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英语教学的策略研究

2024-01-01张青松

关键词:中华英语教学传统

张青松

摘 要:在当前阶段,随着新教育理念的不断落实,我们逐渐重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教学中的渗透,并将其与小学各个学科紧密相连。尤其是在英语科目的教学中,更需要体现出我国的传统文化。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国际间的交往也日益频繁。一些西方文化备受年轻人追捧,进而影响到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因此,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我们不仅要有效地传授英语教材上的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需要建立多元化的教学活动,让学生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将逐渐形成良好的英语学科素养,并树立正确的“三观”。这将对学生日后的学习和發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小学英语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3.10.023

在当前我国综合实力持续增强的背景下,跨国际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教育行业需要不断深入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逐步将中国的传统文化内容渗透到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能够深刻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有效培养他们的语言交际能力,为社会主义文明建设做出贡献。因此,在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英语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必须创新和优化教学方法,融入现代化教学元素,以提高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地位

一、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从对西方文化的吸收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角度分析,在小学英语教学各个环节中融入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十分有必要的,也是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内容。在两者相互融合之后,小学英语教学能够满足当前学习外国优秀文化的实际发展需求,同时也符合弘扬和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理念。因此,这种融合具有一定的现实教育意义。

在小学英语课堂中,由于四五年级学生年龄的限制,他们在吸收英语知识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难以理解的问题。为了增加对英语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我们需要结合英语文化资源进行学习。由此可见,教师在教学中充分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使学生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区别,在实际对比和借鉴之后,进行评鉴和区分,加深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弘扬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这一教学理念,是当前教学至关重要的一部分。

与此同时,由于我国传统文化底蕴十分丰富,是我国发展和进步道路上的文化瑰宝。在新时期教育背景下,教育的目标之一就是发扬和传承传统文化。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各个学科教学都需要融入更多的传统文化内容,这将成为未来教育发展的必然举措。

英语作为西方国家的语言,涉及一些特定的历史背景。因此,在具体的教学阶段中,我们需要了解西方国家的历史文化,以帮助学生提升自身的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在传统文化渗透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更多地讲解中国的传统节日和饮食文化,并与西方文化进行横向比较。通过这样的方式,我们可以促使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并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

除此之外,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有利于对学生开展文化教育。针对小学生的文化教学,对学生个人的品质的塑造有重要意义,能够促使学生产生文化认同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同时,教师在不断更新和改进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方法之后,能够吸引学生学习英语知识的兴趣,便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内容在小学英语课堂中的良好渗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在不断创新和改革教学策略和手段之后,可以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内涵和人文素质,确保学生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能够保持坚定的中国文化自信,不会存在盲目崇拜西方文化,不会有崇洋媚外的现象。因此,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二、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1.过于重视语言知识教学,传统文化的渗透不够全面

英语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特征比较明显。从近些年我国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情况来看,教师过于重视英语成绩,进而在教学过程中更加倾向于对英语词汇、语法以及句型进行教学,经常忽视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无法让学生在英语语言学习过程中感受中西方文化之间的不同之处,语言学习效果也不佳。

同时,由于小学四五年级的学生年龄比较小,语言思维和学习能力尚未成熟,需要教师有足够的耐心,才能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养。但是,在实际教学期间,教师要引领学生建立正确的文化意识和价值观,教师无法把这一教学理念落实到位,导致英语语言表达和应用质量比较差,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和吸收不够全面,无法激发学生的爱国意识,使学生的全球视野受到很大限制,影响到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2.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的体系不够健全

相关调查显示,我国大部分教师已经意识到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能够提高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效率,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英语知识。然而,在当前的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文化教育的渗透效果呈现出碎片化和单一化的特点,这使得学生无法进行系统性和全面性的学习。同时,在传统文化渗透体系的构建过程中,教师过于强调知识深度,却忽视了整体性教学,导致学生对传统文化系统性的了解相对较少,从而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发展。

3.传统文化实践活动比较少

为了有效把中国传统文化渗透到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在课堂上设立教学主题,通过建立传统文化实践活动,在思维方式以及价值观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合理化和科学化的引导,促使学生在此期间感受到文化的重要性。不过,从小学四五年级的英语教材内容中可以看出,大多数知识由西方文化构成,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内容少之又少,导致学生无法体会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和内涵。同时,小学阶段的学习,正是学生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关键时期。一旦学生此时得不到传统文化知识的教育,对传统文化产生陌生感,之后再接受传统文化教育就存在一定困难。比如,当前很多年轻人比较喜爱圣诞节以及感恩节等西方节日,对中国的重阳节、清明节以及端午节等传统节日的内涵以及节日的由来了解不足,这说明学生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不够。

三、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英语教学的有效策略

1.把传统文化融入英语词汇教学中

在新课改教学模式下,词汇在小学英语教学内容中占据重要比例。学生对词汇的扎实掌握是有效把握英语句式和阅读文章的前提条件。因此,教师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应重视词汇教学,并提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元素渗透的合理性。尽管小学英语词汇相对简单且整体词汇量适中,但过去陈旧的教学方式导致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对一些英语词汇的记忆不够扎实,从而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将西方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有机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最大限度地提高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质量,增强学生的课堂体验感。

例如,在外研版教材五年级下册Module 3 Unit 1 “She had eggs and sausages”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规律,对教学方案展开针对性和合理性的设计,从实际出发,引导学生不断学习和领会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在了解教材内容的基础上,鼓励学生用英语表达出自己喜爱吃的食物,像“noodle”“dumpling”等,培养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强化学生对英语词汇的记忆和认识。与此同时,教师也可以让学生以小组讨论的方式,谈论自己喜欢的节日,像“Spring Festival”“Mid-autumn Festival”“National day”等,并且把这些中国的传统节日和食物联系到一起,对学生进行提问:“在中国传统节日中人们经常吃哪些食物?”这种生活化的教学模式,能够提高学生的互动效果,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散,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对传统文化知识渗透效果的提高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2.采用阅读教学和情境教学的方法

基于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可以采用情境教学方法,教师要对传统文化知识进行深入了解,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促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有利于对学生学习兴趣以及英语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

在情境化教學方法的实施过程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学生感知能力的提升。例如,在对西方圣诞节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围绕教材内容,鼓励学生对各种节日进行讨论和交流,联想到实际生活中的节日习俗,像在“Spring Festival”会吃饺子、在“Dragon Boat Festival”会吃粽子和赛龙舟等。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营造轻松和愉快的教学氛围,提高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另外,在整个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也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了解,为学生推荐带有传统文化的英语阅读材料或者课外书籍,拓展学生的知识。教师可以借助现代化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为学生收集大量的阅读素材,可以是童话故事,也可以是寓言故事,在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有效提高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促使学生全面发展和进步。

3.找到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契合点

众所周知,教材是教学活动开展的保障,当前小学英语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内容不多,需要教师不断深入对教材内容的分析和研究中,确定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思路,合理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对小学英语教材内容加以补充,促使传统文化元素的渗透更加高效。

例如,在对中国的十二生肖进行讲解的过程中,可以引入国外的“Constellation”“Food and drink”等内容,不断引导学生对“Fish”“Tea”“Potato”等中国传统美食加以记忆,促使学生英语学习兴趣得以提高,让学生准确区分中西方文化的不同之处。

4.创新教学内容和方法

在小学英语教学体系中,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堂教学活动中,需要教师不断创新和改革教学方法,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和形式,为学生带来现代化的课堂教学,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创新意识。

第一,教师要对英语教材内容加以优化,把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有效渗透到小学英语教材中。基于新时期教学理念和要求,以往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已经无法满足当前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传统文化教学内容比较少,并且受到教学时间的限制。所以,在对英语教材内容进行优化期间,可以把中国传统的民俗习惯、节日习俗、风土人情、哲学思想以及服饰文化等内容,融入英语教材中,促使学生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产生正确的认知和理解。

第二,教师要依托新课改教学要求,积极创新和改革教学策略和手段,重视对传统文化的传播。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重视学习的实际效果。为此,我们可以利用影视作品、报纸期刊等传播途径,编制英语教学课件,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同时,与传统语言文化知识进行对比学习,以促进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和内涵的不断探索和挖掘。通过多样性和丰富性的教学途径,学生将提升自身的学习水平和能力,逐渐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此外,教师也应重视自身文化素养和业务能力的提升。作为榜样,教师应从言行举止上传达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神,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教师应勇于尝试和探索,促使中西方文化实现完美融合。

5.完善评价体系,重视对传统文化的评估

完整的教学评价体系在小学四五年级教学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是评价教师教学水平的直接途径,也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总结,促使学生全面理解和认识自身在学习过程中的不足之处,通过采取有效的学习方法弥补对英语知识掌握的不足。因此,在将传统文化纳入评价机制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需要提高对其的重视程度。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时间,深入到传统文化的学习活动中,我们可以采用师生互评、学生自评以及生生互评的评价模式,以正确指导学生展开相互监督。这种评价模式有利于学生思维的碰撞,在相互交流和探讨之后,积极分享自己对传统文化的看法和学习经验,从而提高学生对英语的知识理解和掌握程度,促使学生英语素养的形成。进一步满足国家提出的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理念和要求。

除此之外,教师也要把传统文化内容融入随堂考试范围中,积极开展单词英汉互译以及英语语言讲故事等教学活动,促使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能力得到提升。在教学任务结束之后,教师要让学生对课堂效果进行评价和反馈,促使教师根据学生反馈出的建议和结果,不断调整教学方案和策略,并且把学生在传统文化学习过程的具体表现也纳入综合测评环节中,防止传统文化教学模式过于形式化和片面化,要真正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合理融入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促使英语课堂教学效果更加显著,为国家培养一批又一批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总之,针对当前我国传统文化渗透效果不佳的问题,学校和教师要引起重视,合理选择时机,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效渗透到小学英语教学体系中,提高两者之间的融合效果,拓展学生的知识,加强学生对英语知识的吸收,为中华文化的传播和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 潘友平《如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融入小学德育教学》,《求知导刊》2019年第47期。

[2] 成宛励《小学英语教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探讨》,《英语画刊(高级版)》2019年第32期。

[3] 张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英语课堂的教学策略探究》,四川师范大学2019年硕士论文。

[4] 褚婷婷《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如何融入中华传统文化》,《文化产业》2018年第24期。

[5] 张录文《跨文化教育视阈下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探讨》,《高教学刊》2017年第18期。

猜你喜欢

中华英语教学传统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巧用“五法”激趣——以英语教学为例
如何提高英语教学的有效性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