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语文教学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2024-01-01聂姣
摘 要: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语文课程具有重要作用,教师在语文课堂上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可以丰富课堂内容,又能增强教学的趣味性,顺利完成语文教学目标。鉴于此,本文分析了高职语文教学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问题,探讨问题的成因,并结合高职院校语文教学的特点,给出提高语文教学中有效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措施。
关键词:高职语文 传统文化 渗透策略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3.10.016
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之间有着本质区别,其目标在于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学生经过数年学习后掌握相应岗位所需要的技能与知识,属于典型的职业教育。在高职语文教学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打破传统语文教学模式的限制,筛选合适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顺利完成语文教学目标。
一、高职语文教学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面临的问题
在高职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落后,一些学生存在各种心理障碍,加上对课程重视度程度不足,使得实际教学效果不理想,这些问题都需要及时解决。这就需要做好归纳分析,具体如下:
1.教学理念与方法落后
近年来,我国不断提高对职业教育的重视度,高职院校在校学生数量显著增加,但社会整体对高等职业教育依旧存在偏见,这一情况短时间内无法改变。出现这一情况的原因在于,社会没有认可高职教育在国民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高职院校内部出现优秀教学人才流失、教育资源相对匮乏等情况,语文教学理念落后,未能有效利用教育信息化技术。出现这一情况的原因的在于语文教师实际教学时依旧选择传统教学方式。加上高职学生学习任务重、时间紧,语文课程课时有限,传统教学方式无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但却可以提升成绩。
因此,语文教师在综合考量后,依旧选择自己熟悉的教学方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未能及时更新其教学理念,仍存在较大的唯分数论倾向。这种状况对课程产生了不利影响,使得讲授过程变得复杂且困难。师生双方都不愿意去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因此无法显著提升教学效果。传统高职语文教学中,教师依据教材上课,学生只需认真听讲,准确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就可以,造成部分学生缺少参与课堂的意识。教师也会在考前归纳各种知识点,学生仅需要做笔记、背诵知识点,养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习惯,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的提升。
2.学生对语文学习存在心理障碍
语文作为高职院校各专业的主要课程,学生普遍反映实际学习难度较大,造成部分学生出现厌学、自卑、浮躁等学习心理障碍,出现消极情绪,这也是影响语文学习的主要因素。很多高职学生语文学习过程中都遇到过自卑这一问题,主要原因是很多学生中学阶段语文基础薄弱,缺少语文学习兴趣。同时,高职院校学生在中高职阶段学习成绩处于中下游水平,本身长期受到学习的困扰,也得不到教师的赞赏,心理处于自卑状态。进入到高职院校后,学生本身语文基础薄弱,难以理解教师所讲内容,随着教学难度增加,后期更是难以适应。
如果学生在语文学习时频繁遇到挫折,容易出现不同程度的厌学情绪。一旦出现这一情况,学生对语文课堂缺乏兴趣,课堂上就会出现注意力分散、说话等情况,此时如果教师强迫学生学习,他们则会产生逆反心理。当学生出现厌学情绪后,实际学习效率更低,课堂上如坐针毡,无法静下心来思考与分析问题。这些情况的存在,直接影响了学生语文学习积极性,降低了学习效果,学生的学习成绩一路下滑。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准确把握学生心理,解决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效率。
3.语文重视度不足
语文课程作为各专业课程学习的基础,学生的语文能力直接影响到后期专业能力的提升。部分高职院校为了提高学生就业率,出现过分放大专业课程的情况,持续增加专业课程的教学课时,导致师生出现忽视语文课程的情况。一些学生到高职院校上学,目的就是想掌握一门手艺,因此认为学好专业课程就行,语文课程对以后从事的工作没有作用,学习语文也就没有意义。一大部分学生不重视语文课程学习,忽视语文的价值。
同时,高校扩招背景下,高职院校招生与学生就业面临着挑战,最直观的体现就是高职院校生源质量受到影响,生源数量也在减少,很多学生语文基础薄弱,造成他们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困难重重。教学实践发现,大部分高职学生觉得专业课是自己以后立身的根本,愿意主动学习相关知识,语文课程对自己没有作用,不愿意主动学习,也就很难产生语文学习的兴趣。虽然很多高职学生缺少语文学習的兴趣,但这一年龄的学生具有极强的可塑性,语文教师可以做好引导工作,激发其学习兴趣。
二、高职语文教学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问题的成因
1.无法保障师资力量
社会普遍认为高职院校培养的是一线体力劳动者,学生职业前途暗淡。这一背景下,部分高职院校无法保障充足的师资力量,加上财政拨款的减少,使得校内相关设施无法及时更新,教学设备陈旧落后,很多高素质人才不愿意进入高职院校执教,他们认为高职院校职业前途迷茫。另外,虽然大学语文是高职院校的必修课,但很多院校并不重视这门课程,忽视对语文教师的专业培训,造成很多教师不愿意开展语文教学。高职院校内存在教师学历水平低与能力不足的问题,加上“双师型”教师数量有限,无法满足实际教学需求。
语文教师整体水平不足,教学素质有待提高。相当一部分高职语文教师教学观念落后,欠缺专业知识,缺少教学创新意识。在语文课堂上,一些教师沿用传统方法,教学过程中忽视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使得课堂氛围沉闷。部分教师没有考虑高职学生的具体特点,未能结合实际情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实际教学效果不理想。少数语文教师欠缺责任心与耐心,觉得学生基础差,直接沿用以前的教案,上课时不考虑学生能否接受教学内容。
2.对学生缺少关怀与沟通
良好的情感有助于推动事物的发展。高职语文教学中,师生进行情感层面的沟通,可以激励学生主动学习。实际中,大部分高职学生在中学阶段成绩就处于中下游,日常学习生活中很少得到成人的夸奖或鼓励,使得他们在课堂上不愿意与教师互动,处于压抑状态,缺少情感交流。同时,还有部分特殊家庭的学生,处于离异或关系紧张家庭中,内心渴望与人交流沟通,如果教师可以做到这一点,就会形成融洽的师生关系,激励学生主动学习。
一些语文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遇到挫折,就会丧失教学热情,在教学过程中态度敷衍,很多学生因为教师态度敷衍,觉得语文课堂枯燥无趣,上课时容易走神。学生成绩不理想就得不到语文教师的重视,长期下来会丧失学习兴趣,语文学习成绩越来越差。部分学生长期处于这种环境下,觉得自己被忽视,继而产生逆反心理,开始讨厌语文教师,受到这一情绪影响,逐渐出现厌学情况。
3.缺少正确的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不明确会让学生丧失学习的动力与方向,整个学习活动都是盲目的,也很难持续下去,学习效果可想而知。实际中,相当一部分高职学生缺少学习目标。这种随遇而安的学习模式,导致学生的学习效果不理想,这也是造成学生缺少学习主动性与兴趣的主要原因。学生语文学习目标缺失,也就无法体会到语文学习的快乐,也谈不上目标达成时的喜悦。因此,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构建正确的学习目标,切实发挥这一目标作用,激励学生主动学习。
与此同时,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能够切实发挥自己的学习主动性,提高学习效率。在教学实际中,高职院校为了招生数量,不断降低录取标准与要求,使得大批基础差的学生涌入到校内。相当一部分高职学生缺少正确的语文学习方法,学习过程中灵活性不足,习惯生搬硬套,当题目出现变化时,就无法解决问题。此外,一些学生在课堂上盲目记笔记,错过教师讲授的重要知识点,导致后续学习遇到困难。这时就需要语文教师主动帮助,引导学生掌握正确学习方法。
三、高职语文教学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措施
高职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综合考虑高职学生的认知特点,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案,实现语文教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顺利完成教学目标。
1.有效融入国学经典
国学经典中的儒家文化,可以跨越时空,引发学生的共鸣,启迪人的思想,拓宽文化视野。修身作为个人成长的基础,学生要想实现长远发展,就要充分利用知识武装自己,提高道德修养水平。在未来的工作中,学生必须以认真负责、无怨无悔的态度去面对各种琐碎事务。同时,通过学习国学内容,能够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优秀传统文化,丰富自身的知识储备,并掌握古人为人处世的哲学,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
现阶段高职学生存在语文基础不扎实,文化素养与综合素质偏低的情况。高职学校内,经常见到类似现象:学生考试不及格辱骂教师;被教师批评几句,转头就寻短见;同学之间因为小事恶语相向;迷恋游戏、网络小说无法自拔等。这些都是学生情商不高、学习态度不端正的表现。究其根本,就是学生缺少正确是非观念与良好人文素养。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融入国学经典的教育内容,可以升学生的素养。
同時,国学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传承国学就是传承传统文化。高职学生作为社会未来的建设者,让国学走入语文课堂,可以让他们了解、学习与掌握国学,提升自身的文化修养水平。此外,在卷帙浩繁的国学经典面前,语文教师是领路人,在传播经典、引导学生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将经典以朗读形式传播,在日常教学中有计划地组织学生阅读经典,如《三字经》《千字文》《论语》《孟子》《孙子兵法》《古文观止》等。通过“经典诵读”,让学生慢慢养成孝顺父母、懂礼貌、知礼仪、有教养的良好习惯。同时,学生能够在读经典中潜移默化地提高文学修养,增强语言表达能力。
2.主动推进课程思政
在大学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致力于有效地促进和优化学生的语文素养,以更好地满足学生自我发展的需求。然而,要进一步推动学生健康进步,我们需要对课程思政的融合进行科学、准确的探究。通过有效融合课程思政和语文教学,教师不仅能够实现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同时还能将其潜力全面激发出来。大学语文教师可主动与思政教师进行长效化衔接,主动向思政教师“取经”,依据思政教育方向和内容,对语文思政进行有效的发掘和运用。对于大学语文教师来说,要能在语文教材中发掘思政元素,借助语文教学实施科学而高效的教育,以此使学生真正体会语文思想。
教师可以采取“二向三导”的教学方法,所谓“二向”,即从横纵两个方向上进行教学,横向以学生认知规律为出发点,循序渐进地实施教学,纵向上从教学层面将思政融入其中,并且渗透于教学全过程。所谓“三导”就是在课前进行预习、课中指导学习,课后指导复习,学生是中心、教师是主导,从不同角度切入,进行授课,即围绕教学内容开展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深入思考与分析。从课前预习的角度出发,把语文思政资源纳入课前学习,利用多媒体的教学方式,呈现思政内容,让语文教学内容更加丰富。
3.结合工匠精神进行培养
国学教学的过程是引导学生对其进行品读和审美的过程,要求学生既要能“深入其中”,又要能“感乎其外”。高职生无论是知识积累还是认知水平都已到达一定高度,教师在开展国学教学时,要通过不断引导,帮助学生在审美中逐渐形成独属于自己的个性化感悟和深层次认知,从思想上领略我国的国学精神。国学课堂上,教师利用语言激发与引导学生深度思考,结合生活经验进行想象,能够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提升创新能力。
高职人才培养过程中融入工匠精神,有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切实满足市场上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学校可以请一些工匠大师到学校为学生讲课,就如同中央电视台推出的系列节目“大国工匠”一样,学生静下心来,听大师讲他们出名前的故事。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对于学生能够起到意想不到的激励和督促效果。
此外,唐代诗人韩愈在《师说》中提道:“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这句话表明,具有较高的教学水平的专业教师可以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疑惑,同时也会对学生的学习以及道德品质、人格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教师在开展高职语文国学经典教学时,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国学素养,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国学经典。
总之,新时期高职语文教学面临新的困境,语文教师需要主动创新,调整语文课堂教学模式,进一步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满足学生的成长需求。同时,教师要合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分析问题,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顺利完成语文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高职人才的质量。
参考文献:
[1] 莫艳萍《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视域下高职语文教学团队建设研究》,《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2年第20期。
[2] 陈菲《高职语文教学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问题与对策研究》,《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22年第30期。
[3] 刘声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高职院校思政教学的创新研究.》,《现代职业教育》2022年第37期。
[4] 周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路径研究》,《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2022年第8期。
[5] 陈莉《大语文教育观下五年制高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研究——以古诗文教学为例》,《全国优秀作文选(教师教育)》2022年第4期。
(聂姣,1984年生,女,汉族,山东烟台人,大学本科,讲师,研究方向: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