乐的现实境遇
1. 内容匮乏且碎片化
用户在观看网络上的鼓吹乐视频时,通过简单操作就可快速将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与他人分享,这不但能够解决当代社会中人群交往的疏离感,还可满足人们的表达欲。此外,短视频平台的核心竞争优势在于其算法机制。例如,“抖音”通过视频热度的高低来划分流量,“快手”根据“基尼系数”来调节流量,从而使得用户和鼓吹乐艺人能够更好地互动。因此,网络上的鼓吹乐作品更具有黏性,能够持续吸引更多用户。然而,网络上的鼓吹乐内容良莠并存,一些不健康的鼓吹乐短视频的传播对公众的价值观造成了负面影响。另外,算法推荐机制的出现使得短视频内容和风格变得越来越相似。为此,各大短视频平台也会通过“下架违规视频”“封禁违规账号”等手段加以管理。但由于处罚力度有限、违规成本过低,以上问题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另外,碎片化成了网络间鼓吹乐内容的新表征。这是个性化信息时代对互联网内容的影响,也是生活节奏加快使人们注意力越发分散以及各方媒体抢夺受众关注度所导致的。网络上鼓吹乐的碎片化主要体现在视频时长参差不齐、视频内容不完整、直播时断章取义等。笔者认为,长期碎片化、浅层次的信息接收会使受众形成惰性思维,尤其会导致青少年群体思维方式简单化和审美趣味低俗化。
2. 网络传播弱化文化认同
首先,随着鼓吹乐在网络上的不断传播,网络的自由性和开放性也使得许多不良信息流入社会,这些负面信息不仅会影响人们对鼓吹乐的欣赏,还可能引起人们的误解。尤其是青少年,他们正处于文化认知和思想意识形成的关键时期,任何不良的价值观念和文化内容都可能会影响他们对鼓吹乐文化的认知。
其次,社会形态发生变化,主要的社会关系也会有所差异。鼓吹乐可体现出不同的社会关系:在等级制度森严的封建社会中,它体现的是建立在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之上的等级关系;在现代农村中,它呈现的是基于地缘关系之上的民俗关系;在古刹庙宇中,它折射的是一种信仰自由的宗教关系。当鼓吹乐作为民间礼俗文化现象形成传统时,也就形成了一种信仰习惯,这样才能在当地民众中得到普遍的接受和认同。在一定程度上讲,礼俗既是传统文化,也是隐性的社会规约,是鼓吹乐生存和发展的土壤。而网络上的鼓吹乐是脱离文化语境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鼓吹乐的文化内涵,使之仅仅作为一种文化符号或音乐作品在网络间传播。
三、利用网络传播实现鼓吹乐健康发展的有效路径
为解决以上困境,要利用网络传播丰富鼓吹乐的内容供给并改善其传播环境,才能真正提升大众对鼓吹乐的理解和文化认同感,从而实现鼓吹乐的健康发展。
(一)丰富内容,提升大众对鼓吹乐的理解
鼓吹乐的传播需秉承“内容为王、以人为本”的理念。一方面,为了更好地促进鼓吹乐在网络的传播,必须在立足于大众审美需求的基础上对鼓吹乐的内容和形式进行补充、完善和创新。随着“文化复古”热潮的兴起和多元文化观的发展,应鼓励更多具有传统文化内核并在形式上大胆突破的鼓吹乐新作品的出现。也就是说,鼓吹乐要与时俱进,可以适度加入新的音乐元素,使鼓吹乐更适应当代大众的审美需求。例如,新派鼓吹乐曲《耍猴儿》《喜喜》《那一拜》《人间第一情》《二泉吟》等,甚至已经成为热曲红遍整个网络[5]。笔者通过田野调查还发现,有一些鼓吹乐传承人也在不断勇创新作。比如,河北抚宁鼓吹乐传承人的原创鼓吹乐曲《情满骊城》《新编满堂红》等,在网络上就取得了广泛好评。
鼓吹乐艺术是在我国广大农村非常盛行的民间传统音乐形式,但随着现代流行音乐的盛行和青少年受众的减少,鼓吹乐在青年群体的断层使其失去了赖以发展的根基。“微信”作为目前最常用的网络社交平台,用户数量广泛,是一个鼓吹乐传播的重要平台。目前现有的87 个鼓吹乐微信公众号中,有近30个为大学生锣鼓社团所创办(如石河子大学威风锣鼓队、广东科技大学威风锣鼓队、浙江海洋学院锣鼓队等),这说明鼓吹乐已通过网络平台在青年群体中悄然流行,借助网络平台有助于越来越多的人熟悉、热爱鼓吹乐艺术,扩大鼓吹乐影响力并开发潜在观众。
此外,当今影视行业发展迅猛,鼓吹乐与影视、动漫相结合可以优化传播效果。例如,《百鸟朝凤》这部电影,就充分地将鼓吹乐的文化和艺术贯穿始终,使大众在潜移默化中对鼓吹乐产生了兴趣。类似的例子还有《水浒传》主题曲《好汉歌》、电影《情癫大圣》主题曲《佛光初现》、电影《疯狂外星人》主题曲《耍猴儿》等。当然,还可以利用3D、H5、AI 等技术开发研制鼓吹乐的相关主题场馆,进一步丰富鼓吹乐的呈现形态。
(二)整顿网络环境,强化大众对鼓吹乐的文化认同
环境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要在网络中强化大众对鼓吹乐的文化认同,就一定要营造出良好的网络环境。在网络加速构建大众文化系统的时代,网络承担着巩固大众社会意识形态的重要任务。政府和相关部门有责任及时根据网络传播环境制定出相应的管理制度和工作规范,使鼓吹乐在绿色、健康、稳定的网络环境下传播。
首先,可以运用大数据应急机制和大数据监测平台,对于鼓吹乐在网络上的不良视频及时溯源并进行处理,从而营造出大众对鼓吹乐形成正确文化认同的网络空间。具体可以参考“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①国内首款集监测、预警、分析等功能于一体的大数据工具型平台。的做法,实时监测鼓吹乐的舆论信息,并快速应对不良舆论。其次,利用大数据向鼓吹乐爱好者群体精准推送相关信息,提升鼓吹乐传播的精准度。此外,还可借助大数据并结合网络大咖的资源,深度挖掘用户偏好,引导大众找到各自的鼓吹乐“小圈子”,实现鼓吹乐的文化认同。
四、借力网络传播引领我国传统音乐复兴
传统音乐与新传播手段的结合是一种新趋势,它能够更好地与人民需求和社会发展相适应。通过以上论述可知,网络传播的特性使鼓吹乐在互联网传播中具有坚实的受众基础;通过网络传播对传统音乐进行强势宣传,可以引起更广泛的社会关注,提升全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网站、自媒体、交互小程序等开始逐渐融入大众的生活,网络的发展使得信息传递覆盖面越来越广,信息传递速度也越来越快。网络平台上各类鼓吹乐艺术爱好者可以自发地进行鼓吹乐文化传播,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鼓吹乐发展缺乏资金的困境。
鼓吹乐不仅要在网络上传播,还要借力网络开发线下平台,形成更加稳定的网状结构传播模型,以便于更多的人了解鼓吹乐。也就是说,应当线上和线下有机结合,使得鼓吹乐获得更加有效的实践支撑。例如,在高校艺术实践中开展鼓吹乐交流活动、在社区文娱活动中酌情开展鼓吹乐义演、在企业内部团建中加入鼓吹乐学习、在民间团体中组织鼓吹乐比赛等。只有通过实践让大众对鼓吹乐有真实的接触和体验,才能确保鼓吹乐文化取得切实的发展。
网络化平台传播是多样化的,应当能够从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提升鼓吹乐的“出镜率”,应重视并鼓励个体自发的创作和传播。我们不仅要将鼓吹乐搬上网络,还要深入开发数字文化产业的运营,通过一些数字文化生态的发展实现对鼓吹乐艺术和社会价值的发掘。例如,可以建立数字化鼓吹乐民俗网站,还可以通过各类短视频、手机APP 进行鼓吹乐的推广[6]。实现数字化产业和传统音乐文化的深度融合,不仅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鼓吹乐,还可引导受众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使我国传统音乐在新时代焕发异彩。
五、结语
综合分析可知,鼓吹乐通过网络传播是具有可行性和优势的。网络不仅是鼓吹乐维系其长期发展的重要传播路径,更是符合人民需求和当代社会发展的重要文化现象。积极利用网络实现鼓吹乐传播的优化和创新,是确保鼓吹乐发展的重要条件。同时,只有认清鼓吹乐的本质和价值,并在传播视域下进行合理的运用和建构,才能促使鼓吹乐在当前社会发展阶段焕发出新的生机,才能激发国民在全球化文化环境下坚定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最终实现我国传统音乐的伟大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