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文化背景下小学民族音乐教学策略探究
2024-01-01张晓静
张晓静
摘 要:社会在持续发展,文化也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为了传承我国传统文化,小学音乐教师应重视在音乐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以创设多元化的小学民族音乐课堂,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对此,教师在民族音乐教学过程中应有意识地渗透多元文化,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同时增强他们传承民族音乐的意识。本文基于多元文化背景,针对民乐与管弦乐合奏曲《花木兰》的教学过程,分析了开展小学民族音乐的意义及策略,以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
关键词:多元文化 小学民族音乐 《花木兰》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3.10.045
新时代下,世界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愈发密切,多元文化的概念也随之形成。现阶段社会中的各行各业都体现着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也是如此。新《课标》提出,在小学音乐课堂中应着重教学各民族的传统音乐,使学生对我国的音乐文化产生进一步了解,锻炼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审美能力,并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纵观小学音乐教学现状,不难发现,很多教师更侧重于现代音乐教学,相较于民族音乐而言,小学生也更喜欢现代音乐,这种现象在极大程度上限制了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播,不利于培育学生的中华民族精神。对此,教师应基于多元文化背景优化音乐教学模式,结合民族音乐打造文化气息浓郁的音乐课堂,使学生在民族音乐文化的熏陶下夯实音乐基础,增强民族意识。
一、多元文化背景下开展小学民族音乐教学的意义
第一,弘扬民族音乐文化。多元文化背景下,小学音乐教师应创新民族音乐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在学习民族音乐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民族精神,使学生可以灵活运用民族音乐,有意识地弘扬我国民族音乐。
第二,增强学生民族意识。民族音乐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宝贵财富之一,学生在学习民族音乐的同时也会对相应的民族文化、思想和精神进行了解。但纵观教学现状可以发现,很多学生还未意识到民族音乐的价值,这就需要教师通过民族音乐教学来感染学生,带领他们挖掘和弘扬音乐中的民族文化,使学生的民族意识得到提高。
第三,陶冶学生艺术情操。学生在鉴赏民族音乐的同时,会感受不同民族的音乐文化和风格,也可以通过背后的故事加深他们对音乐的理解,促使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提升,并陶冶他们的艺术情操。
同时,《花木兰》在人教版五年级下册音乐教材中以河北梆子的形式出现,而河北梆子本身就是我国最为传统的戏种之一,属于我国重要的戏曲文化,现今河北梆子已经成为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丰富的民族文化。而花木兰作为我国历史上巾帼英雄的代表,本身就是民族精神与文化的象征。基于此,在多元化的背景下开展《花木兰》教学,具有一定的优势,利于教师创设充满民族文化的学习氛围,并且能丰富教学内容,让学生受到民族文化的熏陶。
二、关于多元文化与小学民族音乐教学相融合的思考
在多元的民族文化中,音乐是十分重要的存在,通过音乐可以体现出各民族的文化价值。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联邦音乐教育理事会对多元文化与音乐教育之间的关系展开了探讨,并提出:音乐是多个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人类社会的瑰宝,多元文化通过不同的音乐形态得到了多样化体现。因此,在小学民族音乐教学中融入多元文化理念十分关键。中华民族有几千年的发展历史,文化底蕴非常深厚。中国幅员辽阔,由多个民族组成,每个民族都有独特的文化传统,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是独一无二的,通过开展民族音乐教学,可以让学生在学习、鉴赏和表演的过程中了解民族文化,感受多元文化,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从而有意识地将民族音乐传承下去。
三、选择《花木兰》开展民族音乐教学的意义
一方面,从作品上来讲,《花木兰》是一首民乐与管弦乐队合奏曲,是作曲家杨洁明根据河北梆子的唱腔创作的。河北梆子是河北地区的一个戏曲剧种,唱腔苍劲、高亢,乐曲通常以板胡、梆子、笛子等多种中国的民族乐器进行伴奏。花木兰是我国古代的巾帼英雄,她“代父从军”的事迹流传至今,古有《木兰诗》,现代更是以电影、电视剧、豫剧等形式表现和歌颂花木兰的事迹。
杨洁明所作的民乐与管弦乐合奏曲《花木兰》通过三部分表现了花木兰替父从军的决心、花木兰及战友对亲人的思想之情以及花木兰与战士们大获全胜、凯旋而归的场面。在小学民族音乐课堂教学《花木兰》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河北梆子曲调的特点,通过欣赏乐曲感受三个部分不同的情绪。五年级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音乐基础,认知能力也有所提高,在此阶段开展相关教学活动,既可以让学生了解民族音乐文化和中国的民族乐器,还可以激发他们对民族音乐的学习兴趣。
另一方面,从学情上来讲,《花木兰》针对的是小学五年级的学生,此阶段的学生已经具有较多的学习经验,也掌握了一定的音乐理论知识和音乐意识,音乐基础比较扎实,可以辨别一些常用的演奏乐器,认识简单的乐谱,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课堂学习和拓展学习。
并且,五年级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十分旺盛,会主动思考和探究新鲜事物。开展民族音乐教学可以让学生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多样性,并在文化气息浓郁的课堂氛围中提高民族自豪感。
同時,新《课标》也提出,在小学音乐课堂中应着重教学各民族的传统音乐,使学生对我国的音乐文化展开进一步了解,锻炼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审美能力,并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对此,为了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教师应在教学《花木兰》的过程中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并融入多元文化理念,以调动学生弘扬民族文化的积极性。
四、小学民族音乐教学中对《花木兰》的教学策略
在民族音乐教学中,《花木兰》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曲目,教学中针对《花木兰》的特点设置了相关的教学目标。首先,欣赏对河北梆子的历史、表演特点以及主要剧目进行了解,初步了解传统戏曲;其次,欣赏《花木兰》,感受河北梆子的音乐特点,了解乐曲的故事,学会分辨乐曲结构;最后,体会河北梆子的人文内涵,弘扬民族音乐文化,提高学生的歌唱能力。在教学中主要存在的难点就是引导小学生感悟《花木兰》中蕴含的河北梆子音乐特点,了解我国的传统戏曲。学生需要通过鉴赏《花木兰》感受乐曲高昂的情绪,并分辨《花木兰》的乐曲结构,感受音乐形象。要想实现以上教学目标,教师就需要从曲目多元的文化背景出发,开展教学,本文主要从以下几点进行论述。
1.明确文化传承的教学目标,培育学生多元文化意识
新《课标》提出,在小学音乐课堂中应着重教学各民族的传统音乐,使学生对我国的音乐文化展开进一步了解,锻炼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审美能力,并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强调通过民族音乐教学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和我国音乐文化的学习兴趣。小学音乐课堂是传承和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的主要途径之一,由教师引导学生对我国民族音乐文化进行学习可以激发他们对国家的热爱之情,并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培养学生自主弘扬民族文化的意识,促进其多元文化意识的提升。对此,小学音乐教师应明确文化传承的教学目标,开展“熏陶式”的民族音乐教学,在此过程中,学生会沉浸在优美的情境中感受民族音乐的魅力。
在教学《花木兰》时,教师可以提前准备花木兰的服饰,在课堂开始后身穿花木兰的服饰表演一段乐曲中的经典桥段,使学生将目光集中在教师身上,对接下来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之后再开展“戏曲知多少”活动,让学生讲一讲自己知道的戏曲知识,并播放河南豫剧《花木兰》中的唱段《谁说女子不如男》,在欣赏后与学生共同讨论花木兰的故事,揭示课题《花木兰》。很多学生都知道花木兰的故事,但并不知道这个故事可以被创作成不同类型的乐曲。为了让学生了解我国民族文化的多元化,教师可以让学生欣赏豫剧《花木兰》、河北梆子《花木兰》以及本堂课要学习的杨洁明根据河北梆子创作的民乐与管弦乐合奏曲《花木兰》。这样能够营造欢快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对新课的求知欲,学生带着这种对民族音乐的兴趣参与到课堂中。
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如果没有更多的条件准备服饰以及相关的表演道具,教师可组织学生自己简单制作花木兰的服饰,利用多媒体渲染表演氛围,组织学生进行表演。实际上,表演的目的并不在于工具,还是在于表演过程中所营造出来的文化氛围,学生在充满民族氛围的情况下学习《花木兰》知识,不仅可以对戏曲本身产生深入的理解,对于河北梆子的文化特点等也会有简单的了解。
2.运用其他学科知识加以导入,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
新《课标》着重点明了学科融合的重要性,基于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小学民族音乐教学中,教师不能只是传授音乐知识,也要在课堂上引入其他学科的知识。音乐是打开心灵的窗户,可以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陶冶他们的艺术情操,这与语文学科的教育目标不谋而合。因此,小学音乐教师可以引入语文资源来丰富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语文学科具有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特点,也是小学教学体系中的重要学科之一,教师在小学民族音乐课堂上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的乐曲引入语文资源,并将语文资源的优势发挥出来,让学生在文学与音乐的熏陶下产生情感共鸣,使他们的文化素养和艺术素养得到同步提升。
在教学《花木兰》时,教师可以引入语文诗词开展教学。教学开始后,教师可以先为学生吟诵我国南北朝的一首乐府诗《木兰诗》,让学生感受中华传统文化中古诗词的文学之美,并带领学生尝试诵读《木兰诗》。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探索古诗词与民族音乐之间的联系。教师可以一边讲解《木兰诗》的大致内容,一边为学生播放《花木兰》,使学生感受花木兰的英雄本色,理解“巾帼不让须眉”。在河北梆子苍劲、高亢的唱腔的影響下,学生脑海中会浮现出花木兰替父从军时的勇敢、保家卫国的坚强意志以及在战场上的飒爽英姿。这时,教师可以导入河北梆子的相关知识,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花木兰》的舞台照片,激发学生对河北梆子和我国传统戏曲的学习兴趣。在此过程中,学生既可以感受到音乐的旋律之美,也能感受到古诗词的韵律之美,同时了解河北梆子的唱腔特点,体会古诗词与民族音乐之美。在小学民族音乐教学中引入其他学科知识,可以带领学生探究艺术之美,感受多元文化,激发他们对民族音乐和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提升他们的综合素养和审美水平。
3.融入影视作品,加深学生对音乐文化的感受
小学音乐教材中的很多音乐作品已经被改编成影视作品,以动漫、电影、影视剧等多种形式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花木兰是我国历史中巾帼英雄的典型代表,是忠孝节义的精神体现,花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在我国各个地区广泛流传,被当时的唐代皇帝封为“孝烈将军”。一首《木兰辞》民歌让花木兰的故事广为流传,现今与花木兰有关的文艺作品非常多样,包括电影、电视剧、歌舞剧等,尽管在史书中对木兰的姓氏以及籍贯等并没有过多的记载,但是他“侠胆烈女”的形象已经深入人心。现代的小学生也大多了解“花木兰”的故事,在教授此课知识时,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曲目背后的民族精神,可引入影视作品开展教学,与单调的文字相比,小学生对于生动活泼的影视作品更有学习的兴趣,能够提高教学效果。
如动漫作品《木兰:横空出世》是现阶段唯一一个以动画作为题材展示“花木兰”故事的影视作品,利用三维动画技术将一个从小抱有女侠梦的花木兰的故事展现出来,剧中的花木兰机智勇敢,独自一人潜入敌营完成任务,但是却不幸掉落到陷阱中。从动画的效果来说,小学生对于动画片有着天生的喜爱,从人物形象来说,花木兰性格活泼跳跃,比男人的性格还要刚强,武义高强,圆了很多学生的武侠梦。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关于《木兰:横空出世》的精彩片段,并将“花木兰”身上所代表的民族精神融入其中,可以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民族精神文化,在“形象”的文化氛围烘托下,学生的学习会更加高效,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
此外,《木兰辞》作为我国的古典诗歌,以非常真挚的感情对花木兰女扮男装的故事进行了描写,诗词中充满了对“花木兰”的赞扬,充满了“花木兰”保家卫国的热情。此诗充满了浓烈的民族情怀和民族精神,在教授《花木兰》一课的过程中,教师也可用《木兰辞》作为烘托教学氛围的手段,将诗词作品与人教版河北梆子《花木兰》进行融合教学,可以让曲目的历史、文化气息更加突出,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总而言之,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学习习惯的关键时期,音乐教师在教学中既要传授音乐知识,也要采取适当的教学方式提升他们的音乐素养,培养学生的各项能力。在小学民族音乐教学中,教师应渗透多元文化理念,带领学生了解我国各民族的传统音乐,感受民族音乐文化的魅力,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以具有特色的民乐陶冶学生的情操,从而实现对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
参考文献:
[1] 许文《多元文化背景下民族音乐教学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高考》2021年第22期。
[2] 徐佳《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民族音乐教学问题与对策研究》,《文化产业》2021年第5期。
[3] 邹菲菲《多元文化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渗透与研究》,《环球慈善》2021年第7期。
[4] 李琼《多元文化背景下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实践策略构建》,《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教育科学》2022年第3期。
[5] 张颖《基于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小学音乐教学策略》,《世纪之星(小学)》2021年第30期。
[6] 连梓彤《论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民族音乐艺术发展》,《当代音乐》2022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