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高年级数学“图形与几何”教学创新思考
2023-12-30王成
王成
【摘要】文章对小学高年级数学“图形与几何”内容的教学创新进行了研究.首先,对当前小学高年级数学该项内容的教学现状做了剖析,同时提出当前教学中存在的五种不足;其次,针对现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针对性、延展性的教学创新措施.希望文中提出的措施能够帮助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师在教授该内容时取得更好的成果.
【关键词】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教学创新
引 言
在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图形与几何是一项较为重要的内容,因此,教师对此部分内容的教学要进行适当的创新与改革.当前,我国教育部门提出的课改为小学数学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教师也从传统应试教育模式下脱身而出,在高年级数学“图形与几何”的教学上熟练运用各种教学模式,有效提升了该部分内容的教学效率.
一、小学高年级数学“图形与几何”教学现状
(一)教学目标设计不完善
教学目标是一节数学课是否能有序开展的前提与保证,也是对教师教学成果的检验标志.但是,在目前的小学高年级数学图形与几何教学中,教师往往没有制订一个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而是通过教材内容、参考资料、学习进度三方面综合制订,出发点看似完美,但实际上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并不了解,以至于教学目标脱离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同时教学目标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教授,忽略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忽略了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二)教学内容脱离生活
在实际的教学中,部分教师也没有将理论内容结合生活情境.图形与几何的内容是渗透在日常生活方方面面的,将其与生活情境相结合是很容易让学生完成学习的,但是部分教师依旧单纯使用板书进行教学,由此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丧失,学习效率难以提升.同时,图形与几何内容的学习需要学生有较好的立体思维能力,而此项能力需要教师长时间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培养,结合生活情境帮助学生更快地理解图形与几何的三维转化,但是当前部分教师并没有注意到这一点.
(三)缺乏探究与合作意识
在小学高年级,学生正处于活泼且较为叛逆的阶段,在这一阶段,学生的能动性大幅提升.而数学较之其他学科相对单一枯燥,学生对其的学习兴趣不高,在此背景下,教师还单纯地使用固定模式对其进行教学就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导致学生的数学成绩下滑.同时,传统的数学课堂是由教师主导,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课堂上几乎没有交流与探究环节,课堂气氛相对压抑,久而久之,学生会丧失对数学的探究兴趣.
(四)欠缺创造性练习
在教学结束后,教师要为学生设计巩固式练习题.对于图形与几何的练习题,部分教师往往直接将教辅资料或是书中的课后练习题当作作业,学生进行的只是课堂知识的重复.同时,图形与几何属于实践性内容,但是书本上的练习题往往是理论性习题,教师若没有为学生进行实践性的习题设置,学生的动手能力就得不到锻炼,空间思维能力也就无法得到提升.
(五)评价体系不足
适当进行教学评价有助于教师优化自己的授课方式,进而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但是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模式中并未制订评价体系,抑或是制订后没有确切实施.当前对教师进行教学评价主要是通过学生听课状态和考试成绩两大措施,但是这两种方式都存在片面性.当前我国的教育方针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而单一的考试成绩并不能成为评判教师教学能力的标准.
二、思考小学高年级数学“图形与几何”的教学创新
(一)熟练运用微课
图形与几何是一个较为笼统的内容,在实际的教材中常处于分散状态.我们在研究微课在“图形与几何”教学创新中的应用时,选用的是人教版五年级“多边形的面积”这一课.
教师在进行该部分内容的讲述时,可将微课模式应用于课堂之中,如声音、图文、视频等,多种素材的结合能够将图形与几何的内容更加直观地呈现出来.教师可以在网络上搜索多种多边形的图片,并通过PPT展示出来.如果条件允许,教师还可以制作Flash动画,模拟常规图形到多边形的变化轨迹等,这样能够使教学更加有效率,同时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便于其理解教材内容,提升学习效率.
教师还可利用视频模式打破线下授课的单一性,从而大幅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视频有助于学生从多角度对教学内容进行了解,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自信心,进而提升其学习效率.此外,教师通过视频对图像进行二维、三维的转化,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为后续立体图形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利用5E教学模式
5E是以建构主义为基础的一种教学模式,属于探究式教学.这种教学模式重点突出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使教师由原本的传授者变为辅助者,使学习由学生与学生的合作交流完成,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与能动性.
5E教学模式涵盖五项内容,分别是引入、探究、解释、精致、评价,这五项内容互相独立又相互关联.在实际的运用中,五项内容可以全部使用,也可以单一使用某一项或某几项.
在實际的应用中,引入环节需要教师在课前做充分准备,以便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例如,在五年级上学期的“多边形的面积”一课中,教师可以拿出平行四边形的简易模型,将其通过四个固定点进行任意拉扯,让学生观察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之间的关系,由此引出后续关于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求取.
探究环节是带动整体课堂气氛的环节,即通过对本节课内容的基础学习,让学生充分发挥思维能力提出问题,并通过同学之间的交流寻求结果,教师适度为其观点提供参考意见,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了解.
解释环节中,解释是由教师进行的.这一环节类似于传统的教学课堂,教师将学生在探究环节发现的问题进行整合,并为学生进行针对性讲解,以此加深学生对该项内容的了解.
在精致环节,经由探究与解释,学生已经对教材中的内容有了熟练掌握,因此,教师可以为学生进行适度的知识拓展,抑或将书本中的内容与现实生活相结合.例如,学习“图形的认识与测量”时,教师可以提出一个有关实际生活的问题:要为教室换一批新的窗户,但是厂家对于窗户玻璃的尺寸并不确定,同学们认为该如何测定窗户的尺寸呢?此时,教师给学生提供量尺等工具,让学生自行进行数据的测量,并结合之前学习的内容计算玻璃的面积,这样不仅将理论内容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还有效复习了之前所学习的知识,一举两得.
评价环节是5E教学模式的最后一环.通过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能反映教师的教学水平.要注意的是,教学评价不应以成绩作为唯一标准,还应当结合学生的性格因素、思维因素等,以此体现对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视程度,评价结果也会更加科学、合理.
(三)应用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是一种表达发散性思维的图形工具,它通过图文并重的形式将所学内容用隶属关系展现出来,在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学习中发挥了很大作用.
在使用思维导图进行小学高年级数学图形与几何的教学前,教师要先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效设计.上文提到,图形与几何并不是一个定向内容,而是涵盖性内容,其贯串于小学数学教学的各个阶段,并且教学内容是逐渐深化的,因此,应用思维导图将各阶段的内容进行层级递进的划分,能够帮助学生在学习时更快掌握新内容与已学内容之间的关系.
教师利用思维导图进行高年级图形与几何的教学时,要事先明确思维导图的绘制目标,同时保证思维导图绘制的规范性,还要涵盖思维整理与激发创新等内容.在目标上,教师要明确绘制思维导图的目的.例如,在学习“多边形的面积”时,教师可以在思维导图中先绘制“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角的度量”“三角形”等内容,之后将这些内容与“多边形的面积”相连,进而引出本节内容与之前所学内容的联系.在规范性上,思维导图要明了工整,由于其具有层次隶属性,因此各层级之间的关系要清晰,每一层级的隶属关系要采用不同线条进行绘制,以便于区分.在思维整理上,教师要将每一项内容的重点归列在本节内容上方,以便学生对重点内容进行多次学习和强化.在激发创新上,教师对于平级关系要采取平级绘制法,对于隶属关系、递进关系也要采取专用的绘制方式,由此凸显这一阶段内容的核心.
(四)应用转化思想
在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转化思想是一种较为常见、有效的思考方式.顾名思义,转化思想就是在学习数学理论内容时,将复杂的未知问题转化为简单的已知问题.
在学习高年级图形与几何知识时,教材内容偏向于对现实生活中常见物体进行计算和认知,这也是让学生为日后拥有更好的日常生活打好数学基础.正因如此,教师对这一部分的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但是小学高年级数学教材对于空间立体思维的要求更高,如“圆柱和圆锥”,在求取圆柱的表面积时,学生要学会运用空间思维将圆柱展开,进而求取长方形与两个圆的面积,而学习圆锥的体积时,学生要在空间中将等底面积等高的圆锥与圆柱合体,進而判断圆锥与圆柱体积之间的大小关系.学生若是思维转化能力不足,就会在这一阶段的学习中受到阻碍.
为了将转化思想应用于小学数学高年级的图形与几何教学中,下面以“长方体和正方体”一课进行示例.在求长方体的表面积时,教师可以使用相应的实物,如纸盒,然后将纸盒展开,这样就能够得出几个小的长方形或正方形的组合,再通过所学的知识将长方形或正方形的面积求出并相加,就可得出长方体的表面积.
需要注意的是,运用转化思想要求学生有足够的空间模拟能力.为了锻炼学生这一能力,教师在课前应当先利用实物为学生进行转化模拟,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此外,教师在其他内容的教学时也要抓住机会对学生渗透空间思维方法,如学习“扇形统计图”时,让学生在思维空间里将扇形统计图转化为折线统计图,以此提升学生的转化思维与转化能力,为后期进一步学习图形与几何知识奠定基础.
(五)练习题变式处理
要想有效提升小学数学高年级图形与几何的教学效率,教师除了要将教材中的理论内容进行充分讲授,还要适度进行扩展,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为此,教师应当对课本中的练习题进行适当的变式处理,以提升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将练习题进行变式处理并不意味着改变练习题的训练目的,而是将题中的情境、数字加以变动,必要时可以在原有问题的基础上加设一层问题,以此锻炼学生的解题能力.例如,在学习“圆锥的体积”一课时,原有的问题为已知圆锥底部圆的半径与圆锥的高,求圆锥的体积.在进行变式后,教师可以将其变为已知圆锥底部圆的面积以及圆锥的表面积,求圆锥的体积.问题经过变式后,最终的解题目的未变,仍旧是计算圆锥的体积,但是所给的参数发生了变化,解题过程也更为复杂.学生在这样的变式下能够有效提升其空间转换能力,同时提高问题拆分能力.
此外,对练习题进行变式处理还可以将理论类问题进行实践类问题的变式.例如,在学习了“比例尺”一课后,教师可以将书中问题放到现实中,如让学生在放学后对自家各个房间的大小进行测量,并按照一定的比例在图纸上进行绘画.这样的方式不仅让学生将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了实践性操作与复习,更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作图能力,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样的实践性作业更能调动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进而提升其在数学学习上的效率.
结 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高年级阶段,学生的数学学习面临着更大的考验,尤其对于图形与几何的学习,由简单的平面内容开始向三维立体内容转变.文章提出了几种有效提升这一阶段学生的学习力,提升其学习兴趣,加强其思维创新的措施,为高年级数学教师教授图形与几何内容提供了新的路径.
【参考文献】
[1]陈卫将.微课在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教学中的创新应用[J].理科爱好者(教育教学),2020(6):234-235.
[2]薛云霞.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教学策略创新[J].读写算,2020(8):12.
[3]王燕玲.小学数学中“图形与几何”内容设计特点与教学方法的研究[J].亚太教育,2022(6):166-168.
[4]陈沁兰.转化思想在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教学实践中的应用[J].数理化学习(教研版),2021(6):5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