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完善大型国有企业“大监督”工作格局
2024-01-01王欣
●王 欣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多次强调,要构建党统一领导、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监督体系。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党组、纪检监察组创新打造“双重领导、垂直管理、提级监督、整合资源”的“大监督”工作格局,以强监督促进强监管,推进企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成品油销售企业作为中国石化集团公司产业链终端环节,具有点多线长面广、人员流动快、接触钱物多的特点,担负着价值实现的重要功能,着力构建完善“大监督”工作格局是迫切的现实需要。
一、中石化销售企业“大监督”工作的现状
(一)完善组织机构,解决“谁来抓”的问题
中国石化成品油销售企业在省级公司成立由党委书记任主任、纪委书记任副主任,纪检、审计、财务、企管(法律)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监督委员会。在地市公司成立由纪委书记任组长,人事、办公室、财务、政工等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的监督小组。
(二)聚焦重点内容,解决“抓什么”的问题
监督委员会作为在党委领导下的监督机构,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把监督融入企业经营管理的全过程,履行预防、监督、调查、处置和督促整改等职责,增强监督的实效性。具体来说,就是坚持服务经营管理这一目标不偏离,聚焦廉洁从业、业务运行、重大节日,抓住“关键人、关键事、关键时”,对监督过程进行全流程覆盖。
紧盯关键人。突出对处、科级和其他关键岗位人员的监督,严防“关键少数”腐败。根据调研、督查等情况,对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早发现早提醒早纠正,把握运用好“四种形态”特别是第一种形态,在提醒教育上下功夫,抓早抓小、防微杜渐。落实纪检监察机关意见必听、线索具体的信访举报必查规定,切实把好选人用人关。
紧盯关键事。重点加强对油品、非油品采购、工程建设、物资采购等传统重点业务的监督,开展对新兴业务的监督以及基层“微腐败”治理等工作。
紧盯关键时。以落实中央八项规定为重点,运用多种形式发信号,划出高压线,打好预防针,营造崇廉尚俭的节日氛围,净化节日风气。
(三)推进机制创新,解决“怎么抓”的问题
建立健全运行机制。建立健全决策机制、执行机制、制约机制和保障机制,形成党委统一领导、监督委员会统筹监督力量和资源、各成员部门具体执行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建立监督委员会联席会议制度,制定监督委员会议事规则,明确决策、议事、协调工作的权限、内容与流程。按照监督检查、发现问题、跟踪推进、整改规范、健全制度、防控风险的六个环节进行运行,形成闭环管理。
建立责任清单体系。建立责任清单,细化检查考核和述职考评等措施,明确“谁来监督”“监督什么”的问题。明确界定公司监督委员会、监督小组的职能,明确监督委员会成员部门的职责定位,建立履职责任清单,全面推进新架构下两级监督组织职能到位。
建立考核问责体系。每年对监督委员会成员进行考核评价,对负有监督职责的相关人员应发现问题而未发现或者发现问题未及时报告,引发重大风险或者造成其他不良影响的,按照有关规定严肃问责。对于认真履行监督职责,及时发现问题,避免或挽回重大损失的,予以表彰奖励,以考核问责促进监督责任的有效落实。
二、中石化销售企业“大监督”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监督委员会的定位不够明晰
《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出台后,政府层面各级监察委员会的职责定位已经明晰,但企业监督委员会的定位和职责还不是很清晰,客观上还存在“上热中温下冷”的现象,加之当前企业面临的经营、安全、维稳等工作压力较大,重经营轻管理、重发展轻监督的传统思想依然没有完全消除,对企业“大监督”工作的认识还不到位,重形式、轻实质,满足于“开个会、讲个话、成立个组织”的形式主义还不同程度地存在。
(二)监督意识不够强
从目前运行情况看,各销售企业监督委员会的日常工作主要还是靠纪检监督部门牵头和组织,靠考核排名的压力来传导和推进。虽然省地两级监督委员会成员都参加了例会和讨论,对自己日常工作按时汇报,但很大程度上停留在被动参与和参加状态,“我要监督、我要防控”的主动履职意识还不够强,与把监督履职作为思想和行为自觉的要求差距还较大。
(三)监督合力的发挥不够充分
一方面,由于传统的运行机制、多年的思维定式等因素影响,企业还存在监督主要是纪检、审计部门在抓的惯性思维。目前通过召开监督委员会季度例会,信息不能充分共享的问题得到初步解决,但尚未真正形成多方联动、深度参与的“大监督”局面,一定程度上还存在各自为政、单打独斗的现象。另一方面,在检查考核问责上刚性不足,还存在偏软现象,导致压力传导还不到位,影响监督合力发挥。此外,监督委员会的日常运行制度办法和信息共享机制还不健全,还停留在靠例会平台交流的层面。
(四)监督手段不能完全适应工作需要
从运行实践看,监督工作主要停留在事后惩处上,事前防范、事中监督还不够,往往要等到出了问题后才来补救,说明监督“探头”作用发挥得还不够好。油品外采、非油采购、工程建设、资产处置等销售企业的重点业务,基层“微腐败”治理,主要都还以人工监督为主,监督的重点也停留在规范流程等相对固化的程序上,监督理念和手段还不能满足当前工作要求,特别是运用大数据平台进行数据比对、分析、研判的监督手段和分析方法还远远不够。
(五)监督力量不能完全满足当前形势任务要求
销售企业目前普遍存在纪检人员监督履职能力还不够强,在执纪审查、谈话技巧和核查突破等方面能力较弱的情况。部分监督人员对公司主要业务知识掌握不够,发现问题能力不足。同时,纪检、审计等监督人员的成长通道较窄,企业往往重点培养和使用业务人员,这在客观上对监督人员的工作积极性造成一定影响。
三、完善中石化销售企业“大监督”工作格局的对策建议
(一)持续加强“大监督”工作示范引领作用
优化监督体系顶层设计,明确监督委员会职责定位,建立完善工作规则和相关运行工作机制,更好地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加大对“大监督”工作典型经验做法的宣传力度,通过专题推进会、座谈会、经验交流会等形式,对“大监督”工作进行再推动、再促进,引导多方联动,凝聚对“大监督”工作的共识,着力构建集中统一、权威高效的“大监督”工作格局。
(二)持续加强“大监督”工作信息化建设
组织研发“大监督”工作信息平台,梳理打通监督委员会成员单位日常工作流程,以信息化手段促进工作机制和运行机制的有效运行。同时,针对企业主要风险点开发大数据风险预警平台,如通过梳理销售企业油品外采业务、非油品采购等重点业务的关键环节,对业务系统大数据进行分析研判和智能逻辑比对,构建重点业务在线监控体系,压实业务部门监督主体责任。
(三)持续加强“大监督”工作考核力度
研究出台工作规则以及考核问责等相关制度办法,有效传导压力,促进监督合力形成。尤其要加大对各企业“大监督”工作的考评力度,重点考核“大监督”组织体系是否真到位、监督责任是否真压实、工作合力作用是否真有效等,探索将考核结果与党委书记、纪委书记工作绩效挂钩,以此推动监督工作落实。
(四)持续加强“大监督”工作人才保障力度
对照“信念过硬、政治过硬、责任过硬、能力过硬、作风过硬、廉洁过硬”要求,培养和建设一支专兼职监督队伍。对于监督人员“进口”把关要严,力求精干高效,着力畅通纪检、审计干部员工成长通道,把综合素质好、业务能力强的同志吸引到专职监督岗位上来。同时,加强对现有监督人员的培训,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设计培训课程,加强实践锻炼,有针对性地强化业务能力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