渗透传统文化,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果
2024-01-01何秀英
何秀英
摘 要:中华传统文化反映着中华民族所独有的风貌,在如今的小学语文教育过程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当今网络时代,快节奏的文化盛行,然而,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却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令人遗憾的是,许多小学生对网络流行语了如指掌,却对真正的珍宝——传统文化知之甚少,甚至将其弃之不顾。语文作为最贴近中华传统文化的学科之一,在教学中如何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既能够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习语文知识,又能够传承传统文化,是当代语文教师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本文主要探讨的是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如何润物细无声地对孩子渗透传统文化知识。希望能为教师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 传统文化 课堂创新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3.10.010
在我国所实行的九年义务教育中,小学阶段就占据了三分之二的时长,不仅仅是因为需要学习的内容多,需要更长的时间来打好基础,更是由于小学阶段孩子接受知识的速度比较慢,这也导致小学生在传统文化的传承上或多或少会出现一些问题。对于教师们来说,教育应该是“润物细无声”的,不仅仅是在学科方面,传统文化方面也应如此。将传统文化与课本内容有机结合,才能更好地向学生传授知识。
一、为什么要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拥有着五千年的历史,被称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而熟知历史的朋友应该都知道,其他三大文明古国都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灭亡了,即使是依然存在的印度,也和古印度几乎没什么关系,唯有中国一直存在至今,所依靠的正是不曾断代的优秀传统文化。同时,这也是中华民族强大凝聚力的体现。然而,这种凝聚力能够延续至今,并不仅仅依赖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之处,更归功于其独特的兼容并蓄特性。正是这种特性,使得中华传统文化始终保持着年轻的活力,顺应着每个时代的发展需求。时至今日,中华传统文化仍然拥有许多优秀的品质,值得我们继续传承和弘扬。
以忠孝文化为例,它是以法家、道家、儒家、墨家等诸多文化体系为核心形成的一种东方所独有的综合性文化元素,在文学、艺术等诸多领域均有所体现,包括但不限于诗歌、绘画、音乐、书法等表现形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们应当将课本内容同优秀的传统文化相结合,达到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教育的目的,不仅体现了传统文化的教育性,更兼有美育的优点,促进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
不同于国外常见的童话、寓言故事等启蒙内容,我国也有相当优秀的启蒙读物,如《三字经》《千字文》等。教师应当在带领学生阅读这些优秀启蒙作品的同时,引导学生深刻领会优秀文化的精髓。这些优秀的启蒙读物,本身就带有教育的内容,学生越深入理解这些内容,就越能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才能在多元化文化冲击的当代,拥有抵抗不良外来文化侵蚀的能力,积极应对更多的国际挑战。
二、优秀传统文化对语文教学的影响
1.传承文化精神内核,促进爱国主义教育
我们所拥有的璀璨文明并非凭空生成,而是一代代先辈智慧的结晶。这些文化精髓对于小学语文教育和精神精炼都具有极大的影响力。国人最自豪的自强不息的精神,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革命先烈所做出的牺牲。在教师向学生传递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这样才能使学生在优秀精神信念的引导下,继续发扬传统文化。优秀的传统文化能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应当更多地将课本内容、传统文化与生活中的相关常识相结合,这样才能让学生理解文化内核,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由教师进行引导,实现让学生真正理解爱国主义核心的目的。课本中的《白洋淀》《王二小》等课文都能够被用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教师讲述这些故事的历史背景,更能激发孩子的爱国心理,对传承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产生积极的影响。
2.培养小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传承传统文化精髓
语文核心素养的最重要内核之一就是文化素养,而文化素养的内容又和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有高度重合的部分。在课程设计中,教师应当提升学生诵读优秀国学经典的能力,并在诵读的过程中深入挖掘其中所包含的传统文化精髓。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品味国学经典的魅力,发掘语言之美,体会传统文化精神,这种形式也能够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在教学中引入更多传统文化的内容,不仅能提升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也能让学生对所学习的内容产生更深刻的体会。
三、如何将传统文化融入小學语文教学
1.“大语文”教学概念与《课标》
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重点已经开始逐渐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新《课标》明确指出,要从大视野出发,确立“大语文”的教育理念。在初中阶段的语文学习中,名著的阅读量逐渐增加。然而,要想让学生在阅读名著的过程中完善自己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就需要在小学阶段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树立正确的道德品质。只有这样,再通过阅读名著来形成自己的人生准则,才能事半功倍。学生在深入体会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后,再去阅读名著,二者相辅相成。这不仅能够让学生树立良好的人生观,更能深入理解优秀传统文化内核。这样的过程将使学生自主亲近传统文化,理解更深层次的传统文化精神。
如今,国人对于传统文化的弘扬愈发重视,如果家长和教师能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感受传统文化的环境,学生自然而然会对传统文化等相关内容产生亲近感,提高传统文化教学效果。
小学课本中收入了诸多优秀神话故事。以《盘古开天辟地》为例,教师在讲授本节课的内容时,如果辅以传统文化中相关的神话故事,则更能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利用多媒体的形式向学生展示中国古人的智慧结晶,如发明、建筑、技术等,让学生多维度多方面地去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进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产生更加强烈的传统文化感知需求,这样也能使教师进一步扩大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比重,不断调整课堂内容,让学生对民族工艺、民族艺术、风俗习惯、神话传说等方面产生更深入的理解和体会,这样才能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意义,达到让学生更深层次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教师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之后,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和表现欲望。
2.以优秀诗歌为媒介,提升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
中华文明为现代人留下了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古人的智慧不仅凝聚在一件件可视可感的文物上,还体现在优秀的文学作品上。教师在向学生讲授诗歌时,不应只注重于向学生解释晦涩难懂的文言文翻译,更是应当向学生展示诗歌的语言美,所代表的历史含义,所处的历史背景以及诗人寄托在诗歌中的思想感情。
以古诗《石灰吟》为例,作者于谦在诗歌中所表达的爱国主义情怀,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最为灿烂的部分,可以让学生理解爱国主义情怀。不仅仅是托物言志类型的古诗,很多借景抒情古诗中所描述的物象、象征等,也包含着古代先贤内心的情感和智慧。在讲解古诗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深入剖析这些物象所表达的意境,进而让学生能够体会古典诗词的语言之美。古诗所包含的语言之美是我们中国所独有的,中国古代有很多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如屈原、李白等。他们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其作品中不仅含有优美的意境,更是丰富的传统文化内容。教师在讲授古诗时,应当加大对诗歌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内容的挖掘力度,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体会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教师讲解古诗的内容,能够加深学生对于国学的体会。诗歌所代表的不仅仅是各个时代的文化精髓,更兼有诗人所处朝代的时代内涵。以课文《满江红》为例,教师应适当结合历史背景讲解文章,使学生对诗歌所传达的精神有更深层次的理解,进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对小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3.深度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内核
在前段时间,教材插画、选材等问题在网上掀起了轩然大波,经历这次风波之后,教材的编写过程更加严谨,教材为学生们呈现了富含人文主义的精神世界。语文课本中的课文不仅涵盖了生活哲学,更刻画了许多立体的人物形象,这些鲜活的人物形象,无不饱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教师在备课时也应仔细研究教材内容,深入挖掘课文中所包含的中国优秀文化,并在课堂上对知识进行拓展,让学生将课文与传统文化相联系。
以课文《司马光砸缸》为例,教师在授课时,除了要注意生字生词外,还应向学生分析司马光的人物特质,让学生明白遇到困难时应当冷静思考,而不是着急或者放弃。在小学语文教材中,不乏这种既有传统文化内核又具有故事性的文章,这种文章往往比枯燥的说教更能吸引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教师们应该充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将传统文化融入课程,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达到提高学生学习热情的目的。孩子们对于学习的热情和探究是多方面的,教师在进行授课的时候也应当加入多方面的内容来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如增加角色扮演的环节,不仅可以使学生理解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核,更能培养孩子们的表现能力和表达能力,取得双赢的效果。
以课本内的文学探究“以礼相待”环节为例,教师在讲解该环节时,不仅需要用学生能够接受的语言来进行教学,更不能忽略学生遇到的问题。教师在此基础上,要对相关历史典故进行拓展,使学生对成语的出处产生更准确的认知。教师的作用不止在课堂上,在关注学生学习成绩的同时,也需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运用这种结合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模式,能更好地实现上述目的。孩子在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熏陶的同时,也提高了自主阅读能力。
以民俗故事的延伸阅读为例,将课本知识与生活常识中的习俗、节气等相结合,学生能更好地理解传统民俗的内核。
教师在讲解钱塘潮的时候,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关于长江、黄河、湘江等相关内容的学习活动,包括但不限于关于这些地点的传说、诗词、歌曲等。教师在引导学生对相关知识的学习中,对传统文化也进行了探索,不仅体会了文章所表达的情感,更理解了文章所阐述的道理。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应将同一套教学模式用到每一个班级,而是顺应时代的发展和学生的精神需求及时作出调整,不断提升教学效果。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课本内的知识,更要让学生理解课文中所蕴含的相关文化传统,让学生对我国优秀文化传统的内核产生更为深入的理解和体会,进而主动接纳和传承传统文化。
4.课堂氛围对传承传统文化的作用
孟母三迁的故事大家已经耳熟能详,其中所蕴含的道理就是环境对人的成长有极为重要的影响。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与悠久的历史密不可分,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内涵。然而,更为重要的是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和空间。为了提高教育效果,教师们应该深入挖掘传统文化中的道德情感等方面的内容。传统文化包罗万象,既包含历史,也涉及情感。因此,如何营造一个良好的国学经典学习环境,通过该学习环境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并利用这种环境和氛围,潜移默化地将传统文化的精神传递给学生,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可以不定期组织学生开展国学经典文章、传统文化常识的知识竞赛,也可以在教室开辟专门的文化角,将学生的优秀作品进行展出。学习氛围对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起到促进作用,学生每天都在充满传统文化的氛围内学习,能有效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主动学习传统文化,亲近传统文化,从而对传统文化产生更深的理解。
以《牛郎織女》举例,这种耳熟能详的神话故事能够激发学生对于节日的好奇心,教师可以结合中国传统节日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向学生讲述相关的传说,让学生在特定的节日里能够感受不同的民俗气息,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也能更加深入,进而体会传说故事中的情感,加深对于课本知识的理解和体会,理解古代劳动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教学的时候,教师应当注意引导学生进行阅读,把握关键的段落和内容,从而让学生认识到优秀传统文化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塑造作用,激发学生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以舞台剧的形式呈现这篇富有故事性的文章,以寓教于乐的方式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美好的情感和传统文化氛围。
小学阶段既是基础知识的学习阶段,同样也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塑造的重要时期,利用传统文化塑造学生的价值观,是最符合我们的文化背景的。语文课本中的很多内容都来自传统文化,传统文化对语文教学具有促进作用,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同时,从宏观的角度来看,为了让优秀的传统文化延绵不断地发展下去,将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教学相结合是必须的。作为小学教师,应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比重,提高传统文化与教材的互通性,让优秀传统文化对每个学生的学习产生更为积极的推进作用,使学生在日后能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 吴东轩《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意义与策略》,《汉字文化》2022年第19期。
[2] 朱音《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策略探析》,《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2022年第9期。
[3] 杨英玉《小学语文部编版教材中传统文化教学策略探究》,《亚太教育》2022年第18期。
[4] 胡演梦、胡树海《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教学融合的实践探索》,《现代农村科技》2022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