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德育渗透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实施路径

2024-01-02邹文武

关键词:教师应德育文本

邹文武

(吉林省教育学院,吉林 长春 130200)

德育渗透强调在有形的学习过程中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样的影响犹如水滴石穿,融于具体的学习任务、真实的学习情境中,能促进学生从行为到意识的转变,避免德育“假、大、空”的口号式教学,能发挥学科以文化人的功能与作用。

一、德育渗透的依据

(一)人物形象的正面影响

语文教科书中真实存在的各种人物形象具有德育渗透的要素。例如,革命领袖、革命先烈、革命英雄等革命题材的人物性格鲜明,让学生围绕主人公讨论:“文中人物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让学生基于文本内容展开交流讨论,从而深入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学习人物的身上的革命精神。

(二)文本题材的价值取向

教科书中,不同题材、不同体裁的文本都承载着不同的价值取向和审美取向。寓言故事、历史故事、民间故事等蕴含着人类千百年来所歌颂的传统美德与文化认同。在学生走进文本的过程中,无论是讲述故事还是复述故事,抑或针对文本展开联想,都是让学生通过阅读,感悟文本的思想内涵。

(三)多元文化的情感认同

根据多元文化的理解,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选篇具有国际视野,例如《白桦》诗歌阐述了白桦蕴含的精神取向。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语文选篇天然具有情感认同,文本内容表情达意的同时,记载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与价值认同。

(四)真实情境的抉择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引发学生思考、产生质疑和疑惑是常见的事。因此,当学生处于疑惑时,教师应抓住教育契机展开充分交流,让学生在讨论、交流、分享中彼此倾听、融合观点,进行选择与研判。

二、德育渗透的契机

(一)预设德育渗透契机

任何教学都是应预设而生的,在教学设计环节,教师应把握德育渗透的相关要素,在教学设计、备课的过程中充分考虑本文类型、课堂节奏,德育渗透的介入时机,根据具体的语言文字、故事文本,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增强学生对语言文字规律的掌握、对故事文本描述的理解,让学生透过文字理解其背后的真实意图。

(二)生成德育渗透契机

教学环节中有大部分是可以预设的,其他部分是需要生成的。尤其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很难做出选择与判断。例如:六年级《桥》《穷人》《金色的鱼钩》小说单元的教学,当面对小说中人物的处境与抉择时,学生也难以取舍。教师在教学中应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捕捉学生课堂发言的真实感受,借力发力、顺势而为,帮助学生理解什么是大爱无声、什么是精神的富有、什么是革命精神。

(三)显性德育渗透契机

语文课堂教学中可视的德育渗透环节是具体可见的学习任务与学习情境。教师通过分层作业让不同基础的学生都能在语文学习中发展德育认知。教师要根据可视化的学生作品分析学生之间的认知差异,依据认知差异相机进行深度的学习指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德育观。

(四)隐性德育渗透契机

在语文课堂学习中,与显性德育课程相对应的是隐性的德育课程内容,例如语文课堂学习中无声的课堂氛围营造、无形的教学组织形式的应用、无痕的语言渗透方式等。教师通过学校、班级、社区环境的改造,营造德育培养氛围,以环境育人,让学生置身于德育的场域中,促进学生深度学习。

三、德育渗透的策略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40 分钟内,教师应采用具体真实的教学策略促进德育的渗透与落实,提升学生思想认识,促进德育理解、文化认同。

(一)设定核心问题,强化德育深度理解

学生的学习是具体、直观的。因此,具体化的学习有利于学生深度学习,展开深度学习就需要问题进行驱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依据核心问题展开讨论有利于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师要以任务为驱动,以结果为导向,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实现动手与动脑的融合,提升学生德育学习的深度、广度、宽度。

(二)创设真实情境,置身德育情感体验

德育的渗透不可或缺的是真实的教学情境。情境能让学生置身情境体验中,为学生创建更多的学习可能性,学生在学习情境中可以试错,进行知识重构。在情境中学习,学生能经历完整的学习构建,经历真实的、具体化的体验,丰富学生的情感经历,增强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

(三)任务拓展延伸,丰富德育体验场域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德育,应基于教科书内容进行拓展和延伸。同一作家的作品、相关作家的作品,都能成为拓展的内容,帮助学生进行相关领域的学习。例如,学习《小英雄雨来》时进行相关内容的拓展,引导学生阅读《鸡毛信》《海娃》等,让学生在多文本阅读中寻找规律,形成德育认知的共鸣。

(四)丰富相关资源,增强德育内容补充

学校的课堂资源是有限的,教师应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帮助学生丰富德育学习内容。课堂教学应打破教室束缚,让学生走进社会、走进生活。教师应利用学校相关的资源,展开德育学习;利用社区的博物馆、图书室、资料室等相关场域,开展主题式、项目式学习,丰富学生德育体验的场所。

四、德育渗透的影响因素

德育渗透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切实可行,但在一线教学中,教师、学生、学校、社会四个维度都存在互相制约的因素,影响着德育渗透的有效性和深入性。

(一)教师自身德育培养意识有待提升

从教师自身看,教师德育渗透的思想意识仍须增强。部分教师对于文本的德育渗透理解仍存在片面性。基于教师自身素质和文本解读能力的差异,教师间要利用集体备课、同课异构等方式促进教师德育渗透意识的提升。教师应通过具体可感的真实课例,提供可借鉴、可参考的范例,便于一线教师模仿、临摹、复制,让教师能在做中学,通过实操性的培训和观摩,提升德育培养意识。

(二)学科教学独立德育渗透融合不足

国家倡导课程综合化、强调跨学科学习,但学科与学科之间多停留在知识层面的融合与整合,德育渗透的跨学科学习仍然滞后,鲜以德育为主轴进行跨学科学习。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相对知识技能的发展也相对薄弱,因此学校教育基于如何培养人,应思考什么样的德育课程是学生所喜欢的、什么样的渗透方式是学生乐于接受的。

(三)正视学生德育理解水平差异

学生的理解力、感悟力不同,而德育渗透本身就是模糊的、感悟式的体验,不同学生领悟到的德育观念也各不相同。基于语文学习的特殊性,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反复强化德育的重要性。反复强化意味着重要,反复渗透意味着长效。语文学科的德育渗透是日积月累的长效机制,应时刻伴随语文学习的全过程。

(四)社会德育渗透环境仍须加强

学生的教育离不开教师、学校、社会、家庭的全面参与,从德育渗透的维度看社会层面的德育渗透,其不应只停留在重大节假日的德育氛围营造,更应以家庭为单位,增强德育渗透的学习,促进“小手拉大手”的德育行为转化,增强“大手拉小手”的德育观念落实,为学生提供一个良性的德育渗透闭环体系。

德育渗透非一朝一夕之功,应在一课一得的常规教学中日复一日地常抓不懈。教师应围绕语文学科的特殊性深化落实德育渗透,实现国家所倡导的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让学生能在大情境任务中完成系列学习活动,从行为观念、情感认知等方面明晰情感价值取向。

猜你喜欢

教师应德育文本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语文教师应具备的“文本素质”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小学低年级教师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