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学中时空观培养方法
2024-01-01肖婷婷
肖婷婷
时空观是指在特定时间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观念。培养学生时空观,即培养学生历史时序和地理观念。本文延伸其内涵,认为时空观还应把握不同时代历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历史事件的逻辑以及纵横关系。对初中生而言,历史是抽象的概念,是远离现代生活且久远的人和事,故学生对历史的认知存在平面化特点,容易造成认知偏颇,混淆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和具体的人或事。《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学生要具备时空观念,站在正确的时间和空间视角感知历史、分析历史,贯古通今,认识历史事件、人物、价值与地位,学会运用时序与地域、延续与变迁、联系与综合等概念,剖析历史,掌握计算历史年代、识别历史地图等方法。上述内容表明了培养学生时空观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必要性。
一、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时空观应把握的要点
(一)把握跨时空历史发展的阶段性特点
历史发展并非孤立与静止的,而是相互联系的,不以人的主观意识为转移。不同阶段的历史发展特点各有差异,展现阶段性历史发展的纵向联系特征。因此,想要培养初中生的时空观,初中历史教师应抓住不同阶段历史发展中的“差异”,从“异”出发,帮助学生理解历史发展中的原因和结果、变化与延续、联系与综合、统一与多样,进而从宏观视角体会历史的壮阔,这对学生后续建构完善的历史知识框架、把握历史发展的阶段性特点、深入剖析和阐释历史事件大有裨益。
(二)把握历史事件的逻辑联系
为了让学生详细了解正面战场抗战的前因后果,初中历史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历史背景、历史时间、抗战地点、抗战口号、代表人物、抗战内容、抗战原因及结果、历史性质及作用等方面进行分析,这样学生学习历史的思路更加清晰,能精准把握历史事件内部的逻辑联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认识历史在特定阶段发展的必然性。
(三)把握历史发展的纵横关系
历史事件内部纵横相连是历史演绎的主旋律。通过历史纵向联系,学生可以清楚地认识历史事件从古至今的发展走向,甚至是未来发展趋势;通过历史横向联系,学生可以识别不同历史事件的异同点,总结历史经验,汲取历史智慧,立足当下,指引未来。同时,各种历史事件纷繁复杂,其背后暗含着历史发展规律,需要学生建立时空观,用历史思维探究不同时间和空间视域下历史内部的纵向与横向联系,揭示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和特殊规律。尤其是在全球化背景的当下,学生想要快速适应社会,需要具备全球观念和国际视野,站在更宏观的视角和广阔的立场思考问题,这在本质上也体现了历史的纵向与横向关系。
二、指向时空观培养的初中历史教学方法
(一)梳理和精选教学素材,建立历史时空框架
教学素材是培养学生时空观的前提和基础,日常教学中为达成培养学生时空观的目标,教师应精心梳理和选择教学素材,善用教材单元导读部分,指引学生初步建立历史学科学习的时空框架。与此同时,教师应注重运用教材给出的课例,或者延伸和补充历史背景信息,增进学生对时间与空间概念的认识,还可以运用正面战场抗战发生的地域名称,帮助学生准确定位地理坐标,构建时空框架。
例如,在教学“正面战场的抗战”一课时,涉及的台儿庄战役发生地处于苏鲁交界,位于枣庄南部,地處徐州东北30 km的大运河北岸,临城至赵墩的铁路支线,北连津浦路,南连陇海线,西临南四湖,是南下徐州的最后屏障,也是南北漕运的枢纽。教师可利用这些地域名称,梳理作战场地和历史发展主线,以培养学生的时空观。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利用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示台儿庄战役的战略位置图,并播放悠扬的音乐,使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此时教师再采用提问引导的方式询问学生:“日本进攻台儿庄的意图是什么?”学生结合台儿庄位置图回答问题,教师进一步总结:台儿庄的战略位置至关重要,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从山东半岛登陆的部分日军,同津浦路南下的日军会师台儿庄,合力攻击徐州,打通南北战场,企图加速中国灭亡的计划。同时,教师可重点为学生介绍台儿庄的地理位置以及在抗战中的作用,并用简单图示法向学生展示台儿庄大捷中池淮阻击战的具体路线:(1)利用淮河、淝河等地形障碍优势,阻止日军沿津浦路北进。(2)中国军队到达合肥、舒城、八斗岭、下塘集之线,在淮河北岸抵抗日军袭击,并由其他中国军队从张桥镇、老人仓一线向池河、定远日军实施侧击,攻入桑家涧。(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在淮河流域阻击战中也发挥配合作用,在淮南铁路两侧展开游击活动,进入蚌埠、徐州、合肥三点之间作战。然后,教师继续带领学生探究台儿庄大捷对抗战产生的影响。通过整个教学,教师带领学生解读台儿庄战役涉及的不同地域名称和行动路线,使学生潜移默化中形成时空观,对历史特定阶段的空间概念有了新的认识。
(二)巧用历史时间信息,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
由于部分教师未能突出历史事件的过去性特征,很多初中生没有以时间为经度、以空间为纬度去研究过去发生的事件以及代表人物的成长历程,仅仅将历史事件、代表人物所处时间段看作一个单纯的数字,并未赋予时间的逻辑性和连续性,记忆历史时间呈现教条、中断、单一等短板。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时空观,强化学生对相关历史事实的记忆,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历史教师应有意识突出重要的时间节点,组织学生以历史时间为线索,巧设时间轴,引导学生用坐标轴串联某一时间段内发生的历史事件,从多方面整理历史内容。这样不仅能避免学生混淆历史时间及历史事件,让学生灵活运用时间坐标轴梳理和描绘历史发展脉络,理清历史发展的先后顺序,掌握不同时间的历史变迁,还能强化学生的记忆,让学生认识到每个历史事件都具有独特的时间与空间,历史发展是立体化而非平面化的,以此自然而然帮助学生建立时空观。
例如,在教学“正面战场的抗战”一课时,为落实时空观培养目标,教师要突出历史事实的重要时间点。这一阶段发生的历史事件包括台儿庄战役、武汉保卫战、第三次长沙会战。同时,不同战役又各自涉及不同时间点。如正面战场四个大会战的时间,分别是:1937年8月—11月淞沪会战;1937年9月—11月太原会战;1938年2月—5月徐州会战;1938年6月—10月武汉会战。其中,台儿庄战役是徐州会战中的重大战役。由于历史事件、历史时间节点涉及较多,学生容易出现记忆混淆的问题。而且初中历史教材中各知识点的编写方式欠缺连续性,未能突出历史时序,仅仅在单元内围绕某一到两个历史事件,教师穿插讲解,并梳理时间,导致学生机械化记忆知识点,缺少整体化历史思维和建立系统知识体系的学习意识,学习历史变得吃力,也容易出错。
为了培养学生的时空观,教师可组织学生绘制思维导图,以“正面战场的抗战”为思维导图的主干,从1938年3月16日台儿庄战役开始,到1938年6月11日—1938年10月27日武汉保卫战,一直到1939年9月—1942年1月第三次长沙会战,让学生围绕不同时间点之间所发生的历史事件以及对应的时间,通过查询教材或者课外相关资料,补充和完善思维导图,细化各个分支部分。在抓住时间节点基础上,教师还要带领学生完善战役发生的地点、原因、结果、影响等内容。以武汉保卫战来说,教师指导学生在第二分支(武汉保卫战)所对应时间节点下方依次补充完整,会战地点为武汉及武汉外围地区;发生原因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源于武汉的地理位置。武汉位于长江中游,被长江及汉水划分为武昌、汉口和汉阳三个部分。武昌是政治中心,汉口是商业集中地,汉阳是工业地,在粤汉铁路建成后也成为将南方港口的物资运往内陆的重要枢纽。另一方面,源于日本企图完全遏制中国的野心。日本政府认为一旦武汉陷落将会让中国停止抵抗。所以,日本政府决定快速攻入武汉,迫使中国政府屈服。教师借助完善的思维导图,不但能帮助学生理清特定历史事件的时间节点,还能清晰地牢记每个时间点对应的不同要素,为建立时间观念、掌握历史基本事实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运用历史地图和历史插图,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初中历史教材有各种类型的地图和插图,地图和插图是历史学科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工具,便于学生直观地感受历史的立体化特征,初步形成时空观。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配套的历史地图和历史插图资源,在课堂上采用图文结合方式,指导学生直观地分析历史事件以及当时的地形地貌,增进学生对历史空间格局的了解。另一方面,教师运用动静结合的教学方法刺激学生的视觉感官,在PPT中巧用Flash动画,设计动态历史地图,使学生认识到历史现象的动态位移和静态位置,增强学生对历史空间的感知力。
例如,在课堂教学导入环节,首先,教师可上网搜集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时抗战老兵方阵接受检阅的视频,并突出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无论是正面战场还是敌后战场,所有投身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的人们,皆为抗战英雄、民族英雄。借助视频、讲话内容的直观影响力,让学生理解英雄的概念,感知英雄形象,深入抗战历史事件,激发学生向英雄致敬、热爱祖国的情感,由此导入“正面战场的抗战”新课内容。其次,教师展示图文结合的图片,在课前给每位学生发一张图卡,图卡上包含了正面战场的抗战相关历史插图以及各类信息。针对每张图卡,教师又设置了问题链,将问题情境化、具体化,并在导入新课主题后向学生提出问题:哪位同学拿到了最早的抗战图卡?学生之间纷纷展开交流,并说出自己拿到的抗战图卡对应的历史事件及时间。如有的学生拿到的图卡是1941年第三次长沙会战,有的则是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也有学生拿到的是1931年九一八事变。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让学生展开交流,梳理时间节点,找出最早的抗战卡片,重塑历史时间观念。最后,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展示日军侵华走势的地图,层层剖析,讲解战争的来龙去脉,创设身临其境的历史战场,在特定历史情境中指引学生梳理历史脉络。如教师先为学生播放淞沪会战片段,带领学生融入情境,并以PPT形式展示日军侵华走势地图,结合地图向学生介绍淞沪会战时间是1937年8月13日。由此教师设问:“日军先后占领上海和南京后,下一步进攻目标是哪里?”通过问题导出徐州会战,探究台儿庄战役获得自正面战场以来最大胜利的原因。此时教师还可以利用图卡,提问学生:是否拿到有关台儿庄战役的图卡,能否给大家介绍一下具体情况?同时,教师引导学生利用表格归纳、总结不同战役之间的异同,并对不同战役的条件、原因、背景、经过、影响进行深刻分析,使學生的时空观念得到有效培养。
(四)认识纪年方法,形成历史时空观
基本纪念方法包括公元纪年、朝代年号纪年、干支纪年、民国纪年这几种。教师可以将纪年方法作为培养学生时空观的出发点。在教授公元纪年方法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掌握公元前、公元后或公元前后时间差;在教授干支纪年方法时,教师应画出“天干地支表”,细致讲解公元纪年与干支纪年的换算法则及运用方法,以此丰富学生的时空观体验。
例如,在教学“正面战场的抗战”一课时,在导入环节,教师可以播放《义勇军进行曲》,提问学生:“国歌诞生在哪一时期?”在学生说出抗日战争时期后,教师为学生留出自主学习和思考的空间,翻阅教材资料,正确说出日本无条件投降的具体时间,即1945年8月15日。教师将日本无条件投降这个时间节点作为引出民国纪年方法的切入点,教授学生换算公式,如公历纪年-1911=民国年,并让学生展开计算,换算1945年是民国多少年,计算结果为民国三十四年。这种教学方法既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容量,又可以培养学生科学的历史时间观念,建构时空观。
综上所述,历史教育是初中教育的重要一环,培养学生的时空观,成为历史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培养内容包含对历史事件、发生时间、不同历史时期发展历程的认识。拥有良好的时空观,学生才能深入理解和把握历史事件的地位、作用及影响力。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时空观?本文认为,在日常教学中,历史教师应当认识到历史事件在历史阶段中的特征、内在逻辑以及纵向、横向联系。同时,在实施中,教师要注重挖掘教材,利用时间信息、历史地图和历史插图,帮助学生把握不同历史事件的时间顺序以及前后关系,建立多层次历史时间体系,让学生了解不同历史时期历史事件的产生背景、原因等内容。
(作者单位:南京玄武外国语学校)
编辑:赵飞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