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看图写话到萌动作文的巧妙过渡

2024-01-01刘丽

新课程·上旬 2023年13期
关键词:感官作文情境

刘丽

小学三年级处于结束二年级看图写话、开启正式作文的衔接点。怎样把看别人的“图画”变成观察和体会自己身边的“生活”,把“写话”演变成萌动的“作文”,从被动地看画并把图画内容写出来到接到命题或自拟题目主动思索从头脑中想出来、写出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过渡,是一个由被动到主动、由他知到我知、由单向接受到双向反馈的过程。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认为这个过渡与衔接至关重要。这个衔接点如果打通得好,引导得妙,积累得早,开启得巧,将使小学三年级学生提笔心里不犯怵,下笔心里有底气,收笔成文有“乾坤”。

怎么做到呢?笔者结合多年的作文教学经验,总结为以下几点策略。

一、认知过渡,完成观察对象转换,丰富切身体验

由于二年级学生对事物的认知往往比较笼统,有时只关注表面现象和个别特征,认识比较粗浅,细节观察不一定到位,人物活动或景物描述是粗线条的。比如看一幅图,会关注位置显著的大的事物,保留一个笼统的印象,往往会漏掉细微的地方,不能注意到全部的细节,甚至只是对自己有兴趣的地方多留意,对色彩比较鲜亮的部分印象深刻。到了三年级,观察对象由简单的图画切换到现实的事物,由平面转换为立体,是多维空间,具体意象丰富了许多。认知方面由单纯对画面的主观想象转换到切身的体验,变为全方位的感官体验与直接表达。教师在这时就要积极引导和激发学生养成仔细观察事物规律和变化的习惯,学会用五种感官去深入地体验事物,由视觉延展到味觉、视觉、听觉、嗅觉和触觉,改變单一观察法记“流水账”,而是多维感官体验打“感情牌”。

比如,同样是“春游”主题,二年级的一位同学根据春游的图画,写道:“小明和同学一起去春游,有的在草地上玩丢手绢,有的在放风筝,有的在玩过家家,还有的在树下悄悄地捉迷藏,他们玩得可真高兴啊!”而这个同学升到三年级后,是这样写的:“今天,我和小伙伴一起到三台山森林公园去春游。天空瓦蓝瓦蓝的(视觉),春风吹在脸上好暖,像妈妈的手在抚摸着我(触觉)。草地好软(触觉),森林公园里各种花儿开得真美。看,那边是大片大片雪白的梨花,梨树下是一串串紫色的兰花(视觉),离远远的就闻到扑鼻的香气(嗅觉),还夹杂着一丝丝香甜的味道(味觉)。看,还有许多的蜜蜂围着花朵在采蜜呢(视觉),嗡嗡地叫着(听觉)。啊,我好想躺在梨树下,细细地闻着花香。好美的梨兰会呀!”你可以看到,在老师的引导下,认知打通后,学生观察事物更仔细了,体验更深入了,这篇短短的小作文就把五种感官体验全部渗透进去了,不仅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美丽的梨兰会的画面,而且让我们身临其境,感悟到了生动的场景。所以,通过五种感官来引导学生打通认知,摆脱对单纯图画的粗线条观察,完成观察对象的转换,丰富切身体验,是三年级学生初学作文的第一要务。

在作文课堂教学中,围绕一个命题作文,如一次游记,让孩子们抓住游记时对景物最鲜明的特点、最难忘的第一感观印象说出来,真是“一千个人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孩子观察事物的角度不同、自身的经历不同、各自感官体验不同,对同一景物往往可以得出不同的解读,欣赏到不同的美。所以,让学生从小学会多感官体验,多角度观察,多层次表达,由点及面,由表及里,由浅入深,这样就会言之有物,言之有法,言之有度,不会充斥着单纯的粗线条的画面堆砌,缺乏生气蓬勃的场景体验,让人读来味同嚼蜡,或是同质化严重。

二、情境积累,通过知行合一,实现情景再现

这里的情境积累包括“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即书本知识的阅读和生活实践的体验与积累。所谓知行合一,书中自有章法,书中自有佳句,行中自有神思,行中自有春秋。三年级的小学生,生活阅历可以说很浅薄,社会接触相对较少,阅读面和知识面也比较狭窄,词汇量积累不多,教师必须强化文本引领、阅读跟进与情境积累,引导他们多读书,多交流,多实践,多体验。除了在课堂上讲好每单元的文本思想、结构句式、修辞手法、好词好句、写作方法外,还可让学生大量地阅读推荐的课外书目,甚至是博物杂志、动植物百科、科学杂志、文史知识等,扩大视野,增加见识。

除此之外,在家长群里提倡亲子伴读、讨论式阅读、互动式阅读,鼓励孩子做阅读笔记,写阅读心得,完成对课堂每一阶段习作主题的写作与延展,实现家校互动。读书以外,就是利用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鼓励家长带孩子到博物馆、民俗村考察体验,走出去开阔眼界,参加小记者活动,深入农村、企业和社区开展社会实践等,如进行外出旅行、参观考察、走亲访友、参加志愿活动、开展手工制作、体验非遗传承等。总之,让孩子走出书斋,不断增加生活阅历,积极体悟生活情境,让孩子有话可说,不说空话,不抄套话。

有个学生跟爸爸、妈妈一起游黄山,他的妈妈在朋友圈里晒出旅行视频,学生对着黄山云海高喊:“黄山,您真是太美了,我对您的赞美说不完,作文多少张纸也写不完!”回来后,他竟然写了600多字的作文来赞美黄山,文章的结尾写道:“每次努力向上登上一个高度,劳累增加了一分,但看到不同的美景。真是越努力越美丽啊!”没想到三年级的孩子竟然能生发出如此的感慨,好像“越努力越幸运,越奋斗越幸福”的心灵鸡汤句式一般,实在是出乎我的意料。虽然文中风景的描写有些稚嫩,甚至有个别错别字,但其中的比喻充满着童言童语,里面的想象也大胆而新奇,最后的结尾充满了深刻的哲理。不可否认的是,这是一次成功的情境作文。可以说,成功之处不仅在书本之中,更是在书本之外,在于体验和感悟之中。

古人倡导: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书要读得好,路也要行得多,情境积累很重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行合一,学生才有话说,有话才能说好。通过多锻炼,学生才能克服对作文的胆怯心理和畏难情绪,不断充盈内心世界,大胆下笔作文。读与行,两者有机结合,不可偏废,实在是写好作文的辩证法则。有的教师光是强调阅读积累,而偏废生活情境体验,学生只能是生搬硬套,没有真情实感,也会走入多人一面、似曾相识的误区,一提到写好人好事,多数就写扶老奶奶过马路之类的,一写亲爱的妈妈,就写我生病发高烧了妈妈带我上医院,等等,实在是缺乏生活积累与情境体验。

三、心态引导,通过家校鼓励,帮助树立自信

三年级学生往往对初写作文感到很难,包括:

一是转换困难。从被动的看图写话到主动的自我写作,就像是由原来的喂饭变成了自己主动去吃饭,毕竟这个转换是突破性的,学生往往比较生疏而被动,思维转换较慢,有个适应、思考、落笔转换成文字的过程。

二是思考困难。如接到题目,突然蒙了,造成记忆断片,不知道从哪里开始想,什么样的思路,什么样的结构,先写什么后写什么,于是就左顾右盼,东张西望,这其实是孩子内心世界的一个外在反映。

三是动笔困难,往往觉得自己肚里“墨水”空空,搜肠刮肚不知道写什么,如何开头,第一句话怎么写,怎么谋篇布局,往往东一榔头西一棒槌或者记成流水账。

四是书写困难,初写作文,没写过这么多的字,心里很不情愿,怕苦畏难,下笔心如油煎,往往是一边写一边数字数,根本不去想怎么写好,只要能凑够字数就交差。

五是词汇缺乏,课内外阅读中接触的好词佳句不会灵活运用,想写的句子里有不会写的字或者词,为了省事不去查字典,立即涂了改用别的字、词,一下子改变了原来想表述的意思,词不达意乃至离题万里,甚至闹出笑话。

针对以上现象,教师在心理上要鼓励学生勇敢表达,乐于写作,勇于分享。首先,教师需要耐心引导,让学生勇敢表达、主动分享学习和生活中的苦乐酸甜,从身边事、身边人说起。教师甚至要主动现身说法,鼓励学生克服畏惧心理,刚开始写作文,不要急,不要躁,要一步一步来,不要怕,以前老师上学时也是这样,遇到的问题是和你们一样的。其次,教师需要鼓励学生循序渐进地成长,让学生乐于写作。根据教学目标,一个一个专题,由简单到复杂,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综合实施文本引领、阅读跟进、认知打通,如同登山,一步一个脚印,每个专题都善于从学生的稚嫩语言中发掘让人眼前一亮的闪光点,要在评价中高度肯定学生的每一点进步。最后,还需要家长助力,让孩子勇于分享。温馨的家庭是孩子幸福的源泉,在家里,孩子与父母的交流本来就应该是无障碍的。作文也一样,需要家长跟进,包括与孩子就作文进行讨论、引导、修改、鼓励、分享,但不能代写和轻易否定,不要用成人的视角来“指导”孩子的作文,要想办法培養孩子作文的积极性和自信心。不可低估其童言童语的可爱稚嫩,童真童趣的妙不可言。比如,有一个孩子的作文《爸爸》是这样写的:“爸爸的爱,像大大的泳池,我要他给我很多很多的水,让我在里面像快乐的鱼儿一样游来游去。爸爸的爱,像天上的星星,我让他给我最闪亮的那一颗,让我在梦里不会迷路……”可见,父爱无边,家庭幸福,孩子的作文自然想象丰富,真情流露。

四、方法开启,通过因文分类,整合分解成文

克服心理恐惧、提倡知行合一、打通认知环节后,学生就能通顺地写好作文吗?不一定,还需要巧妙的方法。关于作文的方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一而足。我的基本指导方法是分类、整合、分解。

第一步,明确作文类别,有的放矢,什么类别的作文,就按什么类别的写。我把作文大致分为写景、写事、写人、写童话、想象作文五大类,在此基础上来谋篇布局,进行结构分析。比如,写人不能与写景的作文方法一致,编童话就不能与写动物的作文方法一致,各个文体的作文有各自的语言特点、结构章法,不能张冠李戴、不伦不类,也不能千篇一律、生搬硬套。

第二步,整合,即进行结构分析,情景模拟。就是围绕作文主题,结合生活实际,寻找最佳结合点,搜索阅读中的知识积累、生活中的场景再现、情境中的感官体验、行记中的点点滴滴,碎片—选择—整合—脉络—框架—体系,这样才能算是谋篇布局、结构分析、情景模拟。比如,写一个最让我感动的人,就得由学生在头脑中搜索,在众多人物中凸显一个人物,让人物置于具体的生活场景或事件重现,像放电影一样,他(她)为什么让我感动?感动我的有哪些场景?形成怎样一个脉络框架?像放电影一样在头脑中闪现这一个(或者这些)场景,串起打动学生心扉的不同画面,勾起了学生感官最深的体验,找到最鲜明的特征。

第三步,多元化分解。如果说第二步是整合,那第三步就是分解。继续上例来说,明确了具体写谁,人物的主线怎么串,段落的框架确定下来后,就需要具体分解开来,我选择一个最重要的场景还是几个场景都写?如果都写,详写哪个场景,略写哪几个场景?先写哪个再写哪个?以什么为顺序把这些场景串起来?开头怎么起,中间怎么串,结尾怎么收?这个人最鲜明的特征怎么突出,最让人感动的画面怎么显现,最激动人心的话语有哪些?再运用课堂学习和阅读积累的词汇表达出来,做到重点突出、详略得当,不能头大尾小、头重脚轻,或不分主次、平铺直叙、记流水账,要讲究哪些是铺垫,哪些是起势,哪些是高潮,哪些是迂回,哪些如惊鸿一瞥,哪些是画龙点睛……虽然小学生作文相对浅显稚嫩,但方法选择好了,童言童语运用好了,不输于高年级学生的作文。如果分解得恰到好处,重点的场景能打通认知,精打细磨,最优化体现人物特点,就是一篇好作文。而不是一描写小女孩必然从头发写起,然后写脑袋,再写眉毛、眼睛、鼻子、嘴巴等,精雕细刻还不如一句“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好像一闪一闪地在和你说话”让人印象深刻。

综上所述,通过打通感官认知,情境积累再现,自信心态引导,开启方法之门,一般都能实现从二年级的看图写话到三年级正式作文的顺利过渡。

(作者单位:江苏省宿迁市宿豫区昆仑山路学校)

编辑:赵飞飞

猜你喜欢

感官作文情境
情境引领追问促深
不同情境中的水
感官训练纸模
感官并用,形象饱满
感官训练纸膜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