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学与德育的有机融合
2024-01-02张斌武
张斌武
(天水市秦州区育生中学,甘肃 天水 741000)
初中生的思想已经逐渐成熟,初中数学知识的难度也在逐步增加,但部分教师仍把教学关注点放在提高学生数学基础知识方面,忽视了对学生开展立德树人的引导,这不利于提高学生道德品质。教师应将德育内容与数学学科知识相融合,从数学思维及德育品质两方面培养学生。
一、结合教材内容明确德育目标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主要依据,若想使数学教学与德育更为紧密地融合,应立足教材对学生展开德育引导,这是提高学生德育素养的有效方式。教师的首要教学任务是了解教材内容,根据教材内容做出教学规划,并融入德育目标,通过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内容,帮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理解德育概念,让学生在找到德育学习方向的同时,强化学生德育素养。
以华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1 章“走进数学世界”为例。本知识点中有一个问题是“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教师通过这部分内容引导学生学习平均分,并为学生树立公平公正的意识,树立学生正确的价值观,而这也是学生德育学习的目标。这个问题多出现在电视歌手大赛评分环节,在全部评委打出分后,需要计算平均分,但会先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其目的在于将评委评分中可能出现的异常值去掉,使歌手的总成绩不会受到一两个评委个人意愿的影响。
如甲的分数是:9.60,9.50,9.60,9.60,9.60,9.70,9.60;乙的分数是:9.60,9.55,9.55,9.90,9.55,9.55,9.55。若直接计算平均分,乙会获胜,若去掉一个最高分和最低分则甲会获胜,这是由于乙的分数中有个极端最高分9.90 分,直接计算平均分会产生偏差。因此,这种去掉一个最高分和最低分的方法会使比赛结果较为公平。教师为学生导入教材中的数学知识,为学生树立德育学习目标,让学生懂得数学问题中蕴含的公平原则。
二、导入数学史实施立德树人
教师应转变传统教学以理论为主的理念,在数学教学中融入数学史,促进立德树人与数学教学的互相促进、互相渗透,通过提高学生数学学习能力,完善学生德育素养;通过提高学生德育品质,提升学生数学思维能力。教师在数学问题中融入德育内容,实现数学学习与德育品德的双重提升。
以华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勾股定理”为例。教师为学生渗透“勾股定理史话”,让学生学习勾股定理相关知识的同时,了解勾股定理知识的历史,从整体层面、系统层面提高学生的数学认知能力及德育素养。教师将我国古人研究勾股定理的历史讲述给学生,并为学生呈现2002 年北京召开的国际数学家大会会标,它就是采用了我国古代数学家赵爽用来证明勾股定理的弦图,距今已有1700 多年的历史,以此激发学生的民族情怀,树立学生的文化自信。勾股定理表示的是直角三角形三边间的奇妙关系,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与斜边的平方相等。在我国古代,用勾股形表示直角三角形,直角边中长直角的边为股,较小的边为勾。当前有500多种证明方法能证明勾股定理,它是数形结合的纽带,也是通过代数思想解决几何问题的工具。教师为学生导入数学史,能使学生在理解数学知识的同时,了解数学知识的产生过程,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责任意识。
三、鼓励互动树立德育典型
为使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获得双重提升,教师应鼓励学生在课堂中积极互动,激发课堂活性,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教师鼓励生生间互动,也可以进行师生互动,并发现互动中表现良好的学生,将其树立成学习典型,鼓励典型同学带动全班同学共同进步。教师将学生组成帮扶小队,由一名典型同学带领5 ~8 名学生共同学习,这不仅营造了合作学习氛围,也为优秀学生提供了发挥自身学习优势的通路,在班级树立比学赶帮超的学习风气,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实现了在学习中培养学生助人为乐的育人目标。
以华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有理数”为例。这部分知识涉及正数和负数,部分学生理解负数概念存在一定难度,教师在班级为学生树立学习榜样,让学优生带动学困生共同学习,在班级营造浓郁的学习风气,让学生产生学习的自觉,体验数学的无穷魅力并感受学习数学知识带来的乐趣。教师将班级学生进行分组,在每个组别中安排一名学优生作为小组长,带领全组学生共同学习。这种合作型学习模式,能调动每个小组及每个小组长的学习动机,确保班级整体层面学习能力的稳步提升。教师对不同小组出示本质相同但题型不同的数学问题,由各组长带领学生在小组中完成学习任务,再在各组间轮换这些问题,保证每个小组学生都能接触到不同的题目,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合作学习模式能发挥榜样的力量,培养学生互帮互助的学习品质。
四、探究数学问题中的德育内容
初中阶段学生处于思维发展快速期,也是培养良好思维习惯的重要节点。数学作为逻辑性、抽象性较强的学科,是培养学生思维习惯的有效学科。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知识,鼓励学生探究数学问题,并在其中融入德育内容,启发学生要善于发现数学问题中的德育现象,以培养学生乐学善思的品质,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华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第6 章“一元一次方程”为例,本课教学任务在于引导学生树立利用一元一次方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教师为学生出示实际数学问题,通过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数学思维品质,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如新学期开学后,某校七、八、九三个年级分别向地震灾区捐款,其中九年级捐款1964 元,八年级捐款数是三个年级捐款的平均数,七年级的捐款数占比全校三个年级的2/5。通过这道数学题目的内在含义,培养学生乐于助人的品质,激发学生的同情心、同理心,帮助学生树立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思想。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利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问题,先启发学生思考如何设元,有哪些设元方法,如可以先设全校的总捐款数为x,列出方程为2/5x+1/3x+1964=x,通过解方程可以算出x=7365 元,再分别求出七年级、八年级的捐款数。分析数学问题以及其中蕴含的德育内涵,能使学生的数学品质及德育品质得到双重提升。
五、融入传统文化理解数学知识
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与数学知识相融合,这有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能培养学生传统文化学习的自信心,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知识的魅力。初中阶段学生思想发育较为成熟,但也容易产生叛逆情绪,所以,教师应在数学课堂中融入德育内容,帮助学生高效理解数学问题,感受思政育人的价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荣辱观,让学生具有明辨善恶美丑的能力。
以华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第10 章“轴对称、平移和旋转”为例,本环节的主要教学目的是引导学生学习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教师通过轴对称图形知识,为学生导入中国的传统文化,它讲究的是和谐美,这是一个美学概念,虽然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人们对和谐美赋予了更多含义,但其核心都应体现“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就是美学思想与和谐观念,在这一过程中产生了较多的经典词语,如和为贵、天时地利人和,只有和谐才是美的根源。我国传统哲学中流派较多,虽对和谐美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但都具有以和为贵的思想,即人与自然的相互统一。了解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后,学生能进一步体会数学中轴对称图形的对称之美。
六、通过教学实际开展辩证教育
将情感和德育与学科教学相融合并非文科的专利,同样可以在数学学科中融入德育,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学生应积极探索其中的规律,提高辩证思维能力。教师在数学课堂中找准切入点,通过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导入数学法则、定理、概念,这些都是感性的、客观存在的现象,通过抽象发展后形成的理论知识,它经历了特殊到一般,一般再到特殊的过程。
以华师大版数学教材为例,其中涉及函数定义知识,体现了运动的不断变化和具体发展的思维;代数知识中包含了有理数与无理数、负数与正数、开方与乘方、加减乘除等知识,这些内容属于既统一又矛盾的形式,在一定条件下还可以互相转化。数学实践与德育相融合,能引导学生发现数学知识中蕴含的哲学内容,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让学生具有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促进学生形成科学的、正确的世界观。
教学华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函数及其图象”知识点时,教师的首要教学任务是引导学生学会认知函数图象,通过其性质引导学生学习。如函数图象与人生“旅程”很像,所走的路并非一马平川,而是有顺境有逆境、有巅峰有低谷,在顶峰时不应“目空一切”,因为顶峰往往标志着要进入“下坡路”,而跌入低谷也不能自暴自弃,因为柳暗花明又一村。教师要通过函数图象引导学生理解胜不骄、败不馁的精神内涵,使学生从容面对人生的得意与失意,以辩证的眼光看待问题,树立正确的、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七、课内外综合活动提高道德素养
对学生开展数学教学引导,培养学生的德育素养,不仅可以通过课堂教学进行,也应为学生组织课内外综合活动,将课堂作为学习的主阵地,将课外活动作为课堂学习的有益补充。教师在课堂学习环节对学生开展理论教育,利用课外活动帮助学生巩固理论知识,提高学生数学知识的理解能力。通过课堂理论与课后实践相结合的综合学习,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形成通过数学理论解决数学实际问题的意识。
以华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第15 章“数据的收集”为例,本课主要讲述了数据的收集方法及作用,如篮球比赛中解说员通常会利用比赛间隙时间,以数据的形式解说赛场情况,使观众直观了解瞬息万变的比赛现场情况。如在某场CBA 总决赛中,学生通过最终得分了解新疆队与广东队的比赛情况,这就是收集数据的意义。教师再讲解收集数据的方法,应先明确调查问题、确定调查对象、选择调查方法、展开数据调查、记录调查结果、记录最终结论。在学习数据收集的理论方法后,教师应为学生布置课后实际调查任务,提出问题让学生在生活中收集数据,助力学生完成理论向实际学习的转变。如可以让学生调查豌豆夹中豌豆粒子的数量,并做出相应的记录。这种调查对象取材简单、易操作,适合几乎所有学生。学生准备一把豌豆荚,分别剥开,并制作一张统计表,记录豆子粒数以及用符号和数字对应表示的豌豆粒数量,在记录后做好数据统计,豆子的粒数最少为0粒、最多为9 粒,其中包含5 粒豆子的豌豆荚数量较多,然后豌豆粒数量依次为4 粒、3 粒、2 粒和7 粒、1 粒、9 粒、0 粒和8 粒。通过这种真实的调查实践及制作统计表,培养学生严谨务实的德育素养。
总之,教师应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尝试将数学教学与德育工作相结合,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德育品质,促进学生综合发展,构建高质量、高效率的课堂教学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