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新机遇分析
2023-12-29张静
摘 要:进入新时代以来,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我国建国以来第三次历史决议所提出的深刻历史总结,宝贵的经验,也是我党百年奋斗而积累的重要精神财富。在我党艰苦奋斗的历程中,马克思主义一直是我们立党兴党的重要理论基础,党中央领导集体一直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来指导我国伟大革命建设,推动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是新时代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主要方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的飞跃,展现了我国文化和精神的时代精华,推动我国发展更进一步,指引着我国朝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方向发展。要进一步推动新时代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抓住新时代的发展新机遇,马克思主义必须坚持和中国的发展实际相结合,坚持实事求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
关键词: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中图分类号:D61;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3)10 — 0040 — 04
十九届六中全会上提出的第三次历史决议指出,我党在百年奋斗史中一直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进程,并用这一进程之下的科学理论成果指引我国的伟大实践,推动国家的整体发
展[1]。第三次历史决议中所作的重要历史经验总结,是对我党百年奋斗历程、开创新时代事业新局面的一种理论升华,对我党在新时代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以及推动我国在事业发展过程中开创新局面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要抓住新时代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发展新机遇,必须充分考虑到我国实际的发展情况,以发展需求为根据,以现有的理论为指导,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让其朝着适合我国的发展需要方向发展[2]。
一、新时代下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现实意义
(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客观条件
我国在发展过程中一直注重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应用,其特有的科学性、革命性在我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发挥着重要指引作用。但是,在我国的革命前期,由于照搬照套苏联所应用的马克思主义,并未形成自己的特色指导理论,也遇到了不少的困难与挑战,在紧要关头,毛泽东主席将中国国情与马克思主义创造性地结合起来,以实事求是作为自身思想的活的灵魂,创造性地指引着我国革命的方向[3]。到了今天,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仍然是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我国处于不断变化之中的国情、党情相结合,只有紧紧跟着时代发展的潮流,结合时代特征,以及时代背景下的国家发展需要,才能更好地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不仅仅指导我党工作的开展,还指导着我党所领导的各项事业的发展。在时代的不断发展变化之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必须呈现出包容并蓄的特征,对优秀的理论文化予以开放包容的态度,才能做好对我国特色事业建设工作的指导,必须结合我国不断变化的国情、党情,不断总结新的经验,并将其应用到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中来[4]。因此,在新时代背景下,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一方面推动了我党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另一方面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建设的必备条件。
(二)统筹国内外大局的必备条件
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我国的经济文化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有了新的局面,在全球化不断推进的今天,国内外交流日益频繁,且经济碰撞、文化碰撞越来越多。在这样的大环境之下,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中国化,马克思主理论不断适应时代发展,对我国统筹国内外大局是十分必要的。在新的时代背景之下,国内外环境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在经济建设方面,一些欧美国家对我国推行关税壁垒等经济制裁,经济竞争形势也变得更加复杂;在政治方面,国际上的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又有抬头,各种政治力量之间的摩擦日益频繁;在科技竞争方面,随着华为5G技术上有了新的突破,一些西方国家开始对我国展开了各种制裁,全球范围内的技术竞争日益激烈。在当今国际竞争的环境之下,经济能力、政治能力,以及国家的科学技术能力都是展现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准,也是我国在新时代下所需要注重培养的[5]。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理论指导基础,在国内外环境形势不断变化的条件下,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推进其适应社会时代的发展,才能真正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理论指导作用。在新时代下,只有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抓住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机遇,才能进一步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推动我国在不断变化的国际经济形势中占据有利地位。在这一条件下,我党要牢牢把握国内外局势,降低发展风险、抓住历史机遇,团结社会各界的力量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共同奋斗,不断推进我国朝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方向发展。要想在国际舞台中占据有利地位,我国就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过程中的理论指导地位,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与时代化,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抓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新时代下的发展机遇,推动我国的发展。
(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要条件
进入新时代,我国的历史发展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完成了历史性的任务,进入了第二个百年目标的奋斗进程中来。在这一奋斗目标的完成过程中,更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通力协作,需要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需要广大人民群众参与进来。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实现,是我党的事业追求,也是我国人民群众的追求。我党的发展建设必须坚持群众路线,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同样也离不开我国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和支持。作为我党以及我国发展建设的重要理论指导基础,马克思主义必须牢牢把握其发展方向,不能脱离群众,要以中国的发展实际为依据,根据时代发展要求,不断丰富理论内容,如果脱离基本的发展方向,脱离群众的话,就无法充分发挥其理论指导作用。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的经济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这样的巨大的变化之下,我国人民群众受到这种变化的影响,思想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日趋多元化[6]。
在社会发展变迁之下,国际交流日益频繁,在经济、文化、科技的不断发展交流之中,一些西方国家利用各种方式将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渗入我国的发展之中。在不断的交流之中,我国人民群众很容易受到其他思想的影响。自新中国建立以来,许多境外的分裂势力,一直对我国虎视眈眈,用各种办法去影响我国人民群众的思想,以达到分裂我国的目的。因此,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能够在新时代下指导我党对人民群众开展相关思想教育,做好群众思想工作,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要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道路上,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更加贴合大众需求,朝着更加符合中国实际需要的方向发展,让马克思主义深入群众心中,培养群众的正确价值观念,让其与西方腐朽思想真正划分开来。培养坚实的群众力量投入到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中来,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
二、新时代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发展机遇
(一)新时代下的新发展动力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是一种科学的、系统的理论体系,是一组较为完善的描绘人类社会发展历程的理论体系,其中所蕴含的部分社会发展纲要,是当前我国发展建设所要引用的指导理论。马克思主义的不断发展变化是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之下发生的,其理论内容的丰富,也是基于应用其国家的实际发展情况而演变的[7]。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化的进程中,我党推动其更加贴合我国的革命建设需要,能够在此基础上被我党领导人积极应用到革命实践中来。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我国传统优秀文化理论体系相结合,不断丰富我国的革命指导理论体系,实现马克思主义的特色中国化,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内容。在我党十九大的召开之下,新时代的序幕已经拉开,为我国的发展带来了全新的历史方位,我们也有了全新的行动指南。在新时代背景下,我党继续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理论指导,在中国新的发展历史背景之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体系中的中国化,也终将更替发展[8]。
(二)重新确认自身发展的新坐标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体系不是单独理论体系结构,而是一种组合形态,这一理论体系包含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化理论两个方面。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推进过程中,马克思主义理论这一部分的选取原则是要符合中国实际的发展情况、发展需要,需要根据目前我国的发展目标、发展要求等确立理论体系的整体框架,丰富理论体系内容。从这样的理论内容选择要求上我们不难看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体系其理论内容、具体形态在一开始就是可以发展变化的,即时代的不断发展变化决定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方向。要实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建设发展,就要不断丰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体系内容,坚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过程中延续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使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不断发展,也是在时代背景的不断发展变化之下所作的一种科学的、系统的理论阐述,进入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体系的发展坐标发生变动是必然的。2020年底,我国完成了脱贫攻坚的历史任务目标,开启了新的征程,朝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迈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体系的发展就必须更加贴合我国的发展实际,朝着新坐标的方向前进,推动高质量理论融合的再度出现,充分发挥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过程中的理论指导作用[9]。
(三)新的思想资源
我国历史渊远流长、文化博大精深,人民群众拥有着坚定的民族自信、国家自信。作为一种科学化、系统化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体系是为中国的发展而服务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体系要想充分发挥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过程中的理论指导作用,一直延续其可用性,就必须更加贴合中国的发展需要,在符合中国国情的基础上不断发展,拓宽中国视野,不断优化创新理论的传播路径,实现文化经验的不断丰富积累。在新时代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需要继续坚持延续对已有的理论内容的应用,需要在新时代下,不断探寻时代背景下新的文化资源、文化产物来丰富自身内容。在研究理论与进行相关理论融合的这一阶段,需要有大量的文化资源以及思想内涵去支撑。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体系的内容,包含了我国众多的文化理论基础。无论是考虑政治发展方向,还是时代发展特征,新时代背景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体系的发展方向一直沿着思想资源不断更新的方向发展。
(四)新时代下的实践创新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强有力的实践动力
我国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这意味着我们要担负起新的历史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的报告中指出,我们要朝着实现美丽中国梦的方向不断前进,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这是新时代下共产党人新的历史使命和责任。在完成这一新的历史使命与责任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新的挑战与困难,在应对这些挑战、解决这些难题时,我国社会实践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这是我国不断进行实践探索的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过程。在这样的大环境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提供了一定的基础。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各种实践积累了大量的经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的实现提供了有利条件,以及强有力的实践动力。
三、新时代背景下抓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新机遇的实践路径
(一)实现从经验到理性思维的转换
当前,在我国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个明显特征,是其中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以及中国传统理论两个层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体系是我党领导人对我国革命斗争、改革开放建设过程中的中国经验的总结,是马克思主义融合中国经验的结果。这种理论经验一直以来都被我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指导理论,由于其是我国领导集体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总结经验而得的,当将这些理论总结经验应用到实际过程中时,我们不难看出在不断的时代发展背景下,这一理论是无法被固定使用的,需要根据时代发展、根据不同国家社会发展需要不断调整,并丰富其中的内容。
这意味着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国家发展的不同阶段,先前所总结并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经验是很难与当前时代发展的理论需求所重叠的。进入新时代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不断发展推进,是我国进入下一个发展阶段强有力的理论支撑,所以,我国新时代下的社会发展需求有着更为明确、科学、系统的论述。因此,在新时代下,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进步,必须推动其朝着更加理性化的方向发展,明确其产生的原因与方式,用更为理性的思维方式将其与新时代下的发展时机相结合,用更为专业化的角度去不断推进新时代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内容的更新,确保新时代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更加贴合实际发展需要,具有现实意义[10]。
(二)中国经验的马克思主义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我党的一种创造性的理论突破,是一种理论创新活动,整个理论体系较为复杂。进入新时代以后,我国的国情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要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体系在我国新阶段中的理论指导作用,就不能局限于现有的理论模式,而需要进一步创新,丰富理论内容。我国现有的理论模式大致可以概括为根据中国发展建设的经验,结合马克思主义而形成的适合我国社会发展建设的中国特色理论体系。在新时代、新背景的要求之下,可以进一步融入创新思维,将新时代的发展实际融合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体系之中。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我国发展更加强调对发展方向以及发展目标的重视,也就是要坚持稳中求进的发展理念,马克思主义则是其中的核心概念。因此,在新时代背景下,要想抓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新机遇,必须将中国经验作为其发展的基础,更考虑时代背景下的发展特色,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彻应用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过程中来。马克思主义不再是一种单纯的理论指导,而是一种添加性的理论,我党在领导我国各项事业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充分总结各种实践活动的经验,形成独具特色的中国经验,并将其融合到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之中,作为其发展的引领特征之一。在这样的发展变化之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方向、发展状态得到了转变,我国原来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为主导的理论发展得到了丰富,进一步加大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体系与我国社会发展实际之间的联系。
(三)内部的突破
新时代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发展,不仅需要依靠我党的创新实践,还需要学术界的通力协作,要在多元化的主体共同努力之下,准确把握正确的发展契机,把握好符合新时代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时代特征,坚持理论创新。在现有环境下,要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体系的内部突破,一是要从现有的理论内容所存在的问题出发,对现存问题进行深入研究,联系中国发展的实际需求,优化理论内容,真正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体系在我国社会发展中的理论指导作用的实现;二是可以将新时代下我国的发展方针融入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体系中。
四、结语
进入新时代,我国发展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复杂的发展环境,我党要继续领导我国朝着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方向发展,就必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过程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应用。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的变化,我国也遇到了不同的困难和挑战,要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就必须准确把握时代发展需求,融合我国在实践中总结出来宝贵的“中国经验”,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不断发展,把握新时代下的新发展机遇,使得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能够真正展现出其强劲的力量。
〔参 考 文 献〕
[1]陈云健.爱国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J].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41(05):6-9.
[2]王先俊,詹舒畅.中共十八大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3,41(01):1-7.
[3]张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J].新乡学院学报,2015,32(10):7-9.
[4]侯周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探析[J].公关世界,2021(08):30-31.
[5]闫慧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逻辑[J]. 人民论坛,2017(09):104-105.
[6]姜洋,王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问题导向论析[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
45(06):34-39.
[7]郭瑞达.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关系[J].理论观察,2021(05):18-20.
[8]丁晓强,王连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初始发展的三重逻辑——基于中共一大、二大期间党的重要文献[J].北京社会科学,2022(06):15-24.
[9]邓纯东.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个重要经验[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2(02):74-81.
[10]俞红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研究——从党代会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J].浙江档案,2022(04):10-15.
〔责任编辑:丁 冬〕