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创情境,巧搭支架
2024-01-01李妍
李妍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这篇小说是高中语文教材中的经典篇目,被收入部编版教材必修下第六单元。我从分析细节入手设计教学,切实引导学生感知人物性格,真正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从而进一步对作品主题作出富有个性的多元化的解读,逐步引导学生形成个性化的阅读能力。
以下是我的一次课堂实录及反思。
教学目标:
1.分析细节描写,走进人物内心,品味人物形象。
2.培养学生揣摩语句、诠释主题的能力。
3.启发学生对作品主题做出个性化的诠释。
教学重点:
通过分析小说中的细节描写,挖掘人物性格,深入理解主题。
教学难点:
对作品主题的个性化诠释。
授课班级:
2101班。
授课时间:
2020年9月15日15:00—15:45
课堂實录:
PPT1呈现大雪覆盖原野的画面,优美、凄怆而低沉的钢琴曲回荡在教室。
师:同学知道这支曲子的名字吗?(生摇头)它是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
PPT2展示:《英雄交响曲》
师:请结合课文说说,你觉得林冲是你心目中的英雄吗?
PPT3展示:林冲 英雄
(众生议论纷纷,开始举手。)
生1:我认为林冲不是英雄。他只是个下级军官,被高俅父子陷害变成了囚犯,他的人生理想就是和妻子团聚,过上安安稳稳的小日子,因此,他就是个普通平凡的好人。
生2:不对,我觉得林冲是个英雄,因为他是八十万禁军教头,武功高强。
生3:我认为林冲不是英雄,他老是忍着,不敢报仇。比如,他对店小二说自己“恶了高太尉”,忍气吞声。
生4:不对,林冲最后手刃了仇人,不就是反抗强权吗?他是个英雄。
师:虽然大家意见还没有统一,但是我们的讨论越来越紧扣课文了。也许我们心目中的英雄,是“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的豪迈;是“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英武;是“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豪情!但是罗曼·罗兰曾说过——
PPT4展示:
真正的光明决不是永没有黑暗的时间,只是永不被黑暗所掩蔽罢了。
真正的英雄决不是永没有卑下的情操,只是永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屈服罢了。
师:林冲曾经被忍辱苟安的思想操纵,但是他最后超越了自己,开始了反抗黑暗的斗争。因此,林冲是个被“逼”出来的英雄,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北宋末年朝廷政治腐朽官逼民反甚至是官逼官反的黑暗现实。
(生默默思索,低头记录警句。)
师:面对外界的逼迫,林冲一开始并没有坚决反抗,他一直在——
众生:忍!
师:对,金圣叹也曾经用这个字来评价林冲,作者用了高超的细节描写来刻画林冲。下面来结合文中有关“火”的细节描写,分析林冲的性格特征,请大家思考,然后讨论。
PPT5展示:
分析细节,品味人物
高明的读者,有福尔摩斯的智慧与耐心
(学生讨论10分钟后……)
生1:林冲接管草料场后“向火”“买酒”,说明天气寒冷,林冲居住在草厅里,生活条件很恶劣。
师:好,请注意结合人物的性格来说。
生2:林冲出门前将火炭盖了说明他谨慎细心。
生3:雪压塌了草厅,他还探身去摸,说明他怕失火,考虑问题很周密。因为草料场最怕失火。
师:对!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这么重要的地方,如果失火那是大罪,一旦草料场被烧那也是一件关乎国家兴亡的大事啊!
生4:林冲看到草料场失火第一反应是救火,因为他没想到这么重要的地方也有人敢故意纵火,说明他善良忠厚,很有责任心。
师:说得很好。为了加害一个无辜的人,朝廷的官员竟然不顾国家安危,胆大妄为!林冲也就是在这样的黑暗现实中生存着。
生5:林冲就在这样的黑暗现实中忍了又忍,草厅塌了还去修理,还要去山神庙居住,这里看出他逆来顺受、忍辱苟安的一面。
(一生突然兴奋地站起——)
生6:本文的火有暗示意义!一开始,林冲小心翼翼地看护着那火盆里的火,压着自己的怒火,但是当他看到草料场燃起大火,又听到了几个坏人站在那里看火时的对话,他终于爆发出了满腔怒火,正如草料场燃起的熊熊大火,是这场怒火使他手刃了仇人。
(大家露出了敬佩赞赏的表情,鼓掌。)
师:在生命的风雪严寒中,草厅里的一盆火给了林冲一点点温暖。林冲小心翼翼地呵护那一盆炉火,怕它灭,更怕它烧着。他怕失火,是怕失去这现有的生活秩序,直到他听到仇人要“捡一两块骨头回京”才彻底绝望,也在绝望中诞生出另一个自我,有了手刃仇人的勇气。从林冲身上,我们看到了他在不公平的秩序下苟且的艰难,也看到了他打破不公平秩序的勇敢。
(生静听,点头。)
师:高明的作者讲故事不是一览无余,而是到处设置障碍让故事曲折生动,同时又有意留下蛛丝马迹让高明的读者寻找。请大家再找找除了火的细节外,文中还有哪些精彩的细节刻画?
(生低头看书思索,举手。)
生1:我找到了有关“刀”的细节。林冲一听说仇人来了就去街上“买了解腕尖刀”,他杀陆谦用的是刀,而不是枪。
生2:对!因为刀易携带,能防身,而且用刀手刃仇人解恨。林冲杀陆谦时用尖刀“只一剜”。
生3:林冲买了刀后一直都带在身上,这把刀也插在他心上,忍字心头一把刀。林冲直忍到无法再忍,才拔刀出来,插向敌人的心脏!
师:金圣叹一共用了两个字来评价林冲,一个是“忍”,另一个字,大家能猜到吗?
生齐答:狠!
师:对!好的文章总有很多耐人寻味的细节。
生4:我找到了有关风雪的描写。“雪下得越发紧了”说明了自然环境的严寒。风雪大,天寒地冻,象征着林冲所处的社会同样寒冷。
师:不错。“风雪山神庙”,文中对风雪的描写的确很重要。(板书:风 雪)咱们一起来看看这些环境描写有什么深意。
众生(七嘴八舌):“卷下一天大雪来”,“卷”字说明风大,天寒,环境严酷。“紧”,说明事情到了紧要的危急关头。
师:好!这段环境描写渲染了气氛,也推动了情节发展,因为如果不是风雪大,草厅不会塌,草厅不塌,林冲……
众生(七嘴八舌):草厅不塌,林冲不会去山神庙,那样也不会听到仇人的对话,也可能就被烧死在大火中,就没有后来的故事了。
师:除了风雪,大家还有新发现吗?
生5:我找到了酒,林冲喝的是冷酒,让人想到当时的社会人情就和这酒的温度一样,冷冰冰的。
生6:还有葫芦,林冲手刃仇人后,不要酒葫芦了,他把一切都抛弃了,在绝望中走上了反抗道路。
师总结:林冲是被逼出来的英雄,他从忍到狠,从怯懦到坚强,从屈辱到反抗,从平凡人生走上了与不公世界对抗的英雄之路,从他的身上,我们看到了北宋末年官逼民反的黑暗现实。
同学们正在成长为高明的读者,学会从细节中品味人物的心理活动和分析人物形象了。在课文中的细节还有不少,如钥匙、草料场里的封条……这些细节都是很有深意的,大家不妨在课下再讨论讨论。老师在备课时写下了这样一首小诗:
PPT6展示:
(随着舒缓凄怆的《英雄交响曲》,下面的文字逐句出现在大屏幕上)
在漫天风雪中,我们寻觅着刀与酒,
走进,英雄的江湖
走进,一个人,一条枪
一场大火中的绝望与诞生
春天会到来,蛹会化成蝶
在林冲身上,有我们每一个人的影子
师:林冲身上,有我们每个人的影子,因为我们都曾经有过怯懦与惧怕,但我相信同学们能从林冲的成长中找到自己成长的方向,走上英雄之路!
布置作业:
PPT7展示:
课外阅读:《沉默的大多数》《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
自主写作:《林冲,在绝望中诞生》《林冲的身上有我们的影子》《林冲与鲁智深》
师:谢谢大家,下课!
教学反思:
一节课的结束就是一次反思的开始。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应该是少一些说教,多一些激情;少一些灌输,多一些感悟;少一些预设,多一些生成。妙创情境,巧搭支架,学生思维的活跃度和提升水平将超乎我们的想象。
1.选好切入点,妙创情境。
情境教学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与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情境,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激活思维,使其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提高教学实效。我在教学时运用了多种方法来创设情境。
首先,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导课时播放《英雄交响曲》,辅助以白雪皑皑的原野图片,暗扣课文主人公和“风雪”,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授课结束时也辅助以音乐和图片,将情感教育推向高潮。
其次,通过“提出问题”来创设情境。导课之初就从“林冲是不是英雄”切入教学,激活了课堂气氛,引发了学生深入研读文本的兴趣,为后面的细节分析做了铺垫。同时,这个问题还有助于学生对课文中心的多元化思考,而不是仅仅局限于对“官逼民反”这个中心的机械记忆。
第三,通过“语言描述”来创设情境。在引导学生分析人物性格时,我这样小结:“在生命的风雪严寒中,草厅里的一盆炉火给了林冲一点点温暖。林冲小心翼翼地呵护那一盆炉火,怕它灭,更怕它烧着。”在课文结尾时配以小诗,都具有潜移默化的德育功效。
2.环环相扣,巧搭支架。
支架式教学主张应当为学习者理解知识建构一种概念框架,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为此,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我在教学中以一系列问题带动学生思考,问题设置紧紧围绕“分析细节,品味人物,挖掘中心”来展开,设计了“林冲是英雄吗”“有关火的细节反映了林冲怎样的性格特征”“除了火,还有什么细节描写能表现林冲的性格特征”这三个问题,把学生对林冲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顺利地完成教學目标。
3.教学应以学生的心灵为出发点,教师切忌喧宾夺主。
对文学作品的鉴赏应当从学生的心灵出发,切忌生硬灌输。这节课中林冲的形象特点和课文中心都是由学生分析、总结出来的,不过教师的主导作用也很明显:课前提出预习任务;课堂上,当学生小组讨论时参与讨论并进行指导;当学生回答时给予鼓励,更适时点拨;在讨论完每个问题后用几句富有哲理的话做总结,引导学生进入下一个环节的讨论分析。
但是,教师的主导切忌喧宾夺主,如果生硬地将学生引入预设的结论,就成了强灌。在教学中,我对关于“林冲是不是英雄”的结论下得过早,使得导课和下一个环节的衔接有些生硬,不如把问题先放下,引导学生继续深入研读课文来寻找问题的答案,在课堂结束时再次回到这个问题上,进行总结。其实“林冲是不是英雄”,也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不必强求答案一致,留一些思索的余地给学生,这样也许更符合语文教学的精神。
(作者单位:阳泉市第一中学)
编辑:张俐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