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走进小学语文课堂的重要作用与策略探究
2024-01-01安明辉
安明辉
摘 要:中华文化源远流长。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华传统文化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作为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阵地,小学语文课堂在弘扬传统文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现阶段小学语文教学活动相对枯燥,学生参与课堂互动的意愿相对较低。由于缺乏必要的理论研究和硬件教学设施作为保障,小学语文教学效率相对低下。为了让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得到弘扬,小学语文教师要积极探索中华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活动中的应用策略,确保其发挥最大的教育功效。
关键词:传统文化 小学语文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3.10.002
作为一门语言类学科,语文在小学生成长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语文学科与人类生产生活的不断融合,语文学科的教学任务发生了变化。中华传统文化作为人类历史传承的重要载体,凝聚了中华几千年历史文化的结晶。将中华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教学活动有机结合,可以在丰富教学资源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语文课程的积极功效。由于缺乏必要的理论研究和指导,中华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应用相对较少,小学语文教学活动效果不佳。基于这一教学现状,教师要转变传统教学观念,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策略,不断推进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课堂的有效融合。
一、中华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课堂应用的主要问题
作为一门语言类学科,语文在小学生整个学习阶段中占有重要地位。由于忽略了传统文化与语文课堂的相互融合,教师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仅围绕既定的教学目标开展教学活动,忽略了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相对低下。为了让中华传统文化在语文课堂落地生根,教师必须找准影响其相互渗透的主要因素,从而提出改进措施。纵观现阶段的小学语文教学,影响中华传统文化在语文课堂中应用的因素主要如下:
一是学生实践锻炼的机会相对较少。传统的语文教学活动相对单调,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根据自身积累的教学经验开展课堂教学活动,忽略了学生的主观教学体验。由于缺乏必要的实践锻炼机会,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仅仅局限在课堂理论教学中,学生参与实践锻炼的机会相对较少。小学生的接受能力相对较差,相较于呆板的理论知识教学,在课堂上安排一定的实践活动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实现中华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教学相融合,教师必须在深刻理解中华传统文化内涵的基础上积极开展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通过参与课堂实践活动领略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从而更好地开展语文课程学习。
二是忽略了中华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中华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凝聚了人类社会发展的结晶,无论在艺术表现形式还是文化内涵方面都有着独到优势。由于缺乏必要的理论研究,现阶段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大多沿用传统的教学理念,教师在课堂上仅仅对课本知识进行讲解,忽略了中华传统文化与教学活动的有机融合,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活动中不受重视。
三是教师教学水平参差不齐,无法将中华传统文化与教学活动有机结合。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推进,中华传统文化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其丰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资源在丰富教师教学资源的同时,给小学生带来了新的课程体验。然而,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部分小学语文教师在接受新教学理念的过程中存在一定困难,如部分语文教师兼顾其他课程教学任务,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研究不够透彻;中华传统文化的展示需要借助一定的科学技术手段,而部分教师受到年龄条件的限制,对信息技术教学设备使用得不够熟练。种种不利因素导致中华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课堂的融合受阻,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得不到有效提升。
二、中华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1.学生的主体地位重新得到确认
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对于现代教学领域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的教学手段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在课堂上按照教学目标开展课堂理论教学,使课堂教学活动相对单一、课堂教学氛围相对呆板。现代教育体系要求教师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开展教学活动。相较于传统的理论教学模式,教师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为小学语文教学活动提供了更为丰富的教学资源。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针对不同时期学生的个性特点,选择合适的传统文化作为教学素材,进行有针对性的课件编辑,使小学语文教学活动更有针对性,学生的自主学习热情得到进一步提升。
2.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我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長,经过五千年的传承和发展,中华传统文化以其丰富的表现形式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被世人所称赞。相较于其他的艺术表现形式,中华传统文化囊括了更为丰富的教学资源,将中华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教学活动有机融合,能够让教学更好地吸引学生、引导学生,使其产生源源不绝的学习动力和旺盛的学习热情。首先,中华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课堂的深度融合为学生展示了丰富多彩的语文世界,让他们了解了诗歌、戏剧等艺术表现形式,使其从中感受到美,体悟更深层次的美,也学习到了更多的语文技能。其次,中华传统文化中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教师引导学生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学生的文化自信会进一步加强。
3.丰富了课堂教学资源,减轻了教师的教学负担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除了要完成课堂任务外,还要在课前为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进行大量的准备工作。由于缺乏必要的教学资源,教师在进行备课的过程中,往往因搜集教学材料而耗费了大量的课前准备时间。中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丰富,通过将其应用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有了更多的教学资源可供选择,通过将中华传统文化与课本理论知识有机结合,教师的教学压力有所减轻。
4.活跃学生的创造性艺术思维
作为一门语言类学科,在小学教育阶段开设语文课程的目的就是为了帮助学生领略语言的独特魅力,让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身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将中华传统文化应用到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在领略传统文化不同表现形式的同时,进一步提高了学习能力,其创造性思维得到进一步发展。
5.有利于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与人类生产生活的不断融合,不同国家的文化碰撞日益激烈,而新兴的文化种类以其快节奏、新形式的优点被小学生所喜爱,中华传统文化的作用逐渐被人们忽略。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课堂,有助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弘扬和发展。
三、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中学语文教学的可行性
1.中华传统文化具有独特优势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蕴含着独具魅力的文化。中华传统文化形成于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反映了不同时代的人文特点和社会风貌。在不断的融合与发展中,中华传统文化独成一派,包罗万象,其丰富的艺术表现形式和不同的艺术流派能够更加丰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使语文课堂教学氛围更加生动。
2.小学语文教育与中华传统文化密不可分
中华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其中表现出的古人的优秀品格值得现代人学习和推崇。为了让中华传统文化在人类现代文明社会发展中发挥积极功效,小学语文课堂作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重要阵地,要发挥出自身的积极作用。通过在小学语文课堂开展中华传统文化教学,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会进一步加深;而中华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不断渗透,也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语文课堂的教学资源,使得课堂教学效果进一步提升。
四、传统文化走进小学语文课堂的策略
1.转变观念,重视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
中华传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凝聚了古人的智慧,在小学语文教学课堂开展中华传统文化教学,能够在丰富教学形式的同时帮助学生形成完善的审美观念。因此,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课堂意义重大。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现阶段小学语文教学活动相对单调,教师由于缺乏必要的创新意识,导致课堂教学活动相对单一。为了让中华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课堂落地生根,教师必须转变自身的教学理念,重视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意义,不断丰富语文教学形式。
《北京的春节》一文主要讲述了北京春节中的风俗习惯,教师通过对文章的深入解读,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老北京的浓浓年味儿,从而激发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为了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传统风俗带来的浓浓年味,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老北京人过年期间放鞭炮、逛庙会等传统民俗,从而让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更好地了解民族文化,并自觉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承。
2.名著阅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传统的语文教学课堂教学活动相对单一,学生无法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由于教育资源短缺,教师在进行备课的过程中缺乏必要的教学理论支撑,导致现阶段的小学语文教学活动存在一定的问题。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出现为教师开展备课活动提供了更为便捷的教学方式,借助信息技术平台的优势,传统文化被直观展示在学生面前。通过近距离接触传统文化,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学习热情显著提升。
《猴王出世》节选自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作为一部充满神话色彩的课外读物,《西游记》以其丰富的人物形象和环环相扣的故事情节引人入胜。《西游记》的整本书阅读目标是了解古典文学的写作方法、技巧,提高学生阅读名著的信心。由于该书章节较多,对于小学生来讲阅读量相对较大,因此,在开展整本书阅读的过程中,教师必须让学生自主开展阅读,从而加深其对传统文化的感知。在第二十七回对白骨精的描写中,作者写道:“好个花容月貌的女儿,柳眉积翠黛,杏眼闪银星。”作者用传神的语言描绘出了一个经典的人物形象。教师在导读的过程中,可以提出问题:“读到这个片段,你脑海中浮现了什么画面?” 引发学生的自主阅读兴趣。
3.游戏教学,增强学生学习体验
传统教学手段的单一导致现阶段中小学生对于课程的学习热情较低。为了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热情,教师要针对不同学习阶段学生的年龄特征进一步改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培养学习兴趣。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新的教学手段不断运用到语文课堂,在丰富学生学习内容的同时,带动了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教师要善于运用新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兴趣,实现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承。
《端午粽》一文以儿童的口吻讲述了端午节吃粽子的节日习俗。为了加强学生对于端午节的印象,教师可以在课前准备制作端午粽的相关材料,让学生在课堂实践活动中参与到粽子的制作过程中,从而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传统文化习俗。
4.诗词吟诵,体会诗词独特的韵味
古典诗词作为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体现了不同时期的人文风俗。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活动还包括吟诵技巧的教学。传统的古诗词教学活动由于缺乏必要的吟诵机会,导致学生缺乏展现自我、表达自我的机会。相较于呆板的理论教学活动,情境教学能够搭建恰当的教学场景,为学生走进诗词并领略其深层情感世界提供了有利媒介。学生在充满趣味的吟诵场景中开展实践活动,能够提高自身对于诗词的领悟。
以《枫桥夜泊》吟诵教学为例。在进行诗歌吟诵教学时,教师首先要对课文的写作主题进行解读。本诗中月亮下落、乌鸦哀鸣、寒霜等景物描写将作者的孤寂、哀愁表现得淋漓尽致。为了帮助学生能够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教师要借助多媒体技术将诗词转换为动画图片供学生细细品味。学生在多媒体搭建的诗词写作场景中感受全诗的情感基调,为其开展诗词吟诵活动打下基础。在开展吟诵前,教师以一首曲调低沉的背景音乐开启吟诵课程,学生通过侧耳聆听背景音乐,能够较快地融入诗歌整体氛围中。在接下来的实践锻炼中,学生按照七言律诗的停顿规则对诗词进行通篇朗诵,并将朗诵中遇到的生涩文字进行记录,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诗词解读活动。通过對于重点词句进行诵读理解,学生能更好地体会到诗词的韵味。
5.家校共育,促进文化的有效传承
作为小学阶段的重要学科,语文教学活动能够提升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为学生开展良好的人际交往奠定语言基础。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现阶段小学语文教学活动大多局限在课堂中,由于教师对语文教学活动缺乏考量,导致语文教学活动缺乏拓展,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提高相对较慢。家庭作为学生学习成长的重要环境,其教育职能发挥得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要主动探索实现家校共育的有效途径,提升语文课堂的教学成效。
《京剧趣谈》一课介绍了京剧的艺术流派和表演特色,旨在帮助学生学习中华传统文化,从小树立文化自信。京剧作为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体裁,其存在年代相对久远。小学生缺乏生活常识,导致理解京剧内容相对困难。在课程导入环节,教师可以播放一些京剧剧目供学生欣赏,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让学生能够深度领悟京剧精髓所在,教师可以邀请具有京剧表演基础的学生和家长走进校园,让家长以自己的职业经历向学生展示京剧的身法唱功。在家长与学校的共同配合下,小学语文课堂充满趣味性,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喜爱程度显著提升。
综上所述,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将优秀的传统文化精髓渗透到小学语文教学之中,可以提高语文的艺术美,扩展教学的视野,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为了进一步弘扬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必须在语文课堂引入传统文化教学,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 夏雯丽《浅析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课堂内外(小学教研)》2022年第10期。
[2] 卢毓燕《浅探传统文化教学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渗透》,《课堂内外(小学教研)》2022年第11期。
[3] 王海平《核心素养理念下传统文化教育在小学语文课上的渗透》,《课堂内外(小学教研)》2022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