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
2024-01-01姜世侠
姜世侠
摘 要:我们国家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教育、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小学是基础教育的初级阶段,小学生的求知欲很强,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能使同学们更加热爱中华优秀文化,把中华优秀文化所包含的价值观念,内化到自我修养之中。本文从前人的经验和教学实践出发,对中华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进行了探讨,希望能对我国小学语文教学有所帮助。
关键词:传统文化 小学语文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3.10.003
在历史的长河中,无数优秀的学者通过不懈努力,创造出了一部又一部动人心魄的文学巨著。这些优秀的文学作品,是我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在经历了漫长的时间之后,依然会绽放出璀璨的光彩。当今社会,为了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教师要从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吸取知识和养分,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心。作为一门具有鲜明的人文特色的学科,语文是渗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民族智慧的结晶,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传统文化概述
“文化”是一个极其广泛的概念,是一种历史与社会现象,其内容不仅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意识层面,还包括自然科学、工艺技术、语言文字等。正是由于有了文化,人类社会才能变得五彩缤纷,并得以持续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在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中孕育出来的,它是中国文化的精髓。传统文化包含了儒家、道家、墨家等多种文化形态,还包括节日、饮食、服饰、曲艺等民间习俗,是一种文化的精华和文化的结合。因此,传统文化在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中有着极其丰富的内容和表现形式。为此,在新的发展阶段,我们要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二、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性
1.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小学阶段是小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教师开展德育工作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了五千多年,蕴含着丰富的生命哲学和价值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巧妙地引入传统文化,对小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重要的指導意义。
2.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方面具有很大的作用。教师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语文课堂,学生通过对古文、古诗词等知识的掌握,能够增强自己的语言能力。汉字是我们认识和理解中华优秀文化的一个重要手段,所以汉字的教学十分重要,教师要从汉字的起源和发展过程出发,把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入课堂教学中,从而激发学生对汉字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的语言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3.有助于增强学生在课堂上的情感体验
新课程改革强调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德育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方式,也是提高语文学科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所以,在实际的教学中,应基于小学语文的课程特色与新课改要求,深化对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以新《课标》为指导,加强德育工作。
就风俗而言,不管是个体的行为还是当地的风俗,都是一种与社会结构密切相关的社会现象。我国古代大多是以家族为单位进行社会活动的,因此,中国人的家庭意识非常强烈。如将《三字经》等内容纳入课程,可以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使学生在课堂上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由此可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提高人们的社会责任感,增强对家庭的认识。
4.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将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教学结合起来,能够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提高他们对语言的理解能力,增强他们的民族自信心。从教育实践来看,通过组织诗朗诵,组建传统文化兴趣小组等方式,可以有效激发小学生的爱国热情。这样的教学活动,不仅能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出传统文化学习氛围。同时,同学们在这种情况下,能够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感受到学习汉语的快乐。
5.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
网络时代,外来的文化对我们的传统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推崇西方文化,这对国家的长期发展是十分不利的。小学语文教师需要重视这个问题,充分利用学科优势,将传统优秀文化融入课程当中,通过引导和激励,让孩子们从小就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感染,接受良好的教育,体会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了解中华传统文化,了解国家的强大,从而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一种文化认同,培养民族精神,增强文化自信。
6.有助于延伸语文教学空间
长期以来,我国小学语文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许多学校把升学率当作教师的考核指标,这与素质教育的观念是背道而驰的。在传统文化与教育融合的需求下,教师可以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每一个教学环节当中,从而使语文教学资源得到拓展。教师在文化教学中将语言知识与传统文化有机融合,有效拓展了语文教学的空间,丰富了教学形式,使学生更好地了解传统文化,并逐渐引起学生的共鸣。通过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教学,学生就会敢于创新,成为引领时代文化的先锋。
三、现阶段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课堂存在的问题
1.学生缺乏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
部分小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缺乏足够的了解,尤其是不清楚传统文化的内涵。此外,有些教师在教学中采用的是以背诵为主的枯燥机械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对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缺乏浓厚的兴趣。
2.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差
一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对小学生来说太过晦涩难懂,致使一些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失去了兴趣,缺乏学习自觉性。自主化学习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帮助他们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从而增强小学语文课堂的交互性。当前,我国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的许多问题,都是因为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不足。
3.忽视学生的体验
小学语文教师要将传统文化融入课堂教学中,必须注重学生的直观感受。只有让学生亲身体会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學生才能进行自主学习。然而,在目前的小学语文传统文化教育中,许多教师都是从自己的教学经验出发,在设计教案时,往往都是以自己为主导。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对古代诗词进行朗读,并对其进行赏析、背诵,希望以此方式让学生体会到古典文化的魅力。殊不知,这种教学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学生的学习体验,使其很难对古诗文与传统文化产生兴趣,最终导致传统文化融合作用的失败。
四、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策略
1.结合文化故事,以兴趣为引导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教师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让他们全神贯注地学习语文,然后通过寓言故事、神话故事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鼓励他们进行学习和探究,这样才能为学生掌握语言知识奠定良好的基础。
例如,学习部编版教材五年级《将相和》一文时,在授课时,教师以《史记》为着手点,先通过讲故事的形式来给学生讲司马迁的故事,之后引出本节课的内容;最后,在讲解完相关历史背景后,教师可以介绍廉颇和蔺相如这两位主人公的优秀品质,以引起学生对《史记》的浓厚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对文本中两位主人公的优良品德进行介绍,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结合学生对表演和模仿的爱好,在文化情境中引发思考
情境教学是把学生引入到一个特殊的情境中,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认识,并将自己代入到各种情绪中,从而加深对课文知识的理解。小学阶段的孩子们活泼、爱表演、爱模仿,因此,在传统文化的浸润下,教师可以根据这种特征,创设教学环境,通过把教学内容与传统文化相融合,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例如,在部编版教材《离别的礼物》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离别”场景的演出,能使学生能更好地了解“别离”。教师可以挑选一首自己喜爱的离别诗来进行演绎,使学生对“离别”产生更深的了解。表演形式不受限制,可以朗诵诗歌,也可以再现情景,总之,学生要成为作品中的人物,在情景的影响下,引起学生的思考。比如教学《赠汪伦》一课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分别扮演汪伦和作者,来表现分离的一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想自己临别时的感受,并用这样的情绪来朗诵。与此同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一些带有离别情感的音乐,为学生营造出一个符合课文情境的氛围。并引导学生想象一下自己送别亲人、送别朋友时的内心感受,不断地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能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深刻思考,回想自己的离别场景,增强对感情的领悟。
3.以活动为导向,挖掘诗词意蕴
在现代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将“以生为本”的理念贯彻到课堂教学中,通过探讨、思考、学习、练习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通过自主学习,我们可以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堂中。在传统的诗歌教学中,教师常常要求学生背诵、默写,而忽视了对诗歌内涵的教学,导致学生对诗词的认识不到位。因此,教师可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学过程。例如,教师可以为学生指定时间,组织一场关于诗歌和文学的竞赛——做一份手抄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将他们分成不同的小组,每组挑选一些在课外读到的诗词,然后编辑成自己的手抄报作品,并通过投票来选出其中最优秀的作品。在这个活动中,同学们可以对诗词的内容进行深入讨论和分析,也可以就诗中的理解和文化的意义进行交换。这样既可以让同学们体验到团队合作的快乐,又可以让同学们更好地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价值和意义。
4.积极采用信息技术手段,强化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感知
为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具生命力和活力,要使优秀的传统文化在课堂上焕发出勃勃生机,就必须把它和多媒体技术结合起来,让它以符合学生审美特点的形式,将抽象的知识和文化现象具象化地展现出来,让学生积极参与到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中来,使他们了解优秀的传统文化。
以经典的《大禹治水》《夸父逐日》《盘古开天地》等古典故事为例,如果只是用静态的方式来进行教学,课堂的表现力很难彰显出来。这时候,通过视频与图像结合的方式,教师就能营造出一个神话般的场景。例如,在学习《盘古开天地》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视频的方式将整篇文章内容再现出来,如《一分钟了解盘古开天地》等,促使学生对课文的内容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再从“文言文”中摘录一段,比如“气成风云,声成雷霆……血液为江河,筋脉为土地。以肌肉为土,精华为珠玉,汗如雨泽”,并配以相应的图画,使学生能理解“江河”“田土”“雨泽”等词语的含义,而“声为雷霆”等语言,则能将“雷声”作为视频材料,调动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强化学习效果。这样的学习也可以使学生了解古代人在使用语言时与现代人的不同,从而实现文言文的启蒙教育。教师综合运用信息技术,以各种方式展现传统文化,能够在提高学生视觉感受的同时,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5.多种活动方式,渗透传统文化
进入语文学习的高级阶段后,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思考和理解力。在实施教育辅导的过程中,教师必须要具备一定的教学手段。如果教学方式过于死板,那么学生就会丧失学习和探究的兴趣,甚至会产生抵触情绪。因此,教师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将传统的课堂教学进行改革,将经典故事、成语典故、节庆习俗等各种形式的文化内容,以科学有效的方式进行传播。在传统的教育中,小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被动地记忆、背诵,学习的积极性很低,学习效率也很低。以传统文化为基础的语文教学应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让学生积极探索文本的内涵,积极地开展阅读活动,提高自己的自学能力,从而在不断地积累和阅读中,提升自己的语文综合能力。在对学生进行文化知识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将课堂内容与节日相结合。举例来说,在重阳节的时候,教师可以给同学们讲一讲这个节日的由来、习俗和习惯,让同学们了解古人是怎么过节的,与如今又有何区别。在此过程中,学生的认知和体验会表现出巨大的差异。教师们可以用视频、图片等形式,让同学们了解喝菊花酒、登高等传统习俗。通过以上介绍,同学们对重阳节的由来、尊老爱幼的习俗产生了一定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教师也要指导学生去发掘、认识和了解当地的习俗,并能真切地体会到传统文化的力量。
综上所述,现代教育背景下,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中,不仅是一名教师必须具备的能力,更是一种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手段。因此,教育工作者必须在小学教育阶段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文化引导,并将其融入教学之中。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等方面进行分析,从而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的语言和文化素养得到全面提升。教师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寻找教材与传统文化的关联,从而在课前导入、情境创设、实践活动中充分融入传统文化,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为其营造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使其成为新一代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 唐仁、张冰艳《以根育人 以文化人——寻找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优秀传统文化》,《现代中小学教育》2022年第10期。
[2] 裴环琴《运用“137累积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探究》,《创新教育实践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一)》2022年。
[3] 吴东轩《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意义与策略》,《汉字文化》2022年第19期。
[4] 王格《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融入》,《名师在线》2022年第28期。
[5] 陈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策略——以部编版教材为例》,《家长》2022年第2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