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德育中的应用研究

2024-01-01刁冰冰

关键词:中华德育小学生

刁冰冰

摘 要:德育在小学教育中占据重要地位。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德育的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宝贵的思想结晶,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它深刻影响着中华民族的进步与发展。在小学德育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具有一定意义和价值,能够促使小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提升自身素质,为自己今后健康全面地成长奠定基础。小学生正处在人生重要的发展阶段。深挖传统文化,用传统文化滋养当代小学生的心灵是德育的正确方向。本文首先探讨了传统文化渗透到德育教学中的现状,基于此,探究了在小学德育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传统文化 小学德育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3.10.048

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不断深入,将优秀的传统文化渗透到小学德育当中是非常重要的。传统文化是我国的宝贵财富,对于小学生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教师要改革传统教学方式,通过德育来培养学生的品德。德育实践能够展示中华文明古国的文化底蕴,在小学德育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成了当下教师的教学方式。因此,如何更好地利用我国传统文化来加强德育是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大难题,需要广大教师积极探究和实践。

一、小学德育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现状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小学德育中具有重要作用。加强小学德育,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有着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但是,目前多数小学德育工作者都忽略了教学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教育真谛,在多数教师看来,教学的最终目标是要提升小学生的学习成绩,但这种观点并不完全正确。

小学德育在学生们今后的成长道路上发挥着非常关键的作用。目前,仍然有许多小学德育教师对德育功能认识不足,不看重德育这个科目,间接使得小学生们在德育学习时,丧失了兴趣。作为一名小学管理者,在当前教育体制中,一定要注重小学德育,注重对我国传统文化重要内涵的研究,发挥小学德育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巨大作用,增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对小学生的影响,全面提升小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促进小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

1.德育未受到重视

在小学教育体系中,德育教学是十分关键的环节。但是,由于小学阶段学生承受的升学压力大,尽管课程不多,但是仍然会受应试教育影响。小学校的主要教学内容多是和小升初考试相关,这将使德育课程在不同程度上被忽视,因此也造成了德育管理方式没能真正起到作用,大多数是形式化的。另外,教师对德育工作缺乏足够的重视,使得学生无法真正融入课堂教学中。由于课堂并未发挥德育教学的作用,导致教育资源被浪费。

2.德育教学手段过于简单

教学方式太过简单,不能有效地调动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主要是因为,目前我国很多地区的小学德育课堂存在着一定的弊端,这些弊端严重地影响了小学德育的有效性。传统的小学德育教学内容较为单一、乏味,并且学生缺少选择的权利。教师单纯采用单一的教学方式向小学生灌输教学内容和知识点。长此以往,小学生对德育学习缺乏兴趣,这势必使小学德育遇到种种困难。

其次,由于很多教师并不懂得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导致德育课程只是流于形式。另外,学生父母过分依赖学校,将与德育有关的一切教育任务交给学校,忽视了在家庭中开展德育的意义,继而使小学德育教学与管理很难取得满意的结果。

3.德育方式失当

与以往传统的教育环境相比,当下的小学生面临着信息爆炸、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这些对小学生的行为举止和“三观”造成了严重影响。小学阶段的学生思维还处在初步发展时期,因此,他们对事物都缺乏正确的认知能力,容易被外界不良因素影响而产生各种不良习惯,从而导致德育效果难以提升。教师也无法保证德育的效果,继而使中华传统文化在德育课堂中的渗透成效不能得到有效提升。

4.教师团队不够专业

承担德育管理工作的教师缺乏应有的教学经验,德育教师团队素质亟待提高。在进行德育工作时,教师往往只重视对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德育中最重要的一点——思想政治教育,这也导致当前部分学校出现不重视德育工作的现象。对于德育课程而言,其内容非常复杂,其中包含了很多优秀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也包括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教师如何有效提升职业素养,并以中华传统文化为对象,探讨文化中蕴含的民族精神、人文内涵与道德品质,增强德育教学课堂的感染力,成为德育教师在这一阶段要攻克的难点。

二、中华传统文化在小学德育中的渗透策略

1.改良德育教材内容,增强小学生学习效果

大部分小学教学内容与我国传统文化关联性不强,因此,在德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想帮助小学生了解中华文化,就要在授课时将课本中的知识融会贯通,再把德育教学内容与优秀的文化提炼出来,着力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有的教育价值与精神在中小学德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应该注重对教材内容的合理整合,这样才能有效增强教学效果。同时,教师要重视整合德育教材内容,并与实际教学过程相结合,提高小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进而使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得到提高。

学校要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在校园内采取设计板报、读书角等方式,辅助学生进行学习,为学生营造学习氛围,让小学生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提高,教师也要不定期地让学生接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教师还要推荐一些经典读物,针对学生的差异性设计不一样的读书计划以及读书要求,扩大小学生的文学作品阅读范围,培养小学生的思想道德和综合素养。

2.注重德育管理和应用平台的建设,对我國传统文化进行渗透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获取知识和获取信息的途径日益丰富。在小学教育教学阶段,德育是一门重要的课程,也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借助网络平台,小学生对德育知识的获取比较方便、快捷。因此,小学教师应积极运用网络平台开展德育工作,从而更好地帮助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在进行德育时,教师要对我国的传统文化进行弘扬,不仅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注重学生的成长,也要加大通过网络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力度,让小学生在闲暇之余能够借助网络平台,寻找到自己喜爱的中华传统文化知识,借助信息技术与教师沟通探讨。

比如,教师们可在校内网站上开设中华传统文化栏目。学生能够在这个平台上了解到我国历史文化方面的内容。教师可以向小学生们推荐几段有关视频,并要求小学生看完后写观后感,同时,教师也可以探讨德育课程中存在的某些社会道德问题,借此增强小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了解。此外,教师也可以把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或者是优秀的传统文化故事通过网络呈现到学生面前,从而达到传承传统文化的目的。

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通过网络与小学生的父母联系,再向小学生和他们的父母传授优秀中华传统文化,使家庭与校园通过网络合作,共同学习德育知识,利用网络进行合作学习,继而传播传统文化。

作为一名小学德育教师,就需要对网络平台中的中华传统文化进行合理利用,同时进行推广。利用各种网络资源,将学生所接触到的传统文化内容以图片或者文字的形式展现出来,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正确指导小学生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德育学习,全面提升小学生的综合素质。

3.充实德育教学活动,培养学生正确的“三观”

小学德育教学中要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便要开展多样化的活动,让小学生提高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在小学生的意识中,传统文化就是枯燥乏味的学问,很难对其产生兴趣。因此,在德育教学工作中,教师要尽量多地开展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各种教学活动,让小学生能够在较为具体的活动中学习传统文化知识,逐步认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这些方式不仅能够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能增强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程度。学校要充分利用中华传统文化开展德育活动,举办各类知识竞赛、读经典书籍比赛、组建合唱团和美术社,鼓励小学生主动参与活动,通过实践活动,塑造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继而培养小学生对德育的兴趣,使小学生在文学、道德等方面的素养都能得到提升。

教师可在德育教学中举办“传统文化大较量”竞赛,深化小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让小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到生命的意义,确立自己的人生目标,激发小学生学习自信心和民族荣誉感。同时,教师也要注意将德育内容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引导学生认识到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基础,只有通过传统文化才能够更好地提升小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在此基础上,教师也可在德育教学过程中营造浓郁的传统文化氛围。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同时也能提高其自身的道德素质与修养。借德育教材,宣传中华传统文化,能够使小学生在进行德育知识学习的同时,对传统文化有所认识,进而达到将中华传统文化贯穿于德育教学过程之中的目的。

4.培养一支专业的教学团队

小学德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否专业,其素养是否过硬,均对小学生的学习效果产生直接影响。鉴于这种情况,教育部门要积极做好提升教师素养的工作,这不仅可以培养出比较专业的教师,同时,也可以对各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渗透传统文化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因此,小学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应该积极融入传统文化。

在课堂中充分渗透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内容,能够提高学生的文化传承意识,为社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建设者。比如,教师可以在语文这门学科的授课过程当中引入一些国学经典。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可以将部分传统民间音乐引入音乐教学过程中,让小学生学习民间传统乐器,继而让小学生能够在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体会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在体育的教学课程当中加入传统体育项目,这样就可以使学生在运动时感受到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在美术教学当中,教师可以引入鉴赏我国传统美术作品的内容,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发掘有特点的民族工艺或手工艺,切实促进小学生审美能力的发展,让小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体会到学习传统文化的种种乐趣,继而迅速提升小学生的审美水平,有助于增加小学生对课本和教材外传统文化知识的了解,使德育教学深入各个科目的教学过程中,继而培养小学生对各种知识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小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5.对小学生进行爱国情操的培养

爱国精神在传统文化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体现出古人的家国情怀,表达出中华民族的使命感。在教育中,教师要注重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小学生是祖国的花骨朵,是未来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与接班人,对小学生进行爱国精神培养,是小学德育的重要教学目的。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优秀的历史文化作品,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在我国的历史长河中,有许多优秀的历史故事和著名的历史人物。为了帮助同学们了解我们国家的历史,强化学生的家国意识,教师可向学生播放一些与传统文化有关的视频片段,通过对剧中人物的爱国言行,让学生们意识到中国人所具有的民族认同感。《百家讲坛》这一节目就是不错的选择,其节目内容与我国的历史文化相关,介绍了许多古代名人的爱国事迹,通过指导学生观看视频,学生们的心灵将受到洗礼,思想道德水平将会有所提升。教师还可截取《林则徐》的重要片段,供同学们观看,让学生们体会家国情怀。

6.注重学生的差异性

小学德育工作能够显著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在小学高段德育中,教师应关注学生间的个体差异性,由于进入高年级,小学生在心理上开始发生转变,甚至有些同学产生逆反心理。所以,教师在进行德育的时候就应该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能力采取相应的措施。教师在进行德育工作的时候,要因材施教,持续提高自身的核心素养,借此陶冶学生的情操。为了让小学生能够更好地接受德育,教师必须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教师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在整个小学教育阶段中,教师都是中坚力量。教师不仅需要具备优秀的个人品德修养,而且还要能够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从而使德育工作更加顺利。因此,教师应加强中小学德育教学中对传统文化的渗透力度。教师要通过先进的教学观念提升德育质量,教师要因材施教,把更多与学生生活相关的传统文化渗透到德育工作之中,并利用这一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跨越千年,至今依然光彩夺目,在于其能够与时俱进。小学阶段是人生中最重要的成长时期,也是教师对学生进行道德培养与道德教育的黄金期,因此,加强小学生的德育尤为重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德育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教师在教学中弘扬传统文化,对塑造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羅燕翔《试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德育中的渗透》,《新课程研究》2021年第2期。

[2] 付艺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德育中的渗透》,《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教育科学》2022年第5期。

[3] 王炳义、樊东霞、齐玉霞《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小学德育中的作用》,《人文之友》2020年第20期。

[4] 邱志聪《浅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德育创新中的促进作用》,《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9年第8期。

[5] 黎惠霞《小学德育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及其渗透》,《文理导航》2018年第3期。

猜你喜欢

中华德育小学生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怎样培养小学生的自学能力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我是小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