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

2024-01-01叶淑通

关键词:法治道德传统

叶淑通

摘 要:我国拥有五千年悠久的历史,在这一漫长的过程中积淀了丰富的传统文化,这也是宝贵的教学资源。在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学过程中,逐步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满足道德与法治的教学要求,同时也有助于进一步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遏制学生错误观念的产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将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与道德与法治课堂有机结合起来,设计出更适合学生学习和成长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渗透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3.10.035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过程,发挥了相当重要的德育作用,因其本身具有比较强的道德性与审美性,而与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相同。为了更好地提升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质量,教师可以考虑将传统文化引入课堂中,与课堂进行完美融合,提升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帮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了解到更多优秀的传统文化,同时也有助于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体系,最终实现个人能力的有效提升,进一步提高中国人的文化自信。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

1.优秀传统文化是小学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底蕴,使得我们的文化素质和道德水平在世代传承中得以显著提升。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进步,我们在进行德育工作时,不应将传统文化束之高阁,而应积极将其与现代教育体系相融合,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教育魅力。同时,教师也应该认识到,传统文化在小学德育工作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教师要深入挖掘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价值,在教学过程中思考怎样搭建起传统文化与学生之间的桥梁。在教学方式上,教师也应该积极创新,让学生能够明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魅力,刷新学生对于这些尘封已久的传统文化的认识。

2.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增加小学德育的有效性

长期以来,在我国小学阶段的德育工作中,传统文化都是道德与法治课堂的主要讲解内容,对于学生的发展来讲,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在小学阶段,教师必须要重视德育工作。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宝贵的教学资源,我们应该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将其作为教学元素,以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教师应该努力将传统文化的精髓传授给学生,使传统文化得以延续。优秀的传统文化不仅是教师进行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内在动力,也是学生提升自身品德与素养的宝贵资源。

3.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

在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缺乏一定的是非分辨能力,同时,学生个人的“三观”还在形成过程中,在这个过程中开展教育教学,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以传统文化为教学载体,借助先进的信息技术设备,向学生传递相应的教学内容,以达到相应的教学目的。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信息越来越多且越来越复杂,学生缺乏辨别能力,很容易接收到一些不良信息。如果没有人及时纠正,这些错误的价值观念会对学生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在课堂上融入传统文化时,教师可以借助一些日常生活中很平常的事件作为事例引入课堂,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进入主题,从而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4.优化课堂教学模式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大部分教师通常只是照本宣科,将课本上的内容原封不动地读给学生听,以此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然而,从学生的课堂表现来看,这种教学方式并未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相反,它可能会削弱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习兴趣,对学生的后续学习和成长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如果教师能够在课堂上引入优秀的传统文化元素,不仅可以使课堂内容更加丰富多元,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对一些较为深奥的概念进行理解和掌握。对于教师自身而言,这种方式也具有很大的益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突破和创新教学方式,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同时也能够显著提高德育的质量。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

1.加强与生活的联系,搭建课堂与生活的桥梁

小学阶段的学生理解能力比较有限,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想获得理想中的教学效果,教师需要寻求合适的方式和方法,有效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加强课堂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在小学阶段,学生在生活中接触到的事物比较多,同时对外界事物充满了好奇心,这时如果教师能够借助传统文化,将课堂与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感受到课堂不是只讲一些考试需要用到的知识,所讲的内容与生活也密切相关的,就能够充分激发出学生的求知欲。

对于德育课堂来说,授课内容比较灵活,教师要充分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上,由学生提出想要学习的内容与生活素材,在备课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的问题,结合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目标,来对整个课堂的教学内容进行设计,使同学们在上课过程中真切体会传统文化的魅力。

比如,在对道德与法治中“团团圆圆过中秋”这一课的教学过程中,其教学目标就是让学生了解一些与中秋节有关的内容,明白中秋节的意义与内涵。在上课前,教师可以给学生一个准备的过程,让同学们先进行小组交流,分享自己在家中庆祝中秋节的方式以及想了解的内容。在进行小组汇报时,教师可以将这些问题汇总起来,以便后续的准备能够顺利进行。在课堂上,教師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呈现嫦娥奔月的故事,让同学们通过传统文化了解更多关于中秋节的传说,从而将课堂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此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分享他们在听完有关中秋节的一些传统文化后的感受,以进一步加强课堂教学效果。

2.在游戏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发现生动有趣的内容更加能够吸引学生的兴趣,特别是在做游戏的过程中,学生会表现得非常积极与主动。那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这个特点来设计课堂教学内容,将需要学习的传统文化内容和道德与法治知识,都融入某个游戏过程中,让学生在真实的体验过程中,感受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意义。同时,这样的教学方式也能够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在实践中学习,逐渐对传统文化和德育内容进行理解。

比如,在进行“传统文化猜猜猜”这个游戏的过程中,教师首先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该游戏的玩法,学生要通过观察教师展示出来的图片、视频或音乐文件,来进行抢答,看看谁对传统文化的了解更多。这样能够提升学生在课堂上的专注力,提升课堂的活跃度和整体的参与度。那么在游戏过程中,就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两个同学同时站起来,几乎不能分辨谁快谁慢的情况,这时候,小学生的好胜心可能比较强,就会想要一争高下,如果不及时解决这一问题,很有可能会导致其他问题发生。在面对特定情境时,教师可以借此机会提供丰富的教学案例,这些案例源自学生的实际生活,因此在讲解过程中,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进行理解和感受。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入一些德育内容,如如何合理地解决问题,以及打架斗殴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等,以引发学生的思考。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理解相关知识,同时也有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从而实现德育的目标。

3.在自主学习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

在传统文化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也需要适时地放手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观念。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会遇到不懂的地方,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采用询问亲人、查阅书籍以及与同学交流等形式来寻求问题的答案。这样不仅能够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同时也能够锻炼学生在遇到问题时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能够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对于后续的学习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也会对传统文化形成属于自己的认知,从个人独特的角度去看待传统文化,有助于学生开展个性化学习。

比如,在学习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文化时,教师可以在课前收集大量的视频、图片和文字信息,在课堂上展示给同学们,在展示完成后,教师可以将时间留给学生,从自己喜欢的角度,来展现刚刚了解到的传统文化内容。同学们可能会从种类、造型、材料甚至是颜色等方面来展示这些内容,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如果有条件的话,在课堂学习结束后,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去当地的艺术馆,进行实地观察和学习。

4.推荐传统文化读物

在规定的教材中,虽然有一些推荐的传统文化读物,但是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这些推荐的文化读物所涵盖的内容不够全面,或者与课堂教学内容之间存在一定的距离。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根据所开展的课堂教学活动,深入挖掘教材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知识,并寻找一些与课堂内容相关度较高、简单易读的课外读物,以帮助学生了解更多的文化知识。通过这种方式,我们能够有效地拓展教学的范围和深度,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拓宽知识面,还能够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在上课过程中,教师还可以为学生留出一定的时间,让他们分享阅读课外读物的感受,以便同学们能够相互交流、共同进步。

在学习“可爱的祖国”时,由于小学生还没有足够的阅历,对于教材中所描写的内容缺少清晰的认知,导致学生在课堂上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不高。这时,教师就可以推荐学生阅读一些写景类的作品,必要时可以带领学生对文本进行赏析。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于祖国有了足够的了解,才能够充分激发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5.将家风融入课堂,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小学阶段对于学生的思维能力、品德素养以及学习习惯的培养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一阶段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应当注重对传统文化的讲解,使优秀传统文化为学生的生活和成长助力。

以家風教育为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家风的内涵等问题,通过同学之间的交流和分析,使学生对家风的理解更加深刻和透彻。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家风讨论会,展示与家风相关的故事,从而不断丰富学生的课内外知识。

6.借助互联网展开教学

随着互联网的影响越来越大,小学教育也应当与时俱进,教师应当学会从互联网上获得信息来丰富教学内容。同时,由于小学生接触手机的机会越来越多,他们也对互联网上的信息越来越熟悉和感兴趣。因此,教师将互联网融入德育中,可以显著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氛围,提高学习效率,同时培养孩子们的传统文化素养,真正达到教学大纲的目标要求。

举例来说,在教授“我们的动物朋友”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上的图片或视频来帮助学生生动形象地了解每个动物的特点,并对其生活习惯进行深入了解。让同学们选择几个他们喜欢的动物朋友,比如有的同学喜欢小狗,教师可以向同学们展示小狗与人类一起玩耍的视频,还可以介绍不同种类的狗及其特性,使同学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他们喜欢的动物,从而有利于后续课程的顺利进行。

在对于动物朋友的介绍过后,教师可以积极地为同学们展示传统文化中的和谐共生的理念,帮助同学们形成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由于现代社会的发展,人类对大自然的破坏不断加重,生态环境越来越恶劣,很多人都没有做到保护动物和保护环境的职责,这不利于可持续发展,不利于人类的未来生活。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加深同学们对于自然环境和动物朋友们的保护意识,提升他们的综合素养。

7.组织德育实践活动

在一般情况下,由于小学生天性活泼好动,他们的注意力往往容易分散。尤其是教授的知识偏向理论说教的情况下,这种情况更为明显。大多数教师在进行教学时,通常采取主动讲授知识的方式,而学生们则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然而,这种学习方式的效率并不高。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可以在课堂中不断穿插传统文化知识,以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师要适时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有效激发学生们的好奇心,促使他们积极学习相关知识。

比如,在学习“我们爱整洁”这一节课的时候,教师可以安排同学们参加学校环境维护活动,让他们分成若干个小组,尽可能地收集污染环境的垃圾,然后进行垃圾分类投放。在这个活动中,小学生可以充分地感受到校园整洁的重要性,逐渐树立起维护校园环境的责任心,不随地乱扔垃圾,并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保证校园整洁,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在进行环境保护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同学们积极去改正自己的不好行为,这有利于优良品质的形成。

综上所述,在进行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时候,教师应当充分研究并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和内涵,深入挖掘其中的教学价值。根据每个同学的学习特点和个人喜好,选择施教方式,鼓励同学们积极探寻传统文化的价值,这样不仅能提高同学们的素养,而且对祖国的发展也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 李典《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实践》,《基础教育论坛》2021年第29期。

[2] 王丽《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与地域文化浅析》,《知识文库》2021年第18期。

[3] 刘汝芹《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研究》,《求知导刊》2021年第33期。

猜你喜欢

法治道德传统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老传统当传承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