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藏族题材电影的母题与文化功能研究

2023-12-29尚学摈

理论观察 2023年10期

摘 要:藏族题材电影在中国影坛占有重要地位,随着高质量作品的相继问世,展现出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藏族题材电影在历史层面承担起歌颂西藏解放、藏区建设的时代功能,在思想层面发挥着促进民族团结、共同体意识构建的主旋律任务,在文化层面展现出藏族丰美的民风习俗与独特的精神气质。缕析藏族题材电影的母题构成,对于深度解析藏族文化的内蕴,强化各民族精神交互,总结电影创作经验,牢铸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方面具有深切的美育意义。

关键词:藏族电影;母题;时代;民族文化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3)10 — 0132 — 05

少数民族电影是中国影视理论界的热门议题,以文化认同为基本视域,研究少数民族影视作品,可以充分发掘其地域性与民族性的审美特点。在少数民族电影领域中,藏族电影无论在数量还是发展速度上都具有代表性。从藏族的地理环境、历史文化、民间习俗、宗教信仰等多维角度,我们可以剖析出多种藏族题材电影的母题。这些母题就像河流发源地,分支出不同流域类型的藏族电影,所有藏族电影都逃避不开多重母题给予的客观性与精神性。电影母题的解读从艺术角度对藏族传统文化及现代的精神变迁进行关切,不仅具有影视鉴赏意义,更助于中国各兄弟民族之间的跨文化交流、共同体意识构建。

一、信仰与文化母题

藏族题材电影的宗教情节主要为藏传佛教,以“万物有灵”为特征的苯教习俗也有显现。信仰文化是藏族题材电影中最基础、最广泛,也是最具特色的母题。在藏族题材电影的鉴赏中,我们要坚定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科学地认识宗教的本质与社会作用,紧跟人类命运共同体方向,着力于跨文化交流、精神世界的关切,从而增强民族归属感、认同感。信仰文化是藏族题材电影的特色符号,信仰母题带来的审美体验主要可以从三个方面去观照:反映客观现实的宗教生活;信仰的崇高抒写,生命的救赎与虔诚心理;现实生活与信仰的冲突,时代变迁中的精神困境。

(一)信仰生活的客观表达

德国电影理论家克拉考尔提出电影的本质是“物质现实的复原”,“电影可以说是一种特别擅长恢复物质现实的原貌的手段”[1]405,虽然这种理论具有片面性,但意在强调电影记录现实生活的功能。藏族电影中无一例外地存在宗教文化,这种宗教文化的描写最表层体现的就是对藏族宗教生活的纪实功能。诸多藏族电影反映现实客观的宗教生活都是借助朝圣这一宗教现象。张杨导演的电影《冈仁波齐》讲述了尼玛扎堆一行人朝圣的故事,这部电影具有纪录片式风格,没有戏剧化电影那样具体的情节冲突来烘托情感,甚至没有背景音乐。影片将真实、琐碎、漫长的朝圣之旅原汁原味地进行纪实,“最大限度地避免了对朝圣者的想象与曲解,以较为冷静疏离的镜头语言展现了他们真实的生活样貌与信仰世界”[2]113。除了《冈仁波齐》之外,松太加导演的《太阳总在左边》《阿拉姜色》,万玛才旦导演的《静静的嘛呢石》等藏族电影都将朝圣作为叙事背景与重要情节。朝圣、煨桑、转经轮、嘛呢石、诵经祈福、放生羊、天葬等宗教事物、场景是藏族题材电影不可或缺的内容,成为藏族电影的民族化符号,给予藏族电影浓厚的“藏族风味”。如谢飞导演的《益西卓玛》开篇便是转经轮的画面;万玛才旦导演的《静静的嘛呢石》开头就是老人索巴刻嘛呢石的场景;陆川导演的《可可西里》开头与结尾巡山队员天葬的镜头等等。这些电影通过纪实性镜头展现出藏族客观真实的信仰图景,而观众也在跨文化鉴赏中领略藏族人民的宗教生活,增进了各民族之间的了解与文化认同。

(二)虔诚信仰的崇高抒写

与文字不同,电影艺术能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心灵深处的情感以直观的形式呈现。优秀的藏族题材电影很好地利用了电影艺术的身体表情影像,将藏族人民内心崇高的、虔诚的信仰力量展示出来。

张扬导演的《冈仁波齐》用冷静的镜头,以“他者”的视角将一场朝圣之旅带给万千观众。《冈仁波齐》没有强烈的叙事,没有背景音乐的调和,情节上可以简单地归结为“在路上”的故事[3]19,朝圣者用身体丈量土地,一步一叩走向至高无上的冈仁波齐神山。单调、简单的拍摄手段正是对浮躁、焦虑的精神的对抗;真实的朝圣队伍、朝圣经历正是对虚假、造作的时代的反思。影片以真实的朝圣者与朝圣经历为对象,《冈仁波齐》不是在拍摄朝圣,《冈仁波齐》本身就是一场朝圣。与《冈仁波齐》的纯粹性不同,松太加导演的《阿拉姜色》并不单单旨于信仰的虔诚性,还表达出信仰的净化力量。《阿拉姜色》讲述一家三口的朝圣故事,但这三人的关系陷入家庭伦理的裂隙之中。身患绝症的妻子俄玛为了完成前夫的遗愿而朝圣,这让丈夫罗尔基陷入纠结与嫉妒,儿子诺尔吾作为罗尔基的继子又与家庭保持一种疏离的态度。在朝圣的路途中,妻子俄玛因病死去,罗尔基带着继子完成了她的遗愿。《阿拉姜色》以朝圣为背景,但不执拗于用路途艰辛来衬托信仰的虔诚,而是在宗教与个体情感的双重观照中完成信仰与家庭伦理的双重救赎与和解,从而展现出崇高信仰的净化作用。万玛才旦导演的《撞死了一只羊》也在讲述信仰的崇高性,但与上述两部影片内核又是不同的。《撞死了一只羊》用慈悲与博爱来进行救赎,从而体现出藏族宗教信仰的崇高。除了以上影片,诸多藏族题材电影都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本民族的信仰文化风格。观者亦能在众多拍摄角度中感受藏族信仰的多元内蕴,实现跨文化的精神交流。

(三)现实与精神——时代的信仰迷惘

以往的藏族题材电影,如《农奴》《盗马贼》《益西卓玛》《红河谷》等,总是以大时代背景为主旋律,展现藏族集体的生活面貌;或是以个人命运映射时代。以万玛才旦的《静静的嘛呢石》为起点,藏族本民族导演开始崭露头角,深受本民族文化熏陶的藏族导演对藏族人内心世界的艺术掌控更加微妙,“主题上由国家意志的宏大叙事走向个体生命的小叙事”[3]17。这种转变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观众对藏族电影的保守性审美,引发观众的创新期待,得到新鲜的、活力的审美趣味。这对于激发各族人民了解、欣赏藏族文化具有重要意义。万玛才旦、松太加等藏族导演聚焦于时代发展中,藏族人民内心的矛盾与焦虑,将现实与精神的信仰迷惘精准剖析。

以《静静的嘛呢石》为引。影片讲述的是小喇嘛十分细琐的日常生活,完全不具有《农奴》那样尖锐的矛盾、宏大的历史背景。这正体现了藏族题材电影从广入微、从时代抒写向个体关怀的嬗变[3]18。影片用大量片段来讲述小喇嘛与电视机的“爱恨纠葛”,电视机代表的是时代发展所带来的新鲜事物,而小喇嘛则是藏族传统文化的代表。小喇嘛对电视机充满了向往,另一方面,对电视机中成亲、接吻、枪战等画面极端抵触,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世俗与信仰在小喇嘛日常的、平淡的生活中展开了无声的对抗。松太加是优秀的藏族导演,他的代表作《太阳总在左边》以一场交通悲剧为始,主角尼玛意外地驾驶拖拉机从母亲身上碾过,致使母亲身亡,从此尼玛陷入自责与悲痛,丢下待婚妻子而流浪放逐。尼玛在经历了朝圣之后却仍然不能消除内心的愧疚,在痛苦自责、信仰的迷茫、生命的无意义中漫无目标地找寻。在遇到一位空虚、坦然、执着的老者开导后,二人相互救赎,彼此觉解。苍凉的藏区景色与主角尼玛死寂、冷峻的脸庞让影片呈现出压抑、无力的精神感受。除此之外,《气球》《老狗》《塔洛》《阿拉姜色》《河》等诸多藏族题材电影,都聚焦于个体精神的解读与关怀,显示出时代变迁与信仰的多重矛盾,并在矛盾的抗争中探求解除精神困境的出路。

(四)藏族文化的宣传与继承

在时代发展的背景下,藏族题材电影也对传统文化进行了宣传与思考。如《格萨尔藏戏》就体现了藏族传统文化传承的问题。影片不仅旨在宣传藏戏,也对藏戏的未来进行思考,主角小孩子扎德深深痴迷于格萨尔藏戏,同时,格萨尔藏戏随着时代的发展也不再局限于僧人演出,这象征着藏族传统艺术获得了新鲜血液与新生力量。影片最后,藏戏团远赴上海演出,显示出藏族人对藏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自信,影片大量藏戏镜头让各民族观众感受到了藏族文化的魅力。诸如《格萨尔藏戏》《寻找智美更登》《五彩神箭》等藏族电影都起到了宣传藏族文化,增进民族交流的主旋律作用,信仰与文化母题是藏族题材电影的点睛之笔,是其藏族特色风味之源。

二、时代母题

虽然藏族题材电影风格从大时代抒写向个人关怀转变,但诸多主旋律电影仍具有很高的价值,具有重现时代、歌颂时代、唤醒集体记忆的重要意义。“影视艺术作为时代的多棱镜,总是要折射出不同时代的社会文化现象”[4]339。在藏族题材电影中,时代母题不仅为影片提供背景,同时也是具有审美价值、美育价值的独立主题。

从个体来看,藏族电影的时代母题影响着个体精神世界的解读与关怀。“电影母题所反映的不仅是个别电影观众的心理状态,而且是整个社会的心理状态”[5]189,因此个体并不意味单一与特殊,仍然具有普世价值,只是通过个体的精神关怀角度来阐释。如上文所阐释的时代变迁带来的信仰与现实、生活与精神的矛盾冲突所代表的就是藏族群体的心理状态。

从社会层面来看,时代母题对社会现象的反映是政治主旋律电影的关键内容,藏族题材电影必然体现着创作之时的时代精神。对于藏族题材电影来说政治主旋律电影的类型主要分为解放西藏与建设西藏两种类型。这两种类型的藏族主旋律电影都普遍展现出汉族与藏族人民的深厚友谊、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构建。

解放西藏电影主要从两个方面来表现时代大背景,首先是旧西藏农奴的悲苦生活抒写,这种抒写有其历史时代根源。政教合一是旧西藏的政治制度,“捍卫的是封建农奴制的生产关系,维护的是官家、贵族和上层僧侣的利益,压迫的是农奴和奴隶阶级”[6]20。解放西藏电影严厉地批判反动势力,给予藏族劳动人民深切的同情。《农奴》是上个世纪最优秀的藏族题材主旋律电影,影片描写了农奴强巴、铁匠等藏族劳动人民被压迫下的悲苦生活。另一个方面,解放西藏电影不仅要展现底层劳动人民的悲苦生活,更重要的是打破压迫,实现自由与解放,从而讴歌汉藏人民的革命友谊。《农奴》便承担着这种主旋律功能。“菩萨兵”解放军让强巴逐步实现了反抗农奴制的解放自觉性,从内赞扬强巴等藏族劳动人民的自身觉解,从外歌颂解放军解放西藏的崇高力量,并且在彼此交汇的过程中展现出汉藏的兄弟情谊。除《农奴》外,《西藏风云》《西藏今昔》《红河谷》《西藏天空》《康定情歌》《金珠玛米》等藏族主旋律电影,都展现了当时历史时期藏族人民的“深层集体心理”。主旋律电影具有记录时代精神、重现时代记忆的功能,“在其叙事中怀旧策略的使用能够快速唤醒受众情感并进行集体记忆的建构,从而实现主流价值观的引领”[7]48。一系列西藏解放电影的创作加深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构建。

如今,藏族主旋律电影逐渐从解放西藏向支援西藏进行主题嬗变。这种主旋律的变化与国家战略、政策宣传等方面息息相关。2021年陈中阳执导的援藏电影《藏草青青》上线,电影讲述了青年援藏教师韩松的奉献故事。藏族乡村地区教育资源匮乏,环境艰苦,电影展现了藏区的教育现状,诉说了偏远少数民族地区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另一方面,影片也在精神层面深度讴歌了支援西藏的崇高奉献品质。影片深度发掘人性的美好与崇高,具有灵魂美的审美价值。韩松将一生奉献于藏区,藏族姑娘格桑梅朵也用爱情守护着韩松,汉族与藏族人民的深厚友谊在彼此交互中得到双重显现。电影《太阳与月亮》同样是近年优秀的藏族主旋律电影。《太阳与月亮》将援藏主题、儿童成长主题、民族主题融汇一体。影片用汉族干部苏雅玲帮助藏族女孩达娃实现音乐梦想的故事,展现出汉藏兄弟民族的关爱团结。正如电影的名字一样,太阳与月亮象征着汉族与藏族紧紧环绕的关系。

三、生命观念母题

藏族题材电影中信仰的崇高与虔诚是带给跨文化观众最深刻、最新奇、最震撼的母题,这种信仰的虔诚与崇高离不开生命观念的表现。生命观念母题是藏族题材电影民族性与跨文化的重要特征,藏族传统生命观念具有神秘化的宗教色彩。观众在藏族影视作品的鉴赏中,要科学地看待宗教的本质,将古老的生命观念与现代的生命知识引入科学与理性、朴素与感性的影视美育实践。

(一)藏族生命观念的宗教特征

藏族在历史文化以及集体文化心理构建的信仰层面上,主要受到苯教与佛教影响,佛、苯两教对藏族生命观念的影响呈现在不同的方面。

泰勒在《原始文化》中提出宗教起源于“万物有灵”的观点。苯教最突出的特征就是“万物有灵”,苯教信仰灵魂存在、灵魂不灭的生命观念。如藏族历史上就存在祭“家神”的宗教活动,这种信仰是对祖先的灵魂崇拜。另外,原始藏族先民还形成了“寄魂”观念,寄魂生命观将人的生命、健康与自然界事物联系在一起,形成人与自然相系的生命纽带。

有别于苯教生命观,藏传佛教生命观以“轮回转世”与“因果报应”为主要特征。藏传佛教认为广行善,种下善因才能得到解脱轮回的善果,也就是说因果报应与轮回转世是相互联系的生命观念[8]180。除此之外,藏传佛教生命观也影响着藏族对待死亡的态度,“藏传佛教生死观更多的是让临终者正视死亡,正确认识死亡”[8]179。

(二)藏族宗教生命观念的影视表达

独特的生命观念是藏族文化民族特征的重要景观,藏族题材电影鲜明的民族性离不开生命观念母题的显现。《冈仁波齐》的朝圣之旅包含着丰富、深刻的生命观念。尼玛扎堆一行人都有自己朝圣的缘由,影片中屠夫以杀牛为业,因此消解杀孽便是屠夫朝圣的初衷。朝圣队伍遇到了同样朝圣而来的一对夫妻,他们将毛驴看成自己的家人,不忍用它来拉车,并剪下驴毛放于释迦摩尼佛像前祈福。屠夫与朝圣夫妻的身上体现了藏族文化对自我之外生命的敬畏、尊重,甚至是超越认知的关爱。影片最后,主角尼玛扎堆的叔叔杨培在冈仁波齐神山的山脚下安然离世,但众人认为这是一种福气与福报,影片展现出藏族人对待死亡的豁达态度,这是一种生命观念的震撼与洗礼。在《静静的嘛呢石》中,爷爷告诉小喇嘛,牲畜是和人一样的生灵,只是因为前世积缘不同,人才会因罪孽而沦为牲畜。这里便直白地包含着藏族转世轮回的生命观念。

因为信仰是藏族题材电影非常普遍、基础的文化母题,所以宗教信仰视域下的生命观念也不可避免地成为藏族题材电影的文化符号。轮回转世、天葬、对动物的超高生命关怀等生命观念的显现,给跨文化观众的期待视野带来了更加强烈的变异性,具有深刻的生命美学。

四、环境母题

青藏高原是世界屋脊,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雄壮的自然景观是促使藏族先民形成“神山圣水”自然崇拜的重要因素之一。藏族地区拥有众多著名的自然景观,如冈仁波齐神山、苯日神山、玛旁雍措湖等等。雄壮美丽的藏区景色是藏族的地理名片。法国电影理论家马赛尔·马尔丹对电影所展现的世界进行了定义:“电影世界是一种时空复合体或者是一种空间——延续时间的连续”[9]195。作为视觉艺术,电影必然带有高度的直观性、空间性特征。电影对于自然景观的展示具有高度的真实性,藏族题材电影中的藏区景色给观众带来了真切的、无与伦比的审美愉悦。除了最基本的自然审美意义、空间地域化与空间背景意义,环境母题还衍生出了生态环境保护与藏地冒险的藏族电影类型。

(一)藏区生态环境的保护

高寒的青藏高原生态脆弱,环境被破坏后难以恢复。陆川导演的《可可西里》是藏族环保启示电影的扛鼎之作。其中不仅着力于藏羚羊保护的主题,还包含有自然的残酷、人性的复杂、坚守与现实的冲突、信念的崇高等等多重意蕴。影片于2004年上映,曾一度成为藏族题材电影的名片。可可西里位于青藏高原西北部,藏羚羊是当地的特有物种,因为藏羚羊绒的珍贵,藏羚羊被大量猎杀,几近灭绝。《可可西里》以记者尕玉的“他者”视角,展现了可可西里无人区的荒凉与残酷,藏羚羊被大量猎杀的触目惊心,着重讴歌了当地巡山队员的坚守与无畏。影片对可可西里藏区的严酷环境描写得十分强烈,不管是偷猎者还是巡山队员都不断有人死于无人区的残酷环境,刘栋被流沙吞噬的镜头给人以窒息般的感受。

《可可西里》对藏区环境问题的真实情况进行了艺术层面表达。小人物马占林原本是藏区牧民,因为可可西里藏区环境的恶化,致使他失去了谋生的手段,只能以剥藏羚羊皮来维系生活,可可西里藏区的环境保护问题便陷入恶性循环。诸如《可可西里》等影片,以艺术展示现实的生态问题,对唤起大众的环保意识具有显著的效果与积极的意义,同时也为中华各民族间的相互了解与关切提供了媒介桥梁。

(二)藏地冒险

青藏高原在气候、地形等方面显示出自然的残酷性。无论是源于对藏区地理神秘性所激发的探险精神,还是源于科学考察的需要,藏地探险一直都是被广泛关注的话题。《转山》《七十七天》《极地营救》《喜马拉雅天梯》等藏地冒险电影以残酷、宏伟的藏区地理为依托,在人与自然的冲突中展现人类的冒险精神,考量灾难叙事中的人性,具有跌宕的审美特质。

五、人性母题

藏族题材电影具有鲜明的民族性,藏族独特的自然景观、民风习俗、建筑服饰等方面给予藏族题材电影客观上的“藏族风味”。但在宗教信仰、文化心理、时代更替等复杂因素影响下的人性抒写,也给予藏族题材电影精神层面的“藏族风味”。

人性母题贯穿于藏族电影的各种题材。在藏族主旋律电影中,其人性的抒写多集中于藏族底层劳动人民的觉醒与解放军解放西藏的大无畏精神,如《农奴》《西藏天空》等等。随着时代的发展,藏族主旋律电影开始由解放藏区转向支援建设藏区,如《藏草青青》《太阳与月亮》等等,此时的人性抒写集中于援藏的无私奉献。《可可西里》作为生态环境保护启示的电影,除了对自然环境、盗猎状况等进行客观展示,也夹杂着人性的抒写。马占林从本分牧民变成盗猎分子的帮凶,巡山队员既要保护藏羚羊又要卖掉一些缴获的羊皮维持正常开销,因而面临人性的拷问。《塔洛》《老狗》《气球》《河》等等影视作品聚焦于个体的、普适性的精神世界,精神与现实的矛盾前提仍然是人性的抉择问题。以上电影范例意在阐述人性母题的普遍性,藏族题材电影的人性母题是藏族宗教信仰、传统文化、时代变迁等因素影响下构成的多重审美意蕴。

六、女性意识母题

无论在国内外文艺界,女性意识的觉醒、女性意识的抒写都是普遍存在的文化现象。藏族题材电影中有大量女性角色作为主角或重要角色,在当代视角下,将藏族文化中存在的女性生活问题、女性精神世界、女性生命价值等方面进行了艺术化的展示。

2019年,万玛才旦的电影《气球》上映。影片以计划生育为背景,以避孕套为新事物的文化符号,讲述了时代变迁中藏族女性面临的生育问题、精神沼泽。主角卓嘎作为藏族传统宗教家庭中的女性,不仅面临着“避孕套”等新事物带来的伦理冲击,还承受着信仰与生育带来的双重问题。丈夫达杰认为父亲去世不久妻子就怀孕,孩子便是父亲的转世,不同意妻子引产。影片中丈夫达杰所代表的是传统信仰与男性权力,避孕套、恋爱小说等情节则体现了新鲜事物对女性的影响。电影中的卓嘎与卓玛等女性摇摆于两种力量之中,在现实与精神上面临着抉择。再如谢飞导演的《益西卓玛》也是以女性为主角,讲述了藏族女性益西卓玛与三个男人的爱恨纠葛,展现西藏解放后,藏族女性对待自由爱情的追求。《益西卓玛》《康定情歌》《阿拉姜色》《气球》等藏族电影将女性作为主角或关键角色,展示了不同时代下藏族女性的精神面貌与面临的现实问题。女性母题的创作代表了新时代进程中,藏族文化的自觉反思。

七、藏族电影母题的多样化趋势与民族共同体意义

以上研究所代表的是藏族题材电影中最普遍、最具有代表意义的母题。但随着藏族题材电影创作经验的积累与本民族导演的崛起,藏族题材电影开始注入新审美、新意蕴。藏族电影在时代下做出了嬗变,“经历了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79 年改革开放前政治话语下的“他者”叙事与主流意识形态构建、改革开放后叙事者的转型与藏文化多元表达、藏族电影原生态叙事转向与藏文化的“新”阐释三个主要阶段”[10]53。如今,藏族题材电影的母题与风格被不断丰富,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例如,《金珠玛米》展现出强烈的悬疑剧风格,以往藏族电影较少涉及;《喜马拉雅王子》则是改编自莎士比亚戏剧《哈姆雷特》,这是藏族电影的创新性尝试;《皮绳上的魂》由魔幻现实主义小说改编,将神话与现实相结合,这与以往藏族电影的纪实性风格形成鲜明反差。

将藏族题材电影的母题进行分类,这不仅是电影创作方面的经验性整理,也为其跨文化传播提供了便利。尤其是对于中国的多民族现状来说,藏族题材电影母题的研究与普及,将有助于消除文化壁垒,促进民族文化的交流与鉴赏,在艺术领域增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构建。

八、总结

藏族题材电影在中国影视领域具有鲜明特色,随着时代的发展,藏族题材电影的母题不断地得到嬗变与丰富,体现出藏文化新阐释与新阶段的影视转向[10]53-60。总结藏族电影的母题及其文化特征,我们能够通过艺术途径来领略藏族人民的文化变迁与内心世界,从而加强各民族之间的了解与认同。

如今,国家积极倡导文化自信,优秀的藏族题材电影展现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包容性。对于宗教信仰,我国坚持互相尊重的原则,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藏族题材电影不仅展现了藏族宗教文化,还通过信仰文化来关切广大藏族人民的精神世界,增强了信教与不信教群众的交流与了解,在中国文化繁荣发展之路上具有重要作用。

〔参 考 文 献〕

[1]克拉考尔.电影的本性[M].邵牧君,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

[2]张鹏.《冈仁波齐》:去情节化叙事的真实呈现[J].电影文学,2019(15).

[3]蒋东升.新世纪以来中国藏族题材电影叙事范式变奏[J].电影文学,2018(12).

[4]彭吉象.影视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9.

[5]艾伦,戈梅里.电影史:理论与实践[M].李迅译.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09.

[6]徐文华,布穷.从西藏政教合一制度来龙去脉看十四世达赖的反动本质[J].西藏研究,2019(02).

[7]高尘镁,刘泽溪.主旋律电影的怀旧叙事与价值传递[J].传媒,2022(11).

[8]罡拉卓玛.藏传佛教生死观研究[J].青海社会科学,2012(06).

[9]马赛尔·马尔丹.电影语言[M].何振淦,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6.

[10]坚斌,张翼.当代藏族电影的叙事机制与文化表达研究[J].电影文学,2022(10).

〔责任编辑:杨 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