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天台五台山记》所见北宋社会生活研究
2023-12-31胡培培
【摘要】《参天台五台山记》是日本僧人成寻入宋巡礼求法期间所作的旅行日记。此书涉及北宋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包括经济、交通、饮食、宗教信仰、市井风俗等。以《参天台五台山记》中的文献记载为线索,分析成寻视野下的宋代社会风貌,对北宋社会生活的再认识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成寻;《参天台五台山记》;社会生活
【中图分类号】K8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2261(2023)24-0004-04
宋熙宁五年(1072)三月,年已六旬的日本僧人成寻搭乘商船入宋巡礼求法,其足迹几乎遍及南北大地,他以日记的形式将沿途所见所闻记录下来,撰成《参天台五台山记》,约有十二万字。此书涉及内容十分丰富,包括当时的交通、饮食、宗教信仰、市井风俗等,是研究北宋社会生活的重要史料。
一、成寻其人及《参天台五台山记》
成寻(1011-1081),日本平安中期天台宗僧侣,出身官僚,俗姓藤原氏。成寻早年丧父,七岁时入日本京都岩仓大云寺出家,师从大云寺名僧文庆。天喜二年(1054),成寻被任命为延历寺阿阇梨,后又建立了如宝院、宝塔院,对大云寺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成寻撰有《观心论注》《法华经注》《观经钞》《普贤经科》《法华实相观注》等著作,今均佚失。
成寻自少年时便有巡礼之志,为追寻先人足迹,巡礼求法,延久四年(1072)三月十五日,成寻带领赖缘等弟子七人自日本肥前国松浦郡壁岛搭乘宋商曾聚之船偷渡入宋,于杭州登陆。登陆后,一行人巡礼天台山,参拜国清寺,下榻传法院,朝见宋神宗。得到允許后,又巡礼五台山,后离京南下,返回天台山国清寺修行,离京前成寻被赐号善惠大师。永保元年(1081),成寻于汴京开宝寺圆寂,成为不归之客。正史中有关成寻入宋巡礼求法的记载寥寥无几,仅在《宋史》《宋会要辑稿》《续资治通鉴长编》等史籍中有所提及。
《参天台五台山记》记录了成寻于三月十五日在日本登船出发之日开始至六月十二日与归国弟子辞别结束,总共一年零三个月,四百六十八篇日记。其原本被带回日本后,现已佚失,今存手抄本、影印本、排印本三个版本系统。每到一处成寻都将其所见所闻详细、真实地记录下来,从宋朝的政治制度、地方组织、寺庙建筑到风俗文化、名胜古迹、城市交通、地方经济,均为成寻亲闻亲录,史料价值颇高。
二、《参天台五台山记》中所见饮食文化
成寻一行人在旅途中,或是投宿寺院、客店,或是留宿官驿、传法院,其间饮食多种多样,既包括饼、果子、水果等食物,亦有酒、茶等饮品。《参天台五台山记》中所记之物虽不能涵盖宋代饮食文化,却可从中反映出成寻所及地区的经济发展、市场繁荣与风俗文化。
(一)主食
饼是宋代不可缺少的主食之一,宋代以前一般指各类面食的统称,“凡以面为食具,皆谓之饼”[4]。直至宋代实现了从饼食到面食的转变,逐渐区分出饼、馒头、包子等几大体系。《东京梦华录》中所记面食店比比皆是,如鹿家包子店、郑家胡饼店、曹婆婆肉饼店、万家馒头店等。此外,一些饼食又指果子,果子即各类生果、干果、凉果、蜜饯、饼食的总称。
宋代经济繁荣,饮食文化日益昌盛,随着制作技艺的提高,饼食种类日益繁多。《东京梦华录》中就有专门以饮食果子为题的介绍,如“或献果子、香药”[5]188“又有托小盘卖干果子”[5]189。熙宁五年四月六日,成寻一行人至越州思胡浦。七日,“食糖饼,以小麦粉作果子也。其体似饼,大三寸许,饼厚五分许,中入糖,其味甘美”[6]18。这是成寻入宋后第一次吃到糖饼,或是新奇,成寻记录得尤其详细。糖饼即是以小麦粉为原料,加入糖制成的饼类。十五日,“李思恺买作饭与志,味如日本饼淡。大如茄,顶颇细,以小麦粉、小豆、甘葛并糖作果子也”[6]22。这里的“作饭”不同于先前吃的糖饼,而是几种原料混合制成,味道较淡的饼。另外,成寻在旅途中也常常获得宋人所赠其它面食,如:“有斋酒,路食别被送,馂馅五十只、砂馅五十只、糖油饼五百个、素油饼五十个、馓子五个。”[6]426“太原府被送路食:糖饼五十枚、馂馅五十、心饼五十。”[6]433成寻几次吃到馂馅,《归田录》载:“京师食店卖酸?者,皆大出牌榜于通衢,而俚俗昧于字法,转酸从食,?从臽。有滑稽子谓人曰:‘彼家所卖馂馅不知为何物也。饮食四方异宜,而名号亦随时俗。言语不同,至或传者转失其本。”[7]馂馅即为酸馅的俗写,多是一些酸味的素馅食物,宋代寺院僧人常常食用。
(二)水果
在宋期间,成寻一行人还吃到了在日本并未见到的水果。四月三日在东茹山,成寻初次吃到“荔子”。“福州商人来,出荔子。唐果子,味如干枣,大似枣,离去上皮,食之。”[6]15成寻在此所食“荔子”大概就是荔枝。宋代时期闽中荔枝可谓最佳,蔡襄曾写《荔枝谱》赞誉其果品卓然。十五日,“未时,梢工陈从志与甘蔗一枝,长四尺,口径一寸,节三寸五分,皆齐在之,寸切吃汁,如未煎,极甘美也,吸取汁后去捨”[6]23。成寻将甘蔗的长度、口径、味道、食用方法记录地十分详细。六月十四日,“未时,植阇梨返送妙乐念佛观念,并送林檎果,似日本青梨,味似梨,干茸少少同送”[6]120。这天成寻吃到了林檎果,今人俗称为“沙果”。宋代时,林檎已成为百姓常见水果之一,人们还将之加工成林檎干、林檎旋[5]189等果子出售。为了便于储藏和运输,宋人常将水果进行脱水干制,制成干果或加入糖、蜜等制成蜜饯,宋代时还出现了果酱。此外,《参天台五台山记》中还提到了杏、龙眼、胡桃子、杨梅等多种水果,在成寻的记录下生动而翔实。
(三)饮酒与饮茶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酒与酒文化无疑有着特殊的地位,从某种角度而言,酒文化中带有各种政治、道德、情感色彩,具有丰富的底蕴与内涵。“帝王所以颐养天下,享祀祈福,扶衰养疾。百礼之会,非酒不行。”[8]可见,酒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北宋时饮酒风尚更是盛行,酒楼遍布街巷,“在京正店七十二户,此外不能遍数”[5]176。
在登船入宋的首日成寻便在船上写下“唐人酒盛,最以有兴”[6]1,此后更是多次记录随行几人醉卧情景。“予终日不食,圣秀、心贤、长明不觉醉卧。余人颇宜。”[6]5“三人重醉同昨日。唐人中二人醉卧。”[6]6来华途中随行几人常与船上宋人饮酒,登陆以后也是多次参加酒宴。四月十五日,“今日依都督酒宴,不上船”[6]22。在宋朝,一些重要的朝廷盛典都会举行酒宴,如元旦大朝会、皇帝圣节等。有时接待外国使者或访客时朝廷也会进行宴请,因而杭州都督设酒宴招待成寻等人也不足为奇。成寻在宋期间还多次收到宋人的赠酒。“辰二点,暂驻船,崇班送酒一瓶,都衙自持来糖餠十枚。巳时,出船,召取杭州兵士一人、梢工文人吃酒,召水手三人同吃酒。”[6]220僧俗同饮可见北宋饮酒风尚颇为盛行。
与酒相仿,饮茶之风在宋代同样盛行,从官府官员到寺院僧人、寻常百姓都不可或缺。《参天台五台山记》中成寻曾多次与宋人饮茶,如:“于廊可点茶,由有命,即向廊,吃茶。次从都督内以新去茶院,银花盘送香汤,饮了。”[6]31这天,成寻与翻译陈咏共参扬州府,府中以茶接待,为其点茶。在后来巡礼参拜寺院过程中,同样有多次点茶招待。“崇梵大师小师景福请诸僧吃茶,次梵义大师请诸僧吃茶汤。次参三藏房,点茶。”[6]524点茶又包括炙茶、碾茶、罗茶、烘盏、候汤、击拂、烹试等步骤,宋代禅寺中也同样通行点茶礼法待客。
宋代商品经济发展,市场繁荣,饮食业打破坊市界限,食肆、酒肆、茶肆林立,百姓饮食也愈发精致细腻,烹饪方式多样。成寻一行人远渡来宋,在此吃到家乡未曾见过的食物并将之记录下来带回日本,也促进了宋日之间的文化传播与交流。
三、《参天台五台山记》中所见交通与旅行生活
成寻的巡礼参拜之旅几乎遍及中国南北,《参天台五台山记》中不仅记录了成寻一行人途经的地区、山脉、河流、桥梁、堤坝、驿站的名称,还记录了他出行所使用的多种交通工具,这些对于研究宋代地理、交通具有重要价值。
以成寻于两浙地区所见为例,南方地区多山地、丘陵地形,地面崎岖不平,人们出行多乘坐轿子。在杭州,成寻见到“糸毛轿子十余乘,腰舆十余乘。男女乘之,最为甚妙”[6]27。“都督乘船时屋也,官人乘舆,具五六十眷属,出入大门多多也”[6]21。在台州,“兵士四人轿担可送越州者。巳时,出廨院,以兵士四人担轿”[6]186。在苏州,“州兵士十人令持轿子三乘来……都督前召轿子,取手令乘,而固辞,令持轿出中门了,乘”[6]213。可见,当时南方乘轿出行可谓普遍,无论官民、男女都可乘坐。而成寻所记这一景象与《宋史》等文献记载有所差异,“工商、庶人家乘檐子或用四人、八人,请禁断,听乘车。”[2]3574《续资治通鉴长编》载:“如蔡确沿途或称疾病,乞住将理,即添差递铺兵士,用兜轿抬弃前去。”[9]除疾病、老弱外,朝廷官员乘轿是有严格限制的,有时特许乘轿也作为皇帝对于官员的一种赏赐。对这种差异,学者曹家齐曾在文章中分析:“在轿子普及过程中,南北還是有一定地区差异的,南方轿子普及比北方要早。”[10]由于南方地形原因加之南方更为嗜奢,乘轿较其他出行方式更为舒适,因此乘轿现象更为普遍。
与乘轿相比,车、马等交通工具在宋代更为常见。车又分为人力车与畜力车两种,其中畜力车多是以牛、驴、骡作为拉力牲畜的。由于战争以及朝廷对于马的需求量大,马匹的数量较少,驴、骡便成为百姓常用的出行工具。四月十七日,成寻于杭州记录:“见兔马两疋,一疋负物,一疋人乘。马大如日本二岁小马,高仅三尺许,长四尺许,耳长八寸许,似兔耳形。”[6]23成寻所见可以载物可以人乘的动物或许就是驴或骡。宋代史料中亦有以驴作为出游骑行工具的记载,如《萍洲可谈》载:“富郑公致政归西都,尝著布直裰跨驴出郊。”[11]除骑行出游外,驴还在商业、军事领域承担运输物资的任务。
南方地区水系发达,河流、湖泊众多,舟、船也成了成寻一行人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成寻曾记录他乘船走水路在大运河中过水门、越堰时的情景:“卯时,出船。午时,至盐官县长安堰……申时,开水门二处,出船。船出了,关木曳塞了。又开第三水门关木,出船。次河面本下五尺许,开门之后,上河落,水面平,即出船也。”[6]202这些有关乘船途经大运河的记载,如今对研究大运河具有重要意义。乘船出行不仅便于私人行旅,宋人也多用其进行物资的运输以及商品贩卖。因此,北宋时南方港口众多,也促使海外贸易日益繁荣。
四、《参天台五台山记》中所见市井风物及文化
成寻入宋参拜巡礼之旅亦是了解中国文化、探访北宋风土之行。因此,成寻对于北宋风土人情、市井风物的记载尤其详细。《参天台五台山记》中记录了他在日本罕见的动植物、旅途中偶然所见的葬礼习俗、街市的繁华景象、民间百姓的宗教信仰等,这些都是成寻以异域僧人的视角记录下的,对于研究宋代社会生活、风俗文化有重要意义。
成寻一行人先是进入苏州地区,接着乘船到达明州、越州,其间成寻两次记下“无人家”,这些地区多是山地,并无人家居住。四月十三日,商船在杭州登陆,成寻才见到了北宋的繁荣景象。“卖买大小船,不知其数。回船入河十町许,桥下留船。河左右家皆瓦葺,无隙并造庄严。大船不可数尽。”[6]20-21这是成寻初见北宋都市之繁华,感慨惊讶之感不言而喻。其后,成寻多次记录市场之繁华。廿二日,成寻与吴船头、林廿郎、李二郎同去市场,见“市东西卅余町,南北卅余町,每一町有大路小路,百千卖买,不可言尽”[6]27。在泗州参拜时,又记载泗州街市“途中,千万人满路敢无隙,卖买宝物、食物如杭州市”[6]252。成寻认为将泗州街巷与钱塘之滨杭州相比毫不逊色。
领略市井街巷繁华之余,成寻还在中国看到了日本难以观赏到的动植物。在楚州城,见鹦鹉,“辰时,见鹦鹉,大如鸠,尾长一尺,嘴赤、足赤、背毛青,处处有白斑,紫毛处处交,入笼置船”[6]238。又在驿店见骆驼,“背上有鞍肉,前后二,各高一尺,皆有长毛。足如牛,颈如鹿,头似马,鼻如牛付绳,尾如猪,似马。高六七尺,长七八尺,或一丈,六头大小不同”[6]371。宋以前,所见骆驼大都为周边民族朝贡进献之物。宋代时,官方与民间才有一定规模的养殖。为了弥补马匹的短缺,骆驼还充当了重要的交通工具。“每岁赐诸路州军文武臣僚、军员中冬衣袄,自京差驴骡骆驼、兵士等搬赴逐处,费用劳扰。”[12]可见,骆驼也是运输军资的重要蓄力。成寻还记载了芍药花,“芍药花似牡丹花小也”[6]612,礼拜法花坛时,成寻“即买芍药花十二支,供养坛上,花并叶似牡丹花赤”[6]631。寺庙中种植芍药花,一是为了美化寺院环境,二也是为了满足佛教教义与活动的需要。宋代时佛前供花活动日益繁盛,苏轼《玉盘盂》并序曾载:“东武旧俗,每岁四月,大会于南禅、资福两寺,以芍药供佛,而今岁最盛,凡七千余朵,皆重附累萼,繁丽丰硕。”[13]七千余枝芍药花也可见当时佛事之盛大。
成寻来宋巡礼参拜多所寺庙建筑,在礼佛途中,烧香礼拜的百姓们也使成寻印象深刻。十一月十三日,留宿开元寺时成寻见到“道俗男女数千人来拜,施钱香等,次诸堂烧香”[6]381。十五日,广教禅寺内“见寺讲经,道俗男女聽闻辈百人许……讲后,诸僧来拜日本僧,道俗男女皆来拜”[6]383。在北宋统治者的鼓励措施下,不管是佛教僧人还是信众的数量普遍增加,佛教得以发展迅速。普通民众对于僧侣的态度也较为友好,《参天台五台山记》中常有市民沿路迎送以及盛情款待的记载。成寻在泗州僧伽塔内看到,“四面立并女人诵经,各取花。其外道路男女不知数”[6]243。出普照王寺,大门外廊左右,即可买到“法花感应传一帖、慈氏菩萨一帖、道场五方礼、白衣观音礼一帖”[6]246。各类经书于街市左右即可买到,得益于宋代商品经济与印刷技术的发展,也从侧面反映出泗州佛教的兴盛与文化的繁荣。
总而言之,成寻怀着对汉文化的憧憬与仰慕踏上旅途,以异域僧人的身份贴近百姓生活,将人们习以为常的生活细节纳入记录的范围,其中涵盖北宋上中下多个社会阶层的生活影像,向我们展现了真实、客观的北宋社会生活,涉及宋代政治、经济、交通、宗教文化、日常生活等多个方面。“这是唯一完整留存的宋代的外国人旅行日记。要想了解这一时代的‘异域之眼,就非该书莫属。”[14]《参天台五台山记》成为我们研究北宋社会生活的重要史料,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
参考文献:
[1]葛兆光.想象异域:读李朝朝鲜汉文燕行文献札记[M].北京:中华书局,2014.
[2]脱脱,等修编.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85.
[3]木宫泰彦.日中文化交流史[M].胡锡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251.
[4]黄朝英,撰.靖康缃素杂记[M].吴企明,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14:16.
[5]孟元老.东京梦华录笺注[M].伊永文,笺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
[6]成寻.新校参天台五台山记[M].王丽萍,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7]欧阳修.归田录[M]//上海古籍出版社本社,编.宋元笔记小说大观:第1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621.
[8]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1182.
[9]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4207-4208.
[10]曹家齐.《参天台五台山记》中所见的北宋乘轿风俗[J].中国典籍与文化,2005(02):104-107.
[11]朱彧.萍洲可谈[M].北京:中华书局,1985:34.
[12]徐松辑.宋会要辑稿[M].北京:中华书局,1957:1737.
[13]傅璇琮,等主编.全宋诗[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9226.
[14]王丽萍.成寻《参天台五台山记》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14.
作者简介:
胡培培(1999.4-),女,汉族,山东青岛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中国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