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新《课标》背景下初中英语教学与传统文化的有效整合
2024-01-01王田
王田
摘 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人们对于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而英语作为世界的通用语言之一,也是初中阶段学生学习的重点学科。在新课程改革深入推行的背景下,素质教育理念对初中英语学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将传统文化的渗透作为主要的教学任务,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因此,在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内容,将中国传统文化合理融入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学习不同国家文化的同时,也能够加深对本国文化的了解,形成良好的跨文化交往的意识和能力。本文主要分析了初中英语与传统文化整合的意义,并结合当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几点有效的教学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新《课标》 初中英语 传统文化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3.10.026
作为一门语言学科,初中英语的主要教学目标是提高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将学生所学习的英语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我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英语教学也需要与传统文化进行整合,才能够切实提高学生的英语能力。因此,在新《课标》背景下,初中英语教师有必要加强对这方面的研究力度,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在英语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让学生在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增强学生的传统文化学习意识。
一、初中英语教学与传统文化整合的意义
1.树立正确的“三观”意识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为学生传播人文思想是自身的义务与职责。英语教师要在教学中起到引导作用,让学生认识到传统文化学习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我国传统文化中蕴藏着很多道理,能够帮助学生对这个世界产生正确的认知。初中英语教师将英语教学与传统文化整合,可以在为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弘扬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品德,感受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以此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2.扩大学识范围
为了实现初中英语教学与传统文化的整合,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深入研究英语教材,挖掘英语教材中蕴含的中华传统文化,真正体会到传统文化对促进初中学生发展的意义,并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者,向学生传递正确的思想观念,让学生能够认识我国文化与其他国家文化的差异。通过传统文化的渗透能够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可增加学生的英语词汇储备,这对于英语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的提升也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
3.提升应用能力
初中英语教学与传统文化的有效整合,能够进一步增加英语课堂教学活动的趣味性,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课堂当中,保证英语教学活动能够顺利进行。当学生对英语学科充满兴趣后,就会更加积极地进行探索,形成一定的文化底蕴,在英语课堂上不断增加对词汇、语法等知识的思考,更加乐于与其他学生进行口语交流,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与沟通习惯。由此可见,初中英语教学与传统文化的有效整合不仅能够在课堂上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还能够有效提升学生交际能力与语言应用水平。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初中英语教师应有意识地融入文化,丰富英语教学内容,增加学生知识储备量,真正发挥出英语学科的教育价值。在英语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有利于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英语知识中蕴藏的历史文化与感情色彩,同时也有利于营造出良好的教学氛围,保证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英语是一门世界性的语言,合理融入传统文化,能够提升学生的交际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从而实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目标。
二、当前初中英语教学与传统文化整合的现状
1.教材中涉及的传统文化内容较少
在新《课标》进一步落实的背景下,初中英语学科课堂教学活动的理念、模式以及手段等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在教材文本编辑方面,教师运用了较多学生喜闻乐见的事物以及生活中的元素,契合了初中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与特点。总的来说,初中英语教学无论是教材还是方法的更新,都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但是,现行的初中英语教材中随处可见西方文化的内容,涉及我国传统文化的内容较少,导致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无法感知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长时间处在这种教学氛围下,就会导致学生逐渐淡化文化传播意识,并不利于学生了解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
2.教师并没有重视传统文化的渗透
教师想要传播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必须要借助语言的支持,才能够真正提升教学效果。从当前英语教学整体现状来看,部分教师并没有意识到借助语言的形式传播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而是将教学重点放在了如何提升学生考试成绩和掌握英语知识的方面,最终导致学生虽然可以熟练地运用语法解题,但是却不能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在实际生活和日常交流中,无法对传统文化进行有效传播。
即使部分初中英語教师意识到了在教学过程中渗透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却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而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便是教师教学经验积累不足,对于传统文化的学习也不够深入,导致学生在课堂中所学习的传统文化仅仅只是一些浅显的内容,并没有真正掌握其中的内涵与本质。因此,学生的学习质量也无法真正提升。
3.英语考试中缺乏传统文化的内容
当前我国教育形式一直处于应试的体制下,学生学习英语知识的目的也仅仅只是为了应付考试。因此,他们更加关注与考试相关的内容。然而,从历年来初中英语考试情况来看,并没有涉及很多关于传统文化方面的内容。即使偶尔出现,学生也不会投入较多的精力去研究和学习。这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无法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知。
4.教师教学内容规划不具备合理性
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要合理规划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理解能力与接受能力来设计教学方案,这样才能够使学生更加轻松地理解和掌握知识,以此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然而,从当前初中英语教学整体现状来看,很多教师都没有注重教学内容的合理设计,导致各教学环节的衔接性不够强,并且一直沿用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手段,为学生灌输大量知识。课堂教学中,教师处于课堂主体地位,学生处于被动地位,长时间采用上述教学模式,会导致学生出现厌学心理。背离了新《课标》的要求,也造成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不高,影响课堂教学效率。虽然初中英语教材中有些内容与我国传统文化息息相关,但受多年来传统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再加上国外文化的冲击,初中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仅仅只是讲解英语教材中的表面知识,没有深挖其中关于传统文化的内容,不仅不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传统文化,同时也不利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三、新《课标》背景下初中英语与传统文化有效整合的策略
1.合理安排教学工作
若想提升初中英语与传统文化整合的效果,那么提前做好教学安排工作非常关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利用引导的方式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带领学生分析中西方文化的异同点,并将其作为兴趣引导,培养学生形成跨化交流意识。英语教师可以借助现代化教学设备开展英语教学,这对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有帮助,同时还能够使课堂教学内容更加丰富,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不断提升他们的文化素养。
例如,在学习“panda”一词时,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为学生播放大熊猫的图片,然后向学生提出问题:“What do you know about pandas?”学生会想到“四川”“国宝”等关键词,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进行深入教学,让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华传统文化,之后引出“koala”“lion”“hippo”“giraffe”等动物,将上述单词与“panda”进行整合讲解,实现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融合,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
2.增加对传统文化的赏析
我国传统文化的底蕴与内涵十分深刻,通过教师对文化的赏析能够让学生感受文化的魅力。在英语课堂中,教师除了借助传统文化导入课堂之外,还可借助传统文化进行主题赏析,通过图片、视频和音乐展示传统文化,让学生深刻理解传统文化内涵。英语教学不仅仅只是为学生传授语言知识,而是要让学生在掌握英语语言的同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初中英语教师要围绕教材,将其作为传递情感的媒介,通过带领学生解读教材,更加深刻地理解其中的思想内涵。
在教学准备阶段,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中关于传统文化的教育资源,并制定出合理的教学计划,使传统文化与英语教学进行有效融合,在生活与学习之间搭建桥梁,使学生在运用英语的过程中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促进学生与传统文化建立联系,并以自己的角度创新和解读传统文化。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逐渐树立文化自信。
例如,在教学“vacation”一词时,教师可以将传统节日作为切入点,首先对学生提出问题:“What festivals do you know?”引导学生对上述话题进行讨论,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可以总结高频词汇,如“Spring Festival”,这个节日学生非常熟悉,教师将这个词汇作为核心,使用课件播放过春节时吃饺子、放鞭炮和贴对联的视频,然后再对学生进行提问:“Do you know why we eat dumplings in Spring Festival?”通过提问,教师解释饺子的内在含义,包饺子的意思就是将好运包裹住。通过对传统文化的赏析,学生会对我国传统文化产生更加深入的了解,學生可以深入地思考传统节日所蕴含的价值,帮助学生树立文化自信。
3.延伸拓展文化内容
英语教材中包含较多可以延伸的词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带领学生对词汇进行分析,让学生掌握单词的用法,深入挖掘单词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加强英语课堂中传统文化的渗透力度。
例如“century”一词的意思是“世纪、百年”,教师可根据上述词汇扩展到单词“history”,让学生从世纪和百年联系到历史,通过history也可以延伸出我国传统文化相关内容。英语教师可由此提出问题:“Do you know something about history?”“Who would like to show us the tips about different dynasty?”教师可向学生解释我国历史上各个朝代的特点,对于较为复杂的朝代应进行概括性讲解,并让感兴趣的同学自主查阅相关资料,提高学生对我国历史的了解。
4.合理安排对比学习
学生在学习西方文化前,对于中华文化也有一定的了解,教师可以对两种文化进行对比,这能够让学生深刻认识到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激发学生的民族情感。英语教师可通过对比,对学生的民族心理进行调节,让学生能够以客观的态度学习英语知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和学习态度,使学生在掌握英语知识和英语技能的同时,不忘中华传统文化。
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将中西方文化的比较作为主题,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讨论,为学生营造沟通和交流的空间,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运用能力。这种教学模式属于一种小范围的文化传播,每名学生对文化都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在交流中,他们思想碰撞产生火花,世界观和价值观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统一,强化了他们的文化自信心与民族认同感。
在英语课堂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教师应引导学生了解不同文化之间价值观念的差异,要让学生认识到学习英语是为了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坚定学生的文化立场。例如,在学习Way of life时,英语教师可以进行文化对比,英国和美国人见面时习惯用“kiss”和“greeting with a hug”等表示对友情和亲情的尊重,但是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初次见面必须保证自身大方得体,从而可引出“shake hands”这一主题。我国和其他国家的餐桌文化也存在较大差异,中国的主要就餐工具是筷子,而西方国家则是刀叉;座位上中国是以左为上,而国际上通行的坐法是以右为上,从上述内容也可以看出文化导致的差异。学生只有深入了解文化之间存在的差异,才能够真正了解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丰富内涵。
5.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新《课标》对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标准,显然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当代学生发展的需求,导致英语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较低。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对教学方式进行创新,更新传统的教学理念,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英语课堂当中,构建高效的英语课堂。同样,为了能够提高中国传统文化在英语课堂中的渗透效果,教师就需要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手段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对于自身发展的重要性,从而愿意去弘扬和传承传统文化。教师可以在教学活动中应用情境创设的教学模式,确保学生能够在加深对英语知识记忆和理解的同时,提高人文素养。
例如,在学习“Feelings and impressions”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为学生播放一些我国名胜古迹的画面和视频,让学生进一步感受祖国的伟大,从而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形成良好的爱国主义情感。如教师为学生播放中国万里长城的视频,并引导他们说出长城的英文:“One who fails to reach the Great wall is not a her.”让学生在掌握英语词汇的同时,对传统文化产生深入了解,以此来提升教学效果。
总而言之,在初中英语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很有必要,教师应积极转变教学理念,结合教学实际情况渗透传统文化知识,在提高学生英语能力的同时,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王寒星《分析中华传统文化与初中英语教学的融合路径》,《校园英语》2022年第49期。
[2] 王辰《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的策略》,《校园英语》2022年第47期。
[3] 刘丽《初中英语教学中中国传统文化的渗透》,《校园英语》2022年第46期。
[4] 陈静《用英语讲述传统故事——初中英语课堂上的中华传统文化渗透之我见》,《校园英语》2022年第45期。
[5] 谈笑《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进行文化教学的策略》,《教育艺术》2022年第10期。
[6] 王佳佳《运用微项目在初中英语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研究》,《英语教师》2022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