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西茶马古道山水画写生价值研究
2023-12-31冯冰楠
【摘要】本文以川西茶马古道为切入点,深入研究川西茶马古道上自然与人文景观的写生价值。文中所研讨的川西茶马古道的路线一共分為三条:第一条是从北宋时期开始的茶马古道(南路),即从成都出发,经雅安到达泸定,再到康定,翻过折多山到新都桥,最后经过理塘、巴塘出川到达西藏。第二条是明朝在岷江上游又新兴的一条运茶道路(西路),即从成都到灌县(都江堰市),经汶川到茂县过松潘入藏。第三条是清康熙年间,从雅安出发的一条康区商道,即从雅安出发,经道孚、甘孜到德格,过同普、昌都,进入拉萨。这三条线路不仅是茶马互市的贸易之路,更是多元化民族文化交流的桥梁,为中国画写生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写生实景与素材。
【关键词】川西茶马古道;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山水画
【中图分类号】J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2261(2023)24-0037-04
一、川西“茶马古道”的地域特征
中国地大物博,每个地方因受不同的地理特征和自然条件的影响,所产生的物产及资源都有所不同。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通过远距离的贸易相互交换物资来弥补当地所匮乏的资源。久而久之,便出现了一些长期作为某种或者几种商品运输、交换的道路,为了方便记忆,人们便用这些商品的名字给道路命名,如“丝绸之路”。“茶马古道”一词由云南大学木霁弘、李旭和北京大学陈保亚等人提出,这个概念的提出也是因为这些是运茶和马的主要道路。“茶马古道”不仅是一个盘横交错的交通网络,还是象征着人类文明进步的一条历史文化线路。它在唐代早期是马土互市的道路,从唐代晚期至清代初期逐渐演变为茶马互市的道路,在运茶途中所设涉及道路及其他相关的官府管理机构、茶马交易场所等都属于“茶马古道”的文化遗产的范围。
二、川西“茶马古道”的范围
“茶马古道”以川藏、滇藏及青藏道为主要线路,是西南地区的文明之路,它见证了各民族之间交相融合的过程。这三条线路中,以川藏道开通得最早,运输量也相较于其他两条大很多。综合各学者对于“茶马古道”的研究,可基本认定,在四川西部的“茶马古道”,即川西“茶马古道”可大致分为如下三条主线:第一条是从北宋时期便开始也是川西最古老的一条茶马古道(南路),即从成都出发,经雅安到达泸定,再到康定,翻过折多山到新都桥,最后经过理塘、巴塘出川到达西藏。第二条是因明朝疆土范围扩大后,松潘划入明朝的范围,在岷江上游又新兴的一条运茶道路(西路),即从成都到灌县(都江堰市),经汶川到茂县过松潘入藏。第三条是清康熙年间,从雅安出发的一条康区商道,即从雅安出发,经道孚、甘孜到德格,过同普、昌都,进入拉萨。这三条川西茶马古道拥有不一样的少数民族文化,也就是这不一样的人文景观,为绘画者带来了不一样的感受。同为进藏之路,理塘四千多米的高海拔地区的风景与松潘截然不同,理塘县典型的藏式民居与松潘古镇汉藏结合的建筑风格差别便也客观地表现出了海拔差异所带来的人文景观的变化。而德格县处于青藏高原东南缘,海拔最高6168米,具有“川藏第一险”之称,这里的自然环境也是最接近于西藏,能让绘画者在四川境内欣赏到西藏的美景。
川西“茶马古道”上的自然景观因平原与高原的海拔、气候差异所呈现出来的景色便也称得上是奇特。四川西部三条运茶线路分别与不同的少数民族相融合,这不仅造就了写生题材的多样性,还为了解不同的民族文化奠定了基础,实在是不失为一条写生与创作灵感的来源之路。
三、川西“茶马古道”的自然景观
四川的山川地貌是奇特的,它既有高山峡谷,又有平原丘陵,而四川西部便孕育了这些宛若瑰宝的景观。川西地大物博,历史文化积淀深厚,同时川西河网稠密,地势跌宕起伏,气候特征明显,这些特殊的自然环境使得川西地区山清水秀,风景独特。秦汉时便有“江水沃野,山林竹木蔬食果实之饶”的记述。唐宋也皆有文人对蜀地的山水有所描绘,如白居易赞“蜀江水碧蜀江青”,邵博也谈道“天下山水之观在蜀”,均道出了四川自然风光的美丽之处。民国时期黄宾虹先生在游居蜀地时也感慨道:“入蜀方知画意浓。”
四川地势西高东低,西北向东南倾斜,地势跌宕起伏。历史上的“川西”指的是四川盆地西部边缘地带,不包括川西高原,广义上来说包括成都、乐山、德阳、眉山、雅安;而地理上的川西多指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和甘孜藏族自治州等地区。川西不仅有河网稠密的成都平原,还有矗立着巍峨壮观的冰川、雪山,气候复杂多变的川西高原,所以独特的人文地理环境也孕育出了独具特色的文化内涵。
川西“茶马古道”所经过的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和甘孜藏族自治州的气候,因丰富的地理环境而呈现多样又独特的特征:甘孜州东北部和阿坝州北部多以草原牧区为主;而南部地区多高山峡谷,海拔高,温差大,河谷中多平原,是农牧业区。四川西部特殊的自然环境与地质条件影响着当地居民的房屋建筑,为藏族和羌族人民提供了不同的物质资源与建筑环境,也就是这种复杂的自然因素赋予了当地人民“就地取材”“因地制宜”的建筑习性。藏族、羌族人民通过千百年的实践,克服了自然环境中不利的因素,形成了其本民族独特的建筑风格,这些独特的建筑风格又为川西“茶马古道”上的人文景观带来了丰富的色彩。
四、川西“茶马古道”的人文艺术价值
川西“茶马古道”上汉族与羌族及汉族与藏族文化的结合所产生的建筑特点与文化特色具有民族性与审美性的双重价值。它们的产生过程与政治因素、自然景观和风水文化密切相关,是历史性与时代性的统一,是作为少数民族文化特征的存在,不仅有绘画审美的表现性,更具有人文审美的文化底蕴。不同的民族文化与风俗文化也在川西“茶马古道”这条线路上形成了有机的融合,这种汉文化与羌、藏文化的交融造就了不同的生活环境。川西“茶马古道”上的人文景观与山水画创作紧密相连,绘画创作时需讲究画面的构图形式,注意画面内容疏密、虚实关系。川西“茶马古道”上的房屋建筑的分布与自然风光相互融合,坚硬的建筑线条与柔美的云雾相互依偎,与山水画中的虚实关系相互呼应,突出了建筑环境中空间布局的关系,二者结合出情景交融的意境美。李可染在谈及山水画时说道:“可行,可望,不如可居可游之为得。”①可居、可游这两者实质上是动静结合的态度,人与自然通过心灵相互交流的过程。
李可染在绘画创作中讲究意境,讲究情景交融,他认为艺术唯一的源泉来自生活,但是艺术所反映出来的现实生活应该是经过手、脑加工后所得出的高于生活的表现。川西“茶馬古道”集历史、文化、民族特色为一体,观者能够从此路上感受到时代的演变、文化的传承,也正是因为这些条件的存在,才能够体现出川西“茶马古道”上的审美性与民族性的双重价值。
石涛谈道:“山川脱胎于予也,予脱胎于山川也。搜尽奇峰打草稿也。”[2]48其意思是指只有在博览群山后,于绘画者心中形成祖国山川的轮廓、意境,做到心中有山水,这样才能逐渐脱离眼中所看见的表象,通过内心去寻求到山水的意境与情感。张大千也阐述过自己和石涛相似的观点,他指出在山水画的创作中需注意三个方面:一是师古人,汲取古人的绘画思想;二是师造化,要求画者要追求实际,多看名山大川,从自然中获取创作的素材与灵感源泉;三是师吾心,心中要有意境,那么画面就需要画者用笔墨与心中的意境相结合,从而创造出一幅完整的艺术作品。张大千同石涛一样认为画家要坚持“师造化”,以自然为师,从自然中习得绘画灵感,练就笔墨功夫。
自20世纪20年代后,张大千逐渐开始由师古人到师造化的转变,其足迹遍布世界各地。游历之初,张大千的绘画对象主要是黄山、华山等。到中期,张大千将其眼光放置于家乡,即四川,也正是在这个阶段,张大千的个人绘画风格趋于成熟,绘画作品以峨眉山、青城山和川西风光为主。张大千晚期时,其写生对象由国内变为国外,为中国画走向世界做出了贡献。
1947年6月,成都遭受洪灾的袭击,大千先生从上海返回成都后无法参加其他活动。遂想到叶浅予、吴作人(图1)都曾前往西康写生并收获颇丰,于是便邀请好友杨孝慈等人开启了西康之行。张大千一行人从成都出发,到雅安考察了汉代高颐阙,然后经飞仙关过沙坪到达天全,再过二郎山来到泸定,最后到达康定,沿途游览金刚寺、无极寺、御林宫等,并在铁索桥和瓦沟寺等地停留写生后,于同年八月返回成都。张大千此行共绘有小品12幅,作《西康纪游》诗12首。9月,张大千先生将此行所作的诗画整理成册,命名为《西康游履》,先生为改册跋云:“丁亥之夏,予自江左归于蜀中,与孝慈老道兄相会于成都。时方有洪水之患,成都内外,几成泽国,与孝慈因约同游西康,经雅州、渡泸定、止于打箭炉(今康定)。孝慈索予画久,阙然无以报,游罢归乡,检点草稿,为图成斯册归之。偕游之乐,良足念也。西康景物,虽无危峦奇峰之胜,然丛山万重,急湍奔逝,亦复雄伟深邃,有拍塞天地之概。右所写康定金刚寺僧,稚柳以为尽得番僧之神趣。稚柳与予昔游西北久,多与番僧应接,故云。是岁九月,大千弟张爰并识于大风堂下。”②同年十月在成都举办康巴西游纪行画展,出版了由李秋君题签的《西康游履》画册。张大千此次西康行为其画面增添了民族特色,也为他以后在表现少数民族风土人情时积攒了素材。此行之路不仅是汉藏民族过渡和多元文化并存的民族走廊,还是川西“茶马古道”的南路。
张大千川西行这一路来所看见的风光多是重峦叠嶂的大山,其作品所呈现出来的也多是“奇峰”,是他向石涛学习“搜尽奇峰打草稿”的结果。张大千通过其自身的游历所创作出来的绘画作品不仅赋予了独特的生命特征,还将川西的自然景观带了回去,同时川西“茶马古道”上藏族人民质朴的生活也感染着他。张大千曾说过,川西行时所看见的自然风光给他的感触是极大的,因川西高原海拔高、温差大,气候的变化非常明显,在川西高原上,河谷到山脊能够出现多变的气候特征,也正是这些特殊的气候条件,川西高原才有着触手可及的云,蔚蓝的天空、颜色分明的天地实景。川西藏区巍峨的高山,绚烂的色彩,让张大千察觉到,原来山的颜色可以这么艳丽,这是否对后来张大千的“泼墨泼彩”具有引导和启发的作用呢?面对川西“茶马古道”一路上绝色的美景,传统的写实技法往往是不够的,这也许会是“泼彩”的诱因。
五、结论
“茶马古道”从唐代以来,在长时间内都曾是四川西部和西藏东南地区的交通要道和经济枢纽,是历史上内地与藏区文明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以川西“茶马古道”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川西“茶马古道”的山水画写生价值。山水画作为描写自然景色为主体的绘画,它能够反映川西高原独特的自然景观,可是因为川西独特的地理条件和气候特征,古人在川西留下的绘画踪迹更多的是川西平原一带,在川西高原进行山水画写生或创作的作品暂时未见。但是在1947年,张大千先生随友人杨孝慈同游西康,写生12幅,并著有《西康游记》纪游诗12首,其中仅有两幅人物画,我们能够从张大千的画与诗中得知当时西康的独特风景和气候特征。“大走客”吴一峰也曾多次到达西康,并画出《岷江胜概》《青衣放筏》《泸定桥》《羌寨金秋》《雅安江畔》等系列作品来表现西康的美丽景色。
艺术作品是艺术家自身的文学素养及其个人思想感情的综合表现。若一个艺术家的修养高、胸襟宽、眼光远,那么他的作品也定不会太差。画家除了自身审美能力和道德修养的提升以外,还需要有学识的积累,董其昌曾说过:“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可见对于知识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当然,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需“行万里路”,即走入自然,体验生活,这便是积累创作素材的方法之一。张大千也曾说过:“游历不但是绘画资料的源泉,并且可以窥探宇宙万物的全貌,养成广阔的心胸,所以行万里路是必须的。”[9]334张大千先生因此游览了众多名山大川,无论是广阔中原,还是娟秀的江南无不留下了他的足迹。
川西“茶马古道”上的山石、河流、树木都是别具一格的,在独特的气候条件下,它们闪闪发光,彰显出最具生命力的一面。也正是因为如此,一旦当绘画者踏入这一方土地时,便能被一种神秘的力量所吸引,这不仅有来自大自然的神秘力量,还有这条古道上所沉淀的历史文化之力。当下,山水画正处于一个创新的阶段,以西方学院派的教学模式成为绘画学习的主要方式,在追求笔墨和意境的同时,画家的作品中出现了一些新颖的构成方式,但是创新的前提都离不开走进大自然搜集素材。创新也是建于有深厚的传统功夫的前提下,也需要师法自然,脱离生活的作品是毫无感染力而言的。要想画好山水画只有经过不懈的努力才能寻找到属于自己艺术风格,坚持走进生活多看真山真水,将师古人与师造化结合起来去学习、去创新,努力地去调动自身的情感,提升自己的审美,寻找到与大自然的沟通之路。
注释:
①孙美兰主编《李可染画论》,河南人民出版社,1999,第57页。
②李永翘:《张大千年谱》,四川省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第227页。
参考文献:
[1]郭熙.林泉高致[M].郭思,编.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3.
[2]石涛.画语录[M].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2006.
[3]李翘楚.张大千传[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4.
[4]木霁弘,等.滇藏川大三角文化探秘[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2.
[5]木霁弘.茶马古道上的民族文化[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3.
[6]四川博物院,编.张大千西康纪游册[M].魏学峰,评点.成都:四川美术出版社,2014.
[7]刘欣,编.吴一峰研究文集[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
[8]吴嘉陵,编.大走客吴一峰[M].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
[9]周积寅.中国历代画论[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13.
作者简介:
冯冰楠(1993.7-),女,四川南充人,硕士,四川工商学院任教,助理实验师,研究方向:艺术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