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美育人”理念下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
2024-01-02谷建
谷 建
(南京市岱山实验小学,江苏 南京 210000)
以“立美育人”为核心理念组织综合实践活动,原因在于综合实践活动能为学生审美感知能力的培养提供支持,学生能通过身体接触实际事物,用心理解,从事物中提炼本质内容,获得审美启迪。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以学生学习体验获得为主,按照学生兴趣爱好、知识水平、能力水平进行综合设计,融入“立美育人”理念,不断丰富学生情感体验。
一、围绕“立美育人”,完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体系
(一)明确课程实施目标
课程计划的制订需要细化课程目标,“立美育人”理念的最终目的是提升学生审美素养,通过实践活动课让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全方位发展。教师要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详细划分活动课目标,逐一分解,建立分级教育目标。从审美素养细化角度分析,重点包括审美欣赏、审美表现、审美创造能力,基于上述能力制定不同年级段课程目标,保证活动课顺利组织和实施,课程管理与评价层次清晰。
“立美育人”理念下,综合实践活动课要整合筛选美育要素,充分挖掘对小学生素质发展可能产生影响的美育资源,根据课程目标制定教育标准,丰富课程内容。教师要充分融合审美感性、审美理性等目标,在“立美育人”理念下组织综合实践活动课,提高学生的审美感性能力。同时,活动课的显著特点是能帮助学生获得直观经验,若学生能在参与审美活动阶段受到审美冲击,加上教师的指导,就能将这种冲击变为直观体验,对于其审美价值观、判断力产生影响。
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需要循序渐进,小学阶段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组织阶段,教师无须过于理性判断审美对象,但需要对学生展开有效引导,让其掌握审美方法,提高其审美认知水平,完成审美感性、理性等教育目标。
价值观是人处于特定环境下,基于自身需求、兴趣和理想,对行为目的、事物态度、实际生活产生的心理倾向。审美价值观与其他价值观是人生价值观的分支,受人生价值观支配与引领。生活中,美的事物随处可见,审美价值观具备泛化特点。教育者要注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本身具备的审美观念,秉承“立美育人”教育理念,将小学生人生观培养融入其中,依据上述目标组织活动课,让学生形成健全人格。
在“立美育人”理念下,完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体系,需要将美育教学与具体课程深度融合,在课程实施阶段凸显“立美育人”目标,还要彰显学生多方面素质。按照德智体美劳教育要求,划分三维目标,协调三者之间的关系,保证美育目标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机融合。
(二)落实实施阶段美育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设计也需要突出审美要素,依托上述教学目标,梳理教学元素,转化为审美教学。教师要梳理师生、教学之间的关系,明确教学元素存在的逻辑和审美关系,将活动变为审美欣赏、表现和创造内容。审美教学设计要遵循目的性、系统性、最优化多项原则,让教学系统中的各项要素相互协调,推动美育目标的完成。
首先,从教学对象的角度分析,课程设计阶段,教学设计包括学情、教材、内容、方法、评价、目标等方面,虽然综合实践课程并无固定的设计要求,但实施阶段也要具备和常规课程相似的准备活动、导入内容、实施过程、课堂总结等环节。为体现课程的审美要素,教师要先分析教学对象,了解学情,从学生的知识经验、学习态度、能力水平多个方面展开调查。在设计活动课教学流程时,要根据学生兴趣选择内容主题,融入“立美育人”理念,让学生自始至终都能获得直观的审美体验,积极参与实践活动,产生审美表达欲望。
其次,从教学目标设计的角度分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常规学科课程教学存在差异,运用“立美育人”理念组织活动课,应突出情感、能力方面的目标,设计简单的教学流程,保证目标明确,符合课程本身特点,在三维目标中合理渗透审美目标。
最后,美育目标和其他教学目标存在关联,教师要按照实践活动主题设置美育目标,保证目标和主题相关。美育目标具有层次性,灵活设计,保证与教学原则相符,突出美育目标,辅助“立美育人”实施。
(三)健全评价管理制度
从评价目的角度分析,依托“立美育人”理念制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价制度,最终目的是防止课程的美育功能出现功利化特点。教师应正确看待评价对象,不可将美育和艺术教育等同,要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整合自然、艺术、科学、社会多个领域的审美要素,对学生实施审美教育。美育目标应设定为审美、人文等素质目标,并非艺术素质目标。部分教师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价目标设定成艺术教育评价模式,与基础教育美育宗旨不相符,这样的评价过于注重学生的考试结果、技法训练,未能关注其艺术态度、积极情感、价值取向等方面的培养,丧失了艺术之美和人文之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价重点应是学生欣赏、表现、创造美能力的培养,从而提高其综合素质。
从评价内容角度分析,需要教师关注学生审美素养方面的评价。审美素养本质就是学生对于美的本质、规律等的体验能力,对于不同富含美的事物的欣赏能力。在审美素养组成结构中,首个层次最为基础,第二层次较为复杂,突出美、和谐二者本质相同,但表现形式各异,不同美的事物存在不同的特点与规律。因此,需要学生掌握美的表现技法,遵循美为和谐这一规律,运用自身掌握的经验展开审美或创造美的行为。
从评价方法运用角度分析,在“立美育人”理念下,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评价,需要从学生的审美能力、人文素质的培养等多方面入手,全程记录学生在课程中的表现,明确其发展过程,并建立成长档案。无论是学校还是教师,都要尊重学生的个性成长,把握课程蕴含的审美要素,开发学生学习潜能,将其综合发展作为依据设计课程评价。
例如,评价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美育目标是否实现,需要尽量不使用考试评价方式,利用情境性评价或表现型评价方式。评价主体也要多元化,除教师评价外,要鼓励学生自我评价与同伴合作交流、经验分享,利用收集的信息和数据,客观评价课程的实施结果。审美素质的核心就是学生对美的事物的感知能力,也是对事物和谐性的体验和感知。审美课程的评价重点是培养学生美感。考虑到美感主要来源于个体感受或体验,因此通过外在表现或相关数据评价学生美感是否形成并不容易。对此,学生自主评价或相互评价等模式就可以发挥作用,让学生对综合实践课活动目标、具体内容形成深层次理解,展开自我反思。
二、依托“立美育人”,提高教师队伍审美教育能力
(一)加强教师队伍培训
教师的综合素质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质量有重要影响。活动实施阶段,为了实现“立美育人”目标,艺术教师需参与其中,学科教师共同参与。为了提高学科教学的美育能力,教师要通过培训,完善其知识结构。综合实践活动具有融合性特点,美育内容也具有跨学科特色,从审美观点方面分析,将其渗透于不同学科和领域,引领学生发现课程中的美十分重要。教师培训能帮助教师接触更多的学科知识,让教师深度整合知识内容,应用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更好地完成美育活动。
(二)提高资源整合能力
教师的思维能力也是审美欣赏的重要支撑,因此,需要教师兼具感性、形象等思维能力。教师要依托“立美育人”理念,利用审美教育有计划地组织教育活动,将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作为基础,运用自身思维能力和跨学科视野,灵活驾驭各学科知识。为了借助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现美育目标,教师要具备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与多个学科的教育者深入沟通,提炼出美育要素,应用于教学活动的组织过程,打造形象生动的外部教学形式,内部课程逻辑结构清晰,实践活动流程井然有序,内容具备和谐之美。
(三)组建教育合作主体
综合实践课程教学参与主体是教育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应遵循教育规律,以学生为主体,构建实践课程教学共同体,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在实践课程实施阶段,教师要注重内容的整体关联、活动的动态呈现、内容的相互融通,避免活动课陷入机械化困境中。在教学共同体的建设方面,教师应转变以往师生间的角色定位,灵活安排课堂结构,树立服务意识,增强自身在综合实践课程中的角色适应能力。综合实践课实施阶段,教师要做好自身引导工作,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彰显自身的专业优势。实践课教学阶段,教师要利用知识谱系,加速师生间的交流。师生间随时都有可能出现知识交流、语言互动、信息沟通等交流活动。在交流过程中,教师不可忽视教学目标,要关注知识的整体性,从学生的生命成长角度分析,获知其学习诉求,及时加以引导,呈现美育要素,达到“立美育人”的教育目标。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应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将美育作为课程实施的出发点,以学生的生命成长作为课程实施的落脚点,让学生积极参与实践过程,主动接受新的知识,更新知识体系,在综合实践课堂上获得更多学习经验。除此之外,实践阶段还需要教师塑造审美意境,让教学过程与周围环境相呼应,协同育人,发挥实践课堂的育人功能,辅助教学共同体之间的互动与交流。
三、落实“立美育人”,搭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平台
(一)建立课程美育平台
小学阶段,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立美育人”目标的实现需要依托资源平台的支持。从课程平台的建设方面考虑,需要学校利用新媒体途径作为传播媒介,既要利用其记录学生的实践过程,与家长进行沟通,获取家长认可,还要依托网络平台辅助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具体而言,可针对综合实践课程建立网络平台,将课程资源录入其中,支持课程实施阶段的师生互动、学生学习、活动管理、活动反馈等,达到教学目标。同时,课程平台的建设还能为学生自学提供渠道,便于教师参与在线教学,及时获得课程教学反馈。课程平台不但资源丰富,而且支持师生互动,能共享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完成教学质量监测,辅助学习评价,及时反馈教学成果,还可依托大数据技术对学生综合发展,特别是审美能力的发展进行分析,将分析结果记录到个人档案,体现信息化时代教育特色。教师要根据学习者的行为,及时诊断教学过程,预测未来教学发展方向,为“立美育人”目标的实现提供支持。
(二)建立社会美育平台
从社会平台建设角度分析,教师可借助新媒体途径宣传美育建设成果,获得更多社会领域的资源。学校可与社会相关机构达成合作,发挥多主体育人的功能,营造良好的美育氛围,整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资源,与当地的文化部门或有关单位展开合作,在课程实施阶段,充分利用校外资源组织学生参与美育活动。教师要敢于创新,大胆尝试,从多个方面寻找实践课程与美育之间的联系,深入研究,探索小学“立美育人”工作思路,汲取工作经验,为综合实践课的顺利实施提供支持。
总之,在“立美育人”理念下,小学阶段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体系的完善是活动顺利实施的重要前提。同时,教师美育能力也是“立美育人”能否有效落实的关键因素。教育者要不遗余力提高自身教育能力,建立课程平台,开发美育资源,整合美育要素,完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流程,彰显课程的育人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