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呈现与教学实践
2024-01-01李铭
李铭
摘 要: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精髓,是我们文化的根基。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发扬民族文化,继承民族传统,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本文以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为例,分别从传承性、民族性、基础性等方面梳理了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教学的关系,然后从读写融合、引领感悟,鼓励应用、内化情操两个方面,探讨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融入策略。
关键词:传统文化 小学语文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3.10.008
新《课标》的颁布,赋予了小学语文教学崭新的面貌,在指导广大教育工作者进行教学实践同时,也对课程理解及教学研究带来极大的促进作用。传统文化是指反映民族特质、展示民族风貌,在各民族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各类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等。中国传统文化经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发展沉淀而成,具有鲜明的区域性、传承性、先进性等特点,是当代儿童文化启蒙、情感熏陶、品质塑造的必要学习要素,构成了小学语文课程中最为重要且精彩的内容。如何做好传统文化教学工作,已成为摆在每位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面前最为急迫的任务与历史使命。本文以部编小学语文教材为例,结合实践,对此话题展开探讨。
一、根植课标,梳理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教学的关系
(一)传承性:厘清小学语文属性定位
新《课标》认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并提出:语言文字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传统文化是人类文化的杰出代表,学习语文课程就是要通过交流实践来感悟文化內涵,继承弘扬其中的优秀文化。这一点在新《课标》“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中予以了明示。认识到这一点,对于加强我们在传统教学中的实践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如在小学一年级上册的拼音学习之前,教材特别安排了“识字”单元教学内容,选编了五篇短文,分别是《天地人》《金木水火土》《口耳目》《日月水火》《对韵歌》。这样的编排,十分巧妙。其中,《天地人》出自传统蒙学经典《三字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代表。文中有这么一句话:“三才者,天地人。”那么,什么是三才?这又与《易·说卦》有关,文章说“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这里的“才”,是通假字,通“材”,是材料和材质的意思。而课文《金木水火土》又将传统文化中的“五行”知识引入教学,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对世界万物的形成及相互关系的深刻认知。课文《日月水火》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象形文字”引入课堂,通过古今汉字书写形态的变化,引导学生了解汉字由“表意”向“表音”逐渐发展,增进学生对祖国汉字文化的热爱之情。课文《对韵歌》出自《笠翁对韵》,这是一本关于声律启蒙的蒙学读物,以韵分编,涵盖天文、地理、花木、鸟兽、人物、器物等,声韵协调是古代中国教授儿童学习诗歌创作的实用教材,是当今儿童学语音、积词汇、练修辞的教学工具。在儿童刚刚接触语文时,小学语文教材便引入传统文化,能够体现小学语文课程强烈的文化传承意识。
(二)民族性:廓清小学语文教学方向
文化是多元的。这里的多元,体现为人类文化在发展过程中的多元化趋势:不同方向、不同层次以及不同形态。当今社会,整个世界已经卷入全球化进程,某些文化试图以某种所谓的“普世文明”来替代世界多元化的文明形态,这是不现实的,更是不可取的。人类进入到全球化发展的今天,各种文化之间通过跨文化的方式来相互吸收、借鉴是必要的,但各民族各区域要保持其独特的文化属性。中华民族的独立、中国的高速发展,恰恰是中华文明、中国智慧在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特质与精髓,历经千百年的文化演变,最终以镌刻的方式深入人民血脉,形成了坚韧自强的中国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回归教学,中华传统文化以文字语言的方式呈现出来,这也就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讲好中国故事、宣扬中华文明、引导学生热爱中国传统,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康人格而打下坚实基础。
与展现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文明等相关的教学设计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分布较为广泛。如在小学语文各册教材中,每单元设立的“日积月累”中的中国传统古诗古词,以课文《坐井观天》《刻舟求剑》《狐假虎威》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成语故事,以课文《中国美食》《端午粽》《腊八粥》等为代表的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以课文《藏戏》《京剧趣谈》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曲艺文化,以课文《纸的发明》《赵州桥》《一幅名扬中外的画》等为代表的中国古代智慧,以及以古诗《元日》《清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和课文《北京的春节》等为代表的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在语文教材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有助于从小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与民族自豪感,体现小学语文教材的民族性特征。
(三)基础性:找准小学语文教学基调
小学语文课程具有基础性的特点,这是由小学阶段儿童本身独有的身心发展特征所决定的。研究表明:该阶段学生具有极强的可塑性,他们普遍记忆力好,形象思维发达,善于行动与模仿,并将在课堂中学到的东西自觉与现实生活进行关联、应用。课堂教学内容对他们世界观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小学语文教材中精选了大量文质兼美且与中国传统文化紧密相关的文章,在当前西方文化涌入的环境下,吸引新一代儿童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兴趣,从小为其健康品性培养及良好情操塑造打下坚实基础。所有人均会认为小学阶段是“打基础”的重要阶段。但具体到教学中,我们不禁要扪心自问:该阶段学生到底需要打下怎样的基础?通过上文分析,结合教材审视,不难找到答案:就小学阶段而言,语文教学的基础性不仅限于学生的识字读写等基础能力培养,更应该立足于文化的继承性、民族性等特点,扎根传统文化,从传统继承、文化传扬、学习创新等方面引导学生进行语文实践,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二、重基拓展,落实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践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充分意识到中国传统文化对于语文教学的意义,充分意识到中国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关系。基于小学语文所处教学阶段,课堂实践中应如何将传统文化教学落实于行、指导于学呢?
(一)读写融合,引领感悟
语文,作为我们的母语教学,其生成与发展的过程不仅充满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更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语言文字既是信息的载体,更是中国传统文化向外传播的主要方式。通过读写结合的方式,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习传统文化,这是全面落实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最基础的一步。我们知道,读是学生获取传统文化信息的重要途径与手段,写则是学生把内在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与思考对外展现的重要方式。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读写结合既是语言能力的基础,也是深入理解传统文化,促发文化感悟,促进情感沉淀,引发内心勾连的路径。
1.诵读与感悟融合
传统诵读常采用发声、肢体配合的方式进行,学子们在先生的带领下,随诵文的内容进行声调韵律转折,并配以肢体语言,常做摇头晃脑状。学生齐声朗诵时,声音此起彼伏,音律优美,给人以精神洗礼。现代诵读教学中,已经少见这样的形式。但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大声朗读”“分角色朗读”“跟着教师朗读”“朗读并背诵”等要求,强调诵读对语言学习的重要性。在传统文化教学中,诵读是必不可少的,这是学生走进文本、融入传统、与传统文化对话的绝佳机会。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诵读,在诵读中感悟,提高传统文化教学的质量。
以古诗《雪梅》的教学为例。全诗以短短四句话将“寸有所长、尺有所短”“每个人都有长处和弱点”“要取长补短”的传统智慧融入其中,给学生以思考和启迪。如何让学生真正理解、彻底领悟诗中所宣扬的传统文化智慧与修养品质呢?最佳途径是诵读,让学生深浸其中,从中感悟。有教师在教学中进行如下多种诵读方式设计:同桌互读、点名试读、学生领读、教师泛读、节奏诵读、男女接读、合作共读、齐诵背读等。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身心全面投入其中,在诗句诵读中与传统文化进行了情感链接。当然,在诵读过程中学生难免会遇到不明白的问题,此时,教师在旁稍作点拨,即可起到引领作用。
2.书写与感悟融合
小学阶段是学生识字写字的重要阶段,汉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因此,重视小学阶段的书写教学,是传统文化教学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之一。在教学中,教师要首先培养学生良好的汉字书写习惯,做到提笔专注、间架协调、书写认真、行笔优美。如在小学语文一年级到四年级教材的编设中,每篇课文的课后生字部分,均以“田字格”形式作为书写示范架构,用以提醒学生汉字书写顺序、结构。在小学语文一年级教材的设计中,某些课后生字还会对书写“笔顺”“笔画”及重难点等方面进行强调。教材中的这些内容是用来培养学生良好书写习惯的绝佳教学工具,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加强研究,灵活运用。通过汉字书写来渗透传统文化教学,以此引导学生在书写过程中体验传统之美、领悟传统文化之美,让学生产生对中华五千年优秀文化的强烈认同。
(二)鼓励应用,内化情操
对传统文化进行教学,不限于感悟和熏陶,更应该创设各种环境,为学生创造传统文化应用和实践的情境,鼓励学生在交流、表达、使用中领悟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深化對传统文化的理解。
1.在口语交际中引用
在小学语文教材编设中,“口语交际”是其中较为重要的一项教学内容,这既是对学生口语能力的训练,也可作为传统文化的教学战场,鼓励学生通过灵活运用古诗词、典故、成语、谚语等传统文化素材,提升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以口语交际《制定班级公约》教学为例,小学语文教材采用了“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的传统名言,提醒学生公共约定对于营造良好学习环境、建设团结友爱班集体的重要性。该句名言出自战国时期的《孟子·离娄上》,原话是“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那么,在口语交际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在“班级公约”制定过程中,广征博引传统名言警句,以提升自己建议的说服力。得到启示后,有学生这样表达:“人心齐,泰山移。我们觉得我们班级要团结。”有学生这样说道:“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我们要守时,有时间观念。”有学生说:“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我们要讲究卫生,要保持班级整洁。”学生们引经据典,不仅表达了自身的诉求,也在经典名句的使用中增加了对传统文化的认知。
2.在交际情境中运用
中国是礼仪之邦,中国人文明守礼、尊长爱幼、友好热情的优秀文化传统,闻名世界。传统文化的教学不仅限于书本,更应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鼓励学生践行优秀传统文化,由此,在学生幼小的心灵里种下传统文化的种子,在学生未来的发展中才能绽放并收获文明的花朵。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合作学习的机会很多。教师不仅要关注语文课堂能力训练,更要在同学之间、班组之间、师生之间使用文明用语、规范用语习惯,引导学生使用适当的语气语调,运用得体的肢体语言,在交际情境中塑造学生谦逊温和的性格,让传统文化内化于心,使其成为学生语文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3.在教学评价中巧用
教学需要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新《课标》强调:语文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课堂的中心,教师是课堂的发起者和引导者,是促进学习走向深入的重要力量。在师生互动过程中,教学评价是其中常见的形式,也是一种重要的评判工具。所谓“教学评”三位一体,说的就是教学评价对学生的影响。实践中,我们发现:教学评价能否运用得当,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关系到学生学习思维的形成。在教学评价中巧用传统文化素材,通过引经据典、精选古文名言、诗词歌赋对学生的学习表现进行及时评价,不仅可以正向激励学生,也使传统文化在学生的心中生根,促使他们热爱传统文化,弘扬传统文化。
宁波杭州湾新区滨海小学二(6)班王盛钞教师采用精美文言文为其班级43名学生做期末评语的事迹惊艳了家长,也引来众多网友的嘉许。以其中一段为例:“余年幼时,性似汝,尚小即能易诵百家诗篇,洋洋得意也。会他日拜读介甫名篇《伤仲永》,知仲永之生平,方觉己之恶习。仲永者,古来何其广博,今之闻名者几何?吾于汝严,愿君勿忧,是欲使汝以所长,成他日之大器。无所以赠,为诗云尔:见君犹忆当年性,恃才傲物不觉勤。他日方觉仲永苦,严律盼汝石成金。”评语中选用了中国传统经典故事,体现王老师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这样的教学评价,让全班学生每个人都爱不释手,“读了一遍又一遍”。进而在教学评价中激发全班学生的传统文化学习热情,体现了“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
总之,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思想、智慧的结晶,是育人成材的重要内容。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深刻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之间的关系,从传承性、民族性、基础性着眼展开教学实践研究。具体实践中,教师要充分调动所有资源,为小学语文传统文化教学服务。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传统文化的继承者与创造者,唯有接受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洗礼,才能将民族基因真正融入血液,才能在未来的环境中拥有强大的自信及不惧挑战的勇气。
参考文献:
[1] 杨雯清《浅析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中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汉字文化》2022年第18期。
[2] 鲍婕《语文教材中传统文化内容的变化》,《语文新读写》2022年第15期。
[3] 董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华夏教师》2022年第2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