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衔接课程中融入传统文化的策略研究
2024-01-01成添笑
摘 要:幼小衔接是目前广受人们关注的一个话题。幼儿园应紧跟时代发展需求,再结合幼儿的成长发展需要,加强对幼儿能力及素养的培养,不断提升教学质量,将幼小衔接教育目标真正落到实处。本文在分析将传统文化融入幼小衔接课程重要意义的基础上,提出了幼小衔接课程中融入传统文化的一些具体策略,以期为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提升幼小衔接教学质量提供参考。
关键词:幼小衔接 传统文化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3.10.052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宝库。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中国的魂与根,是先辈留给世人的宝贵精神财富。国家非常重视对传统文化的弘扬与传承,教育工作者要积极地将传统文化融入教学活动,这也是传承、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渠道。同时,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对于提升學生的道德素养及文化素养,促使他们形成正确的“三观”具有重要价值。因此,将传统文化融入幼小衔接课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将传统文化融入幼小衔接课程的重要意义
对于即将步入小学阶段的孩子而言,他们虽然一只脚已步入童年,另一只脚却仍处在幼年,他们的身体虽然步入了学校,可心里仍对幼儿园怀着依恋。幼小衔接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是帮助学生适应未来小学生活的一个重要阶段。教师应抓住这一契机,做好幼小衔接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要想将幼小衔接教育工作做好,教师首先必须明确幼小衔接教育的目标。事实上,开展幼小衔接教育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意识,使之掌握一定的学习能力,为日后的小学学习奠定基础。将传统文化融入幼小衔接课程中,不仅有助于学生的自身发展,而且有助于弘扬、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首先,将传统文化融入幼小衔接课程中,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素养,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学前阶段是孩子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一个重要阶段,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融入教学活动中,可以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通过传统文化的熏陶,孩子也能增强历史使命感。同时,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关于保护环境、珍惜粮食、尊老爱幼等内容,也有助于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帮助他们日后更好地适应小学生活。
其次,将传统文化融入幼小衔接课程中,有助于丰富孩子的知识储备。传统文化能够帮助学生获得为人处事的智慧,会对他们日后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记忆力最佳的黄金时期,加强对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将优秀传统文化牢牢刻在学生的脑中,在学生身心、智力不断成熟的过程中,这些幼时积淀在生命深处的东西会慢慢发酵、酝酿,最后转化为学生自身独特的素养。同时,通过诵读传统文化中的古诗词,能够加深学生对历史及人文知识的了解。如此一来,教师不仅能帮助学生慢慢体会到生活的真谛,而且有助于学生形成博大宽厚的情怀。另外,通过学习传统文化,能够为学生日后的学习提供帮助,每天学习传统文化,学生会逐渐被传统文化的韵味所感染,最终实现圣哲之言,体圣哲之心,发圣哲之语。
最后,将传统文化融入幼小衔接课程教学中,有助于弘扬、传承中华民族文化。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对中国乃至全世界的文明发展均产生了重要影响,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展现出的优雅高尚的精神及情怀,值得我们不断学习。这些传统文化在实践的过程中,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在幼小衔接课程教学中,加强传统文化教育,不仅能让学生体会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而且能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对于弘扬、传承中华民族文化具有重要价值。
二、幼小衔接课程中融入传统文化的具体策略
(一)细化教育目标,融入国学经典
国学经典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利用国学经典开展教学活动,就是让学生扎根于丰厚的传统文化土壤中,利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来熏陶学生,将学生从一个生物意义上的自然人培养成文化意义上的中国人。教师必须牢牢抓住学生的记忆黄金期,加强传统文化教育,使学生成为满腹经纶之人,为其日后的发展打下基础。国学经典教育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工作,我们必须对幼小衔接教育目标进行细化,将国学经典教育目标充分融入幼小衔接教育中,努力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及道德修养。
首先,教师可利用国学经典内容来促使学生自觉遵守规则,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譬如,教师可利用《朱子治家格言》中提到的“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一丝一缕,恒念物力维艰”来教育学生,使学生明白粮食来之不易,促使他们学会珍惜粮食;可利用“列典籍、有定处、读看毕、还原处”,教育学生要遵守规则,物品使用完之后要放回原处;可利用《明日歌》中提到的“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让学生体会到时间的珍贵,促使他们珍惜时间。将国学经典融入幼小衔接课程中,能够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及生活习惯,逐渐学会自我管理,既会管理自身,也会管理自身的物品,有问题大胆说出来,学会保护自己,会根据气温变化增减衣物,讲究卫生、遵守时间,制定合理的作息时间表,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为日后步入小学做好准备。
其次,教师可利用国学经典提升学生的能力,将幼小衔接教育真正落到实处。语言表达能力是学生步入小学学习必不可少的技能。不仅是学生,对于任何一个自然人而言,在进入一个新的交际圈后,表达是至关重要的。一个沉默寡言、不善表达之人,往往会逐渐被孤立,进而产生自卑、畏惧心理;相反,一个表达能力较强之人,往往更容易得到他人的认可与肯定,这样他们也会更加自信。所以,教师可利用国学经典相关内容来举办一些教学活动,如“快乐国学电视台”“我是小诗人”“经典诵读小舞台”等,通过此类教学活动,学生能够发现他人的优点,认识到自身的优点及不足之处,取长补短,及时加以改进,同时也能促进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帮助他们更好地处理与同学之间的关系,为他们日后步入小学结交新朋友、熟悉新教师奠定良好基础。
学习传统文化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对幼儿园教育的补充与完善。将国学经典融入幼小衔接课程教学中,并非是为了让学生变成满口诗云子曰、之乎者也之人,而是为了将传统经典文化内化为一种个人素养、一种道德伦理、一种综合素养,转变为学生实用的能力,帮助他们适应未来的小学学习生活。
(二)合理挑选传统文化内容,构建完善的幼小衔接教育课程
“以学定教”是根据学生的能力,再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而开展的一种教学方式。事实证明,此种教学方式效果显著,唯有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开展教学活动,方能保障教学活动的针对性及有效性,提升教学效果。而教学内容的选取是开展教学活动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教师必须科学合理挑选传统文化内容,构建完善的幼小衔接教育课程。
首先,采取新“六艺”教育,提升学生的能力素养。礼、乐、射、御、书、数,是中国古代儒家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技能,即礼节、音乐、射箭、驾驭马车、书法、算法。从现代教育角度来看,古代思想和现代理念也有诸多相通之处,因此,将传统文化融入幼小衔接课程教学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开展幼小衔接课程教學的过程中,我们不必照搬古代的六艺教育,可根据时代发展要求,创造出一套全新的“六艺”教育,即艺术教育、书写学习、德育、体育教育、生活化数学教育、出行知识教育,这样方能帮助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生活。在开展幼小衔接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与传承,将传统文化有效融入幼小衔接课程教学中,不断丰富教学内容,尽可能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教育学生如何更好地处理与同学之间、与教师之间的关系,这样方能保障他们适应未来的小学学习与生活。
其次,教师要合理挑选童蒙教材,帮助学生奠定兴趣基础。《三字经》就是不错的基础教材,《三字经》不仅浅显易懂,而且其素材多来源于各种典故,学生更感兴趣。《三字经》内容十分丰富,如传统文化中的天文地理、忠孝节义、文学、历史、人伦义理等,教师可将其作为传统文化教育素材。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认真诵读《三字经》,并引导学生将其表演出来,如此一来,学生不仅能对生活常识有所了解,而且也能了解到更多的历史故事,领悟到故事中所蕴含的为人处理的道理,树立正确的“三观”。
(三)将传统文化融入幼小衔接表演类园本课程
事实上,大部分学生的表演欲均比较强烈。所以,教师可以设计表演类园本课程,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并引导学生扮演相关角色,以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进而达到提高幼小衔接教育效果的目的。将传统文化融入幼小衔接表演类园本课程中,教师应做好如下几方面工作:
首先,应给予学生足够的尊重,尊重学生的选择,由学生自主选择角色,确保学生自愿参与角色扮演教学活动。其次,教师所挑选的传统文化故事必须符合社会倡导的正确价值观,且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密切相关,同时易于学生理解和学习,教师要最大限度挖掘传统文化故事的教育价值,促使学生健康成长。最后,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随机应变能力。对于幼小衔接阶段的学生而言,其认知理念及学习意识还不够成熟、完善,无法利用固定的剧本对学生的表演行为进行限制、规范。为此,教师应注重对学生随机应变能力的培养,通过有效的引导及设计,让学生能够随机应变地完成表演活动,形成角色意识。
以《我也要做司马光》表演类园本课程为例,之所以开展这一表演类课程,主要是想利用传统文化故事《司马光砸缸》,强化学生的安全意识,促使学生学会保护自己,同时培养学生的随机应变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在开展角色扮演活动之前,相关准备工作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必须提前做好相关的准备工作:第一,教师应针对课程内容准备好相关动画资源或绘本,让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了解传统文化故事内容,有助于学生理解、掌握故事中所蕴含的真理。第二,搭建区域活动空间,教师可利用一些材料模拟教学活动中需要用到的物品及工具,例如,活动需要用到的“缸”可利用多个呼啦圈来模拟,而“石块”则用抱枕或泡沫砖模拟。第三,针对活动现场及活动过程进行仔细检查,以确保活动的安全性。教师应事先对“砸缸”这一过程进行模拟,以确保活动中用到的“石块”及“缸”不会危害到学生。在开展角色扮演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同时播放故事动画《司马光砸缸》,加深学生对故事情节的了解。在组织角色扮演活动时,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意愿,由学生自行报名、自主选择角色,同时,教师也应处理好学生之间的角色冲突,可将学生分为多个小组,再由各小组逐一进行表演。
(四)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提升幼小衔接教育质量
教师面对的是一个个不断发展变化的教育对象,所以,在开展幼小衔接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秉承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再结合学生的发展特点,制定具有针对性且多元化的教学活动。
1.听——传统文化的隐形渗透
良好的听觉功能是开发学生智力的关键,听力在语言发育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在开展幼小衔接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播放一些传统音乐、儿童故事、古代诗词、中国历史、美德故事、名人故事等,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熏陶。
2.看——传统文化的有效融合
幼儿时期是学生学习、发展的黄金时期,学生在此阶段的模仿能力最强,教师可以借助各种现代化技术手段来开展幼小衔接课程教学,让学生从多方面学习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譬如,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一些国学动画片,采取视听结合的教学方式,鼓励学生向动画中的正面人物学习,并以之榜样,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传统文化并模仿人物形象,促使他们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行。
3.读——传统文化的兴趣启蒙
热爱阅读的学生往往学习能力更强,对知识的学习兴趣也更加强烈,从小让学生学习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能够让学生以史为鉴,与圣贤为友。为此,教师可以采取多元化的阅读方式来开展幼小衔接课程教学,如亲子阅读、小组导读、集体阅读等。开展多样化的阅读主题活动,根据学生的喜好来设计阅读方式,通过阅读传统文化,可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自主性。
4.玩——传统文化的思维飞跃
教师应抓住学生思维发展的关键期,将传统文化融入学生的学习及生活中,让学生能够更直观、更直接地贴近传统文化。譬如,在开展户外体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举办一些民间游戏活动,并设置一些探索区及体验区,寓教于乐,让学生在玩中学,在玩中求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逸《幼小衔接下传统文化园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好家长》2022年第37期。
[2] 张艳芹《开展经典诵读活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与探索》,《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22年第4期。
[3] 左永鹤《基于幼小衔接的地方红色文化园本化实践初探》,《考试周刊》2021年第A3期。
[4] 胥颖《幼小衔接阶段开展国学经典诵读的意义及策略》,《成才之路》2021年第14期。
[5] 黄南霞、司坤《幼小衔接课程研发初探》,《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19年第10期。
[6] 练晓迪、冯文全《当前幼小衔接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思考》,《科教文汇》2019年第4期。
[7] 潘勋《儿童视角下的幼小衔接与传承传统文化的研究》,《参花》2018年第10期。
[8] 何芸《国学经典背景下幼小衔接的教育研究》,《启迪与智慧(教育)2016年第7期。
(成添笑,1991年生,女,汉族,山东东营人,大学本科,幼儿教师,研究方向:幼小衔接和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