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综合训练营(高中内容第十轮)
2023-12-29
特约名师
梁开喜
在《语文建设》《语文教学通讯》《中学语文教学参考》等报刊上发表教研论文九十余篇,主持《基于单元学习任务的高中语文教学设计研究》等多项省市级课题研究。
01论述类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对于林庚先生
《说“木叶”》一文的不同看法
陈友琴
林庚先生《说“木叶”》一文实际上有很强的片面性。
林庚先生抓住屈原九歌中“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一句,便扩大到全面,认为凡是用“木叶”的都和“树叶”不同。他摘引谢庄、陆厥、王褒、柳恽、沈佺期等人作品中关于“木叶”二字的用法,便得出结论说:
“木叶”之与“树叶”,不过是一字之差。“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金。
真的是这样吗?我觉得有不少诗句,足以否定林庚先生的引申以及他所得出来的结论。林庚先生在文章中强调“木”和“树”的区别,并且说“木是容易使人想起树干及黄色的暗示性”云云,我看就不一定是这样。试读以下的诗句,就可以知道。
珍木郁苍苍。(刘桢《公宴诗》)
遥爱云木秀。(王维《蓝田山石门精舍》)
乔木生夏凉。(韦应物《同德寺雨后,寄元侍御、李博士》)
山木尽亚洪涛风。(杜甫《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
从这些都用了“木”字的有名的诗句中,我体会不出一点“树干”及“黄色的暗示性”来。相反,这些诗人在用了“木”字的诗句中恰巧描绘了郁郁苍苍和荫浓茂盛的景象,每一句中似乎都有绿化之美,绝对没有黄色的给人以光秃秃的树干的感觉。
林庚先生在《说“木叶”》一文中又说:
而“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正是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了叶子,因为叶子原不是属于木质的,“叶”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这排斥也就是为什么会暗示着落叶的缘故。
这说法,拿他所举的例子还勉强可通,若拿我在上面所举出的一些例子来看,就显得十分矛盾了。依照林庚先生的观点,树“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荫的联想,所谓‘午阴嘉树清圆’(周邦彦《满庭芳》),这里如果改用‘木’字就缺少‘午阴’更为真实的形象”。不错,“嘉树”的确不能改为“嘉木”,否则太不成话了。但我要转问林庚先生:刘桢“珍木郁苍苍”,王维“遥爱云木秀”,一定也要改为“珍树郁苍苍”“遥爱云树秀”才好吗?如果不改,就不能和你的说法符合;如果要改,我看是不妥当的。尤其是韦应物的“乔木生夏凉”,若改为“乔树生夏凉”,那就要成为绝大的笑话了!因为“乔木”等词早已约定俗成,不容许你擅自改动了。应该用“木”的地方,必须用“木”字;应该用“树”的地方,必须用“树”字。大约木与树给人的感觉只是有时不同,其原因恐与前人名句所引起的联想有关,和音节的谐否、字面的生熟等问题也有关。如果引更多的诗句来作更细的分析,结论就一定会不同一些。
至于林庚先生所引杜甫名句“无边落木萧萧下”,“木”字固然胜“叶”,但“落叶满空山”(韦应物《寄全椒山中道士》)也是十分好的句子,不能用“落木”的例子来强为衡量。艺术形象是要根据具体例子来作分析的,不能笼统地一概而论。
(来源:中华书局《温故集》,有改动)
材料二:
也说“木叶”
李睿
林庚先生的《说“木叶”》开头引用屈原《九歌》的名句,说明“木叶”已成为诗人笔下颇受钟爱的形象。对于为什么会造成这种诗歌语言现象,林先生认为关键在于一个“木”字:“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正是‘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林先生认为要说明“木”何以有这个特征,就涉及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木”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具有一般“木头”“木料”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使我们更多地想到了树干。林先生还谈到了“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木”所暗示的颜色。“木”可能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
但笔者认为这样说并不恰当。人们看到“木”首先想到的是一棵树,人们看到“树”首先想到的也是一棵树。由“木”想到“木头”“木料”等,是现代人的联想方式,古代诗人写诗时恐怕不是如此。至于由“木”想到门闩、棍子、桅杆等,并由此产生一种“微黄与干燥之感”,同样显得牵强。
那么,是不是像林先生所说,“木”“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呢?大量的古诗证明并非如此简单。“木”与秋天并无必然联系。比如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中描述的“木欣欣以向荣”,就是指春夏季枝叶繁茂的树。
另外,是不是像林先生所说,“树”就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荫的联想”呢?事实证明不是这样。写秋天情景的诗,并不乏用“树”的,比如杜甫写深秋景色的诗句“黄牛峡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送韩十四江东觐省》),用的就是“树影”而非“木影”。
可见“木”也可以是充满活力、枝繁叶茂的,而“树”也可能是叶落飘零,只剩下光秃秃的树干的。
因此,古人诗句咏及树的形象,或用
“木”,或用“树”,而不大可能有林先生所说的那么多差别和讲究。本来并不复杂的道理,我们不必想那么深奥,“木叶”和“树叶”在形象上并没有什么差别。
至于古人喜欢用“木叶”或“落木”而不用“树叶”,笔者认为可以这样解释。首先,“木”“落”“叶”在古代汉语中都是入声字,入声是一个短促的调子,“木叶”或“落木”读起来朗朗上口,有种掷地有声的铿锵的韵律美。其次,可能是因为“木”字在书面语中用得较多,“树”字在口语中用得多,“木叶”就比“树叶”庄重些。更为重要的是,“木叶”最初出现于屈原作品中,“诗骚”向来被奉为经典,加上“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一句,优美动人,意境浑然,被誉为 “千古言秋之祖”(胡应麟语),“木叶”也便成为一个意味深厚的意象原型。后人写诗文用“木叶”不仅显得古雅,而且增添了诗歌的文化内涵。
(来源:《语文建设》,有改动)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认为,林庚先生抓住《九歌》中“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一句,认为凡是用“木叶”的句子都和“树叶”不同的观点是片面的。
B.材料一认为,用了“木”字的诗句也能描绘郁郁苍苍和荫浓茂盛的景象,而改用“树”字之后,便消减了那种“密密层层”的“绿化之美”。
C.材料二认为,人们见到“木”一般想到的都是树,由“木”想到“木头”“材料”等是现代人的联想方式,古代诗人写诗时并不如此。
D.材料二是一篇驳论文,文章先引述林庚观点,先立后破,破立结合,最后提出自己的看法。材料层层深入,环环相扣,论证结构井然有序。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认为“木”有时指夏季“枝繁叶茂”的树,因此,“木”与秋天并没有必然联系。
B.材料一和材料二为了充分论述林庚先生观点的片面性,主要使用了引用论证、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
C.材料一和材料二开头都谈到《说“木叶”》中引用了屈原《九歌》中的名句,但是二者的作用是完全不同的。
D.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认为林庚先生的说法不恰当,这启发我们鉴赏诗歌时即使面对相同意象也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分析。
3.下列各项中,能体现“木是容易使人想起树干及黄色的暗示性”的一项是( )
A.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王维《积雨辋川庄作》)
B.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怀》)
C.群木昼阴静,北窗凉气多。(韦应物《夏景园庐》)
D.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4.简述材料一的主要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两则材料认为古人喜欢用“木叶”或“落木”而不用“树叶”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02文学类文本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6~8题。
沼泽地
文/[日]芥川龙之介 译/文洁若
一个雨天的午后,我在某画展的一个房间里发现了一幅小油画。说“发现”未免有些夸大,然而,唯独这幅画就像被遗忘了似的挂在光线最幽暗的角落里,框子也简陋不堪,所以这么说也未尝不可。记得标题是《沼泽地》,画家不是什么知名的人,画面上也只画着浊水、湿土及地上丛生的草木,恐怕对一般的参观者来说,是名副其实的不屑一顾吧。
奇怪的是,这位画家尽管画的是郁郁葱葱的草木,却丝毫没有使用绿色。芦苇、白杨和无花果树,到处涂着混浊的黄色,就像潮湿的墙上一般晦暗的黄色。莫非这位画家真的把草木看成这种颜色吗?也许是出于其他偏好,故意加以夸张吧?——我站在这幅画前面,一边对它玩味,一边不由得心里冒出这样的疑问。
我越看越感到这幅画里蕴蓄着一股可怕的力量。尤其是前景中的泥土,画得那么精细,甚至使人联想到踏上去时脚底下的感觉。这是一片滑溜溜的淤泥,踩上去噗哧一声,会没脚脖子。我在这幅小油画上找到了试图敏锐地捕捉大自然的那个凄惨的艺术家的形象。正如从所有优秀的艺术品中感受到的一样,那片黄色的沼泽地上的草木也使我产生了恍惚的悲壮的激情。说实在的,挂在同一会场上的大大小小、各种风格的绘画当中,没有一幅给我的印象强烈得足以和这幅相抗衡。
“很欣赏它呢。”有人边说边拍了一下我的肩膀。我觉得恰似心里的什么东西给甩掉了,就猛地回过头来。
“怎么样,这幅画?”对方一边悠然自得地说着,一边朝着《沼泽地》这幅画努了努他那刚刮过的下巴。他是一家报纸的美术记者,向来以消息灵通人士自居,身材魁梧,穿着时新的淡褐色西装。
这个记者以前曾经给过我一两次不愉快的印象,所以我勉强回答了他一句:“是杰作。”
“杰作——吗?这可有意思啦。”记者捧腹大笑。
大概是被他这声音惊动了吧,左近看画的两三个人不约而同地朝这边望了望。我越发不痛快了。
“真有意思。这幅画本来不是会员画的,可是因为作者本人曾反复念叨非要拿到这儿来展出不可,经遗族央求审查员,好不容易才得以挂在这个角落里。”
“遗族?那么画这幅画的人已经故去了?”
“死了。其实他生前就等于是死了。”
不知不觉间,好奇心战胜了我对这个记者的反感。我问道:“为什么呢?”
“这个画家老早就疯了。”
“画这幅画的时候也是疯着的吗?”
“当然喽。要不是疯子,谁会画出这种颜色的画呢?可你还在赞赏,说它是杰作哩。这可太有趣儿啦!”
记者又得意洋洋地放声大笑起来。他大概料想我会对自己的无知感到羞愧,要不就是更进一步,想使我对他鉴赏上的优越留下印象吧。然而他这两个指望都落空了。因为他的话音未落,一种近乎肃然起敬的感情,像难以描述的波澜震撼了我的整个身心。我十分郑重地重新凝视这幅沼泽地的画。我在这张小小画布上再一次看到了为可怕的焦躁与不安所折磨的艺术家痛苦的形象。
“不过,听说他好像是因为不能随心所欲地作画才发疯的呢。要说可取嘛,这一点倒是可取的。”
记者露出爽快的样子,几乎是高兴般地微笑着。这就是无名的艺术家—我们当中的一个人,牺牲了自己的生命,从人世间换到的唯一报偿!我浑身奇怪地打着寒战,第三次观察这幅忧郁的画。画面上,在阴沉沉的天与水之间,潮湿的黄土色的芦苇、白杨和无花果树,长得那么生气蓬勃,让人宛如看到了大自然本身一般……
“是杰作。”我盯着记者的脸,斩钉截铁地重复了一遍。
(来源:人民文学出版社《芥川龙之介小说选》)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的画家特意采用夸张的方法,以混浊的黄色来表现郁郁葱葱的草木,这使他的画作蕴蓄着可怕的力量,令“我”产生恍惚、悲壮的激情。
B.文章运用语言和神态描写,塑造了一位带有世俗偏见又缺乏艺术鉴赏力的记者形象,通过记者与“我”的矛盾冲突,凸显并深化了主题。
C.文中画线的句子讽刺了晦暗病态的社会扼杀、埋没天才画家的现实,同时也有因画家用生命追求完美、自然的艺术创作却不被他人认可而产生的悲哀。
D.这篇文章虽然篇幅短小、情节简单,但以凝练的语言、独特的视角、郁勃的情怀,创造出了诗一般的意境,闪耀着作家审美理想的光华。
7.画家作为小说的主人公,自始至终并未正面出场。小说是如何塑造其人物形象的?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文章的标题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简析“沼泽地”的深层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题解析
1.B项“用了‘木’字的诗句也能描绘郁郁苍苍和荫浓茂盛的景象”是正确的转述,但后面部分“而改用‘树’字之后,便消减了那种‘密密层层’的‘绿化之美’”则属无中生有。C项“古代诗人写诗时并不如此”说法绝对,原文“古代诗人写诗时恐怕不是如此”带有揣度的意味。D项“文章先立后破”与“文章先引述林庚观点”本身就是自相矛盾的。材料二与材料一的论证思路完全一样,都是先引述林庚先生的观点,然后有针对性地批驳,最后提出自己的看法,属于先破后立。
参考答案:A
2.林庚先生《说“木叶”》开头所引用的屈原《九歌》中的名句“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可以看作他所有论证的逻辑起点,材料一和材料二正是从他的这一逻辑起点切入的。材料一认为林庚先生的结论“有很强的片面性”,因为有大量的反例在;材料二认为林庚先生的结论“并不恰当”,因为古代人和现代人的联想方式不尽相同。故此,材料一和材料二针对林庚先生的结论都提出了否定的意见。尽管意见的角度不同,但不约而同地引用,其作用却是完全一致的,那就是先揭示矛盾,然后针对对方论据上的漏洞(或“以偏概全”,或“牵强附会”)来展开反驳。
参考答案:C
3.A项“阴阴夏木啭黄鹂”中,“阴阴”是幽暗的样子,这里形容树木茂盛浓密;C项“群木昼阴静”的意思是说众多的树木使得白昼也变得阴森而安静。这两项都是写的夏景,其中的“木”只会让人感受到郁郁苍苍和荫浓茂盛的绿化之美,而不会使人“想起树干以及黄色的暗示性”。D项借比喻来说理,“万木春”中的“木”带给人的感觉是万物生长、欣欣向荣。而B项“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的意思是树叶飘落,大雁飞向南方,北风萧瑟,江上分外寒冷,其中的“木落”是最具代表性的秋天景象。
参考答案:B
4.概括材料的主要观点,要善于抓住材料的关键语句。“林庚先生在《说‘木叶’》一文中又说”便是材料一中的关键语句,因为材料一中的观点都是由对林庚先生相关看法的反驳和否定引出来的。以此为分界,很显然,材料一的主要观点应该表现为两个方面:其一,作者认为林庚先生由“这一句”“便扩大到全面”,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其二,作者认为林庚先生所说的“木”“暗示着落叶”并不带有普适性,因此,“应该用‘木’的地方,必须用‘木’字;应该用‘树’的地方,必须用‘树’字”,不能笼而统之、一概而论,这才是我们对待艺术形象应有的态度。
参考答案:①林庚先生《说“木叶”》一文对“木”这个意象的解析有很强的片面性,“木”与“树”给人的感觉只是有时不同而已。②艺术形象应该根据具体例子来作分析,不能笼统地一概而论。
5.该题考查对文本核心话题的梳理与探究。对于古人喜欢用“木叶”或“落木”而不用“树叶”的原因,材料一和材料二在对林庚先生的结论提出异议的基础上,都作了有理有据的解读。概括时应该注意这些解读的同中之异和异中之同,这样才能做到“不遗漏”而又“无重叠”的整合。比方说,对于古人为什么喜欢用“木叶”或“落木”而不用“树叶”,两则材料都从音节的角度给出了解释,但材料一说得比较抽象(“和音节的谐否有关”),材料二则具体和直接得多(“‘木’‘落’‘叶’在古代汉语中都是入声字,入声是一个短促的调子,‘木叶’或‘落木’读起来朗朗上口,有种掷地有声的铿锵的韵律美”),但不管怎样,它们都属同一角度,或者说同一要点。
参考答案:①与前人名句所引起的联想有关。②和音节的谐否有关(或“木”“落”“叶”都是入声字,读起来朗朗上口,有韵律美)。 ③与字面的生熟有关(或“木叶”“落木”在语体上比“树叶”庄重些)。④“木叶”是意味深厚的意象原型,可以使诗歌古雅,具有文化内涵。
6.A项的表述与原文相对应的阅读区间是第②段,此段写到了“我”观赏画作时的心理活动:“莫非这位画家真的把草木看成这种颜色吗?也许是出于其他偏好,故意加以夸张吧?—我站在这幅画前面,一边对它玩味,一边不由得心里冒出这样的疑问。”很显然,这里的所谓“故意加以夸张”,是“我”的臆测与揣度,并不是画家创作理念的实际呈现。故此,“文中的画家特意采用夸张的方法”是将“我”的疑问当作了画家的技法或审美追求,属张冠李戴。
参考答案:A
7.小说主人公并未出场,但其形象却是那样的让人难以忘怀,这主要得益于作者所运用的侧面描写的手法。这种侧面描写的手法既有借画写人,也有以人(美术记者)衬人,还有以“我”观人,具体地说,作者借由画作“前景中的泥土”“使人联想到踏上去时脚底下的感觉”的“精细”,借由画家与众不同的用色、构图和立意,借由画作所透露出来的特有的“忧郁”气质,借由画家“试图”“捕捉大自然”的“敏锐”,借由“美术记者”的讥诮、鄙夷和浅俗刻薄的评价,借由“我”对画作渐次深入的观察与赏鉴,以及“我”在观察与赏鉴过程中对画家内心世界的悠然心会,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凄惨的”“为可怕的焦躁与不安所折磨的”“痛苦的”艺术家形象。
参考答案:①借画写人,以画中的景物表达画家不被理解而痛苦凄怆、焦躁不安的内心世界,侧面表现画家顽强的生命力和对艺术的执着。②以人衬人,借记者之口来叙述画家生前的经历,以记者不屑和嘲讽的态度来反衬画家不被世人理解却能坚守自我创作风格的艺术家形象。③以“我”观人,用“我”审视画作过程中的情感变化,侧面表现画家独特的艺术追求和为艺术献身的牺牲精神。
8.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沼泽地”不仅仅是画作的标题,更是画家情感的载体,具有多重的隐喻意义。从画作的艺术特征来看,它熔铸了画家独特的审美风格和审美倾向;从画作的具体内容及它不被世俗陈规接受的命运来看,它象征着画家所处的创作环境之恶劣和社会环境之鄙俗;从画作的立意或创作意图来看,它是“夫子自道”,是画家个性极度压抑和内心苦闷不屈的写照;从“我”对画家的艺术追求和对“沼泽地”所展现的艺术境界的观感和立场出发,它又代表着一种不随波逐流、不迷失自我的艺术品格和美学理想,是与世俗偏见、社会不公的抗争。
参考答案:①“沼泽地”隐喻画家独特的艺术追求和艺术风格。画作能让人感受到试图敏锐地捕捉大自然特征的艺术家形象,画家独特的审美倾向熔铸了强烈情感,使人产生恍惚的悲壮的激情。②“沼泽地”象征画家所处的恶劣的艺术创作环境和社会环境,如画中那一片滑溜溜的、能陷人于非命的淤泥一般,压抑和埋没了有着独特追求的天才画家。③“沼泽地”是画家痛苦凄怆、焦躁不安的内心世界的写照。其色调晦暗,反映了画家不被理解、不被承认的孤独凄怆的心境。④“沼泽地”暗含对以记者态度为代表的世俗偏见的嘲讽。画家的作品受到世人的漠视与藐视,“我”却认为这是一幅真正的杰作,“我”对画家及其作品的高度肯定体现了作者对标准单一、盲目从众、苍白平庸的世俗审美的暗讽。⑤“沼泽地”象征着画家顽强的抗争精神。画作虽然色调晦暗,但生于其间的无数追求完美境地、希望自己的灵性得到自然发展的“芦苇、白杨和无花果树”却充满了生机和不屈不挠的力量,“在阴沉沉的天与水之间”,满怀着“悲壮的激情”,进行着不屈的抗争,给艺术和社会带来了蓬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