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学培养初中生价值观
2024-01-02万慧
万 慧
(南京市竹山中学,江苏 南京 210000)
地理学科作为初中阶段必学科目,是兼具自然学科、社会学科的基础课程。初中地理课程能在人地关系、环境伦理问题、地缘政治等教育下,培养学生的价值观。结合现在社会发展环境、资源与人口问题等情况,教师可结合地理教材、学生学情,培养其正确价值观,助力学生健康成长。
一、培养学生生态价值观
(一)以课堂讨论进行价值澄清
利用讨论教学法培养学生的生态价值观,让学生在小组中围绕一个主题进行讨论,常见的讨论法有组内讨论、组间辩论。初中生虽然具有一定的环保意识,但涉及环境伦理问题,就会缺少判断依据,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对生态环境的是非辨析中,提升认知。地理教学时,教师适当使用讨论教学法,有利于学生探究思维的发展,提升学生独立思考环境问题的能力。学生通过对各种环境问题的讨论,深刻认知人与自然的关系,进一步增强对人地协调与可持续发展内容的理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地理课堂中,通过讨论的形式开展生态价值观教育,还需要教师的启发与引导。在此,教师提出的问题要合理科学,迎合学生最近发展区,不能超出其现有的知识水平,还要让学生能进一步探索,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外还要在班级内精准分组,让学生有效参与调控讨论活动。引导学生参与讨论,让学生产生积极的体验,深入思考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提升感性认知。例如自然资源概括的教学中,可将学生分组,讨论可再生资源的问题。教师先讲解什么是可再生资源,在学生掌握相关知识后,再提问:“是不是可再生资源是用之不竭的?”将学生分成A、B 两组,以正反两方进行辩论,并提出有关事例,两组各执己见,进行价值辨析。在讨论中教师引导学生深度思考,归纳整理双方的观点,在辩论结束后教师做最后的总结评价,将讨论过程制作成表格,引导学生在建构价值判断的过程中澄清价值观,知道可再生资源如果不合理开发,就会变为非可再生资源,并知道要想持续利用,一定要遵循自然发展规律。利用辩论的形式代替传统讲解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树立坚定的价值取向,提升价值判断与分析能力,进而建立合理利用、保护资源的能力。
(二)以实践活动感知乡土地理
乡土地理是初中地理教学中的主要内容,关乎学生的家乡自然,包含生态环境有关的知识,如果教学只传播理论、传递文字信息,学生难以达到真正理解的目标。教师要借助实际生活内容的传递,使学生提升体验与认知。在此过程中,虽然初中生可以直接感受到乡土地理,但还有部分学生因为缺少对家乡环境的关注所以理解不深。将生态环境知识融入地理实践中,让学生变为地理活动的主体,就可在考察、实践、分析中,逐步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地理观念。学生可通过对家乡生态环境发展的关注,进一步分析人口资源、自然条件、文化风俗等变化原因,切身体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对我们的意义。乡土地理实践活动可在学校附近展开,让学生通过发现家乡自然条件,感受其对家乡环境的影响,还可扩大实践范围,即以市与省为单位进行研学旅行,了解不同省市的生态环境现状与文明建设情况。初中地理教师要想开展乡土地理实践活动,要具备下列能力:熟悉家乡地理、掌握一定地理实践能力、了解学生认知水平。以此选择适合学生认知的地理事物做分析,进行专项研究。通过乡土地理实践进一步丰富学生的认知,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的责任感。
二、培养学生政治价值观
(一)以中国地理巧用教学方法
借助地理教学培养学生的政治价值观,还要求教师有正确的教学方法,将地理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统一。传统的地理课堂多是关注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忽视了学科内容对学生政治认知的影响,这种单一的授课方式会让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降低。基于此,在利用地理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爱国情感的过程中,需要教师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并在多种感官交互下熏陶学生,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例如使用角色扮演法、比较法等形式,帮助学生自主构建正确的政治价值观。
角色扮演需要教师结合教学内容,模拟生活中的情境,然后让学生扮演角色。地理教学中,如果使用传统的讲解法,学生虽然能更快地接受知识,但记忆不深刻,学习兴趣也难以提升,不利于培养学生对祖国的政治认同。对初中生进行爱国主义与祖国国情的教育,不但能让学生掌握国家的自然环境,还能让学生了解当下社会发展现状,提升学生公民意识,让学生将自己作为社会中的一分子,从主人的角度关注国家发展。学生从自己生活经验出发,在分析人物与呈现的过程中,能深度解读扮演角色的特点,以此增强政治认知和价值判断能力。例如学习“中国的民族”后,让学生扮演不同民族的人,在班级中展示。在学生确定要扮演的民族后,课下要收集对应民族的资料,如穿着、饮食与文化等,然后在班级中以表演的形式说明所扮演民族的特点。在扮演后与同伴和教师交流,教师完成总结。学生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会亲身感受到我国虽然民族众多,但是一个和谐的大家庭,认识各族风情,能提升学生的政治认同与民族自豪感。
比较法通过横纵向比较,让学生更加清晰地认知中国国情,以鲜明的差异分析,提升爱国主义教育效果。例如横向比较新中国成立70 多年后发生的巨大变化,能让学生明确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我国从积贫积弱迈向繁荣富强,表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是正确的;纵向比较中国与外国,能让学生看到我国的发展现状,从机遇与挑战两方面看待我国的发展,以此增强学生政治自豪感。例如“疆域”教学中,使用比较法让学生了解我国辽阔的疆域。第一,从经纬度角度比较中国与俄罗斯、巴西的位置,发现中国纬度跨越较大,有利于农业的发展;第二,从海陆角度比较中国与日本、哈萨克斯坦共和国的位置,进而分析内陆与四面环海对国家发展的影响,以此归纳出海陆兼备的中国更有利于中外交流与经济交流。利用比较的形式,让学生更快地了解我国辽阔的疆域与所处的地理优势,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二)以国家发展补充时事内容
地理教学也要联系社会热点内容,让学生了解我国现在的发展情况。初中生一般都有较强的爱国情怀,但受学业压力影响,对时事、国情了解不足,教师可从下面两点扩展学生视野,助其形成正确的爱国主义价值观,具备正确的政治认知:第一,教师要先掌握国家的发展动态,及时为学生补充国情知识,汇报实时数据。我国现在发展迅速,但教科书不是实时更新的,书中举例的案例与资料数据有些滞后,很难与现在的时事热点呼应。教师要时刻关注国家变化,有效补充教学内容,让地理国情知识真正贴切国家实际,以此增强地理教学中政治价值的时效性,真正将政治价值观落实到课堂。例如“港珠澳大桥”一课的教学目的之一是提升学生爱国情感,但教材中呈现的,还是几年以前的数据。教师可对港珠澳大桥的建设历程、成果、文化特点等适当做出补充,并制作专题课件,让学生在学习中真切体会我国这一超级工程在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同时见识到我国不断进步的综合实力,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第二,关注国家发展方向,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地缘政治学的角度观察中国。初中生要充分认知在改革开放的现在,我国在世界上的地位,清晰认知国情。教师要借助地理课堂渗透爱国主义教育,让学生建立学习自信。例如“一带一路”从最早的蓝图迈向现实,得到众多沿线国家的支持,同时促使我国经济蓬勃发展。对此进行教学时,教师可先查阅资料,了解现在“一带一路”的发展动态,然后设计微课,为学生呈现地理政治价值观内容,让其知道“一带一路”产生的背景、发展意义,在看到我国取得巨大成就后,建立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同时让学生认识到“一带一路”的潜在危机,学习全球经济形势与如何正确处理全球化问题,引发学生积极思考。
三、培养学生审美价值观
(一)巧选审美内容多形式呈现
第一,选择地理语言美的内容。教师要有意识地挖掘初中地理教材中的语言美,并在教学时使用恰当的词汇进行描述,正确表达自己的观点,让学生置身于美的语言环境中。教师要知道自己的语言素养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讲解贵州省知识时,教师引用优美的语言进行描述,如“贵州的山与水形成交响曲,是原生态与自然组成的和谐乐章”。让学生在美的语言下建立学习兴趣,进一步学习贵州的地形特点。还可借助“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的谚语引导学生感受贵州的地理环境,让学生对此进行想象,加强审美理解。
第二,体现地理的和谐美与规律美。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要一直贯穿人地协调美的主线。教师要挖掘教材中包含的美育元素,揭示其内涵,引导学生多角度观察、欣赏美。当学生意识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后,就可在和谐的环境中感受生活之美,进而形成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教师还可以将地理事物的外在美与内在规律美相融合,从形态、线条与规律等角度欣赏地理之美,让学生在美的感受下获得继续探索的欲望,进而领悟地理学科的内在意境美。例如讲解“非洲的地形、气候,热带草原气候”时,可引进对称美,解决学生对地图学习兴趣不足的问题。在欣赏规律美中,发现赤道横贯非洲中部,所以其气候呈带状分布,以赤道为轴,南北对称,并从热带逐步向亚热带过渡。
第三,感受地理的图像美。任何图片都有审美因素,地理教材中的图片也是如此,只是学生缺少挖掘人与自然美的眼光。教师要多角度把握地理教学中的审美元素,研究每一章节中的审美内容,利用教材内外的教学图片,为学生提供美的素材。地理审美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多种途径呈现图片,为学生带来多样性美的视觉感受,使学生直观了解地理的结构。例如亚洲地形讲解时,教师将教材中的传统地形图进行创新,绘制成生动的花瓣形状,让学生学习亚洲地势中间高、四周低的知识后,还能获得美的熏陶。
(二)以和谐环境引导学生体验
第一,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优美的学习环境,发挥教室空间的作用,在地理实验室与活动室内重新布局设备设施,让其充分渗透审美元素,让学生在感官的刺激下提升审美情趣。另外,学校的环境也是审美文化的主要体现,当学生置身于和谐、美丽的地理学习环境中,会获得除知识外更多的内容,让学生获得更高层次的“美”的浸染,以环境耳濡目染的方式,达到培养学生审美价值观的目的。第二,让师生关系更加和谐。地理课堂中要创造师生相融的氛围,让学生从心里接纳教师,形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这样学生才能主动进行审美体验,获得良好的生命价值观。教师还要有健康正向的形象,在与学生交往中,让其感受到外在与心灵的统一美,使学生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加强审美情感与效应。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能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产生美,提升审美认识,形成审美判断。
学生的价值观影响着国家的未来,而地理是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科,学校过度重视地理学科的应试功能,不注重其中包含的德育,会导致教学时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表述掌握不当。教师要通过对初中地理学科显性内容的研究与隐性内容的开发,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价值观,让地理学科教学更加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