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学生物实验中传统文化的要素分析与教学对策研究

2024-01-01马成俊

关键词:中学生物知识点生物

马成俊

摘 要:在中学生物课上进行实验教学可以让学生对生命现象形成一个基础的认知,可以培养学生的自然科学意识。相比其他学科,中学生物课程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在教学和实验中蕴含着许多中华传统文化。中学生物教师在教学和实验时,需要深入分析教材内容,对教材进行梳理,对于教材中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因素进行划分和剖析,并将二者进行融合,在不改变教材核心知识点的前提下,改进自身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感受到生物知识与传统文化的魅力。基于此,本文针对中学生物实验中融入传统文化的要素和策略进行研究,希望可以为这一改革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中学生物 生物实验 传统文化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3.10.042

在传统的学科分类中,中学生物被归类为自然科学,这给人的第一印象是它主要涉及理工科的知识。然而,对于真正了解中学生物的人来说,他们都知道生物学被誉为“理科中的文科”。这是因为中学生物的所学内容、学习方式以及学科特点等方面与文科有着相通之处。此外,中学生物的许多知识点都能够体现出传统文化,这为中学生物与传统文化相融合提供了契机。在实施这一教育方式时,教师需要立足于实际情况,深入探析生物教材和生物知识点。他们应该将生物知识中所蕴含的严谨性和趣味性与传统文化中的人文光輝相结合。

一、中学生物知识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价值

从教育层面上看,中学生物是一门综合性、发展性、科学性、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需要学生持续不断地学习。在中学生物教学中,教学目标应该设置为提高学生对生物知识的了解程度。在这种教学目标下,教师需要立足于中学生物教育的现状,通过多个方面的教学措施来提高学生对于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在将中学生物知识与传统文化相结合时,让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更好地掌握科学、社会、技术等知识之间的关联,让学生以客观、严谨、乐观、积极的态度去看待生活中的事物,在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的同时,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使学生可以更加合理地看待自然和探索自然。

二、中学生物知识与传统文化相融合的重要性

1.帮助学生养成积极向上的生活心态

中学的学习内容是非常繁杂的,许多学生面对繁重的作业时会产生一定的厌学情绪。特别是中学生物这一课程,其内容主要涵盖了生命的基本规律和现象。由于这门学科涉及大量的理论知识需要背诵,学生的心态显得尤为重要。然而,将中学生物与传统文化相融合后,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这种情况,促使学生养成远离毒品、烟酒、珍爱生命的态度和心理。相较于烦琐的理论知识,传统文化对于学生来说更具吸引力,更加直观。这种新型的教学方式能够改变学生对生物学习的刻板印象,使他们在课堂上的学习更加积极主动。此外,这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可以改变学生的一部分不良习惯,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注重锻炼身体,提高自身的免疫力。其次,教师可以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均衡营养,满足身体的营养需求。

2.可以鼓励学生自主探寻生物规律

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万事万物皆有规律可循,这一点与生物这门课程的研究内容不谋而合。生物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就是生命的规律,中学生物学习的主要内容是生物的基本规律和基本知识。在传统的生物课堂上,教学方法陈旧呆板,教师与学生地位失衡,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容易导致对知识点和生命规律的认知偏差。然而,融合传统文化后,教师可以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更加合理精确的把控。同时,教师还可以巧妙地运用诗词解读知识点,让学生更直观、形象地理解知识,从而深入掌握相关内容。此外,教师也可以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生物学科的知识点,以更合理的方式解释生命现象。

3.有利于学生继承和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是我国文化事业和教育事业中的璀璨明珠。在新时代背景下,教师需要通过更加合理的教学方式来进行传统文化教学,将中学生物知识与传统文化相结合就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方式和渠道。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在提高成绩的同时了解生物规律。

比如,学习“胚胎发育和受精作用”时,这一知识点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掌握胚胎发育与受精作用的基础知识,对知识点传授一个简单的了解和掌握。教师除了要讲解课本上的知识外,也可以让学生学习一下“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这一理念,这句话出自《孝经》,意思是身上的一切都是从父母那里得到的,体现了传统文化中的孝道,同时也蕴含了一定的生物知识。人体在子宫时只是一个胚胎,之所以能长大成人,是父母给予了营养和基因。此外,这句话还也可以体现出胚胎与受精作用以及人体发育的一些知识,学生在学习生物知识的同时学习传统文化中的孝道,取得一箭双雕的学习效果。

此外,在学习过程中,教师也可以引领学生去了解那些我国在生物领域中为全人类做出卓越贡献的科学家,在了解这些事迹的过程中改变自己的心态,树立一个比较崇高的理想,形成生态平衡的理念,从而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三、目前中学生物与传统文化融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中学生的学习压力过大

中学是一个比较特殊的阶段,学生的学习任务非常重,学生的课余时间很少,同时还面临着升学的压力。各种因素综合下来,导致学生的心理压力和身体压力非常大。同时中学生在学习时很容易受到校内外的各种影响和诱惑,一些心态不好、注意力不集中、自制力不强的学生很容易偏离学习轨道,从而荒废学业。如果发生这种情况,学生的身心和学业都会遭到打击。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教师在教学时需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考虑,根据学生的身心情况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降低学生的压力,让学生更好地适应学习状态,用良好的心态去面对学习和生活上的困难,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习成绩。

2.中学生物知识与传统文化的融合程度不高

许多教学思想保守的学校、教师、家长都不理解为什么中学生物教学的过程中要融合传统文化,个别教师认为中学生物知识和传统文化没有任何的联系,无法融合到一起。在这种错误思想的影响下,中学生物和传统文化的融合举步维艰,没有取得良好的效果。在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下,教师的教学内容还是集中在课本知识上,不会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改变,在教学过程中对于传统文化的渗透非常有限,这种现状会导致学生的思维发展受限,从而使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科学素质得不到良好发展。对于这种现状,教师需要及时做出改变,转变自身思维,将传统文化融入中学生物知识中,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使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积累实践经验,同时加深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

四、中学生物与传统文化相融合的策略

1.创设情境,使学生深入了解传统文化

要想将传统文化与生物教学融合到一起,教师要创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情境。一个良好的教学情境,可以有效渗透传统文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诗词作为主要素材,应用到中学生物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生物教学的效果。

比如在教学“物质的循环”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可以创造一个情境,从而引导学生进行思考,那些腐败的花朵掉落到地上后,它的生命并未就此终结,而是化作地上的春泥,为下一批花朵提供养分。学生在明白这一点后,教师就可以结合书本上的知识,对这一现象进行科学合理的解释,使学生准确掌握这个知识点,也能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可以充分反映出这一知识点。地上掉下来的落红并不是毫无用处,它们会化作地里的泥土,为来年的花朵提供养分,供花朵生长。不管是在诗句还是在现实中,落红都并没有真正消失,而是以另外一种形式存在,这本身就是一种物质的循环。

此外,在学习“生长素”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可以先讲解一下课本中生长素的相关概念和知识,然后引入一些自然界中常见的向光生长的植物,比如向日葵,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向日葵总是向阳而生,代表着阳光、积极向上,这一点在许多古诗词中都有体现,比如“密叶护繁英,花开夏已深。莫道颜色异,还是向阳心”。这既体现出向日葵向阳生长的情况,又可以激励学生好好学习,让学生树立一个积极向上的心态。在讲解课本上的知识点后,教师可以引入我国的古诗“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让学生自己思考,为什么“春色”会关不住?为什么“红杏”会出墙来?这些问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红杏为什么会朝着墙外生长,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探求欲,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上完这节课后,教师可以布置课堂作业,让学生去寻找自然界中还有哪些受到生长素影响、向阳生长的植物,通过这些作业来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

2.充分挖掘中学生物课本与传统文化的联系

课堂讲解是中学生物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方式,对于学生了解和掌握知识点十分重要。教师在讲解过程中,可以适当引入古诗词和生活中的现象以及古人对于生物知识的理解。通过这些措施,教师可以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在日常教学中,教师需要根据新课改的要求,立足于生物教材上的知识,在把控知识点的前提下,在知識中加入适量的传统文化,使学生在了解知识点的基础上学习传统文化。

比如,教学“减数分裂与受精作用”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利用“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这一民间谚语来巧妙地说明这节课的核心知识点。作为一句流传了几千年的民间谚语,这句话的大概意思是什么样的父母就会生出什么样的孩子,短短两句话却蕴含了许多生物知识,在不知不觉中学生就能学习到与基因遗传相关的知识。学生在了解了这一知识点后,教师还可以给学生设计许多问题,让学生自己进行思考。总的来说,教师需要利用课余时间对需要教授的课程内容进行研究,分析该知识点的具体构成,将其进行分化,再找到传统文化中与这个知识点相关联的内容,将这些内容结合到一起,在课堂上通过课件、视频、纪录片等方式传授给学生。

以《生命之光》《传承》为例,这些纪录片中有许多生动形象的讲解,学生既可以领略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又可以学到相应的知识点,通过这些生动形象的教学方式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能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比如,在教学食物链和食物网相关的知识点时,教师可以对这一内容进行拓展,分析这个知识点展现出的传统文化内容,涉及哪些自然规律,我国的传统文化中有哪些内容体现出这一知识点,从而引出古人对于自然关系的认知和理解,为学生展现出相应的思想。

3.创新教学工具,采用直接和高效的展现方式

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工具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教学工具能够有效地展示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全面深入地理解和掌握知识点。为了实现传统文化与生物知识的有机结合,并呈现出更加出色的展示效果,教师必须采用更高效、更科学的教学工具。传统的黑板和粉笔作为教学工具已经存在了很长时间,但它们在展示效果和互动性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教师需要对传统工具进行改进,并引入更多全新的教学工具,如多媒体设备和互联网设备等。这些新型教学工具相较于传统工具具有更高的效率、实时性、科学性和便捷性。目前许多学校和教师都更换了教学工具,增加了许多更符合时代发展和教学要求的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工具得到了普及,成为目前中学生物教学中最普遍的教学工具,教师需要重视并充分利用这一工具,进行高效化、科学化、合理化的教学,为学生动态化展现生物知识。

比如,在学习“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来为学生播放一些与传统中医理论相关的纪录片,比如《本草中国》《中医故事》等,这些纪录片中的许多内容都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古人对于内外环境平衡、阴阳平衡的看法。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先为学生展现一些人体正常的生理指标,比如血糖的正常数值范围是80—120mg/dl,高于或者低于这个数值都是不正常的。而古人对于人体内外平衡也有独到的看法,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古人对于内外平衡的想法。比如《周易》中提到过,天地人三者并立共存,各有其生态位,当人体内阴阳保持平衡时,人体才能保持健康。此外,传统的道家理论也认为人体需要做到湿邪平衡,在湿邪平衡中保持自身的健康,老子也说过,人体要不断压制病毒的毒性,使机体与毒性达到一个平衡的状态。教师在展示传统中医对于这一内容的看法和理论时,可以让学生分析一下传统阴阳平衡理论和现在医学中环境稳态的联系与不同,这种方式可以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点的理解,从而巩固自身所学,提高自身的思考能力。

中学生物作为一门十分重要的课程,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成绩,在传统的中学生物教学中,学生存在课业压力过大、课堂教学乏味、学生学习积极性不足等问题。在新时代的要求下,中学生物教学需要做出改革,与我国的传统文化相结合,提高教学效率,改善教学方法,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可以在教学工具、教学方式、教学平台等方面进行改善,将中学生物知识与传统文化相结合,培养学生正确的“三观”和自主探究的科学精神,让学生受用终生,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参考文献:

[1] 蒋龙凤、郎红《中华传统文化融入中学生物课堂教学的策略探究》,《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1年第30期。

[2] 何磊、杨翠梅《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学生物教学中的渗透》,《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1年第15期。

猜你喜欢

中学生物知识点生物
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
上上生物
一张图知识点
一张图知识点
第四页 知识点 歼轰-7A
中学生物教学中课本插图的应用研究
中学生物细胞相关知识的解读
第12话 完美生物
关于G20 的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