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瑟在御,莫不静好
2023-12-29何不白
导语
两三千年前,先民们奔走于山野中、里巷间,男女相与咏歌,各言其情。热烈而淳朴的爱情,散落在古老的《诗经》里,收藏着最初的美好。一个将明未明的早晨,一对郑地的小夫妻在鸡鸣声中醒来。于是,便有了这首在人间传唱了千年的爱情曲调……
诗经·国风·郑风
女曰鸡鸣①
女曰:“鸡鸣。”
士曰:“昧旦②。”
“子兴③视夜,明星有烂④。”
“将翱将翔⑤,弋⑥凫与雁。”
“弋言加⑦之,与子宜⑧之。
宜言饮酒,与子偕老。”
琴瑟在御⑨,莫不静好。
“知子之来⑩之,杂佩以赠之。
知子之顺之,杂佩以问⑪之。
知子之好⑫之,杂佩以报之。”
诗词剧场
天色将明未明,妻子推了推丈夫:“鸡叫了该起床了。”丈夫打着哈欠:“天还没亮呢。”
妻子何尝不愿丈夫多睡一会呢,但要做的事多着呢。她软语催促道:“你起来看看夜色吧,美得很,启明星正闪闪发光呢。”
丈夫爬起来,看了看外面:“我出门猎点野味吧,射几只野鸭飞雁回来。”
“好啊,待你打到猎物,我便做一桌好菜,再配一壶好酒,咱们就这样白头到老!”夫妻琴瑟合鸣,一派岁月静好!
丈夫心头一热:“我哪来的好福气娶到你,你勤快温柔,又这般爱我,叫我不知怎样回报才好。喏,这块玉佩送给你吧。”
两人相视一笑,自有一番柔情在心间。
情感赏读
《女曰鸡鸣》描绘的是一对新婚夫妇的晨间对话。这对小夫妻在清晨耳鬓厮磨,商量着柴米油盐酱醋茶,立誓要相伴到老。作家三毛说:“爱情,如果不落实到穿衣、吃饭、数钱、睡觉这些实实在在的生活里去,是不容易天长地久的。”正是朝夕相伴的日日夜夜,是早起、射禽、烧菜、对饮等诸多琐碎繁杂的小事,构筑了古人爱情最浪漫隽永的模样。
【注释】①选自中华书局《诗经注析》,程俊英、蒋见元著。②昧旦:天快亮未亮的时候。③兴:起来。④有烂:即烂烂,明亮。⑤将翱将翔:形容鸟飞貌,这里借指人出外游逛。⑥弋(yì):射。古时以生丝作绳,系在箭上来射鸟,称为“弋”。⑦言:助词,下同。加:射中。⑧宜:烹调菜肴。⑨御:用,弹奏的意思。古代常用琴瑟合奏来象征夫妇的同心和好。⑩来:殷勤。⑪问:赠送。⑫好:爱恋。
技法精析
01语言魅力
从诗歌形式来讲,《诗经》以整齐的四言为主,但《女曰鸡鸣》形式灵活多变,形成一种独特的语言魅力。
多言混用,形式参差错落
《女曰鸡鸣》四言和五言混用,长短句的交错搭配,使诗的节奏趋向繁复多变,既增加了语言的感情色彩,又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大量使用对话体,使诗歌亲切活泼
《女曰鸡鸣》大量使用对话、联句,读来如听对口清唱,又好像在观看夫妻二人共台的独幕小剧,十分活泼生动。这首诗又并非全然由二人对话组成,“琴瑟在御,莫不静好”一句便是情景议论。这种对话和旁白并存的文艺表现方法对后世影响颇大。汉乐府《孔雀东南飞》是为此类翘楚。
02结构之美
《女曰鸡鸣》是一首描绘夫妻情投意合、欢乐和好的家庭生活乐章。
第一章开头即言“女曰”“士曰”领起全诗,以夫妻起居的小矛盾为开端切入剧情。
第二章是妻子对丈夫“弋凫与雁”的回应以及作者的旁白。首句“弋”字与上章的“弋”字蝉联两章,大有妇唱夫随之意。“与子偕老”前承对饮之乐,后接琴瑟之美,乃是点睛之笔。本章句句相扣,意意相生,有剪不断、化不开的柔情在其中。
第三章全是丈夫回答的唱词。六句形成三组排句。三个“知”字置于句首,张口便是一腔情意。“来之”“顺之”“好之”一义相因,一唱之不足而三叹之,皆是赞妻之言,尽显爱妻之意。
一览全诗,人物由睡而起,对话由短而长,节奏由慢而快,趣味横生。
微写作
夫妻和鸣、阖家安乐、四季更迭、山河无恙,无一不让人感慨时光“莫不静好”。请以“莫不静好”为主题,仿照《女曰鸡鸣》的表现手法,写一首对话体形式的小诗。
诗篇关联
《女曰鸡鸣》选自《诗经·国风·郑风》。《郑风》中爱情诗众多,是《诗经》之最。且这些爱情诗的抒情主人公往往是女子,这是《郑风》的一大特点。《郑风》中的女子大胆泼辣,俏骂戏谑,爱也坦荡,恨也直白。这种真诚热情、健康积极的情感体现了当时郑地淳朴民风下特有的魅力。
01率真之怨
彼狡童兮,不与我言兮。维子之故,使我不能餐兮。
——《郑风·狡童》
/释义/ 那个美貌少年,为何不和我说话?都是因你的缘故,使我饭也吃不下。
/解读/ 《郑风·狡童》刻画了一个失恋女子的形象。心上人的冷落,使得女子寝食难安,她在焦虑怨恨中,仍然对恋人充满了渴望和深情。古老的《诗经》因语言简奥,颇为难懂,本篇却不然,女子的呼告明白如话,句句入耳,直抒胸臆。其用情至深又单纯坦率的形象如在眼前。
02骤见之喜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
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郑风·风雨》
/释义/ 窗外天色昏暗,风雨凄凄,鸡儿不住啼叫(这般天气,他是否会如约前来?)既已见到意中人,心中怎能不欢喜?
/解读/ 《郑风·风雨》的诗旨,汉代有“乱世则思君子不改其度焉”之说,今人则多以“夫妻重逢”或“喜见情人”作解。“风雨如晦,鸡鸣不已”由景入笔,带出凄冷意境,接下来却笔风陡转,由景入情,渲染“既见”之时女子的喜出望外。女子直言相思之情、骤见之喜、欢欣之意,隐带娇羞又大胆直白。
03俏皮之态
子惠思我,褰裳涉溱。子不我思,岂无他人?狂童之狂也且!
——《郑风·褰裳》
/释义/ 你若爱我想我,赶快提衣蹚溱河来见我。你若不再想念我,难道就没有别人来找我?你真是个傻瓜中的大傻瓜!
/解读/ 《郑风·褰裳》的主人公是一位泼辣、旷达的奇女子。处于热恋中的她似乎因为心上人未及时来相会而有些伤心。但她言辞中毫不示弱:“子不我思,岂无他人?”随即又噗嗤一笑,戏谑调侃对方是傻瓜,可见其自矜、狡黠的可爱之态。
《郑风》中的爱情诗多以女子口吻来写作,其中对女性情感变化的描写尤为细腻与真切。这是《郑风》一个鲜明的特点,也是《郑风》的高度艺术成就之一。
人物链接
在文学作品或影视作品中,你看到过与郑地女子性格类似的女性形象吗?请举例说明。
示例:
人物:《聊斋志异》里的狐女婴宁
形象介绍:婴宁长于山野中,不受封建礼教熏染,一片自然天籁,十分俏皮爱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化漫谈
子曰:“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于诗经中,我们可以管中窥豹,一览先秦时的历史人文。本期栏目便以《女曰鸡鸣》为引,漫谈其中典故。
女曰:“鸡鸣。”
勤则不匮的中国人
“鸡鸣”指丑时(凌晨1:00至3:00),又被称为“荒鸡”。听“鸡鸣”而起,是古人“勤”的一种体现。不仅百姓勤勉,朝廷亦如此。《尚书大传补注》载:“入御于君,鸡鸣,太师奏鸡鸣于阶下。”先秦贵族夫人晨起御君时,太师会奏《鸡鸣》曲于阶下,可见中国古代尚勤文化之悠久,正所谓“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左传》)。
弋凫与雁
先民狩猎风俗画
凫指野鸭,战国时期人们就开始驯养绿头鸭。雁则是豆雁,也称大雁、麦鹅,现已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这两种野禽在《诗经》里常被提及。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吃肉困难,唯贵族能常食肉,故《左传》里用“肉食者”来形容统治阶级。为了改善生活,人们经常去狩猎。但狩猎作用不止于此,君王往往用狩猎来阅兵习武,震慑诸侯,选拔人才。
与子宜之
源远流长的美食文化
古人吃饭有一套专门的规矩,搭配得好,就叫作“宜”。《周礼·天官冢宰》载:“凡会膳食之宜,牛宜稌,羊宜黍,豕宜稷……”凡调配牲肉和饭食,牛肉宜配稻米,羊肉宜配黄米,猪肉宜配高粱,可见古人的六谷食法十分之讲究。孔子曾说过“失饪不食”,烹煮得不妥当,孔子是不吃的。由此可见中国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