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高校思政育人功能的实现

2024-01-01王怡心

关键词:中华政治传统

摘 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促进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增强了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要实现中华优秀文化在大学思政育人中的作用,就要把中华优秀文化与思想政治课程相结合,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提高教师的文化素质,从而更好地发挥对学生的精神引导作用。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优秀传统文化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3.10.038

当前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大学既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又是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挖掘和运用的主要平台,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继承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体味中华文化的精神意蕴,并对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有一个清晰的认知,有助于培养出德才兼备,能满足时代发展需要的人才。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高校思政育人的意义

(一)有利于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路

传统文化体现了中华民族优秀的道德品质,对个人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有着积极影响。所以,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的引导作用,有利于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培育砥砺奋进、本领过硬、品德高尚的时代青年,塑造自强不息、勤劳勇敢、爱国爱家的社会栋梁。为了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论是在高校思想政治的课堂上,还是在学生日常的生活中,教师都要加强工作思路、工作方法的创新,并始终注重与学生的现实情况和时代的发展相结合,在尊重教学和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下,积极引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内核,推陈出新,丰富教学及育人内容。

首先,教师要将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相结合,给单调的理论增添一些历史的鲜活性,使其更易于被学生所接受,更加深刻地影响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以儒家文化为例,儒家倡导“仁”,作为儒家思想中一个重要的核心观念,这种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强调个人在发展过程中所应该具有的义务与责任,为学生与他人的交往提供了重要参考。另一方面,将传统文化与校园文化相结合,可以使学生在日常的生活学习环境中加深对传统文化内涵的认识,推动其观念的转变,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二)有利于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在数千年的漫长岁月中,中华优秀文化历久弥新,成为每一个中国人的精神支柱。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经过筛选淘汰之后的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它所包含的政治、经济、思想、艺术等各类物质和非物质文化,是大学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宝贵素材,忠义、诚信、孝悌、中庸等理念在培养大学生健康的人格方面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作为具有较高素质和较高文化水平的大学生,他们有责任也有能力担负起继承中华优秀文化的重任。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与思想政治课程教学相结合,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中了解到传统文化所蕴含的精神内涵,增强传统文化的感染力,让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自觉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从而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总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关系,增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从而更好地传承和弘扬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

(三)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中国是一个拥有几千年文明的大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在经济、政治、文学、艺术、思想等方面。建设文化强国的伟大梦想,需要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人为之努力,正确认识传统文化的鲜明特征和深层内涵,有利于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热情,学生通过对民族文化的深刻认识能够提升民族自豪感。

文化自信指的是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对自己的文化拥有足够的信心,并且能够积极地运用自己的文化促进其自身的发展。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文化自信是一种精神支柱,更是一种精神指导,把优秀的传统文化具体化、生活化,贴近现实生活,不但能提高大学生对传统文化体系的认知,还能增强他们的内在认同。把这种反映民族特征的传统文化运用到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就是把这些精髓化作一种具体的形式,有利于展现出它们新的时代价值,进而提高学生的文化自信。

二、如何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高校思政育人的功能

(一)融入课程教学,增强显性教育

课堂教学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也是大学生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熏陶的重要平台。教师要抓住课堂学习的有限时间,将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同优秀传统文化进行衔接,利用文化史实、历史事迹推动课程内容与传统优秀文化的深度结合,促进学生思维情感的碰撞,提升大学生对理论性的教育内容的接受度。

1.融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治》课程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治》是与高校学生的道德素质、价值取向密切相关的一门课,其教学目的是指导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好时代的发言人。2023年修订版教材中增加了许多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章节,课本中第三章“继承优良传统,弘扬中国精神”与优秀传统文化直接相关,强调中国精神在新时代的内涵、论述爱国主义和改革创新在民族团结和国家发展中的重要地位;第五章“遵守道德规范,锤炼道德品格”鼓励学生崇德向善,倡导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美德。

另外,教师还可以按照不同的章节来强化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课堂的融合。比如,在第一章“领悟人生真谛,把握人生方向”中,将“修身”“自省”、仁爱宽恕、忠于职守等内容与当今大學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相联系,引导大学生在传统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中涵养道德情操。在第二章“追求远大理想,树立崇高信念中”,教师可以利用历史人物故事进行案例讲解,引导学生追求远大理想,树立崇高的信念,感受精神生活,承担时代赋予的历史重任。

2.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

2023修订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材以中国近代的历史和国情为主要内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了解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的历史。学生在牢记历史的同时,能够感受中华人民不畏艰险、奋斗不息的民族精神,深刻认识到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我们应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在第六章“中国人的抗日战争”中,主要介绍了抗日战争中,革命烈士们以自己的血肉之躯,扛起了中国人的脊梁,书写了一部悲壮的爱国主义历史;在“为建立新中国而奋斗”这一章里,描述了中国人民在解放战争中所经历的艰难险阻。为了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教师在课本上除了讲解知识点外,还可以把苏武、文天祥、邓世昌,以及其他一些具有爱国主义精神的诗歌和歌曲,結合在一起,在课堂上进行讲授。教师也可以以“重温红色家书,传承红色基因”为引,解读革命先辈的情感,丰富党史育人的思政内涵。

3.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为一门理论性的综合课程,教师要对课程内容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从而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一方面赋予其生动形象的外在表现,另一方面增添其历久弥新的内在活力。

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导论、唯物史观、辩证法、认识论。在唯物史观这一板块中,教师要带领学生思考老庄辩证法,体会中华古代圣贤先哲的伟大思想,并认识到这些思想在特定时期的历史局限性,继而使学生能够深入了解唯物史观的主要内容。在进行认识论的相关内容学习时,教师可以融入《六祖坛经》中神秀与慧能禅师在衣钵传承中关于“渐悟”与“顿悟”辩证思考的故事,使学生自我感知、思辨,到底是“时时勤拂拭”还是“本是无一物”,超脱时代的背景和佛学的逻辑,神秀法师自律的渐进式修行悟道更符合科学的认识理论。诗意的表达能够为平淡的教学增添新意,改变理论教学的单调乏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深化学生对于认识的理解,明晰认识的本质,发现认识的来源。

4.融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这门课介绍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相关内容,包括政治经济、国防党建、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学生要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本质内涵,从而提高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帮助学生理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思想政治上的内在联系,探明传统文化融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强调文化融合创新发展是中华文化和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将“天人合一”的思想和天地人“三才”理论与生态文明思想相结合,将诸子百家的智慧结晶运用到现代的社会治理中,让诗词歌赋抚慰社会大众的心理,让传统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生生不息。

(二)依托校园文化,开展隐性教育

高校的文化氛围是高校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基础,它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校园环境可以分为以校园建筑、校园公告栏等实体为主的校园“硬环境”,以及以校园风气、校训、教学理念为主体的校园“软环境”。“硬环境”和“软环境”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在潜移默化中发挥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同时也成为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1.促进校园文化“硬环境”优化

校园文化“硬环境”对学生的思想文化和道德行为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教师要把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神内容融入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去,就必须依托于高校文化的“硬环境”。在高校中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融合的过程中,教师应加强高校的物质文明建设,营造出适合学生学习的文化氛围。大学的文化“硬环境”主要是指大学里的建筑、文化场所。比如,学校可以在教学楼、图书馆、宿舍、活动中心等地,开辟一到两个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教育场所,使大学生能够体会到优秀的传统文化所蕴含的创造性。其次,在学校的公告栏、文化墙、等场所,教师可以组织同学们创作一些关于古代诗词歌赋的经典壁画和书法作品,还可以在校园中布置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雕塑或画像,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习传统文化。

2.加强校园文化“软环境”建设

教师要创造出既有高校自身特点,又有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的高校文化产品。加强校园文化“软环境”建设,首先要明确“软环境”的范围,一方面可以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校的录取通知书、毕业纪念品、校庆纪念品、校园书袋的设计中去,在录取通知书上印刻校园文化环境或具有古韵的山水画,在纪念品上印刻校训、校徽或书法“礼”字等,形成别具一格的校园文化特色,这不仅能够有效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学校而言还起到了独特的宣传作用。另一方面,教师可以鼓励文学、艺术等专业的学生发挥特长,创作与传统文化相关的书法、绘画、文章等作品,在校园文化栏进行展示或在校刊、校园广播等平台上进行发表,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情,还有利于文化创新。总之,要让学生每时每刻都沐浴在传统优秀文化之下,提高自身的品格。

(三)提高教师素养,强化教育成果

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取决于教师的专业知识与文化素养。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发挥着关键的作用,他们是大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老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因此,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更要起到表率的作用,用自身的人格魅力来感染学生。

要实现优秀传统文对大学生的思政育人功能,更好地教育引导大学生,教师必须要做到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共产主义信念。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用一种科学的态度来看待优秀传统文化,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出发,科学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进行阐释,从而解决大学生面临的现实问题。作为专业教师,必须从整体上把握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内容,并以其为指导,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跨学科综合能力,将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和形式熟练地应用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此外,除了思政教师之外,其他学科的专业教师也都能够在高校课程思政的工作中,灵活地应用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来开展专业教育活动。

党的二十大以来,弘扬与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对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又有了新的定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灵魂,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源泉,是我们民族屹立于世界文明洪流之中的立足点。为了实现优秀传统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育人的功能,我们可以从课程教学出发,促进优秀传统文化与课程内容的有机结合、优化校园文化的“硬环境”和“软环境”,促进隐性教育的发展、提高思政教师及专业课程教师的文化素养,从而培育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素养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 刘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及实现路径研究》,重庆理工大学2021年硕士论文。

[2] 李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美育的价值意蕴和实践路径探析》,《汉字文化》2023年第4期。

[3] 马抗美、吴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思考与路径探析》,《贵州民族研究》2023年第1期。

(王怡心,1993年生,女,汉族,湖北仙桃人,湖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武汉工商学院公共课部教师)

(本文系2021年武汉工商学院校级教学改革项目《“立德树人”视野下创新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研究成果,编号:2021Y15)

猜你喜欢

中华政治传统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