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渗透

2024-01-01刘朝辉

关键词:中华融合传统

刘朝辉

摘 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现代文明发展的基础,拥有较高的艺术性与民族性。对此,教师应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制订多样化的教学方案,以提升教学效果和学生的核心素养。本文主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渗透进行分析,旨在构建高效地理课堂,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初中地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渗透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3.10.032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概述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

文化与历史背景密不可分。与西方文化不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智慧的结晶,它诞生于古代社会,具有源远流长、稳定发展的特点。

首先,中华传统文化具有代代相传的特点。无论王朝怎么更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直不曾中断,这也突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代代相传的特点。其次是以人为本的特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比较尊重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尊重人与自然的相互统一,特别注重人伦道德,不仅强调臣民对君主的忠诚,还有民重于君主的思想。再次是源远流长的特点。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吸纳了众多不同流派的文化思想,进而形成经久不衰的特点。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

首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比较丰富的文化精神和科学精神,有助于增强民族自信,塑造民族人格,促进社会成员的团结和凝聚,是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前提。因此,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维护中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从而促进我国经济更好发展。其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是现代文明建设的基础,尤其是在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成为社会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精神动力。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是一种精神资源,为促进社会不断进步和发展提供精神动力,不仅可以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还可以促进我国经济更好的发展。再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成为时代发展潮流,有利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进一步增强我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影响力,从而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二、初中地理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

首先,人文地理学和区域地理学涵盖的内容广泛,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可以将课程内容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联系起来,这能更好地加强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有助于帮助学生消化知识,增强教学的实效性。同时,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入课程教学中,也能营造趣味、活泼的课堂氛围,对学生消化与掌握地理知识具有重要作用。

比如,古代诗歌中有很多描写环境的诗句,能有效提高地理教学的内涵和价值,进而增强学生对环境研究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同时也能促进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渗透,对学生的学习大有帮助。

其次,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初中地理教学开始将素质教育作为主要的教育目标,将中华優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地理课程,既可以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又可以实现“教书育人”的宗旨,有助于帮助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的同时增强人文素养,从而实现素质教育的目的。

同时,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地理课堂,有助于弥补传统课堂资源的不足,拓展教育边界,增强地理教育实效。比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丰富,涉及面广,包括历史、地理、民俗等内容,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地理,有利于为课堂提供更丰富的教材内容,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初中地理教学实效,帮助初中生更好地学习地理知识。

最后,在地理课程中,有很多内容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关,教师将相关内容融入实际教学过程中,既可以增加教学内容,又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我国少数民族的文化、风俗习惯,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与成长。

三、初中地理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面临的困境

从目前初中地理教学的情况来看,部分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的认识不足,影响了实际的教学效果。

首先,初中地理教学活动大部分围绕教师所展开,虽然可以在教学中渗透与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但学生在教学中只能被动接受知识,缺乏探索的主动性,这就会影响学生对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兴趣。同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较少,会导致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渗透与融合过程比较枯燥,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

其次,部分教师过于执着传统的教学理念,导致初中地理教学活动较为保守,枯燥的课程和深奥的地理理论使学生很难对相关知识产生兴趣,这也将使得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渗透形式变得僵化、不灵活,影响了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教育效果。

最后,部分教师缺乏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入了解,导致在渗透与融合方面出现问题,比如教学方法不得当、教学能力不匹配等,教师难以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课堂教学的有效融合,从而影响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效果。

四、初中地理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措施

1.创设教学情境,营造文化氛围

情境教学法可以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初中地理教学相融合,帮助学生在了解与掌握知识的过程中逐渐形成文化素养,从而提升初中地理教学的育人效果。

比如对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民族”的教学。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我国民族的构成以及一些少数民族的情况。在本课程教学中会涉及不同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以及文化特点,教师可以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制订地理教学方案,确保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渗透与融合。在课程教学之前,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搜集不同地区少数民族文化的特点、少数民族分布的特征等资料,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到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这对渗透与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学生在课前自主搜集相关资料,可以为课堂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初中生更好地学习地理知识。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遵循中华传统优秀文化融合与渗透的原则,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并进行相应的课程设计。如教师可以先为学生播放准备好的教学资料,为学生营造真实、生动的教学情境,用情境教学的方式增加学生对少数民族文化的认识,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之后,教师再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题,创设主题情境,如“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并让学生根据所掌握的知识对主题进行交流探讨,以加深学生对少数民族文化的认识,进而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与融入效果。在学生讨论交流后,教师可以请一些学生进行总结发言,要求学生用课程中的知识点,将课程知识与少数民族文化进行结合,以强化学生对课程知识的理解。在此过程中,教师需扮演引路人的角色,为学生弥补不足,使他们能够深刻领悟各民族的文化韵味,以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与融合效果。课程结束后,教师可结合“少数民族文化”为学生布置实践作业,如搜集具特色的少数民族文化,分析其特征及地域特点,以此强化学生对少数民族文化的认识,有助于实现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弘扬。这不仅有助于增进社会成员的凝聚力,更是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基础。

在初中地理课程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教师必须积极对情境教学进行创新,摒弃传统教学中的一些观念,借助信息技术创设情境,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比如对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的教学。本课教学之前,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些小任务,让学生利用网络收集课程信息,并对黄土高原的环境进行分析,了解黄土高原的地形特征以及水土流失的重要原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从学生的角度着手,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展示黄土高原的地形外貌以及民俗文化特色。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拓展知识点“黄土高原孕育了什么样的文化”,并以此引入黄土高原目前的状况,这不仅可以提升学生对黄土高原的认识,还能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有助于点燃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与爱国情感,从而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与融合的目的。

2.加强教学引导,品味传统文化

初中地理教学中不同的人文景观遍及祖国大江南北。在渗透与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提升学生对不同区域的认识,采取合理有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引导,以帮助学生在了解不同地域景观的同时,也能对相关民俗文化产生兴趣,从而在课堂教学中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与融合。

例如,在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鱼米之乡——长江三角地区”的教学中。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长江三角地区的范围、地形、土壤、气候等特征,了解长江三角地区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在本课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比如世界遗产、历史文化名城、民俗特色等开展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本课的知识。在课程教学之前,教师可以搜集与准备一些资料,如地区文化资料、地区旅游资源资料、地区美食特色资料等,并着重挖掘其中的文化,确保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与地理课程教学相结合,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长将三角地区,从而提升课程教学的实效性。在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创设问题情境,如“长将三角地区有哪些名胜古迹、长江三角地区有哪些特色美食、长江三角地区有哪些民俗文化”等。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对相关问题进行交流与探讨。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为学生播放准备好的资料,帮助学生探寻问题的答案,从而深化教学的实效性。在学生对长江三角地区的历史遗迹、美食佳肴以及民俗风情有了一定的认识后,教师可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探讨长将三角地区的经济腾飞之源以及其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关键作用。通过引导,教师可以帮助学生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地区发展的重要价值,有助于深化学生对中華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从而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初中地理课程教学的渗透与融合效果,增强教学实效,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在课程结束之后,教师还可以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学生布置一些探究性的实践作业,如搜集长江三角地区的自然环境、民俗景观等,并让学生根据自己所掌握的知识,阐述长江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同时也能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效果,有助于实现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目的。

3.结合生活元素,提升渗透实效

地理课程中有很多知识都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教师应该学会结合生活元素,从不同角度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与融合效果,以帮助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的同时,也能体会到其中所蕴含的文化,有助于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与融合实效。

例如,在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东方明珠——香港和澳门”的教学中。本课程旨在让学生深入理解澳门、香港的地理优势,并初步培养人地和谐的观念。在教学之初,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索香港和澳门的自然风光、旅游胜地以及人文景观,并设计出独特的旅游路线。这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主动性,还能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传承与发扬。在本课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生活情境“跟教师游香港和澳门”,教师可以扮演导游的角色,不仅要为学生介绍香港和澳门的情况,还应该为学生设计香港和澳门的旅游路线,并将一些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美食、民俗、建筑纳入旅游路线中,以强化学生对香港和澳门地区文化的认识,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使学生回答香港和澳门有哪些旅游资源、有怎样的区域特点等,并引导学生探讨香港和澳门地区中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此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效果。

总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智慧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和科学精神。它能够增强民族自信,塑造民族品格,促进社会成员的团结,为社会和谐稳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为此,本文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初中地理教学的渗透提出以下建议:教师可以先为学生播放准备好的教学资料,为学生营造真实、生动的教学情境,用情境教学的方式激发学生对少数民族文化的认识,有助于提升学生人文素养;教师需要提升学生对不同区域的认识,采取合理有效的方式进行引导,以帮助学生在了解不同地域景观的同时,也能对相关民俗文化产生兴趣;教师应该学会结合生活元素,从不同角度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效果,帮助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的同时,也能体会到其中所蕴含的文化。通过这些措施,教师可以有效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初中地理教学的渗透效果,有助于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从而实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赵辉《例谈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的初中地理创新试题设计》,《中学政史地(初中适用)》2022年第Z2期。

[2] 艾启英、张燚《初中地理教学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路径》,《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22年第7期。

[3] 彭金玲《融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地理教学实践——以人教版教材中“喀斯特地貌”为例》,《高考》2020年第35期。

[4] 魏春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地理教学中的渗透》,《家长》2022年第18期。

[5] 朱亚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渗透与融合》,《山西教育(教学)》2022年第3期。

[6] 池金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渗透》,《新课程》2019年第6期。

猜你喜欢

中华融合传统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