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诗词教学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研究
2024-01-01杨正林
杨正林
摘 要: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孕育了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也是中华民族独特、鲜明的精神标识。古诗词是中华民族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教师要在古诗词教学中发掘古诗词中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教师结合古诗词的特点和优势,从作品的写作背景出发,宣传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让优秀传统文化在古诗词教学中绽放异彩,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这种教学方式对学生学习、继承和创新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具有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传统文化 诗词教学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3.10.001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提出:要落实学生核心素养,树立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指学生从内心深处认同中华文化,对中华文化的生命力有坚定信心,并在实际生活中践行中华文化中。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特别是小学教育阶段安排了数量合理、难度适宜的优秀古诗词教学任务,因此,教师要充分认识诗词教学的重要性,尤其是要通过古诗词的学习,激发学生热爱中华文化的热情,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帮助学生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学生形成开阔的文化视野。
一、古诗词中蕴含着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
我国是诗歌的国度,唐诗、宋词和元曲是众所周知、耳熟能详的诗词种类,我们应该为自己生在诗词的王国里而感到自豪、骄傲。因为,诗词是一个民族心声的集体反映,也是一个民族志向、兴趣的凝练表达,更是一个民族文化精神的象征和载体。在我国的文化典籍中,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最初称“诗”或“诗三百”,汉代以后尊称为《诗经》。《诗经》是我国文学发展史上形成的第一座高峰,其中的诗歌作品更是令无数人为之倾倒、赞叹,在我国的文学发展史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此后,我国的诗歌创作领域出现了一座又一座高峰,享誉诗坛的集大成者纷纷登场,如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这些永恒的诗作通过表达诗人对自然、人生、情感等方面的感悟和思考,展现了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精髓和灵魂。古诗词中常涉及的题材包括山水田园、爱情离别、友情忠诚等,这些主题都与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相契合。在卷帙浩繁的古代诗词中,优秀传统文化的光芒十分耀眼,折射和照耀出古人高贵的人格、高尚的品格、坚韧不拔的气节和不朽的精神。古诗词是一座亟待开发的传统文化宝库,是对现阶段教学工作具有重要意义的宝贵财富。入选我国义务教育小学段语文课本的古诗词,包括了我国历朝历代,不同时期、不同文学发展阶段的代表之作。这些古诗词从不同侧面体现、反映和歌颂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孝廉耻勇等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以唐代诗人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为例,这首诗所描写的是诗人送别朋友的场景。看似脱口而出的劝酒辞,成为千古名诗,它没有特殊的背景,只有朋友之间深挚的惜别之情,这种精神是中华民族道德的典范之一。
当然,有些传统文化的内容与现代社会提倡的原则和规范有些出入,甚至大相径庭。我们应该抱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学习、继承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当前,我们要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在继承、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顺应历史潮流,结合时代、社会发展的需要,而概括出的公民道德规范。教师帮助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任务,与民族的命运和国家的前途息息相关。每个公民都应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重视相关内容。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该利用好古诗词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元素,这样既增加了教学的趣味性,又让学生从小学习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优秀传统文化与古诗词教学相融合的特点与优势
古诗词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中体现了中华文明的精华和灵魂。古诗词源远流长,随着历史的发展,古诗词的内容和形式也随之发生变化。古诗通常分为五言绝句、七言律诗、五言诗、七言诗和五言绝句等多种不同形式,它们都具有自己独特的特点。
古诗词的内容包罗万象,如写景、状物、抒情、言志等。古诗词中蕴含丰富的人生哲理、社会历史经验和家国情怀。毫不夸张地说,古诗词是教师引导学生了解优秀传统文化一扇窗口。如宋代抗金将领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通篇散发着大无畏、慷慨激昂的英雄气概,以及作者誓死报国、为国尽忠的肝胆之心。诗词内容中带有一股浩然之气。又如唐代诗人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作者以夸张的手法,描写庐山瀑布的秀美景色,直接表达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和热爱之情,间接表达出诗人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选入小学教材的古诗词,文质兼美,思想高雅,风格亮丽,通俗易懂。每一首入选小学语文教材的古诗词都散发着无穷的魅力,特别是其中所反映和体现的优秀传统文化,有的充分表達了诗人的爱国主义情感;有的表现出愤世嫉俗、蔑视权贵的精神;有的表现出舍生取义、杀身成仁的精神。这些古诗词本身就是优秀的传统文化,值得学生细细揣摩、品味。教师在教学中要认真备课,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诗词教学中,并做好衔接和转化工作。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重塑诗词中描述的人物形象;可以体味作者处境,升华主题;可以欣赏景物,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也可以欣赏修辞手法的妙用,切实感受作者内心感触和思想世界。
三、从古诗词写作背景出发,渗透优秀传统文化
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应钻研教材,帮助学生理解作品的写作背景,这样学生才能真正理解古诗词的含义,以及它所体现出来的传统优秀文化的育人价值。这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意识到的关键问题。诗词能反映出作者的精神世界,在学习诗词时不可能脱离作者所处的历史环境。唐代诗人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明确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一主张是对现实主义诗歌理论的一大贡献。古诗词常常是作者经历、阅历、思想和情感的外显或流露。因此,学生在学习一首古诗词时,对其写作背景要有所了解,这有助于学生准确、完整地理解诗词内容,理解作者通过诗词所要表达的情感。通过古诗词教学,学生不仅可以学习到优秀的传统文化知识,还可以培养对美的感知能力和审美情趣。古诗词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哲理,通过学习和欣赏古诗词,学生可以感受到其中所蕴含的深情厚意、人生哲理和道德准则,从而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和道德修养。
以部编教材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之二《赠刘景文》为例,此诗是苏轼于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任杭州太守时所作。苏轼在杭州见刘景文时,刘景文已五十八岁。苏轼竭尽全力向朝廷保举力荐,刘景文才勉强得到小小升迁。令人想不到的是,只过了短短两年时间,刘景文就死去了。刘景文人生的坎坷遭遇让苏轼感慨万千,因此写下此诗。这首诗写的是橙黄橘绿的初冬的时景。按作者的话说,虽然秋去冬来,荷尽菊残,但仍是橙黄橘绿的美好时光。作者用“傲霜枝”作比,旨在歌颂刘景文孤高傲世的高洁品格。“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句,后来人们经常借它来比喻坚贞不屈的精神品质。“荷”“菊”在古代有着美好的象征和寓意,荷即荷花,又称莲花。荷花象征着纯洁、清白、坚贞、忠贞和信仰,所以古往今来,不论是文人雅士,还是社会大众都用荷花来比喻高尚、纯洁的处事准则和为人品格。荷花从古代就深受人们喜爱,被赋予了高洁的美好寓意。
又如周敦颐的《爱莲说》更是以出神入化的手笔,写出了“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这些赞美荷花的词句,充分表达出了荷花生在淤泥中而不被污染的高洁品质。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见到很多人以荷花自喻,追求洁身自好,不与他人同流合污的可贵人格,也有很多人把这句诗词当作自己的座右铭,表示自己不受外界的不良风气影响,坚持自己的高尚品德。
再说“菊”,菊与梅、兰、竹,自古以来就是历代文人墨客歌咏的对象。菊花是正人君子人格和民族气节的真实写照,被赋予了特殊的象征意义,影响广泛而深远。中国已有3000多年的菊花栽培历史。我国最早有关菊花的记载见于《周官》《埠雅》。《礼记·月令篇》中有“季秋之月,鞠有黄华”之句,在《诗经》和《离骚》中也有关于菊花的记载和描述。《离骚》中有“朝饮木兰之堕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之句。菊花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当中的象征符号之一。在女词人李清照的笔下,菊花成了她寄托情思的对象,如“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就是例证之一。只有了解诗词的写作背景,才能理解不同作品、不同作者以及同一作者不同时期作品的意义,这对于学生准确把握作品含义,感知优秀传统文化的渊源与传承和发展很有必要,学生知悉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的脉络,能够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为建构认知体系提供支架,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方面意义重大。
四、借古诗词意境,发掘优秀传统文化
古诗词具有语言简洁,抒情性强,篇幅短小的特点,充分了解、认识诗中的意境,觉察到诗句中的言外之意,才能准确理解诗意,感悟古诗词所体现出的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不著一字,尽得风流。教师可以利用古诗词中的一字、一词,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工具书的方法,发挥想象力,去联想、补充相关内容。古诗词给师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和舞台,学生在学习古诗词时,除了要理解字词句,乃至整首诗词的意思外,理应把学习的视野和触觉延伸到课外,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教师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应抓住诗词中描绘的意境,有意识有重点地引导学生利用想象,把作者描绘的意境结合自己记忆中的各种意象或场景,进行组合、再造,在大脑里生成一个或是一组画面,甚至是连续的动态影像,就像放电影一样。教师可以让学生沉浸其中,参与其中,学习古诗词的深刻内涵,形成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中有我,我在诗中的真实情景,这种学习才是真正学习古诗词的最佳方法和有效钥匙。
小学生正处于审美能力形成的重要时期,只有通过充分感悟、体验意境,引导学生发现优秀传统文化的闪光点,古诗词教学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作为学生接受优秀传统文化教学的有力抓手,举一反三、潜移默化地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的审美情趣和标准,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通过学习传统文化中的真善美,学生可以在思想和道德上懂得并践行这些價值观,远离假丑恶的观念和行为。
五、概括古诗词表达情感,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诗言志。任何一首诗词,都是作者心声的一种外在体现,教师在进行古诗词教学时,在分析诗意后,归纳、概括作品所表达的作者情感的时候,要下足功夫,提炼古诗词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元素,这样古诗词教学就会有一个“质”的提升。
在有些诗词中,作者在开篇就直抒胸臆,表达情感。如宋代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作者以跨越时空的眼光,以博大开放的胸襟,揭示了一个人生哲理:一切功名利禄,最终都如同眼前的滔滔江水,一去永不复返;结党营私、钩心斗角之辈,都是过眼云烟,就像流水一般,是历史中的匆匆过客。这种豪壮的言语和思想情感奠定了全文的总体基调,对于封建子弟和士大夫阶层的“英雄梦”来说,无疑是一种强烈的冲击和震撼。它打破了传统的观念和束缚,让人们重新审视自己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这句词的出现,如同一道闪电划破了黑暗的夜空,让人们惊醒于梦中。它以其独特的力量和感染力,引起了朝野上下的共鸣和反思。人们开始思考自己的身份和责任,追求光明磊落、刚直不阿的高尚品格和精神。还有李白的《静夜思》、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居易的《春晓》等,分别从不同侧面表达了作者对自由、自然、平等、亲情的追求和向往。学习古诗词中的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学生进一步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出世。
腹有诗书气自华。古诗词除了具有文学艺术性外,其丰富的人文精神,更是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国人。如唐代诗人杜甫在《望岳》中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诗人通过描写泰山,抒发了自己傲视一切的雄心壮志。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一首朴实无华的诗,作者用简洁的语言表达了自己身处他乡,但心中始终牵挂着亲人的情感。在重阳节这个传统节日里,这种思念之情更加浓郁、迫切。登高、插茱萸等重阳节日的习俗,一一呈现在作者眼前,睹物思情情愈浓。“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话高度概括了作者的心境,表达了作者思念家乡、挂念亲人的思想情感。这首诗也反映了孝敬父母、尊老爱幼、兄弟亲同手足等方面的优秀传统文化因素。这些价值观对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有着重要的意义,值得广大师生学习和推崇。
总之,将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融入古诗词教学中,全面落实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的要求,需要教师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累,结合现实,贴近学生实际情况,深入研究古诗词相关知识,主动应用新知识、新理念、新方法,大胆探索,主动创新,使古诗词教学更贴近时代要求,更具生命力。
参考文献:
黄家玲《以心理健康教育促进思想政治教育》,《高教学刊》2015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