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互联网+”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幼儿园教育的融合策略

2024-01-01王晓雨

关键词:幼儿教师中华幼儿园

王晓雨

摘 要: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互联网+”概念在社会各领域中被广泛运用,极大程度地丰富了人们的社交方式、信息获取方式与生活方式,也为幼儿园中传统文化教育与通识知识教育的融合带来了一定的机遇。为推动幼儿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合理保护并传承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本文以“‘互联网+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幼儿园教育的融合策略”为题,深入挖掘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教育的方法与路径,以期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与接班人。

关键词:“互联网+”背景 传统文化 幼儿教育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3.10.054

在“互联网+”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幼儿教育的深度融合,既能培养幼儿的文化意识,又能帮助幼儿养成健康的行为习惯,促进幼儿综合发展。为此,随着各种新兴信息技术不断出现与发展,幼儿教育工作者应积极探究“互联网+”内涵,利用“互联网+”优势,有针对性地创新幼儿教育模式,丰富幼儿教育资源,推出特色幼儿教育园本课程,为幼儿教育质量的提升提供思路,探明方向。

一、“互联网+”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幼儿园教育融合的意义

严格来说,“互联网+”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幼儿教育融合的目的是培养幼儿文化意识,开阔幼儿学习眼界,塑造幼儿积极品质。为此,教师要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幼儿教育的融合路径。笔者首先分析二者融合的作用与意义,为二者的实践融合提供保障。

1.丰富幼儿学习资源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沉淀的宝贵财富,也是反映中华民族儿女精神追求的主要内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新时代素质教育改革与社会发展的趋势。“互联网+”概念的提出与发展,更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教学的融合拓宽了渠道与路径。将互联网技术应用于幼儿教育能够使幼儿教育不再受到教学时间、教学空间等教学条件的限制,能够全方位整合优质的幼儿教育资源。同时,幼儿也会拥有更多的自主学习方式与学习机会。即便部分幼儿尚未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但幼儿在自己感兴趣的视听学习方式引导下,也可以通过观看动画短片、文化纪录片、电子图书等,接触多样的教学资源,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如此一来,幼儿教师在幼儿一日教育活动中,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能够为幼儿直观呈现出一些抽象的教学资源,让幼儿多元感受不同教学工具对同一教学内容的多种呈现。长此以往,幼儿教师通过互联网技术缩短“说教”的时间,幼儿传统文化教育跨越时间与空间限制而大范围传播,不同地区幼儿之间的学习资源差距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幼儿教育的深层融合奠定基础。

2.助力幼儿心智发展

在幼儿教育阶段播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种子,通过幼儿喜欢的教学方式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幼儿教育融合,不但可以开阔幼儿的学习眼界,让幼儿有更多的途径熟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解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可以让幼儿“以学促思”,真正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幼儿终身学习意识的形成打基础,培养幼儿的审美素养,提高幼儿的精神境界。

为此,在“互联网+”背景下,幼儿教师要顺应时代要求,一方面合理教授幼儿文化知识,一方面运用互联网中的教育元素,为幼儿的教育活动注入新活力。即幼儿教师积极转变教学观念,主动突破传统教学思维禁锢,提升自身传统文化素养,有效凝聚教育力量,为幼儿全面发展提供保障。同时,通过信息化教学手段,教师可以拉近自身与幼儿间的距离,在具体的幼儿教育活动中,秉持“立德树人”教育观,以幼儿为本,设计启蒙幼儿心智的主题活动,让幼儿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产生好奇。如希沃白板在构建动态化教学课堂中的实际运用,一方面能够为幼儿直观呈现抽象的文化元素,让幼儿“身临其境”地感知传统文化,一方面促使幼儿延展探究,让幼儿从传统文化中汲取一定的文化营养反哺自身,使幼儿在探索学习的过程中发散思维。

3.满足幼儿精神需要

俗话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要想让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幼儿教师除了要为幼儿提供充足的教育资源,激起幼儿的学习兴趣;在“互联网+”背景下,幼儿教师还要进一步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幼儿教育的深层融合,以此确保网络教学资源与信息化教学手段符合幼儿成长发展的实际需求,不浮于表面,不流于形式。毕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促使幼儿自发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产生归属感与认同感,培养合格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者,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世界舞台上大放光彩。所以,在幼儿教育阶段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以“互联网+”教育为引导,必然要以满足幼儿实际精神需要为本,既注重增强幼儿的文化知识储备,又注重幼儿的文化素养培养,侧重幼儿的个体能力发展,帮助幼儿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从而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幼儿教育的融合。如幼儿教师开展古诗文教学时不要求幼儿死记硬背,而是要运用多媒体设备,将古诗要表达的思想情感,通过动态化解构、重构的形式呈现给幼儿。同时,教师要想方设法展现相关的传统文化元素,放大民族文化色彩,使幼儿的学习需求与精神需求被合理满足。

二、“互联网+”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幼儿园教育融合的策略

结合上文分析可知,“互联网+”背景可以为幼儿提供广阔的学习空间与学习资源,使幼儿教育不再受到时间与空间制约,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因此,为确保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幼儿园教育的融合落在实处,不流于形式,幼儿教师要遵循“因势利导,自然渗透、防止生硬刻板”等原则,通过以下方法与路径,为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幼儿教育深层融合的目标而努力。

1.优化传统文化教育元素

3—6周岁是幼儿思维发展与行为习惯养成的黄金阶段。根据《幼儿园课程指导用书》的明确要求,幼儿园教学活动的主题、数量以及形式,都应以满足幼儿学习需求为本。基于此,在“互联网+”背景下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教育,幼儿教师首先需正确审视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与重要性,结合幼儿身心发展的实际特点,对幼儿教学内容进行优化,探索幼儿喜欢的教学组织形式,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教育活动打好基础。

幼儿教师要制定基本的幼儿教育目标,结合教师用书“主题一·甜蜜一家亲”全面分析幼儿的真实思想状态与情感表达能力,而后选择适合幼儿思想情感发展情况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与幼儿教学活动进行融合,幼儿教师一方面注重提升自身的传统文化素养,对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进行了解和掌握,一方面要适当选择《三字经》《千家诗》等书籍作为幼儿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载体,引导幼儿从不同角度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中学习优秀的思想道德内容,感受传统文化独特的魅力。

如幼儿教师从《三字经》中挖掘符合幼儿学习发展的名句。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设备,将其所蕴含的主题思想通过动画进行呈现。这样,幼儿就能够学会体谅父母,孝顺父母,还能明白何为讲信用,在日常生活中争做守信用的人。当幼儿教师组织主题比赛“孝顺父母小巧思”时,幼儿还能以游戏化的心态,将自己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获取的知识,生动地转化为实践行动。

2.设计并丰富幼儿的教育活动

毋庸置疑,“互联网+”的发展使传统幼儿教育形式与幼儿教育资源不再符合新时代幼儿教育发展的要求。为有效把握“互联网+”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幼儿教育融合的关键,幼儿教师必须与时俱进,解读“教育信息化”内涵,以“创新实践”为核心,基于幼儿主要从活动体验中形成认知结构的特点,合理设计并丰富幼儿教育活动形式,从而引导幼儿自主探索体验,实现开发幼儿智力的教学目标。换言之,幼儿教师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在幼儿教育活动中的渗透,激发幼儿的学习潜能,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与思维能力。

以幼儿教师运用信息技术优化班级美术教学活动为例,美术教学活动一开始,幼儿教师为幼儿播放剪辑好的动画视频,在动画中依次展现卡通版《寒梅图》《小梨园》《刀马旦》等美术作品。幼儿在声画结合的形式下,一方面逐步集中自己的注意力,一方面在观察中明确本次教学活动的内容与目标。幼儿教师无需“填鸭式”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幼儿便已主动向幼儿教师提问。如皮皮对《小梨园》中的衣服很好奇,一边举手一边兴奋地喊:“他们穿的是什么衣服呀?为什么袖子那么长?”而乐乐同样对《刀马旦》中的人物脸谱有探究欲,既问幼儿教师:“为什么她的头上戴着那么大一个东西?”又问幼儿教师:“她这样打扮是要做什么?”随着幼儿的争相提问,幼儿教师一边简要解答幼儿的疑问,一边利用希沃白板导出本次美术教学活动所涉及的主要传统文化内容,引导幼儿注意力从观察迁移至临摹,大部分幼儿都跃跃欲试。这样,不仅使传统文化与幼儿教育活动融合,幼儿教师的教学方式也不再固化,后续组织美术实践教学活动与相关剪纸活动、变废为宝活动就会水到渠成。

3.在环境创设中渗透传统文化内容

传统教育模式下,环境教育资源易于被忽视。对幼儿而言,环境教育资源与教材资源、主题教学活动同等重要,可以有效激起幼儿的学习兴趣,帮助幼儿建立起知识与生活的联系,让幼儿在良好的教育环境中茁壮成长。

因此,在幼儿教育阶段,幼儿教师要注重“互联网+”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幼儿园教育的融合,还应重视为幼儿构建良好的传统文化教育环境,营造丰富多样的文化教育氛围,发挥文化环境的隐性教育作用,使幼儿安心学习,健康成长。

以顺应新时代人才培养标准要求,幼儿教师在园区内各个综合办公室、走廊、大厅以及主题活动区角张贴传统文化标语、图文故事漫画等为例。在幼儿一日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幼儿教师既要及时抓住并利用好传统文化教育的契机,让幼儿能自行观察周边环境中有哪些新的变化,用自己的语言总结概括;还要邀请幼儿在参与环境创设的过程中,突出幼儿的主体地位,通过生活化教育方式完成对幼儿的传统文化教育,使幼儿在耳濡目染中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如在幼儿园环境创设中,幼儿教师在开展阅读区绘本教学活动后提问幼儿:“小朋友们想不想和教师一起布置阅读区呢?”大部分幼儿积极响应“想”。这时,幼儿教师邀请幼儿一起到走廊挑选提前准备好的富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的绘本、贴纸、卡片等,如《孔融让梨》绘本、《孟母三迁》漫画纸,用以装饰阅读区墙面。幼儿在筛选自己想要用来装饰墙面的材料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接触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亲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甚至在一些园区公共空间环境的创设过程中,幼兒也能自主考虑环境创设的层次性与文化性,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幼儿教育进一步融合。

4.传统文化与节日体验活动的融合

提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统节日是绕不开的主要内容。在“互联网+”背景进一步深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幼儿教育的融合,幼儿教师还可以巧妙地在节庆活动中渗透传统节日故事,培养幼儿的民族文化情感。因此,素质教育改革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幼儿教育的融合,本就是促使幼儿全面发展的必然需要,也是帮助幼儿自主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键一环。对此,在春节、重阳节、元宵节等代表性传统节日活动过程中,幼儿教师不妨积极渗透文化教育内容,丰富幼儿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促进传统文化教育与幼儿教育进一步融合。

以幼儿教师组织“有关重阳节的传说”的民俗文化活动为例,幼儿教师在正式开展主题体验实践活动前,通过“问卷星”平台调查了解幼儿对传统节日的喜爱,挖掘幼儿真正感兴趣的文化故事,找到传统文化教育与节庆活动的融合点。幼儿教师选择幼儿的兴趣点,对幼儿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具体而言,幼儿教师可以在重阳节带领幼儿到当地敬老院开展“我为老人讲节日故事”主题活动。在活动接近尾声之时,幼儿教师试探性地询问幼儿:“通过今天的活动体验你们感受到了什么?”“关于重阳节的传说,你们认为是自己更熟悉还是敬老院的爷爷奶奶更熟悉?”“谁讲的重阳节故事最有趣呢?”引导幼儿大胆表达。采用这样的教学方式,幼儿在后续接触传统节日教学内容时,就愿意主动搜集更多的节日故事,在参与主题体验活动之时,也能进一步提炼传统文化元素,感知文化氛围,提升幼儿教育效果。

综上所述,“互联网+”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幼儿园教育的深层融合,一方面利于从小培养幼儿的爱国情感,一方面利于深化幼儿的传统文化传承意识,整体提升幼儿的思想道德水平,使幼儿形成谦卑、友善、孝顺等品质。因此,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幼儿教师必须注重自身教学能力的提升,积极转变教育理念,学习最新的幼儿教育理论,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强化幼儿园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发挥中华传统文化的育人作用,促使幼儿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朱娅婷《“互联网+”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幼儿园教育的融合》,《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023年第1期。

[2] 杜佳《在幼儿教育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家长》2022年第28期。

[3] 田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幼儿园标准化教学的渗透措施》,《中国标准化》2022年第18期。

[4] 郭娟《试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幼儿教育相结合的策略》,《新课程》2022年第22期。

[5] 霍力岩、龙正渝、高宏钰、杜宝杰《幼儿教育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成效、现实挑战与对策建议》,《中国教育学刊》2022年第5期。

猜你喜欢

幼儿教师中华幼儿园
我爱幼儿园
幼儿教师能力提升策略
欢乐的幼儿园
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三个维度
幼儿园是我们的家
爱“上”幼儿园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