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对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的作用
2023-12-29马晓翠马国亮
摘 要:中国社会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战略发展的关键节点,必须将基层社会治理作为战略发展的重要支柱。基层社会治理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工程,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的现代化离不开基层社会治理,作为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基层社会治理的实践与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息息相关。从这一视角出发,探究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对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所产生的积极影响,对实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基层社会治理;民族;共同体
中图分类号:D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3)10 — 0076 — 04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在社会基层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加快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在2023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进一步强调:“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社会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基层社会治理的现代化,直接影响着整个社会治理的成效,也关系到国家政策目标的实现,影响着国家治理的整体水平。当前中国正处在奔赴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阶段,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要将基层社会治理作为社会治理的基础和重点,无论是对于个人、社会、国家,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建设都尤为重要。但目前基层社会治理依旧存在一些问题。面对上述诸多挑战,中国社会迫切需要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习近平总书记频繁提到,做好民族工作,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注重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深入践行守望相助的理念,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凸显各族人民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的主体性地位,在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的过程中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推进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基础。
学界关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内涵要义的研究,包含三个方面的研究视角,即词源定义说、逻辑关系说、文化视角说,①其中尤以逻辑关系说较为复杂,又分为“形神关系说”②和“递进关系说”。③关于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理论来源的研究,有学者认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创新发展,④也有学者从社会心理学视角对此进行了探析。⑤关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实践路径研究,学者们从特定地区的实践经验、文化的传播交流、历史经验的总结和城镇化的建设进程等方面展开了讨论,形成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关于基层社会治理的研究,主要以基层社会治理体系的建设路径为主。①关于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的研究,主要认为其体现了多元主体在新时代的合作关系,是一种多元共治的状况,具有合作行动、持续性的治理网络、多重关系、共识性等特征。②徐龙顺等人构建了“制度-资本-行动”的分析框架,结合实际案例分析建设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全过程。③综上所述,学界对上述议题的论述颇为热烈,但缺乏将对民族交流交往交融与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之间内在联系和实践逻辑的充分论证,缺乏对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过程中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史智慧和现实经验的总结和分析,亟需拓宽研究视野,夯实研究基础,尚待学界进一步进行深入研究并加以完善,以期充实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与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的研究。
一、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与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建设相互依存、相辅相成
纵观历史,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从多元到一体,从交往交流到交融,从松散到紧密,最后形成一种相互依存、互不分离的局面。每一次融合,各民族都会呈现出新的面貌,各民族间的交往、交流和交融,使中华民族更加团结。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过程,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的发展历程,是我国民族关系发展的主要趋势。追求大一统的多民族国家,一直是历史上不同统治阶层的共同愿景。④
2021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必须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在理想、信念、情感、文化上的团结统一,守望相助、手足情深。⑤基层是社会治理的基础,国家治理现代化离不开基层治理现代化。⑥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神经末梢,《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治理新格局的战略部署,只有重视基层社会治理这个基础点,才能更好地实现社会治理的稳定性和有序性。已有的研究和基层治理的实践都已表明,建设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必须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完善制度体系,通过各方行动者的协力合作来创新,建设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在这一过程中,自然离不开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大推动作用。
中华民族是“政治上团结统一,文化上兼容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民族共同体,是建立在共同历史条件、共同价值追求、共同物质基础、共同身份认同、共有精神家园基础上的命运共同体”。⑦作为多民族国家,其发展具有复杂性,中国多元文化模式的形成和实践,可以有效地化解部分复杂问题,增强各民族群众的民族意识,实现不同地区的共同繁荣,并推动不同民族地区之间的交往和交流,促进各民族间的相互融合,促进各族群间的友好交流与共同发展,从而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的构建。
二、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有助于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的形成
新时代基层社会治理的内涵是在党和政府的主导下,多元市场主体的管理活动、在法治的基础上彰显德治理念、在进行治理的同时提高社会管理水平,与政府日常治理和应急管理的相互整合。⑧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和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制。”⑨共建共治共享,是理解新时代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的三个关键词。共建共治共享,三者之间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建要以制度建设为基础,共治要以体制创新为关键,共享则要以公平正义为保障。只有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才能使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因此,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的形成,既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现代化的进程,也决定着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安居乐业美好愿景的实现。这就需要各民族人民的共同努力,民族交流交往交融使各族人民在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的过程中能够始终保持情感上、思想上的一致,能够将人民的现实诉求通过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建设传递和表达出来,从而推动民主协商机制在基层各民族群众中的广泛运用,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现实问题。与此同时,随着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建设,整合多样化、多类型资源,推进人民参与基层工作,有利于加强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的实现,这为新时代基层社会治理格局的形成和现代化治理能力的提升提供了坚实保障。
三、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有助于推动民族互嵌式社区的建设
“民族互嵌式社区”是由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的,关于这一概念的界定,学术界尚未形成统一的理论规范。学界对此的理解主要围绕各民族在一定的地域空间内共同生活,进而相互交往、交流、交融,民族互嵌式社区不仅包括物理空间上的互嵌,也包括精神空间上的互嵌,其内涵便是各民族能够成为相互促进、相互进步的社会生活共同体。交流交往交融政策是民族互嵌式社区这一实践的理论基础,且拓宽了其在现实层面的实践内容。作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场域和平台,民族互嵌式社区已成为推动各民族建立相互嵌入式社会结构的有效实践形态,民族间交往交流交融频繁且日益加深。①
历史地看,我国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的民族人口分布格局不断深化,呈现出大流动、大融居的时代特点。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是建立和平、和谐、互助、和睦的族群关系的生成依据,是构筑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的社会基础,是构建民族互嵌式社区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此外,民族互嵌不是单一的、某一方面的互嵌,要在其形式和内容上都做到一元向多元的转化,这就要求民族互嵌式社区的治理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和特点进行规划和设计。在这一过程中,需要考量民族互嵌中包含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多领域的构建。以新疆为例,自2014年起从全疆抽调20万干部开展“访民情,惠民生,聚民心”活动,打破以固定居住空间为研究对象的惯例,在各项扶贫、民族团结活动中干部群众定期或者不定期地到基础群众的家中与之共同居住、共同劳动。在一定意义上,正是因为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交往交融才更好地促进了民族互嵌式社区的建设,这对于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建设有重要的意义。
四、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有利于检验基层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传统社会条件下,民族之间的经济交往有其特定的行为准则和规范,并以此维持着族群之间正常的交往秩序。如驴、骡,小麦、玉米、高粱等物种和作物皆是由少数民族经西亚传入内地。反之,历史上的游牧民族,其生活必需品则大都来自中原。如中原的粮、丝、茶与游牧民族、渔猎民族的肉类、奶类、油类等产品,构成整个中华古代农业发展中的基本产品。这种经济上相互补充,互相依存的,形成了经济上的民族亲和力,由此而产生了政治上的凝聚
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随着社会地迅速发展,过不了互联网这一关,就过不了长期执政这一关,要以信息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善于运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7b9d4e5a6034f10a0378174cc8f2967582ea8269b7897d4178a9f5c9b4da142f化手段开展工作,数字赋能基层社会治理将会成为未来推进社会治理形式和社会治理制度创新的有效措施之一。数字赋能基层的时代,各族人民可以借助网络和基层电商平台,依托文化和资源优势,推动宣传基层特色文化、特色产品、民族美食、风景及旅游项目等,打造基层品牌,推动民族文化发展的同时,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从而构建基层社会利益共同体,实现社会的有效治理和发展。结合2016-2022年民族自治地方GDP的变化趋势来看,国民生产总值总体呈现上升趋势,随着民族特色文旅经济的发展,民族自治地方的生产总值持续上升。民族自治地方经济的不断增长,充分地说明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理念的伟大成功,正是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相互交融才使得经济变得如此繁荣。
五、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有助于维系基层社会的稳定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正处于从中等收入国家向高收入国家迈进的关键时期,维护好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和文化认同等社会稳定性的根本要素关系到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局。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全球化、市场化、网络信息化日益普遍,社会发展潮流中夹杂着的各种思潮不断冲击着广大人民群众的心灵,挑战着人们的传统思想和观念。多元化的社会意识和思想观念相互碰撞,成为社会转型时期不可避免的社会现象,但如果那些负面的思潮过于普及和流行则容易削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影响力。①因此,民族交流交往交融有利于推动民族团结,增强人民群众的归属感和幸福感。近年,国家提出的西部大开发战略以及一带一路倡议,每年数以千计的高校毕业生通过西部计划和教师援疆等活动,从自己的家乡来到西北地区,帮助建设新疆、西藏、青海等地区。上述政策不仅体现了我国对各民族平等发展的重视,也将良好的经济资源、文化资源和教育资源带到了西北地区,践行中国政策,促进各民族间交流交往交融,推动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建设,这对于我国社会的稳定发展和持续上升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
六、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是基层民生服务的重要目标
基层民生服务是保障基层群众幸福感的重要途径,完善和发挥基层民生服务,对于更好地建设新时代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在基层社会治理过程中,注重民族交流交往交融,能够切实解决基层民生问题。同时,民生问题的解决和推进又是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的重要载体。深入推进民生发展,体现着深厚的中华文化资源和文ddedc1a290c0f96472af0546627ae3e1530ed2617db9b5521ad4d58b6af66759化底蕴。如在高等教育方面,少数民族地区高等教育的整体办学环境大大改善,“普九”工作顺利完成,“两免一补”的优惠政策充分推广,民族学生毕业比例稳定提高,内地的新疆班和藏区班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义务教育的普及率提高,各少数民族开启汉语教学,从而满足社会需求和自身发展的需要。医疗方面,北京、成都等地都成立了少数民族医疗救助服务中心,满足了医疗卫生需求。新兴乡村医疗方面,全国城市市民基础医疗管理制度、城市新兴乡村合作医疗管理制度、新兴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已全部确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试验在藏区达到了全覆盖,乌鲁木齐、宁夏等地覆盖率也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国内有10余个少数民族,包括藏族、傣族、壮族、回族等均有专门使用自己药品的医院。交通方面,村庄道路已全部完成道路硬化,实现了道路进村和道路入户等目标,为各族人民的出行带来了极大方便,推动了民族交流交往交融。在现代社会中,一个重要的表现是,民族间通婚的现象越来越普遍,尤其是在城市中,不同民族通婚的案例日益增多。此外,各族群众在交往交流中,彼此了解、尊重和容纳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及文化传统,表现出多元文化的相容性发展趋势,民族间的联系和交往亦日益加强。上述实例,是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引领之下的多元化民生服务,体现出经济不断发展、社会持续和谐、人民逐渐安居乐业的局面,这也是我国追求“民族团结、共同进步、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目标的具体体现。
七、结语
回溯历史,我国各族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奋斗历程是中华民族强大凝聚力和非凡创造力的重要源泉。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指出“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提升社会治理效能,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当前民族工作的重点所在,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推进路径,各民族群众的交往交流交融状况已经成为衡量新时代民族关系融洽程度的标尺。”②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重大转型时期,这一时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最大特点就是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建设过程也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实践过程,两者是一个互为基础、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统一体。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离不开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这个落脚点和切入点,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建设也离不开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具体实践,注重二者之间的内涵联系,对于在推进基层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建设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构建民族互嵌式社区、推动基层社会经济发展、维系基层社会长治久安以及有效发挥基层民生服务等方面有重要作用。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实践中,既要坚持宏观上的统一,积极培育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同时要保持民族发展的规律,用心维护民族团结的大好局面,在全面推动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的过程中,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文化自信,构筑伟大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
〔责任编辑:侯庆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