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2024-01-02姜丽丽
姜丽丽
(长春五十二中赫行实验学校,吉林 长春 130000)
汉字既有其特有的形式之美,又有其特殊的表意特点,它的内涵极为丰富,在它的发展历程中,承载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精髓,是我国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的主要载体,蕴含着丰富的德育意蕴。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意义
将德育融入小学语文教学中,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并掌握语文知识。没有德育加持,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很难得到保障,这就需要教师对其进行正确指导,并将德育融入小学语文教学之中,让学生的认知和分辨能力得到持续提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既对素质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也对小学生健康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在课堂教学中贯彻德育很有必要。小学阶段的学生心理发育还不成熟,要想让他们的思维能力得到提高,语文教师就做好德育渗透工作,从而更好地为小学生正确三观的培养创造良好环境。目前,社会大环境已经发生了变化,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原来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与目前新的社会形势相适应。这就需要小学语文教师改变观念,将德育意识融入语文教学中,以便更好地帮助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将德育融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还可以为新课改的实施提供有效的推动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提高小学生的德育意识,对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有很大帮助,这为语文课堂教学的进一步转型升级奠定了基础。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特点
(一)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资源
教师开展教学工作的基本工具是教材,对教材的分析、理解是教学工作的良好开始。教师要充分理解教材中的德育素材,深入钻研教材内容,并在每一节课中都要有渗透德育的意识,运用丰富的语文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多种多样、符合现实的德育,以此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促使学生形成高尚的思想品德。
(二)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
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进行设计,在情境教学中渗透德育,培养小学生的高尚情感。借助多媒体教学工具,能呈现出更好的课堂效果,让学生在情境中自然地获得道德教育。
(三)以读促悟的朗读教学
德育渗透更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情境式朗读会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平台。在指导学生朗读时,教师要传递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思想,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不断提高学生的能力。这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品德素养,还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体会课文的意义。
(四)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
知行合一的实践活动,更能贴近学生的生活。具有娱乐趣味、多种多样、吸引力强的实际活动,既能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语文知识,开阔知识视野、发展个性特点,也能帮助教师更好地渗透德育,提高小学生的文化素养、审美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三、小学语文渗透德育存在的问题
(一)语文教师对德育的关注度不够
在以往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受传统教学理念影响,一直不能提高对德育工作的重视程度。部分小学语文教师将注意力集中在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上,忽略了对学生品德的培养。语文教师不能深度挖掘课本中潜在的德育内容,导致德育与学科教学工作的结合不够紧密。
(二)德育过于形式化
在课改中,如何做好德育工作,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值得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深思。然而,在实施这些政策的过程中却出现了一些问题。大部分学校的德育只停留在表面,并没有将其与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只注重形式化的德育工作,并不能提高小学生的道德意识。
(三)学科教学与德育的融合有待提升
各学科教师应统一培训,让教师将德育内容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将德育与学科教学有机融合。然而,从实际的课堂教学情况来看,有些教师过于重视学科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德育;也有些教师对德育的重视程度过高,导致文化课教学效果不好。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采用科学、合理的渗透德育方式和方法,全面分析语文学科的特点,促进德育渗透与学科教学相结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四)德育未能与实际相联系
小学语文课程具备人本精神,这就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课堂上要更多地与现实生活相结合,让学生结合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学生的能力。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的理论知识与现实之间存在一定差距,导致德育与现实生活相分离,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无法很好地运用德育知识。这就造成了德育功能的缺失,导致了德育与现实生活之间相脱节,使思政教育成为一种形式。
(五)未能凸显语文教学中德育的个性
大多数教师都把德育当成语文课堂教学的辅助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还有些教师把德育与政治教育混为一谈,无法充分体现出德育的本质,导致教学工作过于政治化。如果在渗透德育的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不能深度挖掘德育内容,只把德育当作是一种政治教育,就很难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出语文教学的优势,不能确保语文德育的良好效果。
四、小学语文识字教学融入德育的对策
(一)汉字——小方块中藏乾坤
德育可以渗透到课堂教学的任何一个环节中,无论是朗读文章,还是进行写作指导,都能帮助小学生提升德育素养,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写作教学中,小学语文教师从汉字的由来入手,让学生明白汉字是一种结构独特的语言符号。同时,在对汉字进行深度学习的过程中,还能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汉字与道德品质的联系。
何谓“文字”?何为“文学”?两者之间存在怎样的区别?文字,是道的载体;文学,是道的显现。“字”从宀从子,其义是房子下有小孩,有修行和传承的意思;“子”,也就是“子”,只有在“子”这个词中,你才能理解这个“字”。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文字是一种文化的载体。至于汉字本身,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汉字是一种表意文字,它集形、音、义于一体,通过形状表达意义。因此,每一个汉字的创造都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汉字蕴含着丰富的德育意蕴,是中国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的主要载体。例如,道家思想中最重要的“德”,就是天人合一。古代人在创造汉字时,会将每个字的意思都以字的笔画表现出来,所以,在进行文字识别时,教师要根据汉字的文化、道德等方面的含义,用实例挖掘字源识别中包含的德育机会。
(二)碰撞——汉字教学中的德育“火花”
小学语文是一个既有工具性,又有强烈人文关怀的学科。“文以载道”“文道合一”一直以来都是中国语言教育中最重要的思想。《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要求:聚焦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养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引导学生明确人生发展方向,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强化德育的渗透,是实现语文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在新课标的指导下,转变传统的德育方法,以学生为中心,创设积极的学习氛围,帮助学生了解汉字的含义,引导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学习与生活习惯,从而提升德育的有效性。阅读教学中,一些教师面对汉字,只能拼凑出相应的词汇,说出几个简单的句子,怎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德育?这就要求教育者要有强烈的德育意识,还要有熟练的教学技巧,要把识字教学与德育结合在一起,要做到语文知识与德育的融合。
(三)挖掘——汉字教学中的德育契机
社会在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升,但道德素质与精神文化却相对滞后。小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在父母的宠爱下,学生极易产生逆反心理,某种程度上对课堂教学工作的正常进行产生了阻碍。如果语文教师不能给予足够的重视,不能在课堂教学中贯彻好德育工作,就会对小学生的发展产生不良影响。
小学语文教师进行识字教学时,除了要把握汉字的音形义外,还要把握每个汉字背后所蕴藏的深厚文化意蕴与道德意蕴,传递汉字的哲理与智慧,让学生了解每个汉字背后的含义,体会到母语文字的凝练与形象,体会到历史的辉煌与悠久的文化底蕴,受中华传统优秀道德文化的熏陶,启发人生智慧,激发爱国之情。
如果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每个汉字,都隐藏着一种德育契机。人间一切好的品质都能被称为“德”。讲课时,教师可以告诉学生,“德”的左侧是“彳”,在古代,它的意思是“路”,也是“行”的意思;右边的“十目一心”,其中“一”,在《说文解字》中对这个字解释最多,“一”是万物之祖,要去掉自己的私心,把握正确的东西,才是真正“德”的彰显,同时,时刻提醒自己,要坚守本心。“道”与“德”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谓的“道”,就是“行德”。也可以说,德就是“顺天而行,以德为本,以行为本”。“德”原指“道德”“品行”,包括“诚”“仁”“义”等美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观念。古代人常将“德”与“天”相结合,如《尚书》所言:“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对“德”的理解,也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一种潜移默化渗透。
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不能是教师一味地讲授,而应“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渗透到每个教学环节,融入学生的血脉之中。把道德渗透到识字教学中,同样是一门无声的教育艺术。大多时候,学生不愿意总是被人教导,“无声”的教育艺术尤其重要,这样的德育渗透对学生情绪、态度和价值观产生的影响意义深远。身为语文教师,唯有大胆探索,注重文与道的融合,将思想教育有机地融入教学中,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智力开发、情感表达融为一体,才能实现教学目标。
综上所述,要想将渗透德育工作落实到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就需要小学语文教师不断提高专业水平,深度挖掘教材中的道德内容,提高自己的德育意识,适时改变教学观念,主动学习现代的德育方法,以便更好地进行德育,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实践活动中,进而提高小学生的文化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