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学习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合问题研究
2023-12-29杜金双
摘 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是国家赋予高校的职责,高校在落实立德树人的过程中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中国共产党走过的一百多年形成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具有很强的教育价值。为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把党史学习教育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党史学习教育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全过程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党史观,坚定理想信念,补足精神之“钙”,增强“四个自信”,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当前,大学生在党史学习教育过程中仍存在学习主动性差与热情不高等问题,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实践育人和制度建设的作用,系统推进,创新形式,通过学习以期达到明理、增信、崇德、力行的总要求。
关键词:党史学习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融合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3)10 — 0044 — 04
历史是精神的营养剂。2021年2月20日,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党同志要做到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1]大学生是祖国今后发展的生力军,大学生要把党史学习教育作为“必修课”认真学习。进入新时代,高校要牢牢把握思政育人的主渠道、主阵地,促进党史学习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日常教育相融合,充分挖掘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涌现出的典型事迹和模范人物,帮助学生培养正确的“三观”。教育学生透过历史,展望未来,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最高追求,珍惜韶华,奋发有为,将个人梦想融入中国梦。
一、党史学习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意义
(一)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党史观
树立正确的党史观,必须与历史虚无主义作坚决斗争。长期以来,一方面,西方一些国家和平演变中国的企图与分裂中国的行为从未间断;另一方面,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国内、国际上都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而境外敌对势力不断地在意识形态领域向中国进行着入侵。一些敌对势力有意夸大中国共产党的失误和挫折,抹黑和歪曲党的历史,诋毁革命先辈,将党史庸俗化、娱乐化等等,这些给党史蒙上历史虚无主义的阴云。当代大学生大多为“95后”“00后”,他们个性特征鲜明,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更为独立。而大学阶段是大学生心智形塑的黄金时期,通过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党史观意义重大。因此,在大学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有利于大学生对我们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对百年党史中的重大事件、重要人物有自己的认识和思考,能够作出科学认识和正确评价。对于我们党的历史上的某些重要问题,我们可以以一种正确的态度对待错误和挫折,不扭曲历史,不轻视成绩和发展;在人生和学业上,能自觉地与历史的虚无主义作斗争。
(二)有助于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补足精神之“钙”
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波澜壮阔,理想信念就像明灯为中国共产党人照亮前进的路。无论处于哪个历史时期,无数有志之士挺身而出,救民族于危难之中,冲在改革发展的第一线,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理想信念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他们用理想信念筑成了坚实的信仰堡垒。青年时代是极富创造、承担责任的时代,青年人要敢于承担起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责任。中国共产党历经百余年仍风华正茂,离不开一代又一代青年人的努力奋斗和坚定拥护。大学生作为青年群体的重要组成,必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坚定理想信念,不忘初心,砥砺前行,自觉将个人梦想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用奋斗和奉献书写青春的精彩华章。因此,加强党史学习教育是青年所需,更是国家所盼。学习这一百年的发展历程中涌现出的无数时代楷模,有助于大学生从青年时期就树立远大的理想信念,坚定跟党走。牢记嘱托和使命,青年奋斗正当时,所以,必须把党史学习教育更加科学有效深度融合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提高大学生的理论水平和政治自觉,提升学党史、跟党走、感党恩的教育效果。
(三)有助于大学生增强“四个自信”
历史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一个民族的自信。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打开中国国门,中国从此支离破碎,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从此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为了救亡图存,中国人民尝试了很多方案来拯救中国,但是,探索的道路并没有引领中国走出苦难。十月革命后,国人受到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影响,开始探索新的道路。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对中国人民、中华民族,甚至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中国应该如何发展,这重大而紧迫的时代命题摆在中国共产党面前。中国共产党人审时度势,不重复过去的老路,也没有盲目选择其他国家的发展思路,而是学习先进思想,立足我国国情,不断探索和实践,创造性地开辟一条符合中国实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共产党在治国理政过程中逐步探索形成了道路、理论、制度、文化“四个自信”,这有助于中国人产生民族自豪感。比如:2020年初,我国爆发了一场新的冠状病毒肺炎,我国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方针,采取统一步骤,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只花了两个多月就把这次传染病的传播遏制住了。相反,在一些国家,因为瘟疫而变得大乱,民众连最起码的生命安全都无法保证,中国的社会主义体制就显得更加突出了。通过讲述这些案例,可以使学生对“四个自信”有更深层次的认识,使他们更好地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增强对中国人民的深刻理解和更高的认同感,使我们更加坚定信念,坚定地走向中国的伟大复兴。
二、党史学习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问题探析
党史学习教育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二者理应相融相通,实现最大化思政育人的教育目的。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在某种程度上取得了一定教育效果,但是,仍存在一些干扰因素影响大学生开展党史学习教育。
(一)大学生自身素质和认识存在局限性
当前,在校生大学生中95%以上的学生是“00后”。这些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大学生,他们思维活跃,学习能力较强,但是,部分学生问题也较为突出,比如存在自控能力较差,意志力薄弱,学习上急功近利等现象。工作中,通过谈话发现少数学生对目前开设的“形势与政策”等课程缺乏学习兴趣,他们认为这些课程不能给他们带来实实在在的价值和实用的技能,对他们今后就业也起不到直接作用,因此,这就导致了部分学生对思政类课程学习兴趣不高,学习积极性较低,表现在行为上就是对党史学习教育存在应付和流于形式的问题,甚至个别学生对思政类课程较为排斥,出现逃课现象。此外,大部分理工科的学生在高中时期没有系统学习中国古代史、近现代史、哲学等内容,导致历史知识匮乏,没有形成系统全面的唯物史观,进入大学阶段,思政类课程大多集中在第一学年,对历史的学习不够全面、不够系统、缺乏持续性。
(二)网络信息的干扰
互联网已深深融入到生活日常中,人们也逐步成为网络信息的被动接受者。互联网是把双刃剑,一方面,为人们提供了及时的信息,快捷的服务,甚至足不出户便可以工作、学习和生活;另一方面,进入信息大爆炸时代,人们不可避免地面临信息污染的问题,这种信息污染对大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尤为突出,不得不引起高度重视。当代大学生是伴随着互联网发展成长的一代,可以说是原著网民,而互联网信息良莠不齐、鱼龙混杂,一些不法分子借助互联网传播不健康内容,大搞封建迷信和网络诈骗。大学生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塑造时期,而且大学生思维活跃,对新事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接受新事物能力强,但缺乏辨别力。对网络上一些误导性、欺骗性信息缺乏思辨能力和抵制能力,很容易上当受骗,导致错误的认知。尤其是西方敌对势力更是利用互联网肆意抹黑、歪曲中共党史,恶搞历史人物,妄图使大学生对党史产生错误认识,削弱对党的信任,淡化对党的感情,其目的是动摇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如果任由不法信息泛滥,势必对大学生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形成干扰和阻碍,甚至让大学生形成错误的政治观点和行为倾向,影响大学生成长成材,不利于高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职责和使命的实现。
(三)应试教育思维的固化影响
尽管国家提倡实行素质教育,但是在高考大背景下,面对升学压力的考生和学校在很大程度上很难摆脱应试教育的桎梏,经过中学时期的刻苦学习,大学生应试教育的思维逐渐形成,即便进入大学,由于应试教育的思维根深蒂固,短时间内不容易改变。在应试教育思维影响下,大学生在学习党史课程时考虑更多的是如何顺利通过该科目考试,或者如何考出理想的分数,把党史学习教育等同于一门普通学科,学习的过程中以分数为目的,机械地背诵和记忆,没有充分理解和把握党史学习教育的总要求和目标。在应试教育思维的影响下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容易出现三种不良后果:一是学习方式简单机械,课堂以教师说教和填鸭式灌输为主,学生课堂参与率低,学习积极性和效果大打折扣;二是党史学习教育缺乏持续性,一旦思政类课程考试结束,离开学业压力,学生往往将此类学科束之高阁,不再自主开展学习,课堂学过的知识随着时间而流逝,留在学生脑海中的将越来越少;三是第二课堂虽然开展了很多丰富多彩的活动,但受应试思维影响,大部分学生只选择参加能取得学分的活动,对一些没有学分的党史学习教育集体活动参加积极性不高,参加活动只为了获得学分,导致有的活动出现流于形式的问题。
三、党史学习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路径研究
(一)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系统、持续推进党史学习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2]教师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主导作用,开展好党史学习教育是思政教师的重要任务。开展思政课的教师包含思政课程专任教师和辅导员等。在具体教学和教育管理工作中,教师要利用好课堂及一切可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时机,带领学生系统学习《中国共产党简史》等党史学习教育的权威书籍,教育学生深刻领悟学习党的百年历史。为确保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系统性和持续性,必须做到:一是教师自我学习是前提,教师本身要学深、悟透、真懂、真信,提高自身的理论修养,精进自己的专业知识,将对党对国对人民的热爱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二是系统规划各类教材,将党史学习教育划分成若干单元,组织学生定期学习,定期总结研讨,谈感想,话心得,论体会,并利用班会时间与同学分享党史故事,同时,利用思政网络阵地,如微信公众号等定期推送党史故事,师生共读;三是创新教育教学方式方法,利用多媒体、电影、微博、微信等,将百年党史涌现出的英雄事迹、模范人物通过影视、声音、图片的形式呈现给学生,激发大学生的爱党爱国情感,从而接受党史教育和熏陶,增强党史学习教育的效果。
(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思辨能力,增强政治认同感
大学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学习的主体,相关部门及高校要加强网络信息监控,开展系列教育,打造风清气正的网络思政教育平台。通过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从内心认识到党史学习教育对一个人至关重要,自觉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一方面,大学生认真系统学习思政课程,扎实学好党史专业知识,在掌握大量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提高自己的思辨能力,自觉抵制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坚决同一切抹黑、歪曲中国共产党史的不法行为作斗争;另一方面,动员学生依托第二课堂,开展灵活多样的学习活动,如观看红色电影,以中国共产党的四个历史时期为轴线,精心选择四个历史时期的经典影片,组织学生参加红色电影展播,通过直观学习和感受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精神血脉。号召学生积极参加红歌传唱和线上接力云拉歌活动、开展诗歌朗诵大赛、对话百年党史等学生喜爱的学习活动。通过动员学生自己组织系列活动,激发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进而增强对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认同感,增进对党的感情。
(三)充分利用红色资源,开展实践教育,让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党史馆、烈士陵园等是党和国家红色基因库[3]。就目前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而言,亟需突破思政教育过多依赖教材、教师、教室的传统做法,打破应试教育思维的桎梏。为将党史学习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效结合,一是高校要充分利用校史馆等教育资源,挖掘当地红色教育资源,如当地的革命博物馆、纪念园等,结合日常开展的主题党日和主题团日活动,精心设置学生乐于接受的实践教育环节,真正让党史学习教育更加鲜活;二是利用节庆和纪念日开展实践教育是对大学生开展党史教育重要途径之一。每年节庆和纪念日到来前,高学要用心设置教育环节和内容,在这些重要时间节点对大学生开展实践教育,最能震撼大学生的心灵,教育内容更容易入心入脑,让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红色教育,激发大学生的爱国热情;三是党史学习教育“学史”是前提,落脚点在于实践,将党史学习教育有效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就要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原则。党史学习教育要立足学生专业技能,鼓励学生投入到社会实践和社会服务中去。在实践中充分认识和理解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通过实践教育,磨炼大学生坚强意志,提升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思想境界,让党史学习教育在实践中走深走实。
(四)充分重视制度建设,建立常态化机制,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取得扎实成效
高校要切实加强对党史学习教育的顶层设计,并将其落实到学校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主题教育、社会实践等各个环节;要将党史学习教育与党支部常规开展的“三会一课”、主题党日和组织生活会等学习活动结合起来,做到整体性和继承性统一,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理论学习和业务工作相结合。当前,重点和关键是如何将融合建设的各项举措落实到位。因此,构建制度化、常态化和长效化的党史学习教育机制成为融合建设的重中之重。第一,高校要及时总结经验,把具体的做法上升到规律性的认识,并建立完善的制度,从而形成一套可以复制和推广的党史学习教育的经验模式;第二,高校要严格按照上级有关规定,加强组织领导,层层落实到位,层层压实责任,自觉把党史学习教育的成果变成自己的理论素养和政治素养,保证新时期高校学生的党史学习教育取得成效;第三,建立多方学习与交流的协作机制,持续推进观点和意见的交融,学习好的做法、观念和制度,开展各种交流活动,持续推进校际之间、校企之间、校社之间的互动与深度交融,形成多方合力、共同育人的机制,持续汲取前行的智慧和动力,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取得扎实成效。
〔参 考 文 献〕
[1]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J].求是,2021(07):4.
[2]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 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01).
[3]习近平.在河南考察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9-09-19(01).
〔责任编辑:丁 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